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病毒靶向抗原递呈细胞调控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侯青荷 李树稳 +2 位作者 高旭 李永锋 仇华吉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69-875,共7页
细胞免疫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在免疫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病毒通过靶向抗原递呈细胞抑制或逃避细胞免疫来实现其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因此,... 细胞免疫是参与免疫应答的细胞之间相互作用从而发挥免疫功能。细胞免疫应答是机体抵御外来病原体侵袭的重要防线,在免疫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许多病毒通过靶向抗原递呈细胞抑制或逃避细胞免疫来实现其在宿主体内的复制。因此,本文主要针对细胞免疫应答的作用及其主要过程、参与调控细胞免疫应答的抗原递呈细胞及其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为深入研究病毒调控细胞免疫应答的机制提供思路并为设计基于细胞免疫应答的新型疫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免疫应答 免疫保护 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功能 新型疫苗 最新研究进展 病毒 靶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原抗原肽表位诱导的耐受性抗原递呈细胞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作用
2
作者 宋新强 骆媛 +3 位作者 李倩倩 董晶晶 甘小青 马云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观察抗原肽表位(CTE)1和CTE2诱导、TGF-β2刺激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2只,分为关节炎组、免疫性细胞组、耐受性细胞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关节炎、免疫性细胞和耐受性细胞组大鼠... 目的:观察抗原肽表位(CTE)1和CTE2诱导、TGF-β2刺激的抗原递呈细胞(APC)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雌性Wistar大鼠32只,分为关节炎组、免疫性细胞组、耐受性细胞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8只。关节炎、免疫性细胞和耐受性细胞组大鼠使用鸡Ⅱ型胶原(CⅡ)加完全福氏佐剂诱导CIA后,分别静脉注射免疫性APC、耐受性APC和Hanks平衡盐溶液(HBSS),1周后观察大鼠关节炎指数,1月后检测外周血血清中抗CⅡ抗体吸光度(A)值,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外周血CD4+T细胞中Th1和Th2细胞比例。结果:各组大鼠关节炎指数、外周血抗CⅡ抗体A值和Th1型/Th2型CD4+T细胞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911、22.498和10.775,P<0.001);耐受性细胞、免疫性细胞和关节炎组较正常对照组升高(P<0.05),耐受性细胞组较免疫性细胞和关节炎组降低(P<0.05)。结论:CTE1和CTE2诱导、TGF-β2刺激的APC对大鼠类风湿关节炎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诱导 关节炎 抗原肽表位 耐受性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性抗原递呈细胞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1
3
作者 李冰玲 佘锐萍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8期53-55,共3页
关键词 抗原递呈细胞 树突状细胞 朗罕化细胞 面纱细胞 交错突细胞 滤泡树突状细胞 免疫应答 免疫耐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小鼠虹膜睫状体内抗原递呈细胞的分布
4
作者 李醒亚 申淑景 +1 位作者 王力平 Rorbert E.Cone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46-649,F004,共5页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小鼠虹膜睫状体内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分布情况。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C57BL/6J(H-2b)小鼠作为供体,经5.5Gy×2剂量照射24h的BALB/c(H-2d)小鼠作为宿主,于骨髓移植后21d和35d取出宿主小鼠眼球,分... 目的:观察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小鼠虹膜睫状体内抗原递呈细胞(APC)的分布情况。方法:绿色荧光蛋白(GFP)转基因C57BL/6J(H-2b)小鼠作为供体,经5.5Gy×2剂量照射24h的BALB/c(H-2d)小鼠作为宿主,于骨髓移植后21d和35d取出宿主小鼠眼球,分离得到虹膜睫状体,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供体骨髓来源的细胞分布。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普通和移植后小鼠F4/80阳性细胞在虹膜中的分布规律。结果:异基因骨髓移植后21d和35d,宿主虹膜睫状体内可观察到大量呈树突状形态的绿色荧光细胞,呈“满天星”样散在分布于小鼠虹膜睫状体中,这些细胞F4/80抗体免疫组织化学荧光染色多为阳性。结论:虹膜睫状体中的APC细胞来源于骨髓,且大部分为F4/80阳性细胞;异基因骨髓移植后宿主虹膜睫状体中的APC细胞全部被供体来源的APC细胞取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 骨髓移植 虹膜睫状体 抗原递呈细胞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充质干细胞对EAU大鼠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抗原递呈细胞功能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5
