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吴振彪 朱平 +3 位作者 王彦宏 冷南 樊春梅 张惠琴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0-122,共3页
 目的: 观察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P蛋白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意义。方法:以含有核糖体磷酸蛋白P0、P1、P2全序列的合成蛋白作为抗原, 采用欧盟斑点法(EUROblot), 测定 150份SLE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  目的: 观察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抗P蛋白抗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中的阳性率及其意义。方法:以含有核糖体磷酸蛋白P0、P1、P2全序列的合成蛋白作为抗原, 采用欧盟斑点法(EUROblot), 测定 150份SLE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 并分析其与其他自身抗体(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和抗RNP抗体等), 以及患者的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150份患者血清中, 有 36例(24% )抗P蛋白抗体呈阳性。抗P蛋白抗体阳性组肾脏损害、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组, 而与皮肤、关节、血液及肝脏的损害无关, 也与病情活动指数 (DAI)不相关。抗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及抗RNP抗体的阳性率相关。结论: SLE患者抗P蛋白抗体的阳性率高于欧美人群(13% )。该抗体与SLE患者的肾脏及中枢神经损害具有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欧盟斑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吾尔族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罗德梅 朱震宏 +2 位作者 葛金莲 刘学磊 马秀敏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86-688,共3页
抗核糖体P蛋白(ribosomal P protein,RPP)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由核糖体60 S亚单位的3种蛋白组成,为P0[相对分子质量(Mr)38 000]、P1(Mr19 000)、P2(Mr17 00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us,SLE)的特异... 抗核糖体P蛋白(ribosomal P protein,RPP)抗体是抗核抗体的一种,由核糖体60 S亚单位的3种蛋白组成,为P0[相对分子质量(Mr)38 000]、P1(Mr19 000)、P2(Mr17 000),为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usus,SLE)的特异性自身抗体之一,在其他疾病及正常人群中则少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维吾尔族 系统性红斑狼疮 欧蒙印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和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春燕 王许娜 +2 位作者 朱伟涛 刘东伟 刘章锁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836-837,共2页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rRNP)检测在SL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欧蒙斑点法检测311例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及抗rRNP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及抗r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4.4%(107... 目的:探讨抗核小体抗体及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rRNP)检测在SLE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德国欧蒙斑点法检测311例SLE患者血清中抗核小体抗体、抗Sm抗体及抗rRNP抗体。结果:SLE患者血清抗核小体抗体及抗rRNP抗体的阳性率分别为34.4%(107/311)、37.9%(118/311),均高于抗Sm抗体的21.3%(66/311)(χ2分别为13.46,20.87,P<0.05),抗核小体抗体、抗rRNP抗体与抗Sm抗体一致阳性率分别5.5%(17/311)和10.0%(31/3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2.1,22,2,P<0.05)。结论:抗核小体抗体及抗rRNP抗体检测可作为抗Sm抗体的重要补充,尤其对Sm抗体阴性的SLE患者,可减少漏诊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小体抗体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自身抗体联合检测的诊断意义 被引量:12
4
作者 李王霞 谢文 +1 位作者 宁勇 沈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027-1029,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nti-rRNP),探讨它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对93例SLE患者及12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简称非SLE组)进行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 目的:通过检测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anti-rRNP),探讨它们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对93例SLE患者及120例其他自身免疫病患者(简称非SLE组)进行抗Sm抗体、抗dsDNA抗体、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检测;数据采用统计软件SPSS13.0进行分析,组间率比较用R×C表χ2检验。结果:三种抗体阳性率无论是单项检测还是联合检测都明显高于非SLE组(P<0.01),任一种抗体阴性的SLE患者血清中,多数可以检测到一种或几种抗体,三种抗体联合检测与单项检测相比,灵敏性与阴性预测值有所降低,特异性与阳性预测值(除anti-dsDNA+anti-rRNP外)有所提高。结论:三种自身抗体在SLE的诊断中的意义不尽相同,联合检测将更有利于SLE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 DSDNA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狼疮肾炎患者肾小管间质损伤的自身抗体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张璐 陈澄 +4 位作者 翁梅婷 郑爱萍 苏美玲 王庆文 蔡月明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094-1098,共5页
目的:观察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管间质损伤(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TID)情况及自身抗体与LN患者TI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且经肾脏活组织检查证实为LN的患者,收集... 目的:观察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肾小管间质损伤(tubulointerstitial damage,TID)情况及自身抗体与LN患者TI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3月1日至2021年7月31日就诊于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且经肾脏活组织检查证实为LN的患者,收集患者的病历资料及临床数据,按肾小管间质炎症(tubulointerstitial inflammation,TII)及肾小管间质瘢痕形成(即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interstitial fibrosis/tubular atrophy,IF/TA)的情况分为中重度组及无或轻度组。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患者临床指标、自身抗体与TII或IF/TA的关系。结果:共纳入226例患者,中位年龄32(26,39)岁,201例(89%)患者为增殖型LN,中重度TII和中重度IF/TA分别为67例(30%)和76例(34%)。自身抗体方面,中重度TII患者比无或轻度TII患者血清抗RNP抗体阳性率低(34%vs.51%),中重度IF/TA比无或轻度IF/TA患者抗核糖体P蛋白(anti-ribosomal P protein,anti-P)抗体阳率低(19%vs.33%)。其它临床指标方面,与无或轻度TII患者相比,中重度TII患者增殖型LN占比更高,血清肌酐值更高,肾小球滤过率更低,且合并高血压和贫血更多,既往无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药物使用史的初治患者更少;IF/TA以上临床指标结果与TII一致。结论:抗RNP抗体和anti-P抗体可能分别是TII和IF/TA的潜在保护因素,需要更多的研究来探讨自身抗体与TID的关系,以制定更好的预防和治疗策略,进而最终改善LN患者的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狼疮肾炎 肾小管间质损伤 自身抗体 核糖蛋白抗体 抗核糖体p蛋白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