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9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单细胞测序揭示心脏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朱越星 陈超 +8 位作者 徐晔 范玉玺 郑新国 罗秋琳 汤周琦 张和栋 李腾芳 彭龙开 代贺龙 《器官移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89-798,共10页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特性。方法将BALB/c小鼠的心脏移植到C57BL/6J小鼠腹腔内,术后5 d(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提取并流式分选心脏移植物中的CD45+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以心脏移植物中的DC和B细胞的亚... 目的探讨心脏移植物中树突状细胞(DC)和B细胞的抗原提呈特性。方法将BALB/c小鼠的心脏移植到C57BL/6J小鼠腹腔内,术后5 d(急性排斥反应早期)提取并流式分选心脏移植物中的CD45+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以心脏移植物中的DC和B细胞的亚群为主要对象,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流式细胞术,研究其在心脏移植后变化趋势、抗原提呈能力及其与T细胞之间的胞间通讯情况。采用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差异分析佐证细胞亚群特异性功能和细胞亚群注释可信度。结果生发中心样B细胞(GC-L B)是急性排斥反应期心脏移植物中增幅最大、比例高达87%的B细胞亚群,经典DC(cDC)2是心脏移植急性排斥期间唯一大量增多的DC亚群,占44%,是心脏移植后与T细胞的胞间通讯中占据最高通讯强度的DC亚群;单核样DC(moDC)与记忆性B细胞(MBC)是未心脏移植中T细胞输入信号的主要发出者,而在心脏移植后急性排斥反应期中,转变为cDC2与GC-L B;其中MBC与GC-L B分别是心脏移植前后的主要T细胞输入信号来源。结论在未移植心脏和移植心脏指向T细胞的胞间通讯中,与DC相比,B细胞均占据更高的通讯数量和权重,推测在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早期,B细胞的抗原提呈活动比DC更加活跃,强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移植 抗原 B细胞 树突状细胞 细胞测序 急性排斥反应 细胞通讯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丝胶蛋白对小鼠DC2.4细胞成熟及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
2
作者 李海波 李海文 +1 位作者 张兆林 骆发增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33-439,共7页
抗原提呈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激活特异免疫系统的唯一机制。丝胶蛋白已被证实具有提高天然性免疫的作用。为探讨丝胶蛋白对小鼠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丝胶蛋白增强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丝胶... 抗原提呈在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是激活特异免疫系统的唯一机制。丝胶蛋白已被证实具有提高天然性免疫的作用。为探讨丝胶蛋白对小鼠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进一步阐明丝胶蛋白增强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通过体外实验研究丝胶蛋白对DC2.4细胞增殖、成熟度和表面分子表达的影响,以及通过体内实验研究丝胶蛋白对小鼠抗体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丝胶蛋白能明显提高成熟DC2.4细胞表面分子MHCⅡ和CD86的表达水平。CCK8法检测发现丝胶蛋白能促进DC2.4细胞增殖,最佳丝胶蛋白浓度为1 mg/mL以内;且可显著促进DC2.4刺激的T淋巴细胞增殖。用模式抗原OVA免疫小鼠,ELISA法检测发现丝胶蛋白处理组小鼠血清中的IgG和IgG1抗体含量分别比PBS空白组高30%~40%。综上,丝胶蛋白可能通过促进DC2.4细胞成熟,增强DC2.4细胞的抗原呈递作用并进一步刺激T细胞增殖,促进特异性免疫应答。研究结果为丝胶蛋白的现代免疫学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胶蛋白 DC2.4细胞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对小鼠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及炎性分泌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3
作者 林静 王磊 +2 位作者 苏又苏 方红成 李大主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063-1067,共5页
目的:研究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对小鼠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及炎性分泌功能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小鼠及TSLPR基因敲除(TSLPR-/-)C57B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给予TSLP进行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HCⅡ... 目的:研究胸腺基质淋巴细胞生成素(TSLP)对小鼠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及炎性分泌功能的影响和可能作用机制。方法:分离野生型C57B小鼠及TSLPR基因敲除(TSLPR-/-)C57B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给予TSLP进行刺激。