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7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IR576通过与TCR跨膜区结合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张瑞涛 李晓娟 +3 位作者 李润明 胡义平 姜世勃 刘叔文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960-1964,共5页
目的探讨抗HIV多肽VIR576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OVA体外刺激分离的DO11.10小鼠抗原特异性T细胞,CCK-8法检测VIR576对其活化的影响。采用溶血试验、溶血抑制实验、荧光结合法等方法检测VIR576与TCR跨膜区序列(TCR-TMD... 目的探讨抗HIV多肽VIR576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作用机制。方法OVA体外刺激分离的DO11.10小鼠抗原特异性T细胞,CCK-8法检测VIR576对其活化的影响。采用溶血试验、溶血抑制实验、荧光结合法等方法检测VIR576与TCR跨膜区序列(TCR-TMD)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体外实验显示,VIR576能逆转HIVgp41融合多肽(FP)介导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并且其自身也能抑制抗原特异性的T细胞活化(P<0.05)。溶血试验、溶血抑制实验、荧光结合法等方法证实,VIR576能与TCR-TMD特异性结合。结论VIR576对T细胞活化的作用是TCR依赖性的,通过与TCR-TMD结合抑制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VIR576兼具抑制HIV进入和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的特性,可望作为预防HIV性传播的杀微生物剂进行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V 进入抑制剂 VIR576 抗原特异性t细胞活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2
作者 曾明哲 杜嘉辉 +4 位作者 胡嘉豪 贺子芊 乐泽铭 黄静怡 李志清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0-1496,共7页
T细胞应答在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T细胞应答的研究离不开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本文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的实验方法包括经体外抗原刺激再活化后,检测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或... T细胞应答在抗病毒感染和抗肿瘤免疫中具有重要作用,对于T细胞应答的研究离不开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本文对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涉及的实验方法包括经体外抗原刺激再活化后,检测特异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或活化分子的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胞内细胞因子染色(ICS)技术和活化诱导标记(AIM)技术,以及基于已知表位——人类白细胞抗原(HLA)限制性的多聚体检测技术和最新发展的单细胞转录组和T细胞抗原受体(TCR)联合测序技术。利用上述方法,研究者能够全面和深入研究抗原特异性T细胞应答,包括:应答的强度、持续的时间、亚群信息、识别的表位及其HLA-限制性、TCR克隆信息及转录组特性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异性t细胞 细胞因子 活化诱导标志物 四聚体技术 t细胞抗原受体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酵母β-葡聚糖载体的口服OVA疫苗(WGP-OV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白煜 戚春建 +2 位作者 夏蕾 何树燕 何流漾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579-1583,1589,共6页
目的:探讨口服WGP-OVA疫苗对C57BL/6小鼠体液免疫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诱导作用。方法:分别连续给予C57BL/6小鼠口服PBS、WGP及WGP-OVA 17 d后,使用LEGENDplexTM多因子流式检测试剂盒检测给药后小鼠血清中IgG1、IgG2a、IgG3及IgM的含... 目的:探讨口服WGP-OVA疫苗对C57BL/6小鼠体液免疫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的诱导作用。方法:分别连续给予C57BL/6小鼠口服PBS、WGP及WGP-OVA 17 d后,使用LEGENDplexTM多因子流式检测试剂盒检测给药后小鼠血清中IgG1、IgG2a、IgG3及IgM的含量;HE染色比较各组小鼠脾脏淋巴小结的大小。取小鼠腹股沟淋巴结(ILNs)制备单细胞悬液,流式细胞仪(FACS)检测淋巴结内F4/80+巨噬细胞及F4/80+SIINFEKL+巨噬细胞比例,分析WGP-OVA对巨噬细胞在ILNs内的浸润及抗原提呈情况;同时通过MHC Tetramer染色检测抗原特异性CD8+T细胞比例,明确WGP-OVA疫苗对T细胞免疫的诱导作用。结果:与PBS组相比,WGP-OVA能显著诱导IgG1、IgG2a、IgG3及IgM的分泌,增大脾脏内淋巴小结。此外,口服WGPOVA疫苗能促进F4/80+巨噬细胞向淋巴结浸润,诱导巨噬细胞对OVA的抗原提呈,同时增加淋巴结内OVA特异性CD8+CTLs的数量。结论:口服WGP-OVA疫苗能诱导C57BL/6小鼠体液免疫及抗原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β-葡聚糖颗粒 鸡卵清蛋白 口服疫苗 免疫球蛋白 抗原异性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杆菌抗原特异性激发人γδT细胞活化信号涉及Ras/Erk途径 被引量:7
