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叶红景天内生菌抗病菌株筛选及培养条件优化 被引量:7
1
作者 赵媛 云梅 +1 位作者 杨国柱 段晓明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17期102-105,共4页
以对叶红景天(Rhodiola subopposita)为研究对象,对对叶红景天植株材料进行处理,从对叶红景天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24株对叶红景天内生菌,其中真菌5株、细菌12株、放线菌7株。以蚕豆荚枯萎病病菌、菜豆黑斑病病菌、茄镰刀菌Ⅰ、茄镰... 以对叶红景天(Rhodiola subopposita)为研究对象,对对叶红景天植株材料进行处理,从对叶红景天的根、茎、叶中分离得到24株对叶红景天内生菌,其中真菌5株、细菌12株、放线菌7株。以蚕豆荚枯萎病病菌、菜豆黑斑病病菌、茄镰刀菌Ⅰ、茄镰刀菌Ⅱ这4种植物病原菌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法测定其抑菌活性。结果表明,对叶红景天中有比较丰富的具有抗菌活性的内生菌,24株菌中有12株菌对蚕豆荚枯萎病病原菌、菜豆黑斑病病原菌、茄镰刀菌Ⅰ、茄镰刀菌Ⅱ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并选取其中抑菌活性最高的放线菌G5菌株进行培养条件优化,得出最佳碳源为乳糖、最佳氮源为大豆蛋白胨、最适磷酸盐为0.30%Na2HPO4·12H2O、最适金属离子为0.30%Na Cl,与基础培养基相比优化培养基的抑菌活性提高了30.0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叶红景天 植物内生菌 抑菌活性 抗病菌株筛选 培养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正大抗病菌剂在烟草上的应用效果试验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强 刘勇 +6 位作者 刘瑞强 王希玲 朱先志 胡庆辉 刘莉 徐蕊 张伟娜 《安徽农学通报》 2016年第9期100-100,共1页
通过试验研究金正大抗病菌剂对烟草黑胫病和青枯病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使用金正大抗病菌剂进行灌根效果较好,烟株长势良好,病害发生轻,烟叶质量较好。
关键词 抗病菌 烟草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病菌肥对云烟97农艺性状及黑胫病抗性的影响
3
作者 田茂宇 韩光明 +4 位作者 蹇朝良 韦勇军 王先勃 周永生 李新忠 《农技服务》 2022年第3期70-72,共3页
烤烟种植是道真县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有效防治烤烟黑胫病是保障当地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道真县烤烟黑胫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于道真县设计4个施肥处理(西姆+花椒籽+生物炭有机肥80 kg/667m^(2);Tpb55+花椒籽+生物... 烤烟种植是道真县的重要农业产业之一,有效防治烤烟黑胫病是保障当地烤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为道真县烤烟黑胫病的防治提供技术支撑,2021年于道真县设计4个施肥处理(西姆+花椒籽+生物炭有机肥80 kg/667m^(2);Tpb55+花椒籽+生物炭有机肥80 kg/667m^(2);施用当地常规有机肥80 kg/667m^(2);不施用有机肥)的云烟97种植试验,比较不同施肥处理的烤烟农艺性状、产量及黑胫病发病情况。结果表明:施用不同抗病菌肥处理的云烟97农艺性状无显著差异;施用西姆+花椒籽+生物炭有机肥80 kg/667m^(2)的云烟97对黑胫病的抗性表现最优,发病率为27.9%,病情指数为0.176,显著低于不施抗病菌肥的处理,且产量和产值均显著高于不施抗菌肥处理。在烤烟种植中可将菌肥和有机肥结合施用,以增强烤烟的长势和对黑胫病的抗性,进而提高种植经济效益,促进烤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农艺性状 黑胫病 抗病菌 菌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七株抗青枯病菌生防菌的初步鉴定 被引量:22
4
作者 张竹青 罗宽 +1 位作者 高必达 匡传富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512-513,共2页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 ,对从湖南省 2 3个烟草区 62块烟地烟草根际和根表土壤以及苎麻土中分离筛选的 7个抗青枯病菌而相互之间无颉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菌株进行了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和 DNA(G+C)含量测定 .初步鉴定出这 7个菌株分别为 :2... 为了有效地利用有益微生物 ,对从湖南省 2 3个烟草区 62块烟地烟草根际和根表土壤以及苎麻土中分离筛选的 7个抗青枯病菌而相互之间无颉抗作用的生防细菌菌株进行了细菌学性状的研究和 DNA(G+C)含量测定 .初步鉴定出这 7个菌株分别为 :2 3 - 3为真养产碱菌 (Alcaligene eutrophus) ;湘 1- 2为不动杆菌 (Acinetobactersp.) ;湘 2 - 3为蜡质芽胞杆菌 (Bacillus cereus) ;弯 2 - 2为欧文氏菌属的一种 (Erwinia sp.) ;弯 2 - 4为气单胞菌属的一种 (Aeromonas sp.) ;2 -轻 - 9为侧胞芽孢杆菌 (Bacillus.laterosporus) ;1- 1- 8为黄杆菌属的一种 (Flavobacter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枯病菌 生防菌 鉴定 青枯病 生物防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 ACC 脱氨酶活性及抗枯萎病菌的假单胞菌株B_8 被引量:12
