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响应面优化提取海蒿子多酚及其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分析 被引量:3
1
作者 谢星 王乐怀 +3 位作者 林文静 刘晓欢 张露 涂宗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200,共9页
海蒿子是一种可药食两用的褐藻,具有多种功能活性。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海蒿子多酚超声辅助提取的工艺,并测定了海蒿子多酚提取物及其萃取组分的总酚含量、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 海蒿子是一种可药食两用的褐藻,具有多种功能活性。该研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海蒿子多酚超声辅助提取的工艺,并测定了海蒿子多酚提取物及其萃取组分的总酚含量、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结果表明,响应面优化超声辅助提取的最佳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5%,提取时间55 min,提取温度42℃,超声功率494 W,海蒿子多酚的含量为1.81 mg GAE/g DM。海蒿子粗提物正丁醇相的总酚含量最高,为24.45 mg GAE/g E。生物活性研究表明,二氯甲烷相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49.34μmol TE/g)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IC_(50)=249.22μg/mL)最强。乙酸乙酯和二氯甲烷相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明显高于阿卡波糖,为其9.61和10.33倍。同时,乙酸乙酯相有最强的DPP-Ⅳ酶抑制活性(IC_(50)=25.83μg/mL),该溶剂能很好地富集海蒿子中的抗糖尿病成分。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是海蒿子中主要的抗氧化剂,α-葡萄糖苷酶和DPP-Ⅳ酶抑制活性呈高度相关。该研究发现海蒿子多酚作为多靶点抗糖尿病药物或健康食品的潜力很大,可促进海蒿子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蒿子 多酚 响应面 氧化活性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凤尾草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姚学军 孟素蕊 王喆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82-1785,共4页
目的研究凤尾草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方法凤尾草全草用75%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有机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测定黄酮苷类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 目的研究凤尾草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方法凤尾草全草用75%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有机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测定黄酮苷类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的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以及对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来评价其抗糖尿病活性。结果从凤尾草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1),芹菜素-7-O-β-D-葡萄糖-4'-O-α-L-鼠李糖苷(2),柚皮素-7-O-β-D-葡萄糖苷(3),木犀草素(4),2β,5α-二羟基-(-)-16-贝壳杉烯(5),pterosin B(6),24R-ethylcholest-4-en-3-one(7),cassipourol(8),cyclolaudenol(9),此外化合物(2)能够显著提高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及AMPK和ACC磷酸化水平。结论化合物(7)~(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具有较强的抗糖尿病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凤尾草 黄酮苷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齿苋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金妍 徐华影 陈琛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4-128,共5页
目的研究马齿苋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方法马齿苋全草用75%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有机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测定各个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的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以及黄酮... 目的研究马齿苋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方法马齿苋全草用75%乙醇提取,利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有机波谱技术鉴定了化合物结构,进一步通过测定各个化合物对胰岛素抵抗的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的影响以及黄酮苷类化合物对Akt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来评价其抗糖尿病活性。结果从马齿苋中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1),橙皮苷(2),山柰酚(3),木栓酮(4),6,7-二羟基香豆素(5),反式-对香豆酸(6),金莲花碱(7),咖啡酸(8),二十八烷酸(9),此外化合物1~4能够显著提高胰岛素抵抗Hep G2细胞葡萄糖消耗,其中化合物1的效果最为显著并能降低该细胞Akt的磷酸化水平。结论化合物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具有较强的抗糖尿病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齿苋 黄酮苷 芹菜素-4’-O-α-L-鼠李糖苷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须抗糖尿病活性成分的分离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陈琛 徐华影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492-1497,共6页
