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和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 被引量:7
1
作者 张宝红 刘方 +4 位作者 姚长兵 巩万奎 刘志红 王红梅 刘玉乐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78-81,共4页
用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 ,研究了影响转化和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的因素。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培养基构成是影响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最关键因素 ,在本试验所采用的 8个基因型中 ,中棉所 1 3中 940 9(中棉所3 5)... 用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 ,研究了影响转化和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的因素。结果表明 ,基因型和培养基构成是影响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化棉花获得抗性愈伤组织的最关键因素 ,在本试验所采用的 8个基因型中 ,中棉所 1 3中 940 9(中棉所3 5)和中棉所 1 9较易诱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 ,而珂字 2 0 1、中棉所 2 7等则较难 ;用于棉花遗传转化的感染时间以 7~ 1 0 min为宜 ,共培养时间以48h为宜 ;下胚轴比子叶易诱导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在诱导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中 ,加入高浓度的卡那霉素是获得转化细胞的关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遗传转化 抗性愈伤组织 黄萎病 病育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法导入Bar基因转化小麦幼胚的研究——抗性愈伤组织与再生植株的遗传转化 被引量:3
2
作者 曹颖 胡尚连 +1 位作者 李文雄 刘锦红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3期237-240,共4页
在前文研究基础上 ,轰击的 2 80 4个幼胚经 L - PPT筛选后共获得 2 5 9个抗性愈伤 ,对其中 2 0 0个抗性愈伤组织和再生的 32个植株 GU S gene的表达进行组织化学检测 ,以及再生植株的 PCR检测。研究结果表明 ,有 4 5个抗性愈伤组织呈 GU... 在前文研究基础上 ,轰击的 2 80 4个幼胚经 L - PPT筛选后共获得 2 5 9个抗性愈伤 ,对其中 2 0 0个抗性愈伤组织和再生的 32个植株 GU S gene的表达进行组织化学检测 ,以及再生植株的 PCR检测。研究结果表明 ,有 4 5个抗性愈伤组织呈 GUS阳性。32株再生植株中获得 4个抗性株系 ,经 X- Gluc染色 ,在花药中检测到 GU S基因表达 ,PCR检测也呈阳性 ,而在对照和其它再生植株中未发现 GU S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枪法 BAR基因 基因导入 小麦幼胚 抗性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遗传转化 转基因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蓖麻愈伤组织对铜的抗性研究
3
作者 康薇 董化洋 +2 位作者 金裕华 闵建华 郑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4年第1期26-28,39,共4页
为了探讨蓖麻愈伤组织对铜的抗性,研究了铜胁迫下蓖麻愈伤组织的增长及其铜吸收作用。结果显示,铜浓度为60mg·L-1时,愈伤组织的增长受到抑制,抗性指数仅为33.87%;铜浓度为40mg·L-1时,愈伤组织呈淡黄色,生长较快,抗性指数达到6... 为了探讨蓖麻愈伤组织对铜的抗性,研究了铜胁迫下蓖麻愈伤组织的增长及其铜吸收作用。结果显示,铜浓度为60mg·L-1时,愈伤组织的增长受到抑制,抗性指数仅为33.87%;铜浓度为40mg·L-1时,愈伤组织呈淡黄色,生长较快,抗性指数达到61.29%,并且这种抗性可以保持至连续继代培养6周之后。培养至第4周,铜浓度(mg·L-1)为10、20、30、40各处理的抗性指数都高于第3周,各处理愈伤组织铜含量(mg·g-1)依次为0.33、0.54、1.16、1.40。培养基铜浓度为40mg·L-1可作为筛选铜抗性蓖麻愈伤组织的临界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蓖麻 抗性愈伤组织 筛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粳稻成熟胚抗性愈伤再生频率的研究 被引量:4
4
作者 王北艳 向殿军 殷奎德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12年第1期28-31,共4页
为提高粳稻抗性愈伤分化率和遗传转化率,以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得到的水稻成熟胚抗性愈伤(Hyg)为材料,研究了影响粳稻成熟胚抗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添加0.5~25 mg.L-1的CuSO4.5H2O,增加分化培养基中的琼脂浓度... 为提高粳稻抗性愈伤分化率和遗传转化率,以农杆菌介导遗传转化得到的水稻成熟胚抗性愈伤(Hyg)为材料,研究了影响粳稻成熟胚抗性愈伤组织再生频率的因素。结果表明分化培养基添加0.5~25 mg.L-1的CuSO4.5H2O,增加分化培养基中的琼脂浓度,分化前对抗性愈伤进行高渗处理,采用6-BA和KT两步分化法和干燥除菌法均能提高抗性愈伤组织的分化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性愈伤组织 再生 水稻 高渗处理 铜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遗传转化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农友业 何勇强 +2 位作者 覃燕 Rachid Loukehaich 吴子恺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2-144,i002,共4页