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MHCⅡ、CD86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以及ELISA方法检测小鼠巨噬细胞内以及培养上清液炎症因子MCP-1、TNF-α和IL-10的表达。结果:与野生型对照组比较,野生型实验组小鼠巨噬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MHCⅡ,CD86)表达明显升高,炎症因子MCP-1和TNF-α表达及分泌均增高,IL-10表达及分泌无明显变化;与TSLPR基因敲除对照组相比较,TSLPR基因敲除小鼠巨噬细胞经TSLP刺激后细胞表面抗原提呈分子(MHCⅡ,CD86)表达及炎症因子MCP-1、TNF-α和IL-10的表达及分泌均无明显变化;与野生型实验组相比较,TSLPR基因敲除可明显抑制TSLP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分子增加以及炎症因子表达。结论:TSLP可通过与TSLPR结合促进小鼠巨噬细胞活化,增加巨噬细胞抗原递呈能力,产生炎症因子,促使小鼠巨噬细胞向促炎巨噬细胞表型M1型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SLP TSLPR基因敲除 小鼠巨噬细胞 抗原能力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2基因修饰对巨噬细胞表型和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4
作者 邱实 曹雪涛 +5 位作者 张明徽 弭静 朱学军 雷虹 唐华 闵志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484-486,共3页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 (IL2) 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IL2 动态分泌水平及对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和抗原提呈能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重组腺病毒介导,将IL2 基因转染至腹腔巨噬细胞,MTT法检测其IL2 动态分泌水...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 (IL2) 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IL2 动态分泌水平及对其表面分子的表达和抗原提呈能力变化的影响。方法:通过重组腺病毒介导,将IL2 基因转染至腹腔巨噬细胞,MTT法检测其IL2 动态分泌水平,FACS检测巨噬细胞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法(MLR) 测定巨噬细胞抗原提呈能力。结果:IL2 基因修饰4 h 后巨噬细胞即可表达较高水平的IL2 ,18 ~48 h 之间的IL2 分泌处于高峰。IL2 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MHCII、B71、B72 和CD40 表达增加,抗原提呈能力提高。结论:IL2 基因修饰的巨噬细胞能有效表达IL2 ,与其功能密切相关的MHCII、B7 、CD40 表达增加,其抗原提呈能力增强,本实验为巨噬细胞免疫治疗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基因修饰 细胞表型 抗原 IL-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介导M-CSF和IFN-γ基因联合转染对巨噬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雷虹 曹雪涛 +3 位作者 于益芝 朱学军 陈国友 张明徽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399-402,共4页
研究观察了M-CSF和IFN-γ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体外抗原提呈能力,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IFN-γ基因转染及M-CSF/IFN-γ联合基因转染的Mφ抗原提呈功能显著增强... 研究观察了M-CSF和IFN-γ基因转染的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的体外抗原提呈能力,并对其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IFN-γ基因转染及M-CSF/IFN-γ联合基因转染的Mφ抗原提呈功能显著增强,联合基因转染组优于单基因转染组(P<0.05),Mφ表面Ia、B7-1、ICAM-1的表达水平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些细胞表面相关分子的高表达可能与其抗原提呈能力增加有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结果提示,当用5倍于Mφ量的肿瘤细胞制备的肿瘤抗原触发4h,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最强,该结果为过继回输肿瘤抗原体外触发的基因转染的Mφ治疗肿瘤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噬细胞 M-CSF IFN-Γ 基因转染 抗原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内皮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及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何少林 李大主 +4 位作者 黎明 马旭明 林静 昌薇 赵卉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91-394,403,共5页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内皮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CD4+CD25+T细胞及CD4+CD25-T细胞。在ox-LDL作用下,HUVECs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HUVECs。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UV...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对内皮细胞抗原提呈功能的影响及机制。