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oll样受体在牛体内抗原呈递细胞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
作者 郭熠洁 王潍波 +1 位作者 韩庆广 赵国琦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7-48,共2页
关键词 TOLL样受体 动物体内 抗原呈递细胞 获得性免疫 免疫系统 细胞表面受体 自身抗体 病原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GFP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体内感染抗原呈递细胞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王芳 焦新安 +4 位作者 顾健 马莉 Richard Lo-Man Claude Leclerc 刘秀梵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425-427,共3页
目的 :阐明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体内早期感染抗原呈递细胞 (APC)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用一定剂量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X4 5 5 0(pYAGFP)口服接种BALB/c小鼠。 3d后 ,取腹腔巨噬细胞培养 2 4h ,用荧... 目的 :阐明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体内早期感染抗原呈递细胞 (APC)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用一定剂量的表达绿色荧光蛋白 (GFP)的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X4 5 5 0(pYAGFP)口服接种BALB/c小鼠。 3d后 ,取腹腔巨噬细胞培养 2 4h ,用荧光显微镜观察。另以该细菌静脉注射小鼠 ,于感染后 3、6和 12h,制备脾脏、肝脏低浮密度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感染率。结果 :巨噬细胞感染X4 5 5 0 (pYAGFP)的百分率 ,腹腔中约为 5 0 % ,肝脏和脾脏中约为 2 0 %~ 4 0 %。树突状细胞感染X4 5 5 0 (pYAGFP)的百分率 ,脾脏中约为 4 %~ 10 % ,肝脏中约为 10 %~ 2 0 %。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明显高于树突状细胞。结论 :感染早期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在体内已被APC所摄取 ,为诱导有效的免疫应答提供了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 绿色荧光蛋白 抗原呈递细胞 动态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复合物体外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的研究
3
作者 毛汉文 刘文励 +2 位作者 周剑锋 耿哲 黄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655-658,共4页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 本研究旨在以人工抗原呈递细胞(artifici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s,aAPCs)体外模拟树突状细胞生物学功能,探讨诱导特异性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作用。以磁性微珠为载体,选取慢性髓系白血病特异性抗原CML28作为目标抗原肽,通过抗原表位预测软件获取CML28表位序列(Vltfaedsv),并以该抗原表位与MHC分子(HLA-A2-Ig)偶联,作为第一信号分子,B7-1分子作为第二信号分子,将两种信号分子同时负载于磁珠表面,构建人工APC复合体;取HLA-A2+的健康骨髓捐赠者骨髓单个核细胞,以磁珠分选出CD8+T淋巴细胞并与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共培养。培养过程中加入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5,6-carboxylfluorescin diacetate succinimidylester,CFSE),并以此检测T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结果发现:实验组中CML28-特异性T细胞增殖程度明显增高,实验组平均值为(17.34±0.35)%,对照组平均值为(2.25±0.43)%,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人工APC复合体系统在体外能模拟人体抗原呈递细胞,刺激CD8+T特异性淋巴细胞活化、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抗原呈递细胞 特异性T淋巴细胞 树突状细胞 慢性髓系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触性过敏反应中附着素在抗原呈递细胞中的超微结构定位 被引量:1
4
作者 唐军民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4年第3期181-183,T009,T01,共5页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使C3H小鼠致敏后,其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明显增加,而且均发荧光,电镜下证实为郎格罕氏细胞(LC)样。利用免疫电镜进行DC内FITC超微结构定位,可见大部分免疫金标记分布在细胞核周区和... 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使C3H小鼠致敏后,其淋巴结中树突状细胞(DC)明显增加,而且均发荧光,电镜下证实为郎格罕氏细胞(LC)样。利用免疫电镜进行DC内FITC超微结构定位,可见大部分免疫金标记分布在细胞核周区和呈丛样定位于溶酶体。金标Thy-1.2抗体只显示在淋巴细胞上。结果证实多数附着素FITC位于抗原呈递细胞内,并与细胞器有关,由此建议附着素的呈递涉及到细胞内化和内处理作用,而不是与细胞表面蛋白的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过敏 抗原呈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嗜酸性粒细胞作为抗原呈递细胞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3
5