作者 白伶伶 张灵君 +4 位作者 郑慧 王梅艳 东莉洁 李筱荣 张晓敏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870-875,共6页
背景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有效治疗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减轻组织损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目的 研究MSCs对大鼠EAU模型中T细胞亚群和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影响.方法 收集6只清洁级4~... 背景 我们前期研究发现,间充质干细胞(MSCs)可以有效治疗大鼠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减轻组织损害,但其具体作用机制仍在研究中.目的 研究MSCs对大鼠EAU模型中T细胞亚群和抗原递呈细胞(APCs)的影响.方法 收集6只清洁级4~6周龄Wistar雄性大鼠双侧股骨、胫骨骨髓,采用贴壁培养法纯化Wistar大鼠骨髓MSCs.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2只清洁级Lewis雌性大鼠分为MSCs组和PBS组,每组6只.于Lewis大鼠单后足及背部皮下注射200μl含30μg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IRBP) 1177-1191多肽片段R16及完全弗氏佐剂(CFA)的乳化液以建立EAU模型,造模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造模后9~11d,MSCs组大鼠每日经尾静脉注射密度为5×106/ml的MSCs悬液1 ml;PBS组大鼠以同样的方法注射等容积的PBS.造模后15d,分离各组大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的T细胞及AP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大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γ干扰素(IFN-γ)阳性CD4+T细胞、白细胞介素-17(IL-17)阳性CD4+T细胞和叉头状螺旋转录因子p3(Foxp3)阳性CD4+T细胞的比例,以评估辅助性T细胞1(Th1)、Th17和调节性T细胞(Treg)细胞亚群的作用;依据各组T细胞与APCs共培养的方式不同分为PBS共培养组、PBS-MSCs交叉培养组、MSCs-PBS培养组和MSCs共培养组,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3、1.0、10.0 μg/ml)的R16抗原进行刺激,无R16抗原刺激的细胞作为空白对照,采用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测定各组大鼠T细胞吸光度(A)值,计算T细胞增生指数.结果 造模后11、12、13和14d,MSCs组大鼠眼前节炎症评分均明显低于PB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825、5.100、4.250、3.400,均P<0.05).与PBS组大鼠比较,MSCs组大鼠脾脏和淋巴结中IFN-γ+ CD4+T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51、4.376,均P<0.05);MSCs组大鼠脾脏和引流淋巴结中IL-17+CD4+T细胞比例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00、4.925,均P<0.05),Foxp3+ CD4+T细胞的比例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172、-2.825,均P<0.05).PBS共培养组大鼠脾脏T细胞增生指数随着R16抗原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升高,在各自质量浓度(0.3、1.0和10.0 μg/ml)R16刺激条件下,MSCs共培养组T细胞增生指数较PBS共培养组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27、0.000、0.000);在R16质量浓度为1.0 μg/ml和10.0 μg/ml条件下,MSCs-PBS交叉培养组和PBS-MSCs交叉培养组T细胞增生指数均明显低于PBS共培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0μg/ml R16:P=0.001、0.000;10.0μg/ml R16:P=0.000、0.000).结论 MSCs可通过同时抑制EAU大鼠体内抗原特异性T细胞和APCs的功能以及上调Treg细胞比例来发挥对大鼠EAU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自身免疫性疾病/化学方法诱导 葡萄膜炎/预防和控制 辅助性T细胞1/ 免疫 辅助性T细胞17/免疫 调节性T淋巴细胞/免疫 抗原递呈细胞 动物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对抗原递呈细胞白细胞介素-27表达影响
6
作者 黄琦 秦新月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601-607,共7页
目的:探讨在炎症因子与凋亡细胞刺激下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递呈细胞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7的表达调控。方法: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X射线诱导凋亡细胞对小鼠小胶质细胞和骨髓源... 目的:探讨在炎症因子与凋亡细胞刺激下对中枢神经系统抗原递呈细胞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7的表达调控。方法:用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γ)和X射线诱导凋亡细胞对小鼠小胶质细胞和骨髓源树突状细胞刺激。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不同刺激组小胶质细胞和树突状细胞p28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法检测不同刺激组细胞IL-27蛋白表达水平。