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短柄乌头砂炒工艺优化及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丛改 郑清洋 +1 位作者 陈佳佳 王毓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8-3945,共8页
目的优化短柄乌头砂炒工艺,并考察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药砂比为影响因素,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滇乌碱)、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16-epi-pyroaconitine、8-去乙酰滇乌碱和pyroyunaconitine)... 目的优化短柄乌头砂炒工艺,并考察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药砂比为影响因素,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滇乌碱)、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16-epi-pyroaconitine、8-去乙酰滇乌碱和pyroyunaconitine)总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砂炒工艺。采用急性毒性实验,计算生品、砂炒品LD_(50)。建立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测定室性早搏潜伏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最优条件为炒制温度210℃,炒制时间15 min,药砂比1∶15,综合评分为93.932分。生品、砂炒品LD50分别为0.076、0.799 g/kg。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5、8、12、16 mg/kg)砂炒品组室性早搏潜伏期延长(P<0.05);与5 mg/kg剂量组比较,12~16 mg/kg剂量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砂炒后短柄乌头急性毒性降低,并且在高剂量下表现出较强的抗心律失常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乌头 砂炒工艺 急性毒性 抗心律失常活性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被引量:20
2
作者 张灿 黄文龙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合成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寻找优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新药。方法 :以小檗碱为先导物 ,在其 9位引入一系列酯基 ,再进行还原和季铵化 ,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 12个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其结构... 目的 :合成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寻找优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新药。方法 :以小檗碱为先导物 ,在其 9位引入一系列酯基 ,再进行还原和季铵化 ,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 12个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IR、1HNMR、MS及HRMS得到确证 ;初步药理实验表明 ,化合物II1(10mg/kg)、II3(10mg/kg)、II4 (2 5 ,5 ,10mg/kg)、II8(2 5mg/kg)、II9(2 5 ,5 ,10mg/kg)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I9的作用最强 ,ED50 (VF) 为 1 0 3× 10 -6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小檗碱 季铵类化合物 合成 抗心律失常活性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心律失常肽与心肌细胞间耦联 被引量:6
3
作者 张立博 汪培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抗心律失常肽自从被发现以来,陆续有报道对其结构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个含有六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心肌细胞间的耦联,从而促进心肌细胞间电活动的同步性.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活性 耦联 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