4
作者 侯彦强 李柏青 +1 位作者 胡建国 陈勇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0-533,共4页
目的 :探讨Ras Erk通路是否参与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 (Mtb Ag)启动的γδ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分离获取PBMC ,用佛波醇酯 (PMA)和离子霉素 (IM) ,CD3mAb或Mtb Ag刺激不同时间 ,或PBMC先经PD980 5 9处理后再刺激培养 ;用荧... 目的 :探讨Ras Erk通路是否参与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 (Mtb Ag)启动的γδT细胞活化信号转导途径。方法 :分离获取PBMC ,用佛波醇酯 (PMA)和离子霉素 (IM) ,CD3mAb或Mtb Ag刺激不同时间 ,或PBMC先经PD980 5 9处理后再刺激培养 ;用荧光单抗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CD6 9分子的表达 ;计数培养扩增 10天的细胞数量。结果 :PBMC用PMA +IM刺激 6小时 ,总T细胞和γδT细胞中的CD6 9表达均达高峰 (均 >99% ) ,用CD3mAb刺激 2 4小时 ,均达高峰 (均在 5 5 %左右 ) ,用Mtb Ag刺激 2 4小时 ,亦均达高峰 ,但总T细胞和γδT细胞中CD6 9分别为 16 .0 %和 75 2 % ;用PD980 5 9预处理PBMC ,可明显抑制Mtb Ag激活的γδT细胞CD6 9表达和γδT细胞的增殖。结论 :Mtb Ag可特异性激活γδT细胞 ,其活化信号转导需通过Ras Erk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杆菌 抗原异性 ΓΔt细胞 活化信号 Ras/Erk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复合物体外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5
作者 毛汉文 刘文励 +2 位作者 周剑锋 耿哲 黄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55-658,共4页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获取CML28表位序列(Vltfaedsv),并以该抗原表位与MHC分子(HLA-A2-Ig)偶联,作为第一信号分子,B7-1分子作为第二信号分子,将两种信号分子同时负载于磁珠表面,构建人工APC复合体;取HLA-A2+的健康骨髓捐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并与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共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l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ester,CFSE),并以此检测T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中CML28-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平均值为(17.34±0.35)%,对照组平均值为(2.25±0.4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在体外能模拟人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CD8+T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 异性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慢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LSP1:细胞骨架动态与白细胞功能的关键调节因子
6
作者 祝朴远 顾津伊 +1 位作者 罗悦隽 席亚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50-755,共6页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是一种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白细胞中均有表达。LSP1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人LSP1蛋白含有339个氨基酸,在酸性NH2末端含有一个Ca^(2+)结合位点,在碱性COOH末端则包... 白细胞特异性蛋白1(LSP1)是一种F-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多种白细胞中均有表达。LSP1在不同物种间高度保守。人LSP1蛋白含有339个氨基酸,在酸性NH2末端含有一个Ca^(2+)结合位点,在碱性COOH末端则包含多个F-肌动蛋白结合结构域和可被磷酸化的位点。在Ca^(2+)作用下,LSP1的COOH末端结构域与F-肌动蛋白结合,调节细胞运动和信号传导;此外,LSP1在蛋白激酶C(PKC)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激活蛋白激酶-2的介导下,通过磷酸化激活MAPK信号通路,调节白细胞增殖和趋化性。LSP1对白细胞的影响主要如下:LSP1在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迁移中起着重要作用,影响细胞的黏附、极化和运动。LSP1在内皮细胞中也发挥调节作用,影响白细胞的跨内皮迁移。LSP1还通过与肌球蛋白1e的相互作用,调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此外,LSP1调节白细胞的增殖分化,在白血病等肿瘤的发生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总之,LSP1通过与细胞骨架和信号转导蛋白的相互作用,调节白细胞的形态、运动和功能,本文对其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异性蛋白1(LSP1) 细胞 肌动蛋白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 吞噬作用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伟教授团队与尹巍巍副教授团队合作成果揭示T细胞受体抗原识别的力学柔性调控机制
