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种氟喹诺酮类药物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61
1
作者 方翼 王睿 +4 位作者 刘皈阳 刘庆锋 陈迁 周亮 秦廷兵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67-70,共4页
应用AVANTAGF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了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OFLX)和氟罗沙星(FLR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 应用AVANTAGF分析仪的光密度法测定了环丙沙星(CPLX)、氧氟沙星(OFLX)和氟罗沙星(FLRX)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并随抗菌药物浓度的增大、对受试菌的PAE逐渐延长.呈现了明显的浓度依赖性;3种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PAE都较长.MIC均较小.显示了良好的杀菌效果:氯罗沙星对除金葡球菌之外的受试菌的PAE均比其它2药较长.PAE的存在提示在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延长给药间期.减少给药次数与剂量.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环丙沙星 氧氟沙星 氟罗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岳松 王睿 +5 位作者 刘皈阳 方翼 陈迁 刘庆锋 周亮 纪树国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85-88,共4页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 目的 观察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庆大霉素(GN)、奈替米星(NTL)和阿米卡星(AMK)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 应用AVANTAG全能自动化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测定法测定GN、NTL和AMK对4种共20株受试菌的PAE.结果 3种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亚抑菌浓度(1/2MIC)时也存在PAE,PAE值随药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P<0.05),表现出强的浓度依赖性,不同菌株产生不同的PAE.结论 PAE的存在提示设计氨基糖甙类抗生素给药方案时可减少给药次数,延长用药间歇,维持药物疗效,从而减轻毒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庆大霉素 奈替米星 阿米卡星 光密度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后效应在临床给药方案中的合理应用 被引量:26
3
作者 李景苏 蔡长春 冯超英 《医药导报》 CAS 2004年第1期58-59,共2页
抗生素后效应 (PAE)的研究 ,给抗菌药物用药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PAE参数提供了更多药物、细菌与机体 3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信息。提示药物在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仍可抑制细菌生长 ,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长。临床可根据各类... 抗生素后效应 (PAE)的研究 ,给抗菌药物用药方案的合理制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PAE参数提供了更多药物、细菌与机体 3者之间作用关系的信息。提示药物在血清和组织浓度低于MIC时仍可抑制细菌生长 ,使药物的有效性得以延长。临床可根据各类抗菌药PAE的长短 ,结合药动学参数 ,确定新的用药剂量、间隔时间和次数 ,优化给药方案。降低药物的毒副作用和医疗费用 ,提高抗菌药物的治疗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给药方案 合理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抗生素后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马季娜 雷振之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43-448,共6页
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常见感染致病菌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能产生0.6~3.2h的PAE,以金葡球菌标准株最长;随着... 研究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发现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对常见感染致病菌金葡球菌、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氏菌能产生0.6~3.2h的PAE,以金葡球菌标准株最长;随着药物浓度增加及接触时间延长,PAE延长,但有极限值,于10MIC~20MIC,接触2h达最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抗生素后效应 PA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菌体大小及DNA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朱曼 王睿 +1 位作者 张永青 梁蓓蓓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418-422,共5页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 目的 研究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 ,为探讨 PAE形成机理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于加替沙星 (1、2、4 MIC)及环丙沙星 (1、2、4 MIC)体外 PAE期间不同时间点吸取培养物 ,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进行染色 ,经流式细胞仪分析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大小及 DNA含量变化。结果 加替沙星 (1、2、4 MIC)和环丙沙星 (1、2、4 MIC) PAE期间大肠埃希氏菌 ATCC2 5 92 2菌体显著增大 ,胞内 DNA含量明显增加 ,且呈剂量依赖性 ,当加替沙星 4 MIC与蛋白合成抑制剂氯霉素及 RNA合成抑制剂利福平联用时 (终浓度分别为 0 .0 2和 0 .16 mg/ L) ,这一变化被抑制。结论 应用流式细胞仪辅以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可检测加替沙星及环丙沙星 PAE期间细菌菌体大小和DNA含量变化 ,该方法快捷、简便、直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环丙沙星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氏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研究 被引量:8
6
作者 王敬华 刘励军 姚辉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532-535,562,共5页
