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乳酸钠林格液对血浆凝血因子Ⅰ和抗凝血酶-Ⅲ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马晓鹂 邵义明 +1 位作者 邓烈华 徐军发 《医药导报》 CAS 2005年第7期599-600,共2页
目的观察术中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Ringer)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在术中快速输注Ringer液20mL·kg-1·h-1,并在输液前、手术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凝血因子Ⅰ(F... 目的观察术中快速输注乳酸钠林格(Ringer)液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25例子宫肌瘤切除术患者在术中快速输注Ringer液20mL·kg-1·h-1,并在输液前、手术后分别测定血红蛋白(Hb)、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比容(HCT)、凝血因子Ⅰ(FIB)和抗凝血酶-Ⅲ(AT-Ⅲ)水平。结果术后Hb、PLT、HCT、FIB和AT-Ⅲ水平均比输液前明显降低(P<0.05或P<0.01),且FIB和AT-Ⅲ水平下降与血液稀释程度不成比例。结论术中快速输注小剂量Ringer液可诱发血液的高凝状态,FIB和AT-Ⅲ水平的明显下降与血液稀释及凝血酶生成增多引起的消耗增加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钠林格液 高凝状态 凝血因子Ⅰ 抗凝血酶-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率、抗凝血酶-Ⅲ和D-二聚体的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刘萍 李效兰 杨萍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95-196,共2页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血小板聚集率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血酶-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并发DIC5例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延方 陈胜梅 +3 位作者 张琳 孙玲 谢新生 孙慧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367-368,共2页
关键词 白血病 急性 早幼粒细胞 抗凝血酶-ⅲ 弥散 性血管内凝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A/Stent术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Ⅲ的变化 被引量:4
4
作者 葛智平 郭静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2年第3期166-167,共2页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目的 观察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PTCA)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Stent)后纤维蛋白原及抗凝血酶 - 的变化。方法 选择行 PTCA/ Stent术病人 6 7例 ,按该手术常规方法行介入治疗 ,术中及术后均使用肝素抗凝治疗。测定每例病人术前、术后 16 h及术后 1周纤维蛋白原含量及抗凝血酶 - 活性。结果 术后 16 h抗凝血酶 - 活性降低 ,术后 1周时纤维蛋白原含量升高。结论 凝血功能增强与使用肝素有关 ,建议术后缩短肝素使用时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A STENT 术后 纤维蛋白原 抗凝血酶-ⅲ 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 冠状动脉内支架术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肺损伤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凝血酶-Ⅲ和蛋白质C的变化 被引量:3
5
作者 陈景开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878-1878,1937,共2页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与凝血和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严重感染病例25例。分别于入院后第3、 5和9 d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肝肾功能以及vWF、AT-Ⅲ和P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 PaO2/FiO2。将PaO2/FiO2降至300 mmH... 目的:观察急性肺损伤与凝血和抗凝机制的关系。方法:严重感染病例25例。分别于入院后第3、 5和9 d进行血常规、血小板计数、血浆蛋白、肝肾功能以及vWF、AT-Ⅲ和PC的检测。同时进行血气分析并计算 PaO2/FiO2。将PaO2/FiO2降至300 mmHg以下的14例作为肺损伤组,其余11例作为非肺损伤组。结果:白细胞总 数肺损伤组和非肺损伤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显著(P<0.01)。肺损伤组和非肺损 伤组经给氧或呼吸机治疗后,PaO2能保持在(92±5)nmaHg和(104±10)mmHg,与正常对照组的(96±3)mmHg比较无 显著差异(P>0.05),但PaO2/FiO2在病程中逐渐下降,最低分别达(251±43)mmHg和(368±35)mmHg,两组差异显 著而且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的(465±17)mmHg(P<0.01)。肺损伤组AT-Ⅲ:Ag[(132.5±11.9)mg/L]、AT-Ⅲ: A[(55.2±8.3)%]和PC[(63.0±6.8)%]水平分别显著低于非肺损伤组的(171.9±12.3)mg/L、(83.2±9.8)%和 (79.3±13.6)%(P<0.01),而反映凝血机能的vWF水平[(141.4±12.0)%]则显著高于对照组[(101.1±13.6)%] (P<0.01)。结论:急性肺损伤时存在凝血和抗凝的失衡,可能与急性肺损伤发生和发展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n WILLEBRAND因子 蛋白质C 抗凝血酶-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抗凝血酶-Ⅲ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靳会敏 李方超 佟倩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70-571,574,共3页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常见的心肺血管疾病和死亡原因.VTE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机体内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系统和组织因...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一种常见的心肺血管疾病和死亡原因.VTE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增高.机体内的抗凝系统和凝血系统处于一个动态平衡的状态,当凝血系统被激活占优势时,则出现血栓栓塞性疾病.抗凝血酶-Ⅲ(AT-Ⅲ)、蛋白C系统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是机体内发挥重要抗凝作用的3个主要体系.抗凝血酶-Ⅲ(AT-Ⅲ)是血浆中最重要的抗凝物质之一,可中和凝血因子Ⅱ、Ⅶ、Ⅸ、X、Ⅻ,抑制血栓形成.人类基因组中存在着广泛的多态性,最简单的多态形式是发生在基因组中的单个核苷酸的替代,即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国内外多位学者通过研究证明AT-Ⅲ基因多态性与VTE有明确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核苷酸多态性 静脉血栓栓塞症 抗凝血酶-ⅲ 人类基因组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血栓栓塞性疾病 患者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患者血浆中VWF、FⅧ和AT-Ⅲ变化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3