7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3-203,共1页
2025年2月2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教授团队和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尹巍巍副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娄继忠教授团队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TCR catch bonds nonlinearly control CD8 ... 2025年2月27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陈伟教授团队和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尹巍巍副教授团队与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娄继忠教授团队合作在《细胞研究》(Cell Research)发表了最新研究成果论文“TCR catch bonds nonlinearly control CD8 cooperation to shape T cell specificity”(DOI:10.1038/s41422-025-01077-9)。该研究揭示T细胞受体(TCR)抗原特异性识别的力学柔性调控机制以及高亲和力工程化TCR脱靶毒性的力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8 t细胞 调控机制 合作 力学柔性 异性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对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CRS的预测作用
8
作者 胡瑾 韩倩楠 +4 位作者 陆丰艺 周欣悦 杨志琴 徐开林 陈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0-1198,共9页
目的:探究改良的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mEASIX)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的疗效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9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行CAR-T治疗的复发难治性(R/R)B细胞肿... 目的:探究改良的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mEASIX)对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AR-T)疗法的疗效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的预测作用。方法:纳入2018年9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内科行CAR-T治疗的复发难治性(R/R)B细胞肿瘤患者70例,计算预处理前(-7 d)log2mEASIX,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确定的截断值(5.443)将患者分为低mEASIX组(42例)和高mEASIX组(28例),回顾性分析预处理前mEASIX对CAR-T细胞疗法的疗效及CRS的预测作用。结果:高mEASIX组的中位总生存期(OS)及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均明显低于低mEASIX组(OS:3.2个月vs未达到,P<0.01;PFS:1.3个月vs 6.0个月,P=0.009)。高mEASIX组≥2级CRS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低mEASIX组(57.1%vs 19.0%,P=0.007)。CAR-T治疗后缓解程度(P=0.001)、CRS发生与否(P=0.041)、预处理前乳酸脱氢酶(LDH)水平(P=0.046)和预处理前mEASIX水平(P=0.047)是CAR-T细胞治疗患者O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预处理前mEASIX评分能够预测接受CAR-T细胞治疗的复发难治性B细胞肿瘤患者的OS及≥2级CRS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良的内皮活化和应激指数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 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 B细胞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白血病细胞抗原负载DC的体外诱导特异性CTL应答的比较 被引量:12
9