结果:LPS刺激和LPS与IFN-γ共刺激的小胶质细胞和树突状细胞p28 mRNA表达与空白组相比明显升高(小胶质细胞:PLPS 0.50μg/ml=0.029;PLPS+IFN-γ=4×10-7;树突状细胞:P0.50μg/ml=0.021;PLPS+IFN-γ=8×10-7),凋亡细胞预刺激组p28基因mRNA转录水平明显低于LPS和IFN-γ刺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小胶质细胞:PLPS+凋亡细胞=1.2×10-4;PIFN-γ+LPS+凋亡细胞=1×10-7;树突状细胞:PLPS+凋亡细胞=3×10-4;PIFN-γ+LPS+凋亡细胞=2×10-7)。IL-27蛋白表达水平在LPS和IFN-γ刺激组明显增加(小胶质细胞:PLPS 0.25μg/ml=0.022;PLPS+IFN-γ=8×10-7;树突状细胞:PLPS 0.50μg/ml=0.021;PLPS+IFN-γ=2×10-7),在凋亡细胞预刺激组表达下降(小胶质细胞:PLPS+凋亡细胞=9.6×10-5;PIFN-γ+LPS+凋亡细胞=3×10-7;树突状细胞:PLPS+凋亡细胞=0.001;PIFN-γ+LPS+凋亡细胞=1.1×10-5)。结论:中枢抗原递呈细胞在LPS和IFN-γ刺激下IL-27 p28 mRNA和IL-27蛋白表达增加,吞噬凋亡细胞后IL-27 p28 mRNA和IL-27蛋白表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胶质细胞 树突状细胞 凋亡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细胞介素-2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抗原递呈细胞的调节阀——维生素A 被引量:1
7
作者 David M Duriancik +2 位作者 Denise E Lackey Kathleen A H 《饲料博览》 2010年第9期50-50,共1页
维生素A与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有关,维生素A缺乏症是众所周知的,其是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中间物。维生素A合成和代谢的研究进展已经将抗原递呈细胞(APC)视为其新陈代谢的的中心免疫细胞。目前已知抗原递呈细胞可以表达视黄醛脱... 维生素A与免疫系统的反应能力有关,维生素A缺乏症是众所周知的,其是调节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的中间物。维生素A合成和代谢的研究进展已经将抗原递呈细胞(APC)视为其新陈代谢的的中心免疫细胞。目前已知抗原递呈细胞可以表达视黄醛脱氢酶和分泌视黄酸。产生的视黄酸有自分泌和旁分泌作用。自分泌作用包括非经典的CD1d分子主要组织相容性Ⅰ类样分子和基质金属蛋白-9。旁分泌作用影响多淋巴细胞普西细胞群。具体来说,维甲酸类增加了IgA的同型转换的B淋巴细胞,增强了调节性T细胞分化,并指导淋巴细胞归附到黏膜。CD1d分子脂质抗原递呈扩展了自然杀伤T细胞群体。在此之前,维生素主要是对适应性免疫淋巴细胞起作用,但最近研究表明,抗原递呈细胞可能是维生素A免疫系统功能的中枢驱动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A 抗原递呈细胞 免疫淋巴细胞 自分泌 旁分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C在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体外激活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中的作用 被引量:12
8
作者 吴俊英 李柏青 张学光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2-494,共3页
目的探讨抗原递呈细胞APC在结核杆菌Mtb低分子多肽抗原体外激活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中的作用。方法用平皿粘附和尼龙毛柱纯化法,从PBMC中分离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然后分别与纯化的T细胞共育在Mtb抗原的刺激下,观察γδ+T细胞的增殖效应... 目的探讨抗原递呈细胞APC在结核杆菌Mtb低分子多肽抗原体外激活人外周血γδ+T细胞中的作用。方法用平皿粘附和尼龙毛柱纯化法,从PBMC中分离单核细胞、B淋巴细胞然后分别与纯化的T细胞共育在Mtb抗原的刺激下,观察γδ+T细胞的增殖效应。结果Mtb低分子多肽抗原在激活γδ+T细胞时,需要单核细胞、B细胞等APC的存在但APC并不起摄取、加工、递呈抗原的作用。结论γδ+T细胞具有与γδ+T细胞不同的独特抗原识别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δ^+T细胞 激活 结核杆菌 抗原递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抗原递送载体:细胞溶素A融合目的蛋白整合的重组外膜囊泡的构建与鉴定 被引量:2
9
作者 王世杰 黄惟巍 +12 位作者 舒聪妍 黎奎 夏烨 李扬 李慧 孙鹏艳 杨旭 白红妹 孙文佳 刘存宝 褚晓杰 冯雪军 马雁冰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272-1278,共7页
细菌外膜囊泡(OMVs)是革兰氏阴性菌以出芽方式分泌的一种蛋白脂质体,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成为外源大分子抗原蛋白的载体。成孔蛋白细胞溶素A(Cly A)可作为引导序列将C-端融合的外源蛋白质定位在菌体及其所分泌的OMVs外膜上。利用Cly A融... 细菌外膜囊泡(OMVs)是革兰氏阴性菌以出芽方式分泌的一种蛋白脂质体,可通过基因工程改造成为外源大分子抗原蛋白的载体。成孔蛋白细胞溶素A(Cly A)可作为引导序列将C-端融合的外源蛋白质定位在菌体及其所分泌的OMVs外膜上。利用Cly A融合蛋白重组的OMVs可介导抗原呈递,制备疫苗。为验证这一假说,本研究拟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目的蛋白,采用重组技术,构建Cly A-EGFP融合蛋白表达载体,转化E.coli DH5α,获得Cly A-EGFP融合蛋白整合的重组细菌OMVs,探索Cly A/EGFP融合蛋白整合的OMVs作为一种制备新型疫苗载体的可行性。重组OMVs分别经蛋白酶K和/或EDTA处理后,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Cly A-EGFP融合蛋白有效地整合在重组的OMVs中,且EGFP呈现于表面。重组OMVs与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共同孵育后,以EGFP作为标记,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OMVs可被巨噬细胞吞噬、摄取。