5
作者 许煜泉 石荣 林志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206-209,共4页
运用新的快速筛选程序,获得了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脱氨酶活性和拮抗瓜类枯萎病菌双重功能的根际假单胞菌株B8.利用ACC为唯一氮源,从... 运用新的快速筛选程序,获得了具有1-氨基环丙烷-1-羧酸(1-aminocyclopropane-1car-boxylate,ACC)脱氨酶活性和拮抗瓜类枯萎病菌双重功能的根际假单胞菌株B8.利用ACC为唯一氮源,从不同的土样中,快速筛选出80个具有ACC脱氨酶活性的菌落.在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和西瓜培养基上,经异步培养法进一步筛选并纯化出3株对西瓜枯萎病菌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拮抗菌A9、B8和C17.对拮抗作用最强的B8进行分析表明,它属于假单孢菌属,能分泌较多的铁载体,对瓜类枯萎病以及其他植物病原菌具有广谱抗性.结果显示,此程序可替代通常采用的低效而耗时的筛选和生物测定过程,加快新的促进植物生长根际细菌的筛选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C脱氨酶 假单胞菌 作物 枯萎病菌 根际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五种植物提取液的抗鱼病菌和抗鱼病毒效应(英文) 被引量:7
6
作者 童裳亮 F.M.Hetrick +1 位作者 B.S.Roberson A.Baya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0年第2期53-60,共8页
本文旨在探索用廉价的野生植物防治鱼病。所用的植物有牛繁缕(Stellaria aqu-atica),双花凤仙(Impatiens biflora),夜来香(Oenothera biennis),艾草(Artem-isia vulgaris)和忍冬(Lonicera japonica)。用作试验的鱼病菌共13种(18个菌株)... 本文旨在探索用廉价的野生植物防治鱼病。所用的植物有牛繁缕(Stellaria aqu-atica),双花凤仙(Impatiens biflora),夜来香(Oenothera biennis),艾草(Artem-isia vulgaris)和忍冬(Lonicera japonica)。用作试验的鱼病菌共13种(18个菌株),分属于气单孢菌属、假单孢菌属、爱德华氏菌属、耶尔森氏菌属、弧菌属。所用的鱼病毒为传染性胰脏坏死病毒IPNV,传染性造血组织坏死病毒IHNV。上述病原微生物均获自美国马里兰大学微生物系。实验结果表明,五种植物提取液均有不同程度的抗鱼病菌作用,其中以牛繁缕的抗菌谱最广,作用力最强。忍冬、艾草、牛繁缕有抗鱼病毒作用。其中以忍冬的效果最好,它能抑制IPNV和IHNV。而艾草和牛繁缕只能抑制IHN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提取液 病菌 血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慈菇活性成分微波提取工艺优化、指纹图谱与抗植物病菌活性分析 被引量:4
7
作者 余怡欣 陈龙惠 +3 位作者 曹丹 王栋 刘泓杏 唐伟卓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04-212,共9页
本文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山慈菇提取率和其中3种主要化学成分: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dactylorhin A)、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militarine)和秋水仙碱的含量为综合权... 本文综合运用单因素和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以山慈菇提取率和其中3种主要化学成分: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dactylorhin A)、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militarine)和秋水仙碱的含量为综合权重指标,对其微波提取工艺进行考察。同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建立13批不同产地山慈菇的指纹图谱,明确其主要成分含量分布情况。最后,运用滤纸片扩散法,对制备的山慈菇提取物进行抗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山慈菇的最佳微波提取工艺条件:乙醇浓度55%、料液比1:30 g/mL、提取时间17 min。在此条件下,山慈菇的提取率为12.83%。指纹图谱结果表明,山慈菇中3种化学成分的含量分布趋势一致,其中militarine为13批山慈菇中的共有化学成分,而dactylorhin A和秋水仙碱分别在1个产地样品中未检出,表明不同产地山慈菇中主要化学成分分布具有差异性。抗菌实验结果显示,山慈菇提取物对胶孢炭疽菌、辣椒疫霉菌、灰葡萄孢菌、茄链格孢菌、荧光假单胞菌、水稻白叶枯菌和禾谷镰孢菌均没有显示抗菌活性(抑菌圈小于6 mm),对雷尔氏菌具有较好的抑制活性(抑菌圈8.5 mm),表现出一定的抗菌选择性。本研究确定了微波提取山慈菇的最佳工艺,建立的山慈菇中3种成分同步含量分析方法稳定可行,研究结果可为山慈菇药材的质量标准建立和综合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慈菇 微波提取 响应面 含量分析 指纹图谱 植物病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抗稻瘟病病菌活性皂苷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2