目的检测万古霉素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h-VRSH)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探讨h-VRSH的存在对万古霉素体外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 目的检测万古霉素对异质性耐万古霉素溶血葡萄球菌(heterogeneous-vancomyc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h-VRSH)的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探讨h-VRSH的存在对万古霉素体外杀菌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金葡菌标准菌株ATCC29213和h-VRSH(原代培养)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以菌落平板计数法检测最低杀菌浓度(MBC)和PAE;分析万古霉素对h-VRSH耐药性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耐药性的稳定性。结果金葡菌ATCC29213的MIC和MBC分别为1和16μg/ml,h-VRSH(原代)的MIC和MBC分别为2和64μg/ml;两者PAE分别为0.9和2.4h。结论与敏感菌株不同,h-VRSH的PAE明显延长;原代培养MIC为2μg/ml的h-VRSH其MBC可达到64μg/ml,高于万古霉素有效血药浓度峰值(20~40μg/ml),提示单独使用万古霉素已经不能完全清除h-VRSH,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的异质性耐药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质性耐药 溶血葡萄球菌 万古霉素 抗生素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氟沙星与哌拉西林单用或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24
7
作者 王睿 刘卫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5期383-386,398,共5页
本文应用AVANTAGE分析仪的微生物比浊法测定了氧氟沙星(OFLX)与哌拉西林(PIPC)单用或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OFLX单用时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 PIPC单用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PAE较明显,对... 本文应用AVANTAGE分析仪的微生物比浊法测定了氧氟沙星(OFLX)与哌拉西林(PIPC)单用或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表明OFLX单用时对受试革兰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阴性杆菌均产生明显的PAE; PIPC单用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PAE较明显,对革兰氏阴性杆菌PAE较小,两药单用时PAE值随药物浓度增高而显著增大,而两药联用时,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均呈现协同或相加PAE;对革兰氏阳球菌的PAE,仅在相对低浓度组合时呈现相加作用。PAE的存在提示在设计给药方案时可适当减少剂量,延长给药间期,仍能维持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氧氟沙星 哌拉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12
8
作者 房文红 周凯 《海洋渔业》 CSCD 2005年第1期44-48,共5页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在 1/... 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 ;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的抗生素后效应 (PAE)。结果显示 ,诺氟沙星对溶藻弧菌s6 2 2在 1/2MIC、1MIC、2MIC和 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 :0 .4 7h、0 .76h、1.2 6h和2 .0 5h ;恩诺沙星对迟缓爱德华菌 75 1在 1/2MIC、1MIC、2MIC和 4MIC浓度时的PAE分别为 :0 .2 9h ,0 .4 8h ,1.97h ,2 .30h。结果表明 ,诺氟沙星和恩诺沙星具有明显的PAE ;该结果提示 ,在制定给药方案时可以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 ,减少给药次数 ,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诺氟沙星 MIC 爱德华菌 PAE 抗生素后效应 溶藻弧菌 迟缓 恩诺沙星 试管二倍稀释法 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抗生素后效应中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被引量:4
9
作者 聂大平 李振国 +2 位作者 马荣 丁侠 常青燕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613-616,共4页
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四种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后效应 (PAE)中细菌的大小及核酸含量的改变。方法 将处于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后效应中的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 目的 了解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四种抗生素对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后效应 (PAE)中细菌的大小及核酸含量的改变。方法 将处于亚胺培南、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头孢他啶后效应中的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 ,用碘化丙啶 (PI)染色 ,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 亚胺培南、环丙沙星PAE中 ,两种菌体积与核酸含量均增大 ;庆大霉素PAE中 ,两种菌体积与核酸含量不变 ;头孢他啶作用后的大肠埃希氏菌体积、核酸含量增大 ,铜绿假单胞菌没有变化。结论 这些变化与抗生素作用机制有关。用流式细胞仪能快速、直观分析细菌的生物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式细胞仪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氏菌 铜绿假单胞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睿 方翼 +3 位作者 陈迁 刘皈阳 刘庆锋 刘又宁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46-149,共4页
目的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 ... 目的研究20种抗菌药物对医院感染主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光密度法测定PAE ,以实验组与对照组细菌恢复对数生长期时间差计算PAE。结果在亚MIC浓度时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很短 ,而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甙类PAE已很明显 ,尤其大环内酯类PAE可达2h左右。随药物浓度增加 ,PAE均有增加的趋势。在4倍MIC时 ,青霉素类、碳青霉烯类PAE明显延长 ,而头孢菌素类PAE仍相对较短 ;大环内酯类、氨基糖甙类、氟喹诺酮类药物和磷霉素PAE显著增加 ,并长于 β_内酰胺类PAE。结论抑制蛋白质和DNA合成的抗菌药物及磷霉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较明显 ,要长于 β_内酰胺类抗生素的PAE ,可能与PAE产生机制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还球菌 抗生素后效应 光密度法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力显微镜观察头孢美唑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形态学特征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永青 王睿 +3 位作者 朱曼 张健鹏 张咏梅 同军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123-1127,共5页