目的研究玉米须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方法 65%乙醇玉米须提取物分别经硅胶、凝胶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来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然后,对以上化合物进行3T3-L1成熟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测试,用以筛选活性化合... 目的研究玉米须抗糖尿病的活性成分。方法 65%乙醇玉米须提取物分别经硅胶、凝胶及制备液相色谱进行分离,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技术来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然后,对以上化合物进行3T3-L1成熟脂肪细胞葡萄糖消耗量测试,用以筛选活性化合物,Western blot法检测AMPK蛋白,油红O染色法检测活性化合物对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的影响,RT-PCR法检测PPARγ、c/EBPα的相对表达量。结果从玉米须中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为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1)、柯伊利素(2)、香草酸(3)、木犀草素(4)、胡萝卜苷(5)、棕榈酸(6)、土槿戊酸(7)。其中,化合物1能有效提高3T3-L1成熟脂肪细胞的葡萄糖消耗量和其AMPK的磷酸化水平,并且该作用能够被AMPK特异性抑制剂化合物C所阻断。另外,它还能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3T3-L1分化及PPARγ、c/EBPα相对基因表达。结论化合物1显示出较好的抗糖尿病活性,而且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 柯伊利素-6-C-β-波伊文糖-7-O-β-葡萄糖苷 木犀草素 葡萄糖消耗 脂肪细胞 分化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水提物萃取组分抗氧化、抗糖尿病活性和化学组成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梅强根 张露 +3 位作者 马天新 谢星 陈奕熠 涂宗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70-78,共9页
鱼腥草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且营养价值高,为阐明鱼腥草水提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抗糖尿病活性及主要化学组成,该研究比较了鱼腥草水提物及其萃取组分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糖含量和总蛋白含量,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 鱼腥草是药食两用的植物资源,且营养价值高,为阐明鱼腥草水提物不同萃取组分的抗氧化、抗糖尿病活性及主要化学组成,该研究比较了鱼腥草水提物及其萃取组分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总糖含量和总蛋白含量,抗氧化能力、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并用质谱技术测定高活性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鱼腥草水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组分(ethyl acetate fraction,EAF)含有最高的总酚含量(440.3 mg GAE/g)、总黄酮含量(103.57 mg QUE/g)和总蛋白含量(2.45 mg BSA/g),但总糖含量(11.32 mg Glu/g)最低。EAF同时具有最高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能力,IC_(50)值分别为71.67、50.00和232.63μg/mL,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是阿卡波糖的3.15倍,鱼腥草水提物的正丁醇萃取组分(n-butanol fraction,n BuF)次之。EAF也具有最强的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AGEs)形成抑制能力,当质量浓度为4.0 mg/mL时,其抑制率超过70%,其次为n BuF。皮尔森相关性分析表明,多酚是鱼腥草中的主要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串联质谱技术在EAF和n BuF中共鉴定出40个化合物,酚酸、槲皮素糖苷和山奈酚糖苷是其主要活性成分。因此,鱼腥草在抗氧化和预防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方面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具有进一步研究其体内抗氧化及抗糖尿病作用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腥草 化学组成 多酚 氧化活性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燥方式对绿碎茶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张倜培 李青 +5 位作者 包鸿慧 沈正兴 石娟 唐前勇 程一方 周睿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7-84,共8页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绿碎茶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及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以绿碎茶为试验材料,采用蒸干结合真空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2种干燥工艺对绿碎茶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干燥处理,比较研究了2种提取物的色泽,DPP... 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绿碎茶多酚提取物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及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作用。以绿碎茶为试验材料,采用蒸干结合真空干燥与真空冷冻干燥2种干燥工艺对绿碎茶乙酸乙酯萃取相进行干燥处理,比较研究了2种提取物的色泽,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以及α-淀粉酶、α-葡萄糖苷酶、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能力和抗糖基化能力。结果表明,真空冷冻干燥绿碎茶多酚提取物(BGTE-FD)较蒸干结合真空干燥绿碎茶多酚提取物(BGTE-SVD)颜色相对偏黄,具有较强的DPPH自由基、ABTS阳离子自由基、·OH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其IC_(50)值分别为2.64、5.17、247.01、27.73 mg/L。同时,BGTE-FD具有较高的α-淀粉酶、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IC_(50)值分别为85.84、416.45、4.38 mg/L,且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显著强于阿卡波糖(IC_(50)值为929.59 mg/L)。此外,BGTE-FD和BGTE-SVD对晚期糖基化终产物抑制率分别高达65.28%和63.66%,略低于氨基胍(71.81%)。因此,真空冷冻干燥绿碎茶多酚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和抗糖尿病活性及一定的乙酰胆碱酯酶抑制能力,绿碎茶可作为降血糖和抗痴呆产品的潜在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碎茶 多酚提取物 氧化活性 抗糖尿病活性 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原酸激动AMPK调节糖脂代谢的抗糖尿病作用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姚宏纪 薛兆毅 +6 位作者 王瑞琪 姜承祚 熊婧妍 夏芷萱 刘嫱 刘启兵 张勇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22年第9期654-662,共9页