8
作者 彭玉萌 霍光华 +2 位作者 谭明辉 陈绪涛 肖大瑾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127-130,共4页
探索无患子抗稻瘟病病菌的活性成分,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及硅胶柱层析对无患子皂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光度比色法定量、核磁共振和质谱法确定结构、琼脂稀释法评价抗稻瘟病病菌活性。结果显示,无患子提取物... 探索无患子抗稻瘟病病菌的活性成分,运用大孔吸附树脂及硅胶柱层析对无患子皂苷进行分离纯化,采用薄层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光度比色法定量、核磁共振和质谱法确定结构、琼脂稀释法评价抗稻瘟病病菌活性。结果显示,无患子提取物过D101大孔吸附树脂的70%乙醇洗脱液,再经过硅胶柱,收集到由三氯甲烷-甲醇(体积比分别为1∶1、3∶1、5∶1、7∶1、9∶1)洗脱下来的5个活性组分,该5个组分的抗稻瘟病病菌EC50分别为46.84、51.19、23.13、29.92、40.85μg/mL。进一步纯化7∶1、5∶1流分,分别获得1个单体成分和含有2种成分的混合物,在浓度为20μg/mL时,抗菌率分别为84.16%、81.24%。该单体结构经波谱分析和文献比对被鉴定为常春藤3-O-α-D-木吡喃糖基(1→3)-α-L-鼠李吡喃糖基(1→2)-α-L-阿拉伯吡喃糖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皂苷 分离 稻瘟病病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蕉枯萎病拮抗菌的鉴定及香蕉组培袋装苗防病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刘海 谭志琼 +1 位作者 阮云泽 张荣意 《中国南方果树》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39,共4页
采用平板对峙法比较海南省土壤中分离到的5株对香蕉枯萎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细菌,并进行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4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不同浓度S40的发酵滤液均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生长。... 采用平板对峙法比较海南省土壤中分离到的5株对香蕉枯萎病有较强拮抗作用细菌,并进行形态特征及16S r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菌株S40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不同浓度S40的发酵滤液均可抑制病原菌菌丝生长、孢子萌发和生长。该拮抗菌发酵液可明显推迟组培袋装香蕉苗发病和死亡,不同处理的相对防治效果均大于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枯萎病菌:拮 鉴定 组培袋装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黄素药理功效及分离纯化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0
作者 涂云飞 《中国茶叶加工》 2019年第4期77-84,共8页
茶黄素为红茶重要的品质因子,对茶汤的口感滋味及品质功效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现已成为红茶品质高低的象征。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抗流感病毒及HIV病毒等独特的作用。精制富集纯... 茶黄素为红茶重要的品质因子,对茶汤的口感滋味及品质功效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现已成为红茶品质高低的象征。茶黄素具有抗氧化、降低心脑血管疾病、诱导肿瘤细胞凋亡、调节免疫细胞功能、抗流感病毒及HIV病毒等独特的作用。精制富集纯化茶黄素成为红茶深加工领域研究的热点。文章就近年来茶黄素的药理功效及分离纯化研究现状作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抗病菌 分离纯化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菌型纳豆菌株的分离筛选及其微生态菌剂的制备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变芳 石磊 +1 位作者 乔冬玲 雒丹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210-212,217,共4页