目的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coli的PAE的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期间4MIC、128MIC的头... 目的通过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头孢美唑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深入探讨其抗生素后效应形成机制。方法采用菌落计数法测定头孢美唑对E.coli的PAE的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观察体外PAE期间4MIC、128MIC的头孢美唑不同时间点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结果菌落计数法测定4MIC、128MIC头孢美唑的体外PAE分别为-0.03h和3.65h。原子力显微镜结果表明低浓度(4MIC)时细菌呈丝状体,高浓度(128MIC)时细菌呈球状体,而且在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细菌形态学改变。结论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E.coli菌体形态呈现不同的变化,从而显示了不同浓度的头孢美唑PAE期间对E.coli具有不同的作用靶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头孢美唑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菌 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研究(英文)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睿 薛俊锋 +2 位作者 方翼 刘庆锋 裴斐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11-113,共3页
本研究比较了一种5-甲基取代的氟喹诺酮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应用光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其中格帕沙星对... 本研究比较了一种5-甲基取代的氟喹诺酮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应用光密度法测定抗生素后效应。格帕沙星与氧氟沙星对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显示了较长的抗生素后效应,其中格帕沙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生素后效应长于氧氟沙星。本结果对于设计临床给药方案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后效应 格帕沙星 氧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普霉素及其联合用药对3种细菌体内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新 崔一喆 +4 位作者 黄宝明 倪宏波 夏成 邵红 韩铁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86-188,共3页
采用菌落计数法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小鼠股部感染模型,分别测定了安普霉素及其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内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试验结果表明,安普霉素在体内对3种细菌均... 采用菌落计数法和中性粒细胞减少小鼠股部感染模型,分别测定了安普霉素及其与阿莫西林、氨苄西林联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的体内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PAE)。试验结果表明,安普霉素在体内对3种细菌均有较长的体内PAE,且随药物浓度的升高其PAE也相应的延长,呈明显的剂量依赖性。安普霉素与阿莫西林或氨苄西林联用对3种细菌的体内PAE呈现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普霉素 抗生素后效应 金黄色葡萄球菌 沙门氏菌 大肠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舒巴克坦对头孢哌酮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刘皈阳 王睿 +4 位作者 方翼 陈迁 刘庆峰 周亮 秦延兵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20-23,共4页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β-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 目的 考察合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克坦(SBT)前后头孢哌酮(CPZ)对4种致病菌抗生素后效应(PAE)的变化。方法 采用特异性β-内酰胺酶鉴定试剂Nitrocefin挑选大肠埃希氏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变形杆菌和绿脓假单胞菌的产酶菌株,用比浊法测定受试菌株在不同CPZ浓度时的PAE值。结果 合用SBT后,CPZ对产酶菌株的PAE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低浓度时(1/2,1倍MIC)PAE增加更明显(P<0.05)。结论 合并CPZ和SBT的给药方案对治疗产β-内酰胺酶菌株引起的感染有利,尤其在体内药物浓度较低时,合并用药可以更长时间地抑制细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舒巴克坦 头孢哌酮 体外抗生素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2
15
作者 夏春华 王晓华 +3 位作者 熊玉卿 徐文炜 张红 胡晓 《医药导报》 CAS 2007年第10期1230-1232,共3页
目的探讨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 IC,采用棋盘设计、菌落计数法测定其PAE。结果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PAE较长,对铜绿假单胞菌PAE较小,单用与合用后PAE均呈... 目的探讨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联合应用的抗生素后效应(PAE)。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M IC,采用棋盘设计、菌落计数法测定其PAE。结果奈替米星与头孢他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PAE较长,对铜绿假单胞菌PAE较小,单用与合用后PAE均呈浓度依赖性,两药合用后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PAE表现出明显的协同作用,对铜绿假单胞菌主要表现出相加作用。结论奈替米星联合头孢他啶使用可延长PAE,优于两药单独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替米星 头孢他啶 抗生素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55
16