目的:探讨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MTT法、糖消耗检测、甘油三酯测定的方法研究CGA对HepG2细胞毒性及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结合AMP激动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 目的:探讨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CGA)调节糖脂代谢的作用及潜在机制。方法:通过MTT法、糖消耗检测、甘油三酯测定的方法研究CGA对HepG2细胞毒性及糖脂代谢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结合AMP激动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特异性抑制剂阻断实验探究CGA调节糖脂代谢的潜在分子机制。采用高脂饲料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合并糖脂代谢紊乱的小鼠模型,探究CGA体内降糖调脂的抗糖尿病活性,并通过口服糖耐量实验和胰岛素抵抗实验试验对糖耐量及胰岛素抵抗进行评估,以及肝组织HE染色观察其脂肪变性病理改变。结果:CGA在100μmol/L以内未见显著细胞毒性,其能够显著促进肝细胞HepG2的糖消耗水平,降低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CGA能够显著上调p-AMPKα和p-ACC水平,提示显著激活AMPK和ACC,且CGA对AMPK的激动作用可以被AMPK特异性抑制剂compound C所阻断,同时,compound C也能够阻断糖消耗和甘油三酯积累。动物实验结果表明,CGA还表现出显著的降糖调脂的抗糖尿病活性,具有保护肝功能,改善糖耐量和胰岛素抵抗的作用。结论:CGA能够通过激活AMPK发挥降糖调脂的抗糖尿病作用,是潜在可应用糖尿病治疗的候选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原酸 糖脂代谢 抗糖尿病活性 AMP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泽兰根化学成分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的活性研究
8
作者 赵金诺 覃怡发 +3 位作者 张轩 张梦娇 晏晶晶 梁皓皓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98-1706,共9页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 为研究华泽兰Eupatorium chinense根部的化学成分及其抗糖尿病活性,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方法,从华泽兰根部分离得到15个单体化合物,并通过现代波谱技术鉴定其结构分别为:8 S-9-hydroxythymol(1)、8,10-dehydro-9-hydroxythymol(2)、1-[4-hydroxy-3-methoxy-5-(3-methylbut-3-en-1-ynyl)phenyl]wethanone(3)、speciosin L(4)、(R)-8-hydroxy-9-isobutyryloxythymol(5)、1,4-[13C]-1,2,3,4-tetrahydro-5-naphthyl-amin(6)、eupatriol(7)、3β,6-hydroxytremetone(8)、泽兰酮(9)、(2 R,3 S)-5-acetyl-6-hydroxyl-2-isopropenyl-3-ethoxy-dihydrofuran(10)、(2 R,3 S)-5-乙酰基-6-羟基-2-异丙烯基-3-乙氧基-苯并二氢呋喃(11)、6-羟基-2 H-苯并呋喃-3-酮(12)、3,5-dimethyl-2,3-dihydrobenzofuran(13)、2,4-bis-(5-acetyl-6-hydroxy-benzofuran-2-yl)-4-methyl-pent-1-ene(14)、1,1′-[[(2 E)-4-methylpent-2-ene-2,4-diyl]bis(6-hydroxy-1-benzofuran-2,5-diyl)]diethanone(15)。其中化合物3为首次从泽兰属植物中分离获得,化合物14为首次从华泽兰中分离获得。采用对硝基苯基-β-吡喃半乳糖苷法与对硝基苯磷酸盐法分别测定所有化合物对诱导糖尿病发生的α-葡萄糖苷酶和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的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化合物3、4、5和12具有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3.7、10.1、21.3、22.5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阿卡波糖(4.6μg/mL);化合物1、3、4和12具有良好的PTP1B抑制活性,其IC 50值分别为15.2、8.6、2.2和21.2μg/mL,其中化合物3的抑制活性优于良性药齐墩果酸(12.5μg/mL),化合物4的抑制活性优于阳性药正钒酸钠(7.5μg/mL)和齐墩果酸(12.5μg/mL)。研究表明,炔类化合物3和4均具有较明显的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抑制活性。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计算化合物3和4分别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化合物3和4与α-葡萄糖苷酶和PTP1B均具有较强的结合力。本论文首次采用双靶点对华泽兰根部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抗糖尿病活性及构效研究,发现化合物3和4可作为抗糖尿病的先导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泽兰 化学成分 抗糖尿病活性 Α-葡萄糖苷酶 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粪肠球菌EF-ZA1107-06的体外益生特性研究
9
作者 许喜林 彭芸燕 +3 位作者 周晓莉 钟舒莹 段龙辉 刘冬梅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18-130,共13页
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和抗氧化活性,并对人类癌细胞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螯合率和还原活性为指标,比较了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 已有研究表明,益生菌具有良好的抗糖尿病和抗氧化活性,并对人类癌细胞系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研究以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率、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亚铁离子螯合率和还原活性为指标,比较了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EFZA1107-06和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rhamnosus GG,LGG)的体外抗糖尿病和抗氧化能力;通过测量Caco-2细胞系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活性,研究了EF-ZA1107-06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并用HepG2和MDA-MB-231细胞系初步探讨了其抗癌活性和机制。结果表明,EF-ZA1107-06的上清液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最高(40.78%~59.61%),对亚铁离子的螯合能力最强(39.28%~56.59%),而EF-ZA1107-06裂解液的还原活性最高,相当于1.072 mmol/L当量半胱氨酸,明显高于LGG裂解液(P<0.05)。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证实了EF-ZA1107-06具有抗糖尿病活性;同时,EF-ZA1107-06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H2O2对Caco-2细胞造成的氧化损伤,抑制HepG2细胞的S期和G2期,但只抑制MDAMB-231细胞的S期;诱导HepG2细胞和MDA-MB-231细胞早期凋亡的结果证实了EF-ZA1107-06具有抗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肠球菌 氧化能力 活性 抗糖尿病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