作者 张宏美 张宁新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438-439,共2页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般认为其功能与其所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性递质、颗粒相关蛋白和某些细胞因子有关。然而,自从发现成熟EOS具有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HC)所编码的HLA-DR蛋...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s.EOS)作为变态反应的主要效应细胞.一般认为其功能与其所产生和释放的化学性递质、颗粒相关蛋白和某些细胞因子有关。然而,自从发现成熟EOS具有表达Ⅱ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基因(MHC)所编码的HLA-DR蛋白的能力以来.EOS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cell.APC)的研究日益受到重视。现就近年EOS作为APC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呈递细胞 嗜酸性粒细胞 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颗粒相关蛋白 HLA-D EOS 效应细胞 变态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新教材中树突状细胞与抗原呈递细胞等概念简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霞 《生物学教学》 2021年第11期79-80,共2页
2019年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名词,本文对新版教材中新出现的"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抗原呈递细胞"等进行简要概述。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巨噬细胞 B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内固有抗原递呈细胞调控抗HBV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谢晓红 杨东亮 刘嘉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965-970,共6页
肝脏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其内固有的抗原递呈细胞构成相互协作的网络,精密调控着肝脏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之间的平衡。在HBV感染过程中,一方面病毒可利用肝内固有抗原递呈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逃避免疫系统对其的清除效应,形成持续... 肝脏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其内固有的抗原递呈细胞构成相互协作的网络,精密调控着肝脏免疫耐受和免疫应答之间的平衡。在HBV感染过程中,一方面病毒可利用肝内固有抗原递呈细胞诱导免疫耐受的特性逃避免疫系统对其的清除效应,形成持续性感染;另一方面,肝内固有抗原递呈细胞的功能成熟和活化也可介导有效抗乙型肝炎免疫应答的发生,从而清除病毒感染。就肝内固有抗原递呈细胞调控抗乙型肝炎免疫应答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加以阐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 慢性 抗原呈递细胞 肝窦内皮细胞 枯否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细胞利用机械能判别与抗原的亲和力
8
作者 邓嘉成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05-205,共1页
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是依赖于B细胞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提取抗原的能力。B细胞首先与抗原呈递细胞(APC)相结合,其膜上的B细胞受体(BCR)与APC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突触。随后B细胞从APC的膜上获取了抗原,并对其进行加工,呈递给辅助性... 高亲和力抗体的产生是依赖于B细胞从抗原呈递细胞表面提取抗原的能力。B细胞首先与抗原呈递细胞(APC)相结合,其膜上的B细胞受体(BCR)与APC膜上的抗原结合形成免疫突触。随后B细胞从APC的膜上获取了抗原,并对其进行加工,呈递给辅助性T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原呈递细胞 B细胞 亲和力 机械能 判别 利用 细胞表面 细胞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基质刚度通过细胞骨架微丝调控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吴翠芳 滕丽晶 +1 位作者 张红红 曾柱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680-680,共1页
目的目前已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免疫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其中抑制性的生化因素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除了生化因素之外,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等可导致细胞外基质重塑,形成异常的力学微... 目的目前已知,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是免疫细胞抗肿瘤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其中抑制性的生化因素是导致肿瘤免疫逃逸的重要原因。除了生化因素之外,肿瘤细胞代谢产生的自由基等可导致细胞外基质重塑,形成异常的力学微环境(维度,硬度和拓扑结构等),其对免疫细胞的影响仍知之甚少。作为机体最强大的抗原呈递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然而,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治疗仍存在治疗效率不高等问题,除了考虑生化因素之外,肿瘤细胞外基质的异常力学环境可能也是影响DCs发挥免疫功能的一个重要因素。方法基于此,本文以明胶和透明质酸为基质材料,通过共价交联协同席夫碱的交联策略构建不同刚度的细胞外基质用于DCs的三维培养。结果和结论中等刚度细胞外基质可促进DCs的骨架重构,形成较长的丝状伪足,从而调控细胞多向极化分布。此外,DCs表面标志物和免疫功能的检测结果表明刚度可调控DCs趋于成熟状态。综上所述,不同刚度的三维基质培养DCs能够激活DCs的机械传感途径进而影响DCs的免疫功能。本课题的开展有利于深入理解肿瘤的免疫逃逸机制,可为改善基于DCs的抗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微环境 细胞外基质 树突状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免疫细胞 细胞骨架 免疫功能 基质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诱导Th1/Th2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袁国林 邹萍 陈智超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4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 :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与Th0细胞在不同比例条件下 ,诱导Th0向Th1/Th2分化的关系。