纳豆杆菌具有抗菌、溶血栓、产生各种胞外酶等优良特征,着重关注了其抗菌活性,期望能够为饲料添加抗菌型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从市售不同品种豆豉和纳豆中,分离纯化纳豆菌株23株,并通过对纳豆菌个体特征显微观察、水解酪... 纳豆杆菌具有抗菌、溶血栓、产生各种胞外酶等优良特征,着重关注了其抗菌活性,期望能够为饲料添加抗菌型微生态制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实验从市售不同品种豆豉和纳豆中,分离纯化纳豆菌株23株,并通过对纳豆菌个体特征显微观察、水解酪蛋白实验、VP实验、吲哚实验等生理生化实验进行鉴定。研究了不同纳豆菌株对4种致病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大肠杆菌的抗性特征,选育出7株抗致病菌性能良好的纳豆菌。选育的菌株进行组合发酵,采用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复合纳豆菌微生态制剂。实验结果显示,选育的纳豆菌株抑菌效果明显,冷冻干燥的微生态制剂中活菌数为1.05×109cfu/g,益生菌的存活率为7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豆菌株 分离选育 病菌 微生态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葎草内生真菌SS3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慧茹 李帅 +1 位作者 赵红月 刘来亭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26-28,共3页
植物内生菌是产生新型抗生素的微生物资源。试验欲从中草药葎草中分离具有抗致病菌的内生真菌,为防治畜禽疾病提供新型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来源。试试从葎草中分离出21株内生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SS3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该内生... 植物内生菌是产生新型抗生素的微生物资源。试验欲从中草药葎草中分离具有抗致病菌的内生真菌,为防治畜禽疾病提供新型抗菌药物的微生物来源。试试从葎草中分离出21株内生真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出SS3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对该内生真菌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内生真菌SS3具有镰刀菌属的表型特征,经过rDNA的ITS序列(GenBank登录号:JF262912)分析,该菌与镰刀菌属的同源性达到了99%。本试验首次分离药用植物葎草的内生真菌,其中具有抗菌特性的内生真菌SS3经形态学和分子学鉴定,其属于子囊菌亚门[Amon Ascomycetes]、镰刀菌属[Fusariu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葎草内生真菌 病菌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开发
13
《印染》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5期55-55,共1页
关键词 深圳布吉卫生服装厂 功能性防护面料 舒适型抗病菌系列医用防护服 产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防蜜蜂白垩病的三项措施
14
作者 孙志文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1997年第12期7-7,共1页
黑龙江省七星泡镇畜牧场关振英同志,提出预防白垩病的三项措施。1、定期更换蜂种:从80年代到1996年,从外地引进“喀尔巴阡”、“东北黑蜂”、“松丹1号”等种王,在生产和防病效果好。2、预防死亡的措施:(1)为蜂群创造抵抗病菌能力的环境... 黑龙江省七星泡镇畜牧场关振英同志,提出预防白垩病的三项措施。1、定期更换蜂种:从80年代到1996年,从外地引进“喀尔巴阡”、“东北黑蜂”、“松丹1号”等种王,在生产和防病效果好。2、预防死亡的措施:(1)为蜂群创造抵抗病菌能力的环境:A,紧脾繁殖:早春开繁双王同箱,每框蜂不少于2500只;单王群每框应为3500只左右。夏季也要保持2000只为宜。B。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蜜蜂白垩病 防病效果 东北黑蜂 定期更换 单王群 黑龙江省 抗病菌 药物糖浆 畜牧场 药物预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oteomic study of three component interactions: plant, pathogens and antagonistic fungi
15
作者 Marra R Ambrosino P +9 位作者 Scala V Romano C Vinale F Ferraioli S Ruocco M Carbone V Woo S L Turrà D Scala F Lorito M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49-449,共1页
The molecular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three-way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nd antagonistic/biocontrol fungi, such as Trichoderma,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even if they represent a matter of inter... The molecular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three-way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pathogenic fungi and antagonistic/biocontrol fungi, such as Trichoderma, are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even if they represent a matter of interest for improving crop management and developing new strategies for plant diseases control. The