方法:磁性细胞分离器(MACS)分离CD4+CD25+T细胞及CD4+CD25-T细胞。在ox-LDL作用下,HUVECs与CD4+CD25+T细胞共培养,24小时后收集HUVECs。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HUVECs抗原提呈分子(HLA DR,CD86,CD80)的表达,Cell Counting Kit-8法(CCK-8)测定HU-VECs刺激CD4+CD25-T细胞增殖的能力,Transwell小室实验初步探讨Treg作用于HUVECs的具体机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reg可显著抑制HUVECs抗原提呈分子的表达及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用Transwell隔离后,与or-LDL刺激组比较,HU-VECs抗原提呈分子表达及其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无明显变化。结论:Treg可显著抑制HUVECs抗原提呈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为下调CD86的表达,且依赖细胞直接接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4+CD25+调节性T细胞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 抗原分子 细胞增殖 TRANSWEL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与永生化EBV转化B淋巴细胞对抗原提呈作用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用国 罗云萍 +3 位作者 梁增伟 蔡大川 兰英华 任红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38-539,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永生化EBV B淋巴细胞 抗原 作用 比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脾内途径的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中Kupffer细胞的抗原提呈作用 被引量:1
8
作者 李士玉 弭静 +3 位作者 徐昌青 李雷 闫明先 曹雪涛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239-243,共5页
目的 :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 (KC)在脾内途径的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中的抗原提呈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结肠癌肝转移小鼠为模型 ,以脾内移植GM CSF基因修饰的胎肝细胞 (FLC GM)与低剂量IL 2、5 Fu腹腔注射作为基因治疗与化学免疫治疗... 目的 :探讨肝脏Kupffer细胞 (KC)在脾内途径的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中的抗原提呈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以结肠癌肝转移小鼠为模型 ,以脾内移植GM CSF基因修饰的胎肝细胞 (FLC GM)与低剂量IL 2、5 Fu腹腔注射作为基因治疗与化学免疫治疗联合应用方案。结果 :荷瘤小鼠治疗后 2w ,整个肝小叶KC数目均扩增 ;KC对99mTc 亚锡植酸钠吞噬功能明显增强 ;与KC抗原提呈功能和活化T细胞功能密切相关的共刺激分子CD40虽在对照组KC中有基础性表达 ,但在基因治疗联合化学免疫治疗组中 ,其表达水平皆有不同程度的上调 ;此外 ,联合治疗后KC体外能有效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反应 ,细胞因子IL 12和IL 12的分泌水平亦升高 ,并且这些反应能被抗CD40L抗体所封闭。结论 :脾内途径的肝脏靶向性基因治疗能有效提高KC的抗原提呈功能 ,CD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UPFFER细胞 脾内移植 基因修饰 抗原 肝转移癌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作为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诱导特异性CTL反应 被引量:1
9
作者 管红兵 温文倩 +1 位作者 顾青 田毓华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10-112,共3页
目的:探讨利用癌症患者自体成纤维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诱导抗肿瘤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的可能性。方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并包裹大肠癌相关抗原CAHb3。制备自体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借助脂质体将CAHb3... 目的:探讨利用癌症患者自体成纤维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诱导抗肿瘤的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的可能性。方法:制备阳离子脂质体,并包裹大肠癌相关抗原CAHb3。制备自体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PBL)。借助脂质体将CAHb3抗原导入成纤维细胞浆内,采用此细胞抗原周期刺激法,体外诱导抗原特异性CTL反应。制备自体肿瘤的荷瘤鼠模型,并进行过继治疗实验。结果:成功地诱导了抗原特异性CTL反应,获得的CTL在体外对亲本肿瘤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而不杀伤异体的抗原靶细胞,其培养上清中IFNγ和TNFα分泌水平增高。结论:大肠癌患者自体成纤维细胞经CAHb3抗原修饰后,可以作为有效的抗原提呈细胞,诱导抗大肠癌的抗原特异性CTL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纤维细胞 抗原 脂质体 大肠肿瘤 CT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抗原提呈及其功能调控的研究 被引量:8