作者 盛立霞 邱国强 +3 位作者 谢晓宝 顾伟英 王志林 吴浩清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5-209,共5页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及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两种白血病DC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应答的能力.方法: 采用羟乙基淀粉-Ficoll两步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通过贴壁2 h获得黏附的单核细胞, 用GM-CSF加IL- ... 目的: 比较树突状细胞(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及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负载DC两种白血病DC疫苗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应答的能力.方法: 采用羟乙基淀粉-Ficoll两步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 通过贴壁2 h获得黏附的单核细胞, 用GM-CSF加IL- 4诱导培养5 d收获细胞.将细胞分为4组: A组将K562细胞或原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细胞在500 g/L PEG-100 mL/L DMSO诱导下与DC融合; B组加入相应细胞数量的白血病细胞冻融抗原; C组将K562细胞或CML细胞与DC共培养; D组: 单独DC培养组.融合前以红色荧光染料PKH26标记K562细胞, 采用流式细胞仪(FCM)检测PKH26/FITC-抗HLA-ABC抗体双标细胞并评估融合率.培养的第6天, 加入TNF-α诱导DC成熟, 然后分别与自体T细胞共培养, 用MTT比色法检测各组CTL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 GM-CSF加IL- 4和TNF-α依次诱导成熟的DC具有经典的DC的形态和表型特征, 在PEG-DMSO的介导下, DC与白血病细胞的融合率为(17.33~29.94)%.两种抗原负载方案激活的CTL均对表达K562抗原的细胞具有特异性的细胞毒作用.在效靶比相同时, 融合组诱导CTL的杀伤活性强于冻融抗原致敏DC组.结论: 与冻融抗原致敏的DC相比, DC与白血病细胞融合细胞递呈抗原的效率更高, 体外诱导的CTL特异性杀伤靶细胞的作用更强, 有可能用于白血病的免疫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白血病细胞 细胞融合 冻融抗原 异性C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BV核心抗原CTL表位的治疗性多肽在体诱导抗原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 被引量:10
10
作者 石统东 吴玉章 +2 位作者 周伟 贾正才 邹丽云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169-1172,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表位的治疗性多肽抗原组分、结构与诱导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设计基于HBV抗原免疫优势性CTL、Th及B细胞表位的 3种治疗性多肽候选疫苗分子 ,经Merrifield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 ,并经HPLC... 目的 探讨基于表位的治疗性多肽抗原组分、结构与诱导免疫应答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分子设计的理论和方法 ,设计基于HBV抗原免疫优势性CTL、Th及B细胞表位的 3种治疗性多肽候选疫苗分子 ,经Merrifield固相多肽合成技术合成 ,并经HPLC纯化、鉴定。以BALB c(H 2 d)纯系小鼠为实验对象 ,进行体内免疫学功能研究。结果 所设计治疗性多肽分子可在体诱导较强的抗原特异性CTL应答和适度的抗体反应。Th、B细胞表位的引入可增强CTL表位肽的效应。结论 提示在治疗性表位多肽疫苗的分子设计中 ,引入B -、Th表位可显著提高CTL表位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tL表位 抗原异性细胞 免疫应答 HBV 治疗性多肽 分子设计 乙型肝炎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藤碱对环瓜氨酸肽抗原特异性T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3
11
作者 蔡辉 姚茹冰 高佩芳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1期55-57,共3页
目的青藤碱(Sinomenine,SN)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SN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关于SN在抗原特异性T细胞(antigen special T cell,AST)机制的研究少见报道。文中观察了SN对RA... 目的青藤碱(Sinomenine,SN)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治疗中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对SN相关免疫机制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关于SN在抗原特异性T细胞(antigen special T cell,AST)机制的研究少见报道。文中观察了SN对RA患者环瓜氨酸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AST体外增殖的影响,探讨SN治疗RA的相关免疫机制。方法体外分离、培养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分别设对照组:不加任何干预药物;CCP组:仅加CCP干预,终浓度为20μg/ml;甲氨喋呤(Methotrexate,MTX)组:同时加CCP与MTX干预,终浓度均为20μg/ml;SN低剂量组:同时加CCP与SN干预,SN终浓度为10μg/ml,CCP终浓度为20μg/ml;SN高剂量组:同时加CCP与SN干预,终浓度均为20μg/ml;体外培养72 h后,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吸光度(A)值水平。结果 CCP可体外诱导R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P<0.01),在此基础上加入不同浓度的SN后,CCP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被显著抑制(P<0.01),SN高剂量组较之SN低剂量组的抑制程度更为明显(P<0.01)。结论 SN可抑制RA患者CCP-AST的体外活化、增殖,这可能是SN临床治疗RA的免疫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青藤碱 环瓜氨酸肽 抗原异性t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调节性T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被引量:19