aim of this work is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nents involved in this interaction and, for this purpose, a proteomic approach was used. 2-D maps of the protein extracts from the single components in various interactions between plants (potato, bean, tobacco or tomato), pathogens (Botrytis cinerea, Rhizoctonia solani or Pythium ultimum) and biocontrol fungi (Trichoderma atroviride strain P1 or Trichoderma harzianum strain T22) were obtained. The proteome of each partner was collected separately and extracted by acetone precipitation in presence of trichloroacetic acid and a reducing agent (DTT). The extracted proteins were separated by isoelectrofocusing (IEF), using IPG (Immobilized pH gradient) strips, followed by SDS-PAGE. In order to improve resolution the separations were performed both on wide than narrow pH range and on different gel lengths. Differential spots were noted in the proteome of the three-way interaction when compared to each single component. These were further characterized by mass spectrometry and in silico analysis with the aim of identifying and cloning the relative genes. During the in vitro interaction of T. harzianum strain T22 with tomato and the culture filtrate or cell walls of pathogens, the spot number was higher than in the presence of pathogen biomass. In terms of Trichoderma differential proteins displayed on 2D gels, the most important changes were obtained in the presence of P. ultimum . During the in vivo interaction with tomato, the antagonist proteome changed much more in presence of soilborne fungi R. solani and P. ultimum than with the foliar fungus B. cinerea, both in terms of total and increased or novel spots. In silico analysis of some of those spots revealed homology with intracellular enzymes (GTPases, hydrolases) and with stress-related proteins (heat shock proteins HSP70, bacteriocin cloacin). Specific proteins in the plant proteome, i.e. pathogenesis-related proteins, have been identified during the in vivo interaction of bean with R. solani and T. atroviride strain P1. This is in agreement with the demonstrated ability of these beneficial fungi to induce plant systemic disease resistance by activating expression of defence-related genes. Proteins extracted from T. atrovride strain P1 which were analysed by mass spectrometry, revealed some interesting homologies with a fungal hydrophobin of Pleurotus ostreatus and an ABC transporter of Ralstonia metallidurans. These could represent molecular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antagonistic mechanisms of Trichoderma and play a role in the three-way interaction with the plant and other microb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fferential proteins in vivo interactions induced disease resist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