7
作者 林珮仪 刘卫江 +2 位作者 江慧琳 谢长江 冯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5年第13期1393-1395,共3页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 目的:研究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患者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Ⅷ因子(FⅧ)和抗凝血酶-Ⅲ(AT-Ⅲ)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40例MODS患者被列为观察对象。测定血浆VWF、ⅧF和AT-Ⅲ水平,同时计算患者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20例健康者为正常对照。结果:MODS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AT-Ⅲ水平低于正常对照,P<0.01;MODS组中,死亡组血浆VWF和FⅧ水平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P<0.01和P<0.05。MODS患者血浆VWF和FⅧ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为0.716和0.705,AT-Ⅲ与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752,P<0.01。结论:VWF、FⅧ和AT-Ⅲ在MODS的发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与MOD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相关,可以作为反映MODS患者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患者血浆 临床意义 VWF FⅧ 抗凝血酶-ⅲ(AT-) APACHEⅡ评分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MODS 慢性健康评分 病情严重程度 正常对照组 观察对象 急性生理 0.05 发病过程 水平 Ⅷ因子 健康者 死亡组 统计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Ⅲ缺乏影响激活凝血时间
8
作者 孙凌灵 张玲 何湘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2期746-746,共1页
关键词 凝血时间 抗凝血酶-ⅲ 肝素 鱼精蛋白 手术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勒提取物抗血栓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周文婷 依把代提.托合提 +3 位作者 田树革 何志琴 乌兰巴依尔 艾尼瓦尔.吾买尔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22-726,共5页
目的:研究罗勒提取物抗血栓作用并从抗凝、纤溶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肺血栓模型、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及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3种实验性血栓模型,考察罗勒水提物与醇提物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 目的:研究罗勒提取物抗血栓作用并从抗凝、纤溶两个方面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小鼠肺血栓模型、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模型及大鼠下腔静脉血栓模型3种实验性血栓模型,考察罗勒水提物与醇提物的抗血栓形成作用;并通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试法(ELISA)测定动物血浆AT-Ⅲ、PC及PLG、t-PA、PAI-1几个指标观察各组药物对抗凝及纤溶活性的影响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结果:罗勒提取物可显著提高胶原蛋白-肾上腺素混合诱导剂所致肺血栓小鼠的存活率,明显延长FeCl3诱导大鼠颈动脉血栓形成时间并显著减轻血栓湿重,显著减轻结扎法所致下腔静脉血栓湿重,并使血浆AT-Ⅲ浓度降低、PC活性升高,PLG、t-PA活性升高、PAI-1活性轻微降低、t-PA/PAI-1比值升高。结论:罗勒提取物无论是水提物还是醇提物均有明显抗血栓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抗凝系统和纤溶系统活性升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勒水提物 罗勒醇提物 抗血栓 抗凝血酶-ⅲ 蛋白C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患儿凝血纤溶变化与病情危重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艳红 王晓冬 +1 位作者 刘建华 刘斌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6-448,共3页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按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为SIRS1(≥90分)、SIRS2(80~90分)及SIRS3(≤80分)3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于急性期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患儿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及与病情危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按危重症评分将患儿分为SIRS1(≥90分)、SIRS2(80~90分)及SIRS3(≤80分)3组,按预后分为存活组、死亡组;于急性期应用发色底物法测定抗凝血酶(AT-Ⅲ)、纤维蛋白溶酶原(PLG)活性,ELISA法测定D-二聚体(D-dimer,DD)、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1)含量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SIRS患儿急性期血浆DD及PAI-1含量均增高,AT-Ⅲ、PLG、t-PA含量降低,随着危重症评分的减少,变化程度更显著;死亡组与存活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D及PAI-1含量与危重症评分呈负相关,AT-Ⅲ、PLG、t-PA含量与危重症评分呈正相关。结论AT-Ⅲ、DD、PLG、t-PA、PAI-1水平可反映SIRS患儿体内凝血纤溶紊乱程度,并与病情的危重程度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抗凝血酶-ⅲ D-二聚体 纤维蛋白溶酶原 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 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体外循环手术中ACT的监测 被引量:4