12
作者 娄玮 王成硕 张罗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2年第6期729-734,共6页
免疫系统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复杂网络系统,当机体遇到环境中的抗原、细菌、病毒等异物侵袭,它会及时做出相应的免疫反应。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过程,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之中,近些年,随着Treg细胞的出现及对其认识... 免疫系统是一个高速运转的复杂网络系统,当机体遇到环境中的抗原、细菌、病毒等异物侵袭,它会及时做出相应的免疫反应。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免疫过程,目前对其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之中,近些年,随着Treg细胞的出现及对其认识的不断加深,人们渐渐意识到"免疫耐受"的形成对维持机体的免疫环境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而Treg细胞在诱导和维持免疫耐受中的核心作用已得到肯定,本文将会对Treg细胞在过敏性鼻炎及抗原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FOXP3 异性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聚体技术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血循环中抗原特异性T细胞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海英 张建 +5 位作者 邓安梅 耿红莲 周琳 朱烨 徐德兴 仲人前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78-81,共4页
目的:定量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体内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含量,探讨其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聚体技术检测15例HLA-A*0201阳性(A2^+)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抗原肽诱导生长的细胞毒性T淋巴... 目的:定量检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体内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含量,探讨其在PBC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四聚体技术检测15例HLA-A*0201阳性(A2^+)PBC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经抗原肽诱导生长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中PDC-E2 159~167aa与PDC—E2 165~174aa特异性CD8^+T细胞频率,以A*0201阴性(A2^-)PBC患者与A2^+的其他慢性肝病和健康自愿者为对照组:结果:在A2^+PBC患者PDC-E2 159~167aa与PDC-E2165~174aa诱导的CTL中可检测到其相应的四聚体/CD8^+细胞,平均频率分别为0.42%±0.24%(0.17%~1.08%)、0.27%±0.17%(0.05%~0.56%),各对照组的四聚体阳性细胞频率均低于0.1%,差异非常显著(P〈0.001);A2^+PBC组中PDC-E2 159~167aa特异性的CTL频率与PDC—E2 165~174aa特异性的CTL无显著性差异(P〉0.05):处于临床Ⅰ、Ⅱ期的A2^+PBC患者中CD8^+特异性CTL频率均较Ⅲ期的要高(P〈0.05):PDC—E2159~167aa特异性CTL与PDC—E2165~174aa特异性CTL频率在抗.PDC阳性PBC组和抗.PDC阴性组之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LA—A*0201限制性的PDC-E2159~167aa和PDC-E2165~174aa特异性CD8^+CTL在PBC疾病进展中起重要作用,抗线粒体抗体阴性或抗-PDC阴性PBC患者与阳性患者可能有着相似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抗原异性t细胞 四聚体 抗原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乳腺癌细胞冻融抗原的DC对CTL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运江 张建立 单保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693-696,共4页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自体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刺激后,对CTL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培养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的DC及TDLNC,用自体癌细胞冻融抗原刺激DC,并和TDLNC共培... 目的:研究乳腺癌患者腋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来源的DC,经自体肿瘤细胞冻融抗原刺激后,对CTL体外特异性杀伤活性的影响。方法:以细胞因子分别诱导、培养乳腺癌腋下淋巴结单个核细胞中的DC及TDLNC,用自体癌细胞冻融抗原刺激DC,并和TDLNC共培养,诱导成为肿瘤抗原特异性CTL;检测特异性CTL对自体乳腺癌细胞及MCF-7细胞的体外杀伤活性。