10
作者 曹雪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547-549,共3页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是机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在免疫应答的诱导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分化发育 抗原 功能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原提呈细胞与肿瘤生物治疗 被引量:7
11
作者 曹雪涛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170-171,共2页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机体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和B淋巴细胞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抗原提呈功能.DC... 一、抗原提呈细胞的种类与特点 机体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主要包括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巨噬细胞(Macrophage,MΦ)和B淋巴细胞等,最近的研究表明成纤维细胞和内皮细胞也具有一定的抗原提呈功能.DC是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一类抗原提呈细胞,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能有效刺激静息的T淋巴细胞,诱发初次免疫应答,而机体的其他抗原提呈细胞则不具备这特性.DC来源于骨髓细胞,在正常组织中的含量极微,高度表达MHC Ⅱ、MHC Ⅰ等免疫刺激分子.用GM-CSF和TNF-α可从CD34^+的造血干细胞中成功扩增出DC,GM-CSF联合IL-4也能从CD14^+的单核细胞培养出DC,此外Flt3L能显著增强DC的扩增效果.细胞因子对DC的分化成熟和抗原提呈功能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巨噬细胞和B细胞均需激活后才能进行有效的抗原提呈.巨噬细胞同时还是一种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能通过ADCC效应,释放细胞毒介质(TNF-α、NO等)或膜接触效应(Fas/FasL途径)等机制杀伤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免疫疗法 抗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免疫系统中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设计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鹤 郑幸 梁意文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121-1125,共5页
反向选择模型是人工免疫系统中的经典模型,但存在训练代价高、覆盖率低的问题.危险理论模型是人工免疫系统中新引进的模型,在降低训练代价,提高覆盖率上具有优势.建立人工免疫危险理论模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在保持人工免疫系统... 反向选择模型是人工免疫系统中的经典模型,但存在训练代价高、覆盖率低的问题.危险理论模型是人工免疫系统中新引进的模型,在降低训练代价,提高覆盖率上具有优势.建立人工免疫危险理论模型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在保持人工免疫系统自适应特征的前提下,设计人工抗原提呈细胞.本文从抗原提呈细胞的生物学原理出发,设计了人工免疫系统中的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给出单个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的结构、细胞上Toll样受体的结构,以及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群体的结构;设计了人工抗原提呈细胞群体的生命周期.初步的实验结果证明所设计的人工抗原提呈细胞具有自适应发现恶意软件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免疫系统 危险理论 人工抗原细胞 恶意软件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及HLA—Ⅱ类抗原表达的改变 被引量:4
13
作者 龚非力 H.Grosse-Wilde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286-288,共3页
以与患者HLA全相同的同胞为对照组,通过测定单核细胞提呈纯蛋白衍化物引起的T细胞增殖反应等,分析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单核细胞抗原提呈能力的改变,结果表明此能力明显增强。
关键词 白血病 单核细胞 抗原 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流感病毒感染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亚型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李加美 陈云新 +10 位作者 朱华 代小伟 魏强 丛喆 蒋虹 黄澜 马春梅 贾春实 邓巍 秦川 《中国比较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8期1-3,I0001,I0002,共5页