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传统的方法诱导得到DC ,将DC与自体的Th0细胞以 1∶4和 1∶30 0的比例混合培养 4天 ,收集Th细胞 ,经CD3和CD... 目的 :研究人外周血树突状细胞 (DC)与Th0细胞在不同比例条件下 ,诱导Th0向Th1/Th2分化的关系。方法 :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传统的方法诱导得到DC ,将DC与自体的Th0细胞以 1∶4和 1∶30 0的比例混合培养 4天 ,收集Th细胞 ,经CD3和CD2 8抗体扩增 4 8h ,ELISA法测上清中IFN γ和IL 4的浓度。 结果 :从外周血中诱导出DC高表达CD83(73.4 % )、CD86 (90 .3% )、HLA DR(6 8.5 % )和CD4 0 (73.7% ) ,DC与Th0以 1∶4混合 ,产生的IFN γ与 1∶30 0混合组比有显著差异〔(34± 4 .3) μg/Lvs(3.5± 1.2 ) μg/L〕 ,产生的IL 4亦有显著差异〔(2 5 ± 4 .3)ng/Lvs (35 0± 12 0 )ng/L〕。  结论 :人外周血DC与Th0高比例混合时 ,诱导Th0向Th1分化 ;低比例混合时 ,诱导Th0向Th2分化。显示人外周血DC在调控T淋巴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上具有可塑性 ,为临床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免疫干预治疗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T细胞 外周血 抗原呈递细胞 免疫应答 细胞因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对大鼠心肌膜微血管内皮细胞免疫相关分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徐巨 张涛 +3 位作者 吕娟 胡格 穆祥 蒋文灿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6-28,I0001,共4页
关键词 微血管内皮细胞 黄芪多糖 分子表达 免疫相关 非特异性免疫 心肌 大鼠 抗原呈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员人外周造血祖细胞定向诱导树突状细胞 被引量:2
12
作者 韩少荣 汪森明 +3 位作者 张积仁 张健 曹漫明 李晓平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2000年第4期353-355,共3页
目的 探讨由动员人外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获得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应用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建立制备方法。方法 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预经干细胞动员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去除... 目的 探讨由动员人外周造血祖细胞体外培养扩增获得的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特性。为临床应用肿瘤树突状细胞疫苗建立制备方法。方法 用CS-3000血细胞分离机分离预经干细胞动员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去除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阴性选择得到外周造血祖细胞。加入rhGM-CSF和rhIL-4培养10 ̄14d成为树突状细胞,然后进行形态学检测、细胞表型和T细胞刺激能力分析。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造血祖细胞 肿瘤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疫苗设计策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周勇 王海平 王全立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205-1206,共2页
关键词 树突细胞 疫苗 抗原呈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突状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得胜 欧阳瑶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17-520,共4页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被认为是启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对其加以调控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在肿瘤免疫、免疫排斥和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可能... 树突状细胞(DC)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被认为是启动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并对其加以调控和维持的中心环节,在肿瘤免疫、免疫排斥和抗感染免疫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有可能也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DC存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灶中,其数量和功能均发生了改变,相关的趋化因子及趋化因子受体也发生了变化,提示D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抗原呈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药对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高嘉枫 胥辉豪 +3 位作者 崔静雯 郝智慧 林珈好 林德贵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4-67,共4页
1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1.1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DCs于1973年由美... 1树突状细胞与抗肿瘤免疫1.1树突状细胞的分化发育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机体中广泛存在的一种免疫细胞,能够摄取、加工和呈递抗原,是目前发现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DCs于1973年由美国学者Steinman发现,因其成熟时伸出许多树枝样或毛刺样突起而得名。DCs的分化发育分为4个阶段:前体期、未成熟期、迁移期和成熟期。日本学者Inaba发现,GM-CSF和IL-4可诱导骨髓前体细胞产生D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细胞 树突状细胞 免疫调节功能 抗原呈递细胞 分化发育 抗肿瘤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L1和PD-L2在组织细胞及树突细胞疾病中的表达 被引量:2