11
作者 蒋玲 喻杰锋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67-169,共3页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外科治疗时肝素及鱼精蛋白的合理用量。方法:IE患者与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患者各30例,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 目的:探讨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患者外科治疗时肝素及鱼精蛋白的合理用量。方法:IE患者与风湿性心脏病(rheumatic heart disease,RHD)患者各30例,在体外循环(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期间测定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ivated clotting time,ACT),CPB终止后,测ACT拮抗值。结果:转流前IE组肝素用量[(407.2±51.3)U/kg]明显高于RHD组[(350±25)U/kg(P<0.05)],鱼精蛋白用量IE组[(3.00±0.25)mg/kg]亦明显高于RHD组[(2.51±0.26)mg/kg(P<0.05)],鱼精蛋白与肝素之比IE组为0.76±0.23,RHD组为0.74±0.12,二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E病人转流前肝素用量大于400U/kg,鱼精蛋白用量需增加至3mg/kg,而鱼精蛋白与肝素之比无明显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性心内膜炎 ACT 肝素 鱼精蛋白 抗凝血酶-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己酮可可碱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凝血纤溶系统的影响
12
作者 李远红 张洪玉 +6 位作者 庞宝森 陈阳育 毛燕玲 马力 黄秀霞 辛萍 张海燕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627-631,共5页
目的:观察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及评价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第1... 目的:观察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凝血纤溶系统失衡状态及评价己酮可可碱(PTX)对实验性阻塞性肺气肿大鼠的防治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36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12只)。模型组、治疗组大鼠第1、14、28天经尾静脉注射内毒素3mg/kg,第2~45天(第14、28天除外)每日被动吸烟2次,每次12支,持续30min,两次吸烟之间间隔4h,大鼠模型制备过程共45d。PTX治疗组每天熏烟前30min腹腔内注射PTX15mg/kg,连续30d。实验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肺功能情况,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浆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抗原(TFPI:Ag)的含量,发色底物法测定血浆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并进行HE染色观察肺脏病理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肺功能指标第0.2秒用力呼出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0.2/FVC)与正常对照组(88.52±2.0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模型组大鼠AT-Ⅲ和TFPI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模型组大鼠tPA和PAI-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直线相关分析发现,模型组大鼠AT-Ⅲ与TNF-α负相关(r=-0.87,P〈0.01);PTX组FEV0.2/FVC、TNF-α和AT-Ⅲ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组织学观察显示模型组大鼠支气管管壁及周围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结构紊乱,肺泡腔扩大。PTX组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泡腔扩大情况较模型组减轻。结论:采用熏香烟加尾静脉注射内毒素的方法,可成功复制大鼠阻塞性肺气肿模型。模型组大鼠肺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体内的凝血纤溶系统存在失衡状态,AT-Ⅲ、TFPI、tPA和PAI-1可能参与这一过程。PTX能阻止白细胞脱颗粒、抑制气道炎症,同时增强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改善高凝状态,对大鼠阻塞性肺气肿的形成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气肿 阻塞性 抗凝血酶-ⅲ 肿瘤坏死因子-α 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己酮可可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透析膜对凝血纤溶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3
作者 孙懿 刘惠兰 《首都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02年第1期49-51,共3页
为观察透析过程中不同透析膜对凝血纤溶作用的影响 ,对 1 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交叉设计 ,使用铜仿膜和聚砜膜透析器透析 ,应用ELISA法检测透析过程中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纤溶酶 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二聚体的... 为观察透析过程中不同透析膜对凝血纤溶作用的影响 ,对 1 2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采用交叉设计 ,使用铜仿膜和聚砜膜透析器透析 ,应用ELISA法检测透析过程中凝血酶 抗凝血酶Ⅲ复合物 (TAT)、纤溶酶 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PAP)、D 二聚体的动态变化 ,并用扫描电镜观察透析后透析器表面凝血情况。结果显示 ,用 2种透析膜血透过程中TAT、PAP、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透析前水平 ,用铜仿膜透析TAT、PAP、D 二聚体均显著高于用聚砜膜。提示 ,从凝血纤溶激活看 ,聚砜膜生物相容性好于铜仿膜 ,长期使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透析器可能会减少出凝血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透析 透析膜 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 纤溶酶-α2抗纤溶酶复合物 D-二聚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