目的分析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的不同亚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病理室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蜡块标本,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CD68、CD14及S-100... 目的分析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的不同亚型。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研究所病理室禽流感病毒H5N1亚型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蜡块标本,观察其病理学变化及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一步分析CD68、CD14及S-100在感染禽流感病毒食蟹猴肺组织中的表达。结果禽流感病毒感染的肺组织内肺间隔增宽伴巨噬细胞为主的炎细胞浸润,肺泡腔内可见血浆蛋白及纤维素渗出。部分肺泡间隔断裂,巨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肺组织内H5N1病毒抗原染色呈阳性。肺间隔及肺泡内可见大量CD68阳性细胞,局部可见散在CD14和S-100阳性细胞。结论禽流感病毒感染的食蟹猴肺组织内抗原提呈细胞主要以巨噬细胞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感 免疫组织化学 抗原细胞 巨噬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抗原提呈细胞的改变及其意义
15
作者 黄赛男 朱华亭 +6 位作者 张彦军 夏永洁 沈立军 王志强 安萌 孔永 邱玉华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09-611,共3页
目的:研究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健康昆明雌性小鼠,2月龄,运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并进行生物学鉴定后,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中巨噬细胞CD11b、树突状细胞CD11c、B淋巴细胞C... 目的:研究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的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取健康昆明雌性小鼠,2月龄,运用D-半乳糖建立衰老小鼠模型并进行生物学鉴定后,采用免疫荧光和流式细胞术测定脾脏中巨噬细胞CD11b、树突状细胞CD11c、B淋巴细胞CD40的表达;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脾脏组织Fas表达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小鼠巨噬细胞CD11b+/MHC-Ⅱ+CD11b+的百分率为9.78±1.42,与对照组10.76±1.93相比下降(P<0.05);模型组小鼠树突状细胞CD11c+/MHC-Ⅱ+CD11c+、B淋巴细胞CD40+的百分率分别为5.34±0.74、43.60±8.06,与对照组7.88±1.73、56.70±10.97相比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小鼠脾脏组织Fas表达增加。结论:D-半乳糖所致衰老小鼠脾脏各种专职性抗原提呈细胞减少,脾脏组织Fas的表达出现渐进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半乳糖 衰老 抗原细胞 FA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瘦素基因佐剂对小鼠抗原提呈细胞表型的影响
16
作者 郭贺 高琦 +3 位作者 徐丽慧 欧阳东云 刘春永 何贤辉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25-129,共5页
目的:研究瘦素(Leptin)基因佐剂在体内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影响。方法:根据小鼠瘦素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瘦素cDNA,与pVAX1连接构建瘦素真核表达载体作为基因佐剂,制备无内毒素重组质粒,转染B16细胞鉴定瘦素的表达,并采用肌注... 目的:研究瘦素(Leptin)基因佐剂在体内对抗原提呈细胞的影响。方法:根据小鼠瘦素基因设计引物,采用RT-PCR方法获得瘦素cDNA,与pVAX1连接构建瘦素真核表达载体作为基因佐剂,制备无内毒素重组质粒,转染B16细胞鉴定瘦素的表达,并采用肌注方式分析瘦素基因佐剂在体内对小鼠抗原提呈细胞表型的影响。结果:克隆得到的瘦素编码区全长序列,经DNA测序后证明与已报道序列相同,成功构建小鼠瘦素的真核表达载体,可在B16细胞表达;瘦素基因佐剂在体内对CD3-CD19-CD11c+细胞的MHC II和CD83的表达无明显影响,但能显著上调CD3-CD19-CD11c-免疫细胞表面MHC II类分子的表达。结论:成功构建小鼠瘦素基因佐剂,体内试验可促进免疫细胞上调MHC II类分子,提示瘦素基因佐剂有可能通过增强免疫细胞尤其是抗原提呈细胞的活化而促进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瘦素 基因佐剂 真核表达 抗原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道夫受体在树突状细胞提呈口蹄疫病毒VP1-VP4抗原中的作用
17
作者 高云欢 李娜 +3 位作者 董昌海 唐然肖 李丽敏 王家鑫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9-135,共7页
为研究清道夫受体在树突状细胞提呈口蹄疫病毒VP-VP4融合蛋白中的作用,构建了pET一32a-VP1-VP4原核表达系统,以此获得VP1-VP4融合蛋白。制备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和淋巴结T细胞,首先用清道夫受体抑制剂poly(I)处理.BMDCs,然后再将VPl... 为研究清道夫受体在树突状细胞提呈口蹄疫病毒VP-VP4融合蛋白中的作用,构建了pET一32a-VP1-VP4原核表达系统,以此获得VP1-VP4融合蛋白。制备骨髓源树突状细胞(BMDCs)和淋巴结T细胞,首先用清道夫受体抑制剂poly(I)处理.BMDCs,然后再将VPl-VP4.融合蛋白负载经poly(I)处理后的BMDCs,并与淋巴结T细胞共培养,收集不同时间点的共培养上清液,用ELISA检测其中IFN-γ含量。结果显示,经poly(I)处理的试验组在每个时间点产生的IFN-γ含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极显著(P<0.01)。表明清道夫受体可识别口蹄疫病毒VPl-VP4融合蛋白,并在BMDCs提呈VPl-VP4抗原的过程中发挥负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蹄疫病毒 VP1-VP4融合蛋白 树突状细胞 抗原 T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节苷脂对表皮郎格罕氏细胞抗原提呈功能调节的体内外研究