作者 王浴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306-315,320,共11页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Post┐antibioticefectandistclinicalsignificance王浴生WangYusheng(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都610041)(Instituteo... 抗生素后效应及其临床意义Post┐antibioticefectandistclinicalsignificance王浴生WangYusheng(华西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成都610041)(InstituteofClinicalPharmac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 抗生素后效应 临床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期间大肠埃希菌形态学观察及膜电位和膜通透性变化 被引量:1
17
作者 朱曼 王睿 +1 位作者 张永青 梁蓓蓓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5年第9期1005-1009,共5页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PAE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 目的:通过对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期间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观察以及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的研究,以期为探讨PAE形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在不同时间点吸取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抗PAE期间的大肠埃希菌培养液,用荧光探针碘化丙啶和DiBAC4(3)进行染色,应用荧光显微镜观察E.coliATCC25922的形态学变化,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其膜电位、膜通透性变化。结果:荧光显微镜结果表明:菌落计数法所测定的PAE之后仍有丝状体存在,但流式细胞仪结果表明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ATCC25922膜电位及膜通透性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加替沙星和环丙沙星PAE期间E.coli菌体显著延长,呈丝状体,而其膜电位及膜通透性比较则无显著性变化,提示丝状体形成与细胞膜变化不直接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替沙星 环丙沙星 抗生素后效应 大肠埃希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种抗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体外抗生素后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伍金娥 李德学 王大菊 《中国兽药杂志》 2003年第10期30-32,共3页
 采用稀释法去除抗生素,用菌落计数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的方法测定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对金葡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几种药物在各浓度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现明显的...  采用稀释法去除抗生素,用菌落计数测定细菌生长曲线的方法测定环丙沙星、洛美沙星、诺氟沙星、恩诺沙星、庆大霉素、青霉素及氨苄西林对金葡球菌及大肠杆菌的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几种药物在各浓度组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呈现明显的PAE,氟喹诺酮类药物及庆大霉素对大肠杆菌产生较长的PAE,而β内酰胺类药物作用后的PAE则很短。PAE的存在提示:在兽医临床设计给药方案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减少给药次数,仍能维持抗菌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药物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抗生素后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甙类药物的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皈阳 王睿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52-155,共4页
1946年Parker和Marsh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青霉素接触30min后。尽管已除去药物,细菌仍需3h才能恢复正常生长。这种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清除药物后,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现象称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以后... 1946年Parker和Marsh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青霉素接触30min后。尽管已除去药物,细菌仍需3h才能恢复正常生长。这种细菌与抗生素短暂接触,当清除药物后,细菌生长仍受持续抑制的现象称抗生素后效应(Postantibiotic effect,PAE)。以后的研究证明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PAE现象,尤以氨基甙类和喹诺酮类药物最为明显。随着氨基甙类抗生素的每日一次给药方案的深入研究,该类药物的PAE受到普遍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甙类 药物 抗生素后效应 PAE 正常 细菌生长 给药方案 发现 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青霉素类药物体外抗生素后效应 被引量:1
20
作者 秦廷兵 王睿 +4 位作者 刘皈阳 刘庆锋 方翼 陈迁 周亮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24-26,共3页
目的 比较氯唑西林(CXL),阿莫西林(AM)和美洛西林(MZL)的抗生素后效应。方法 采用AVANTAGE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法测定CXL、AM、MZL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对 4种共20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 目的 比较氯唑西林(CXL),阿莫西林(AM)和美洛西林(MZL)的抗生素后效应。方法 采用AVANTAGE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用光密度法测定CXL、AM、MZL三种青霉素类抗生素对 4种共20株临床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抗生素后效应(PAE)。结果与结论 不同品种、不同浓度的药物对不同受试菌所产生的PAE不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粪肠球菌有较明显的PAE,对大肠杆菌、绿脓杆菌PAE较小甚至没有。从而提示:在应用青霉素类抗生素治疗细菌感染时,除根据抗生素对细菌的MIC值外,还应考虑抗生素对细菌的PAE值。在治疗革兰氏阳性球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长可快速静滴给药并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在治疗革兰氏阴性杆菌所致感染时,由于PAE较短或没有,可主要参考药代动力学等其它因素设计给药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霉素 体外抗生素后效应 氯唑西林 阿莫西林 美洛西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