16
作者 Xu J Sun H H +2 位作者 Fletcher C D 张永辉(摘译) 余英豪(审校)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347-1347,共1页
PD-L1和PD-L2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表达在激活的抗原呈递细胞中,并选择性表达于某些恶性肿瘤中,通过结合T细胞上的PD-1产生抑制性免疫应答。以PD-1或PD-L1为靶标的抗体诱发许多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且临床过程和PD-L1在肿瘤微环... PD-L1和PD-L2是一种细胞表面蛋白,表达在激活的抗原呈递细胞中,并选择性表达于某些恶性肿瘤中,通过结合T细胞上的PD-1产生抑制性免疫应答。以PD-1或PD-L1为靶标的抗体诱发许多患者的抗肿瘤免疫反应,而且临床过程和PD-L1在肿瘤微环境中的免疫细胞或恶性细胞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L1 PD-L2 细胞疾病 组织细胞 抗肿瘤免疫反应 树突 抗原呈递细胞 恶性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解群 王嘉锋 邓小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07-1011,共5页
中性粒细胞不仅参与天然免疫,在获得性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能够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提呈抗原并诱导T细胞分化;脾脏边缘区(marginal zone,MZ)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激活边缘区B细胞来诱导非... 中性粒细胞不仅参与天然免疫,在获得性免疫中也发挥重要作用。中性粒细胞能够作为专职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s,APCs),提呈抗原并诱导T细胞分化;脾脏边缘区(marginal zone,MZ)的中性粒细胞可通过激活边缘区B细胞来诱导非T细胞依赖性的B细胞免疫应答;中性粒细胞中一类具有特殊表型的细胞(CD11cbright/CD62Ldim/CD11bbright/CD16bright)在急性炎症时能够抑制T细胞的激活。对中性粒细胞这些作用的认识,有助于阐明慢性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的发生机制,并为这些疾病的治疗寻找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白细胞 获得性免疫 抗原呈递细胞 免疫调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日龄鸡肺脏中MHC-Ⅱ+细胞的分布规律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英楠 张桂山 +1 位作者 徐晶 杨树宝 《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第5期10-12,19,共4页
为了解鸡肺脏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本实验选择不同日龄的海兰白鸡的肺脏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MHC-Ⅱ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MHC-Ⅱ细胞最初于胚胎13 d出现。胚胎13 d至18 d期间,MHC-Ⅱ细胞数量有所增多... 为了解鸡肺脏不同时期的免疫状态,本实验选择不同日龄的海兰白鸡的肺脏组织,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MHC-Ⅱ细胞的出现、定位分布及数量变化过程。结果显示,MHC-Ⅱ细胞最初于胚胎13 d出现。胚胎13 d至18 d期间,MHC-Ⅱ细胞数量有所增多,并主要分布在三级支气管的肺房房间隔中。1日龄时,MHC-Ⅱ细胞在小叶间结缔组织中也有分布。4日龄时,在初级支气管与次级支气管交汇处有淋巴细胞的聚集物,即形成了明显的支气管相关性淋巴组织(BALT),此时BALT中的大多数细胞都表达MHC-Ⅱ,成为主要的细胞群体。7至14日龄时,MHC-Ⅱ细胞数量逐渐增加,在呼吸性毛细管管壁上出现较多的MHC-Ⅱ细胞。21至90日龄时,无论是BALT中,还是肺小叶中MHC-Ⅱ细胞的数量都持续增加,并且遍布于整个肺脏。结果表明,鸡肺脏中MHC-Ⅱ细胞的分布和数量均呈现日龄相关性变化,并且其变化可以反映出胚胎期及出壳初期肺脏中抗原呈递细胞较少,随后日龄显著增多,从而进行有效的抗原递呈,参与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脏 MHC-Ⅱ+细胞 抗原呈递细胞 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tam对T细胞晚期分化和功能起关键的调控作用
19
作者 周洲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0-270,共1页
关键词 定向分化 T细胞 调控作用 晚期 抗原呈递细胞 细胞分化 细胞因子 经典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HR和HIF1-α代谢调控1型调节性T细胞分化
20
作者 吕思霖 Mascanfroni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326-326,共1页
目前,对于淋巴细胞代谢通路,及代谢本身和代谢产物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仍不甚清楚。本文作者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芳基化合物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通过代谢编码调... 目前,对于淋巴细胞代谢通路,及代谢本身和代谢产物对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仍不甚清楚。本文作者发现,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芳基化合物受体(aryl hydrocarbon receptor,AHR)通过代谢编码调控1型调节性T细胞(type 1 regulatory T cell,Tr1)分化。HIF1-α调节Tr1早期代谢重编码。随后,AHR促进HIF1-α降解,接管对T细胞代谢的调控。胞外ATP和缺氧,可以诱导炎症反应,促发HIF1α介导的AHR失活,抑制Tr1分化。与此相反,CD39通过消耗胞外ATP促进Tr1分化。CD39通过生成腺苷,同反应T细胞和抗原呈递细胞所表达的CD73一同参与Tr1的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提示HIF1-α和AHR将免疫、代谢和环境信号联系起来共同调节免疫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节性T细胞 代谢调控 细胞分化 AHR 缺氧诱导因子 胞外ATP 免疫反应 抗原呈递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