用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的转化,其筛选的结果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受玉米愈伤组织的继代时 间、浸染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共培养的温度以及其共培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玉米愈伤继代后7~9d,农杆菌 浓度为OD600值0.3左右、共培养温度... 用农杆菌介导玉米愈伤组织的转化,其筛选的结果得到的抗性愈伤组织受玉米愈伤组织的继代时 间、浸染的农杆菌菌液浓度、共培养的温度以及其共培养时间等因素的影响。玉米愈伤继代后7~9d,农杆菌 浓度为OD600值0.3左右、共培养温度约22℃、培养时间3d时,抗性愈伤的获得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杆菌介导 玉米 遗传转化 抗性愈伤组织 培养时间 共培养温度 继代时间 菌液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虫、抗除草剂转基因玉米的获得及遗传研究 被引量:22
6
作者 朱常香 宋云枝 +3 位作者 张杰道 温孚江 梁新明 汤国民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利用PIG基因枪 ,将cryIA(b)基因和bar基因 ,采用共转化法导入玉米自交系的幼胚中 ,经PPT筛选 ,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除草剂抗性检测、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 ,在多数转基因植株中cryIA(b)基因和bar基因共整合 ,且呈孟德... 利用PIG基因枪 ,将cryIA(b)基因和bar基因 ,采用共转化法导入玉米自交系的幼胚中 ,经PPT筛选 ,获得抗性愈伤组织并再生植株。除草剂抗性检测、点杂交和Southern杂交分析表明 ,在多数转基因植株中cryIA(b)基因和bar基因共整合 ,且呈孟德尔单位点显性基因连锁遗传。Northern杂交及ELISA检测表明 ,cryIA(b)基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进行了有效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试验 遗传 抗性愈伤组织 再生植株 转基因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抗虫基因PinⅡ转化水稻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丁玉梅 曾黎琼 +1 位作者 程在全 黄兴奇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3年第4期27-32,共6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对1个籼稻品种和3个粳稻品种进行了转化。所用质粒为pCAMBI1300,其上带有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和高效启动子ACTⅠ以及调节子Intron。通过添加有利于转化的物质乙酰丁香酮及影响转化的各因素(农杆菌的培... 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对1个籼稻品种和3个粳稻品种进行了转化。所用质粒为pCAMBI1300,其上带有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PinⅡ和高效启动子ACTⅠ以及调节子Intron。通过添加有利于转化的物质乙酰丁香酮及影响转化的各因素(农杆菌的培养方法、共培养天数、愈伤组织诱导方法及继代次数)进行综合优化后,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水稻高效转化体系。将成熟胚用pCAMBI1300/LBA4404浸染后,筛选出抗性愈伤组织并获得转化植株。其中抗性愈伤组织产生率最高达51 8%(粳稻)和31 5%(籼稻),转化植株再生率最高达67 6%(粳稻)和47 5%(籼稻)。初筛苗中PCR阳性苗得率最高达33 3%(粳稻)和27 4%(籼稻)。PCR结果初步表明PinⅡ基因已整合到水稻基因组中。田间抗虫试验初步表明,阳性苗虫害率低于其受体亲本虫害率。本研究还在转基因水稻中发现了性状明显变异的植株,是进行水稻遗传背景分析和优良性状利用的宝贵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虫基因 PinⅡ 水稻 农杆菌介导 转化 籼稻品种 粳稻品种 质粒 启动子 调节子 乙酰丁香酮 抗性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蹄疫抗原决定簇融合基因转化胡萝卜的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文建 沈明山 +1 位作者 李春江 陈亮 《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6期154-157,共4页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研究热点,具有生产简单、成本较低、使用安全方便、易贮存等优点.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O型和A型口蹄疫抗原决定簇基因O21O14A21转化胡萝卜.通过筛选,获得潮霉素抗性愈伤组... 利用转基因植物生产疫苗是目前植物基因工程的一个研究热点,具有生产简单、成本较低、使用安全方便、易贮存等优点.本实验通过农杆菌介导的遗传转化,以O型和A型口蹄疫抗原决定簇基因O21O14A21转化胡萝卜.通过筛选,获得潮霉素抗性愈伤组织,经胚状体再生得到156棵抗性苗.通过GUS染色检测,GUS报告基因在部分转化的愈伤组织中瞬时表达,并在部分抗性苗中稳定表达.对部分抗性植株进行PCR和PCRSouthern杂交检测,证实目的基因已经成功整合到胡萝卜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决定簇 胡萝卜 口蹄疫 基因转化 Southern GUS报告基因 融合 植物基因工程 抗性愈伤组织 农杆菌介导 研究热点 植物生产 遗传转化 目的基因 杂交检测 植株 稳定表达 部分 瞬时表达 PCR 转基因 潮霉素 基因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在棉花中的高效转化——转基因再生棉株的获得 被引量:7
9