进而,荧光显微镜及流式细胞术分析证明,重组的OMVs可被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s)有效摄取,并促进BMDCs表达CD86和CD80,说明重组的OMVs可激活树突状细胞,促进其成熟。本研究结果提示,利用Cly A融合特异目的蛋白整合的重组OMVs,可作为外源蛋白质的载体,介导抗原呈递作用,在设计与制备疫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膜囊泡 疫苗 增强绿色荧光蛋白 抗原递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抗原诱导T细胞凋亡或增殖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宋建勋 朱锡华 陈克敏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397-399,共3页
目的:研究抗原递呈细胞(Apc) 在超抗原诱导人外周血特异性T细胞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SEA) 刺激短期人外周血SEA 反应T细胞系的作用中,通过去除或加入Apc ,观察细胞形态、FCM 检测细... 目的:研究抗原递呈细胞(Apc) 在超抗原诱导人外周血特异性T细胞反应中的作用。方法:金黄色葡萄球菌A型肠毒素(SEA) 刺激短期人外周血SEA 反应T细胞系的作用中,通过去除或加入Apc ,观察细胞形态、FCM 检测细胞亚G0G1峰(A0) 大小及18 %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凋亡特征条带。结果:SEA1 μgml 作用16 h ,能明显诱导短期人外周血SEA 反应T细胞系凋亡,Apc 存在能抑制SEA 诱导的T细胞凋亡,细胞处于增殖状态。结论:SEA 对作用T细胞的结局( 凋亡或增殖)决定于Apc 的存在与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 T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细胞凋亡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特异性抗肿瘤免疫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万亚锋 李兴睿 +1 位作者 易继林 沈文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698-1700,共3页
目的:探讨体外经小鼠肝癌细胞不同抗原致敏的CD40配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纯化T、B混合淋巴细胞,并在CD40L、rmIL-4联合作用下培养。然后分离T、B淋巴细胞以备用。将凋亡的... 目的:探讨体外经小鼠肝癌细胞不同抗原致敏的CD40配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抗肿瘤免疫的能力。方法:分离、纯化T、B混合淋巴细胞,并在CD40L、rmIL-4联合作用下培养。然后分离T、B淋巴细胞以备用。将凋亡的肝癌细胞及其冻融裂解物作为实验组,1640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分别与B淋巴细胞共同培养,检测培养后各组B细胞表面抗原呈递细胞标记(CD40、CD80、CD86)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利用混合淋巴细胞增殖实验检测T细胞增殖情况。以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诱导的CTL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Hepa1-6为靶细胞,LDH释放实验检测杀伤活性。结果:负载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具有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实验组的B淋巴细胞,其组织相容性分子及其刺激分子表达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其对靶细胞的杀伤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负载肝癌肿瘤抗原的B淋巴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诱导的CTL可有效产生特异性抗肝癌免疫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B淋巴细胞 T淋巴细胞 细胞毒性 肿瘤抗原 CD40配体 肿瘤免疫 抗原递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黏度的温敏超分子聚合物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
12
作者 郭洋洋 王才元 +1 位作者 滕丽晶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59-559,共1页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型疾病,炎症或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本文探索最强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血液黏度变化的关系对血液相关疾病的干预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温敏明胶聚合物和氧化透明质酸为基质,基于疏... 目的心脑血管疾病、血栓型疾病,炎症或感染会导致血液黏度升高,本文探索最强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与血液黏度变化的关系对血液相关疾病的干预有重要的意义。方法以温敏明胶聚合物和氧化透明质酸为基质,基于疏水自组装稳定的四重氢键协同席夫碱交联策略构建仿生不同疾病状态下的血液黏度,分离获取C57BL/6小鼠骨髓源性的DCs(BMDCs),以不同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实现BMDCs的三维培养;利用流式细胞术、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黏度的温敏超分子聚合物对DCs免疫表型标志物的影响。