18
作者 孙晶 李玉林 +1 位作者 姜日花 李一雷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735-737,742,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表皮郎格罕氏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将神经节苷脂(GD1a)与表皮郎格罕氏细胞(Lc)、钥孔戚血蓝素(KLH)及T细胞克隆系HDK1混合培养后,通过ELISA的方法来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γ水平。体内利用肿瘤相关抗... 目的:探讨神经节苷脂对表皮郎格罕氏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影响。方法:体外将神经节苷脂(GD1a)与表皮郎格罕氏细胞(Lc)、钥孔戚血蓝素(KLH)及T细胞克隆系HDK1混合培养后,通过ELISA的方法来检测培养液上清中的IFNγ水平。体内利用肿瘤相关抗原(TAA)皮下注射到小鼠背部皮下,每周1次,连续3周,使小鼠致敏,第4周对小鼠进行激发试验,刺激产生迟发型变态反应(DTH),即将表皮郎格罕氏细胞(Lc)与神经节苷脂(GD1a)和肿瘤相关抗原(TAA)共同孵育后注射到小鼠后足掌侧,分别于注射后24和48小时测量足掌肿胀程度来评估神经节苷脂(GD1a)对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DTH)的作用。体内、体外试验均设定阴性对照组。结果:体外实验中神经节苷脂(GD1a)可明显抑制HDK1分泌产生IFNγ,体内试验表明神经节苷脂(GD1a)可降低小鼠足掌肿胀程度,抑制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结论:神经节苷脂(GD1a)具有抑制表皮郎格罕氏细胞抗原提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节苷脂 郎格罕氏细胞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I修饰的氢氧化铝纳米颗粒增强树突状细胞抗原提呈作用的初步研究
19
作者 任宏艳 康美云 +3 位作者 王子妤 姚琦 张璐瑶 王永韧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1425-1431,共7页
目的:探索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修饰的氢氧化铝纳米颗粒(HS)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抗原提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DC负载PEI修饰前后的HS联合卵清蛋白(ovalbum,OVA)抗原后与B3Z细胞共孵育,CPRG(chlorophenol r... 目的:探索聚乙烯亚胺(polyethylenimine,PEI)修饰的氢氧化铝纳米颗粒(HS)增强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抗原提呈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DC负载PEI修饰前后的HS联合卵清蛋白(ovalbum,OVA)抗原后与B3Z细胞共孵育,CPRG(chlorophenol red⁃β⁃d⁃galactopyranoside)方法检测DC对OVA的抗原提呈能力,Western blot检测DC中泛素化OVA蛋白的表达;以不同刺激剂[干扰素(interferon,IFN)⁃α、R848]与负载HS/PEI⁃OVA的DC混合后,收集培养上清ELISA检测白介素(interleu⁃kin,IL)⁃12的表达,与B3Z共孵育后CPRG方法检测不同刺激剂对HS/PEI增强DC抗原提呈的作用;DC负载HS/PEI⁃OVA后与OT⁃ⅠT细胞共孵育,检测OT⁃ⅠT细胞增殖;皮下接种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OVA构建小鼠黑色素瘤模型,探讨负载HS/PEI⁃OVA的DC疫苗体内诱导CD8+IFN⁃γ+T细胞比率上升及特异性T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与未经PEI修饰的HS相比,HS/PEI能显著增强DC对OVA抗原的提呈能力,并增加DC中泛素化OVA蛋白的表达及IL⁃12的分泌;IFN⁃α、R848均可进一步增强DC对HS/PEI⁃OVA的提呈作用;DC负载HS/PEI⁃OVA可显著促进OT⁃ⅠT细胞的增殖;DC⁃HS/PEI⁃OVA疫苗小鼠体内能诱导高效的T细胞应答。结论:HS/PEI能显著增强DC对抗原的交叉提呈,诱导高效的T细胞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I 氢氧化铝纳米颗粒 树突状细胞 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固有抗原提呈细胞在诱导肝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
20
作者 刘宏宇 李巍 《器官移植》 CAS 2011年第4期229-232,共4页
长期以来,肝脏被认为是人体的"免疫特惠器官"。与心脏移植和皮肤移植不同,肝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弱,而且肝脏移植物可以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限制,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肝移植先... 长期以来,肝脏被认为是人体的"免疫特惠器官"。与心脏移植和皮肤移植不同,肝移植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弱,而且肝脏移植物可以不受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的限制,在不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情况下诱导受体对供体特异性免疫耐受。肝移植先天免疫耐受已经在猪、大鼠、小鼠、狗及猩猩身上得到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免疫耐受 肝脏移植物 抗原细胞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特异性免疫耐受 免疫排斥反应 免疫抑制剂 皮肤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