作者 巩万奎 吴家和 +5 位作者 姚长兵 刘方 喻树迅 陈志贤 刘志红 李燕娥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76-79,共4页
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葡萄糖氧化酶基因转移到棉花中 ,获得了再生植株 ,并对影响棉花愈伤组织分化和植株再生的因素作了探讨。离体分子检测表明 。
关键词 棉花 遗传转化 再生植株 葡萄糖氧化酶基因 农杆菌介导 抗性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4种玉米基因型的农杆菌转化方法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梁业红 叶兴国 张世煌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71-775,共5页
利用改良的农杆菌培养液、侵染液、共培养培养基和筛选培养基等技术体系,对4个玉米基因型Hi-Ⅱ、H99、国内2个优良自交系R18-599和齐319的新鲜幼胚、预培养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农杆菌转化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共培养方式对农杆菌侵染... 利用改良的农杆菌培养液、侵染液、共培养培养基和筛选培养基等技术体系,对4个玉米基因型Hi-Ⅱ、H99、国内2个优良自交系R18-599和齐319的新鲜幼胚、预培养幼胚、胚性愈伤组织进行了农杆菌转化研究,并比较了不同共培养方式对农杆菌侵染不同玉米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Hi-Ⅱ新鲜幼胚在固体培养基上共培养和滤纸上共培养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分别为83.7%和4.4%,前法优于后法;Hi-Ⅱ新鲜幼胚、预培养3 d的幼胚愈伤组织经农杆菌侵染后GUS基因瞬间表达率分别为83.7%和12.1%,新鲜幼胚比预培养的幼胚愈伤组织更适合于农杆菌转化。用上述优化的条件对另外3个不同基因型的2种不同外植体H99、齐319(新鲜幼胚)和R18-599(胚性愈伤组织)进行遗传转化,共培养3 d后的GUS基因瞬间表达率分别为65.2%、52.6%和58%,表明该转化体系适合于上述4种基因型的幼胚和胚性愈伤组织的遗传转化。此外农杆菌侵染Hi-Ⅱ新鲜幼胚后经在含巴龙霉素25-100 mg L-1培养基上3轮选择后,抗性愈伤组织获得率为2.4%,近似反映了本研究的遗传转化率。其他3个基因型的抗性愈伤也正在筛选中。结果初步表明,本研究建立的农杆菌介导的玉米遗传转化体系可能对4种基因型均适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癌农杆菌 玉米 基因型 遗传转化 瞬间表达 抗性愈伤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枪法将LEAFY基因导入甘蔗的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李克贵 潘大仁 许莉萍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41-544,共4页
利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 ,以LEAFY基因为目的基因 ,NPTⅡ为选择 /标记基因进行共转化。对影响基因枪法转化甘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转化前预培养 2d获得的转化效率最高 ,转化前后进行高渗处理可以提高转化效率。大量转化后 ,将... 利用基因枪介导的方法 ,以LEAFY基因为目的基因 ,NPTⅡ为选择 /标记基因进行共转化。对影响基因枪法转化甘蔗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转化前预培养 2d获得的转化效率最高 ,转化前后进行高渗处理可以提高转化效率。大量转化后 ,将LEAFY基因导入到 3个甘蔗品种Badila、ROC2 2和ROC16中去 ,获得了转LEAFY基因的甘蔗植株。其中抗性愈伤组织的获得频率最高达 11.2 % ,抗性植株的获得频率最高达 1.2 2 %。转基因植株的PCR及PCR Southern杂交检测结果表明 ,外源基因LEAFY已整合进了转基因植株基因组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枪法 LEAFY基因 甘蔗 抗性愈伤组织 组织分化 植株再生 PCR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陆早33号高效遗传转化体系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鹏飞 朱华国 +3 位作者 程文翰 王凡龙 张新宇 孙杰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81-987,共7页
【目的】以新疆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3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条件对转基因抗性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状体分化以及植株再生的影响,为新疆棉花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新陆早33号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抗草甘膦基因... 【目的】以新疆北疆棉区主栽品种新陆早33号为材料,研究不同处理条件对转基因抗性胚性愈伤组织增殖、胚状体分化以及植株再生的影响,为新疆棉花遗传转化奠定基础。【方法】以新陆早33号下胚轴为外植体,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抗草甘膦基因EPSPS,通过优化培养条件以提高抗性胚性愈伤组织获得完整再生植株的能力。【结果】在胚性愈伤组织增殖阶段,培养基中KNO_3浓度为3.8g/L,继代周期为11 d有助于胚性愈伤组织快速增殖和保持良好生长状态;将凝固剂Phytagel浓度提高到4.0g/L能明显促进胚状体分化;在子叶胚生根阶段以Phytagel为凝固剂同时加入1.0 g/L的活性炭有助于壮根、减少褐化和提高正常植株比例。【结论】通过对培养条件的优化,缩短了胚状体发生的周期,并获得了大量再生植株,建立了新陆早33号的高效遗传转化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组织 体细胞胚胎发生 再生植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