结果通过调控超分子聚合物的固含量,成功构建具有不同黏度的三维培养体系,流式细胞术结果表明CD11c、CD86、CD80、CCR5在中等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中高表达,实时定量PCR基因结果表明CD40、CD86、CD80、CD11c、MHCII、CCR5在中等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中高表达。结论本课题制备的温敏超分子聚合物因其温度响应特性可实现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的构建,实现DCs三维培养后的无酶释放,不同黏度的超分子聚合物会影响DCs免疫表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递呈细胞 血液黏度 超分子聚合物 树突状细胞 实时定量PCR C57BL/6小鼠 流式细胞 心脑血管疾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与树突细胞联合治疗晚期实体肿瘤40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13
作者 束永前 张锦英 +5 位作者 黄普文 卢凯华 朱陵君 刘平 殷咏梅 穆庆霞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747-749,共3页
关键词 恶性肿瘤 细胞因子 杀伤细胞 树突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晚期实体肿瘤 联合治疗 CD3^+CD56^+ 临床分析 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吗啡肽对小鼠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正红 于影 +3 位作者 杨锐 方迎艳 杨丽娟 高琴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939-943,共5页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未成熟DC用脂多糖或脂多糖+不同...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对小鼠骨髓来源树突状细胞表型和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未成熟DC用脂多糖或脂多糖+不同浓度内吗啡肽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DC的表型;检测内吗啡肽对DC趋化性的影响。在DC和T淋巴细胞共培养的条件下,用氚标记胸腺嘧啶核苷(3H-TdR)参入测定的方法检测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结果内吗啡肽抑制DC的趋化性;与T淋巴细胞体外共培养时,经内吗啡肽-1或内吗啡肽-2处理的DC能抑制T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上述内吗啡肽的作用都能被Mu阿片受体特异性拮抗剂CTOP翻转或部分翻转,提示内吗啡肽的作用是由Mu受体介导的。结论内吗啡肽可通过作用于Mu阿片受体,改变树突状细胞的部分免疫功能,调节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1 内吗啡肽-2 Mu阿片受体 树突状细胞 免疫功能 抗原递呈细胞 趋化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素抑制T细胞活化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凤 张瑞华 +3 位作者 徐薇 储以微 邵先安 熊思东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97-201,共5页
目的:长期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肝素具有一定抗炎作用,本文旨在阐明其机制是否与抑制T细胞活化过程,以及影响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间的免疫突触的形成有关。方法:本研究通过氚掺入法检测肝素对T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包括丝裂原ConA... 目的:长期临床实践及动物实验研究发现肝素具有一定抗炎作用,本文旨在阐明其机制是否与抑制T细胞活化过程,以及影响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间的免疫突触的形成有关。方法:本研究通过氚掺入法检测肝素对T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包括丝裂原ConA,超抗原SEA作为刺激剂,此外还有特异性抗原肽;加入外源性IL-2检测肝素抑制T细胞活化与IL-2作用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T细胞活化表面标志CD62L的变化;肝素干预下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间的相互作用,以及T细胞肌动蛋白的聚集情况。结果:在肝素干预下,ConA活化T细胞增殖明显降低并体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另外SEA、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以及特异性抗原肽刺激T细胞的增殖也不同程度受到肝素的抑制,外源性IL-2不能挽救被抑制的T细胞。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提示肝素干预组T细胞上CD62L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肝素不影响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之间的作用,也不影响T细胞骨架重排,即免疫突触的形成。结论:肝素抑制T细胞活化及增殖,可能是其抗炎机制的一部分,但并非通过影响T细胞与抗原递呈细胞之间的作用或T细胞活化过程中骨架重排及突触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 T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肌动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FL基因高效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冠军 马俐君 +1 位作者 李梁 裴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305-308,共4页
