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短柄乌头砂炒工艺优化及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丛改
郑清洋
+1 位作者
陈佳佳
王毓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8-3945,共8页
目的优化短柄乌头砂炒工艺,并考察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药砂比为影响因素,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滇乌碱)、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16-epi-pyroaconitine、8-去乙酰滇乌碱和pyroyunaconitine)...
目的优化短柄乌头砂炒工艺,并考察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药砂比为影响因素,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滇乌碱)、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16-epi-pyroaconitine、8-去乙酰滇乌碱和pyroyunaconitine)总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砂炒工艺。采用急性毒性实验,计算生品、砂炒品LD_(50)。建立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测定室性早搏潜伏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最优条件为炒制温度210℃,炒制时间15 min,药砂比1∶15,综合评分为93.932分。生品、砂炒品LD50分别为0.076、0.799 g/kg。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5、8、12、16 mg/kg)砂炒品组室性早搏潜伏期延长(P<0.05);与5 mg/kg剂量组比较,12~16 mg/kg剂量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砂炒后短柄乌头急性毒性降低,并且在高剂量下表现出较强的抗心律失常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柄乌头
砂炒工艺
急性毒性
抗心律失常活性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被引量:
20
2
作者
张灿
黄文龙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目的 :合成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寻找优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新药。方法 :以小檗碱为先导物 ,在其 9位引入一系列酯基 ,再进行还原和季铵化 ,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 12个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其结构...
目的 :合成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寻找优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新药。方法 :以小檗碱为先导物 ,在其 9位引入一系列酯基 ,再进行还原和季铵化 ,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 12个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IR、1HNMR、MS及HRMS得到确证 ;初步药理实验表明 ,化合物II1(10mg/kg)、II3(10mg/kg)、II4 (2 5 ,5 ,10mg/kg)、II8(2 5mg/kg)、II9(2 5 ,5 ,10mg/kg)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I9的作用最强 ,ED50 (VF) 为 1 0 3× 10 -6 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小檗碱
季铵类化合物
合成
抗心律失常活性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抗心律失常肽与心肌细胞间耦联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立博
汪培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抗心律失常肽自从被发现以来,陆续有报道对其结构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个含有六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心肌细胞间的耦联,从而促进心肌细胞间电活动的同步性.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活性
肽
耦联
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柄乌头砂炒工艺优化及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被引量:
1
1
作者
刘丛改
郑清洋
陈佳佳
王毓杰
机构
成都中医药大学
出处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938-3945,共8页
基金
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24NSFSC0702)
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研究专项课题(2024MS178)
成都中医药大学“杏林学者”学科人才科研提升计划(QJRC2022046)。
文摘
目的优化短柄乌头砂炒工艺,并考察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方法以炒制温度、炒制时间、药砂比为影响因素,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滇乌碱)、单酯型生物碱(苯甲酰乌头原碱、16-epi-pyroaconitine、8-去乙酰滇乌碱和pyroyunaconitine)总含量的综合评分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砂炒工艺。采用急性毒性实验,计算生品、砂炒品LD_(50)。建立大鼠心律失常模型,测定室性早搏潜伏期、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最优条件为炒制温度210℃,炒制时间15 min,药砂比1∶15,综合评分为93.932分。生品、砂炒品LD50分别为0.076、0.799 g/kg。与模型组比较,不同剂量(5、8、12、16 mg/kg)砂炒品组室性早搏潜伏期延长(P<0.05);与5 mg/kg剂量组比较,12~16 mg/kg剂量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砂炒后短柄乌头急性毒性降低,并且在高剂量下表现出较强的抗心律失常活性。
关键词
短柄乌头
砂炒工艺
急性毒性
抗心律失常活性
Box-Behnken响应面法
Keywords
Aconitum brachypodum Diels
stir-frying with sand process
acute toxicity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Box-Behnken response surface method
分类号
R283 [医药卫生—中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被引量:
20
2
作者
张灿
黄文龙
机构
中国药科大学新药研究中心
出处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12,共6页
文摘
目的 :合成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寻找优良的抗心律失常活性新药。方法 :以小檗碱为先导物 ,在其 9位引入一系列酯基 ,再进行还原和季铵化 ,并测定目标化合物的抗心律失常活性。结果和结论 :合成了 12个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 ,其结构经IR、1HNMR、MS及HRMS得到确证 ;初步药理实验表明 ,化合物II1(10mg/kg)、II3(10mg/kg)、II4 (2 5 ,5 ,10mg/kg)、II8(2 5mg/kg)、II9(2 5 ,5 ,10mg/kg)对乌头碱诱发的心律失常有一定的预防作用。II9的作用最强 ,ED50 (VF) 为 1 0 3× 10 -6 mol/L。
关键词
原小檗碱
季铵类化合物
合成
抗心律失常活性
研究
Keywords
Protoberberine
Berberine
Synthesis
Antiarrhythmic activity
分类号
R914 [医药卫生—药物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抗心律失常肽与心肌细胞间耦联
被引量:
6
3
作者
张立博
汪培华
机构
武汉市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心内科
出处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年第1期59-62,共4页
文摘
抗心律失常肽自从被发现以来,陆续有报道对其结构与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发现它是一个含有六个氨基酸的多肽.其主要作用是改善心肌细胞间的耦联,从而促进心肌细胞间电活动的同步性.
关键词
抗心律失常活性
肽
耦联
缝隙连接
心肌细胞
分类号
R541.7 [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短柄乌头砂炒工艺优化及其急性毒性、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刘丛改
郑清洋
陈佳佳
王毓杰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原小檗碱季铵类化合物的合成及抗心律失常活性研究
张灿
黄文龙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
2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抗心律失常肽与心肌细胞间耦联
张立博
汪培华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0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