结果:DC-Ag-TDLNC、DC-TDLNC和TDLNC对自体乳腺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67.64%、31.25%和26.36%,P<0.001;三种TDLNC细胞对MCF-7细胞的杀伤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腋下引流淋巴结中的单个核细胞在细胞因子的诱导、活化及自体肿瘤抗原刺激下,可分化为成熟DC,DC可促进TDLNC增殖、分化为特异性CTL,后者对自体肿瘤细胞有较高的杀伤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腋窝引流淋巴结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 异性细胞t淋巴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肽四聚体技术及其在定量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虞伟 李晓军 武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8年第6期643-647,共5页
四聚体(tetramer)技术是近来发展的一种可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antigen specific Tcells,AST)的新方法,在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研究及抗原肽免疫优势表位筛选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简要介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 四聚体(tetramer)技术是近来发展的一种可直接检测抗原特异性T细胞(antigen specific Tcells,AST)的新方法,在病毒感染、肿瘤、自身免疫病研究及抗原肽免疫优势表位筛选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文章简要介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抗原肽与T细胞表面受体作用的分子基础、四聚体分子构建及由此衍生的四聚体方法技术类型,并就该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的AST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聚体 抗原异性t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性抗原决定簇特异性Th2/Tr1细胞被动免疫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的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尹岭 宋春杰 +1 位作者 朱克 王鲁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84-186,190,共4页
目的 :研究用扩散性抗原决定簇特异性Th2 /Tr1细胞被动免疫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有效性和可能性。方法 :应用髓鞘蛋白脂质蛋白 (PLP) 139 15 1诱发EAE小鼠模型 ,通过转染方式建立具有高效表达IL 10特性的抗原特异性Th2 ... 目的 :研究用扩散性抗原决定簇特异性Th2 /Tr1细胞被动免疫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EAE)的有效性和可能性。方法 :应用髓鞘蛋白脂质蛋白 (PLP) 139 15 1诱发EAE小鼠模型 ,通过转染方式建立具有高效表达IL 10特性的抗原特异性Th2 /Tr1样T细胞系 ,在EAE小鼠发病 6d后给予静脉注射。小鼠每天称体重并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实验结束时 ,取脊髓进行PLP免疫组化染色 ,应用数字化图像分析技术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注射扩散性抗原决定簇MBP87 99特异性Th2 /Tr1样T细胞的治疗组小鼠的临床评分明显改善 ,并伴有复发率的下降、首次复发时间的延迟 (P <0 0 5 )。PLP免疫组化染色的图像分析结果显示 ,接受MBP87 99特异性Th2 /Tr1样T细胞治疗组小鼠脊髓内PLP像素水平为正常值的 94 37%± 0 5 2 %,而对照组小鼠为正常PLP水平的 91 94%± 0 5 0 %(P <0 0 0 1)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小鼠脊髓内脱髓鞘病变下降 30 %。结论 :扩散性抗原决定簇特异性Th2 /Tr1细胞被动免疫治疗可明显减少脱髓鞘病变 ,改善EAE的临床症状 ,为多发性硬化的免疫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 t淋巴细胞 trl细胞 表位扩散 免疫治疗 被动免疫 多发性硬化 MS 扩散性抗原决定簇异性th2/tr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植入载有抗原的海绵中收集肿瘤特异性T淋巴细胞方法的应用
17
作者 储以微 何球藻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4期293-293,共1页
利用在小鼠皮下植入载有肿瘤抗原的海绵收集浸润的淋巴细胞(sponge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IL),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用于过继转输治疗恶性肿瘤。在免疫的C57BL/6小鼠皮下植入含灭活FBL-3瘤细胞(一种Friend病毒诱导的红白血病细胞)的... 利用在小鼠皮下植入载有肿瘤抗原的海绵收集浸润的淋巴细胞(sponge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IL),经体外培养扩增后用于过继转输治疗恶性肿瘤。在免疫的C57BL/6小鼠皮下植入含灭活FBL-3瘤细胞(一种Friend病毒诱导的红白血病细胞)的聚氨酯海绵小块,10天后,收集海绵中的SILs,经体外含rIL-2的培养系统中扩增后作特异性杀伤试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入 肿瘤 皮下 t淋巴细胞 抗原 治疗 扩增 海绵 病毒诱导 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18