目的 :构建人FL真核表达载体 pIRES1neo/hFL ,观察其在COS 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自人白血病细胞系TF 1中克隆可溶型FL(Flt3 ligand)cDNA片段 ,测序鉴定正确后 ,插入真核表达载体 pIRES1neo中的EcoRI和BamHI位点 ,构建hF... 目的 :构建人FL真核表达载体 pIRES1neo/hFL ,观察其在COS 7细胞中的表达。方法 :采用RT PCR方法自人白血病细胞系TF 1中克隆可溶型FL(Flt3 ligand)cDNA片段 ,测序鉴定正确后 ,插入真核表达载体 pIRES1neo中的EcoRI和BamHI位点 ,构建hFL真核表达载体 pIRES1neo/hFL。脂质体介导法将其转染COS 7细胞 ,72h以RT PCR检测转染细胞中外源hFL基因的转录、ELISA法及脐血CD34 + 细胞增殖实验测定转染细胞上清中hFL的含量和活性。结果 :酶切鉴定表明成功构建了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IRES1neo/hFL ;外源hFL基因能在转染细胞中有效转录 ;ELISA法测得 72h后培养上清中的hFL含量为每 2 4小时 2 5 1ng/ 10 6cells,并且分泌的hFL具有良好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构建hFL真核表达载体在COS 7细胞中具有良好的表达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 真核表达载体 COS-7细胞 表达活性 生物学活性 专职抗原递呈细胞 A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细胞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亚江 高月求 王灵台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301-303,共3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及cohn于1973年发现,是体内重要的一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其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与巨噬细胞、B...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及cohn于1973年发现,是体内重要的一类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其共同的生物学特性是细胞表面有许多树枝状突起。胞内具有丰富的线粒体,与巨噬细胞、B细胞抗原递呈功能不同,只有DC能够刺激初始型T细胞(Naive T cells)使之分化、激活,后者影响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系统,因此,DC被认为是机体免疫反麻的始动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树突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抗原递呈功能 初始型T细胞 体液免疫系统 机体免疫 树突状细胞 CELLS CEL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T细胞免疫反应结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8
18
作者 董薇 蔡美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5-158,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T细胞免疫 抗原递呈细胞 DC 研究进展 造血祖细胞 体内 育成 成熟 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吗啡肽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的诱导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正红 高琴 +3 位作者 叶红伟 单立冬 龚珊 蒋星红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77-81,共5页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骨髓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CD11c阳性细胞纯度达95%以... 目的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在小鼠树突状细胞的表达。方法从7~8周龄的C57BL/6J小鼠骨髓提取骨髓前体细胞培养,经CD11c(树突状细胞的特异性标记)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纯化的树突状细胞。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CD11c阳性细胞纯度达95%以上。免疫荧光染色研究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在树突状细胞的表达;酶免疫测定(enzyme immunoassay,EIA)的方法,检测培养树突状细胞上清液中的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的含量。结果免疫荧光染色表明,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内可分泌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酶免疫测定检测结果表明,不同的Toll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TLR)配体活化树突状细胞促使分泌不同浓度的内吗啡肽-1和内吗啡肽-2。结论活化的树突状细胞可诱导内吗啡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吗啡肽-1 内吗啡肽-2 Mu阿片受体 树突状细胞 抗原递呈细胞 TOLL样受体 酶免疫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树突状细胞上共刺激分子的表达及其生物学意义 被引量:4
20
作者 戴俊 张学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Cells 抗原递呈细胞 APC 共刺激分子 基因表达 生物学 基因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