作者 陈复兴 武建国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1年第z1期66-69,共4页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 T细胞 (CTL)在控制病毒感染和某些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用 MH C- 类分子的 α链和β2 -微球蛋白、抗原肽和有荧光染料标记的联接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试剂 ,可以检测相应的抗原特异性 CTL。这项技术将对病毒性疾病和肿瘤... 抗原特异性细胞毒 T细胞 (CTL)在控制病毒感染和某些肿瘤中具有重要作用。用 MH C- 类分子的 α链和β2 -微球蛋白、抗原肽和有荧光染料标记的联接蛋白组成的四聚体试剂 ,可以检测相应的抗原特异性 CTL。这项技术将对病毒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病机制、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功能的了解具有重要的意义 ,也为这些疾病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异性细胞t细胞 病毒 肿瘤 流式细胞 四聚体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抗原结合的结缔组织肥大细胞促进特异性T细胞反应
19
作者 汤巧 丁洁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onnective tissue mast cells,CTMCs)通过抗原依赖方式对T细胞反应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TMCs,荧光染料标记的模式抗原鸡卵清蛋白OVA与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后,与CTMCs共培养,通过流...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肥大细胞(Connective tissue mast cells,CTMCs)通过抗原依赖方式对T细胞反应的影响。方法:从小鼠骨髓细胞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CTMCs,荧光染料标记的模式抗原鸡卵清蛋白OVA与IgG形成免疫复合物后,与CTMCs共培养,通过流式细胞术观察CTMCs通过抗原抗体复合物摄取抗原的能力,并用CD69和Ki67指标进一步检测其刺激抗原特异性CD4+T淋巴细胞激活和增殖的能力。结果:从小鼠骨髓细胞成功诱导CTMCs。CTMCs能通过其表面的Fcγ受体(FcγRs)结合环境中的抗原抗体复合物,通过IgG有效摄取抗原,其水平高于摄取未与抗体结合的抗原。结合抗原后能以抗原依赖的方式激活CD4+T淋巴细胞并促进其增殖。结论:结缔组织肥大细胞通过其FcγRs和IgG抗体增加摄取抗原的能力,进而直接或间接将抗原递呈给CD4+T淋巴细胞,促进其增殖和活化,在获得性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大细胞 免疫复合物 FCΓ受体 异性CD4+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CD4单抗增强抗CD3单抗/IL-2活化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抗瘤活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黄辉 俞红 +2 位作者 熊思东 林云璐 秦慧莲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0-163,共4页
目的探讨抗CD4mAb增强抗CD3mAb刺激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杀瘤活性的作用。方法将肿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采用4种不同的方案培养1单独加2×104U/LrIL2IL2组2单独加抗CD3mAb抗CD3组3加抗CD3mAb48h后,再加入抗CD3mAb和2×... 目的探讨抗CD4mAb增强抗CD3mAb刺激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增殖和杀瘤活性的作用。方法将肿瘤细胞免疫的小鼠脾细胞,采用4种不同的方案培养1单独加2×104U/LrIL2IL2组2单独加抗CD3mAb抗CD3组3加抗CD3mAb48h后,再加入抗CD3mAb和2×104U/LrIL2抗CD3+IL2组4同时加抗CD3mAb和抗CD4mAb48h后,再加入抗CD3mAb、抗CD4mAb和2×104U/LrIL2抗CD3+IL2+抗CD4组。然后分别检测4组效应细胞的增殖水平、杀瘤活性及表型。结果抗CD3+IL2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和20d分别为:22045、13986和1931;抗CD3+IL2+抗CD4组细胞的3HTdR掺入量在第6、12和20d,分别为46193、31047和7443,后者明显高于前者P0.05。在培养12d时,抗CD3+IL2组的细胞对FBL3细胞株的最大杀伤率为83.6%;抗CD3+IL2+抗CD4组细胞的最大杀伤率为91.7%。细胞表型:FACS分析表明,抗CD3+IL2+抗CD4组培养12d的细胞,99%以上为Thy1.2+细胞,且CD4+、CD25+细胞的百分率均高于抗CD3+IL2组。结论抗CD4mAb对抗CD3mAb刺激、IL2诱导的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增殖和杀瘤活性具有增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CD4单抗 抗CD3单抗 肿瘤异性t细胞 肿瘤过继疗法 免疫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