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皖南尖吻蝮蛇蛇毒内抗凝血因子(ACF)的二级结构和金属离子对其影响的CD谱研究 被引量:9
1
作者 余华明 徐晓龙 +3 位作者 王淳 鲁非 张祖德 刘清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78-82,共5页
利用CD谱对皖南尖吻蝮蛇蛇毒内抗凝血因子(ACF)的二级结构,即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进行了测定,利用ChenandYang的方法计算出了它们在ACF分子内的百分比.溶液的pH值对ACF的二级结构影响不大,但... 利用CD谱对皖南尖吻蝮蛇蛇毒内抗凝血因子(ACF)的二级结构,即α-螺旋、β-折叠和无规则卷曲进行了测定,利用ChenandYang的方法计算出了它们在ACF分子内的百分比.溶液的pH值对ACF的二级结构影响不大,但当pH位于5和6时,二级结构稍稍出现了异常.这可能是由于氢离子电离引起的电荷变化带来的效应.ACF的脱钙破坏了分子内的配位结构,而使α-螺旋的百分比大大降低.尽管三价镧系离子能取代ACF中的钙离子,但是没有给ACF的二级结构带来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毒 抗凝血因子 二级结构 CD谱 金属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ACF)含量和钙离子含量的定量测定及钙离子结合位点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刘清亮 徐晓龙 +1 位作者 余华明 王淳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1-76,共6页
由紫外光谱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用ICP测定Ca含量,从而确定一个ACF分子中含一个钙离子.ACF中分子中除一个高亲和性钙结合位点外,至少还有一个低亲和性钙结合位点,只有当过量钙离子存在时,才可能在低亲和性钙结合位点上进一步结合钙离子.Tb^... 由紫外光谱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用ICP测定Ca含量,从而确定一个ACF分子中含一个钙离子.ACF中分子中除一个高亲和性钙结合位点外,至少还有一个低亲和性钙结合位点,只有当过量钙离子存在时,才可能在低亲和性钙结合位点上进一步结合钙离子.Tb^(3+)具有比Ca^(2+)离子更强的键合ACF能力,能定量结合在ACF中的两个位点上,且能全部取代ACF中Ca^(2+).文中提及的金属离子对ACF的抗凝血活性没有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因子 荧光 尖吻蝮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与活化凝血因子Ⅹ的结合性质 被引量:6
3
作者 徐小龙 刘清亮 吴双顶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516-520,共5页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 (ACFⅡ )与活化凝血因子Ⅹ (FⅩa)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了 1∶1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这个复合反应是依赖于钙离子的 ,ACFⅡ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不能与FⅩa形成复合物 .ACFⅡ是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 (ACFⅡ )与活化凝血因子Ⅹ (FⅩa)在钙离子作用下形成了 1∶1的复合物 ,从而延长凝血时间 .这个复合反应是依赖于钙离子的 ,ACFⅡ在没有钙离子存在条件下不能与FⅩa形成复合物 .ACFⅡ是凝血因子Ⅸ或凝血因子Ⅹ结合蛋白家族中一个新发现的成员 ,其相对分子质量为 2 946 8 1.ACFⅡ分子中含有 2 5 1个氨基酸残基 ,其氨基酸组成与这一家族中其他成员十分相似 .ACFⅡ在抗凝血反应中存在一临界浓度 (12nmol/L) ,只有在高于其临界浓度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因子 活化凝因子 钙离子 蛇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积排阻色谱法测定低分子量肝素抗凝血因子Xa的活性 被引量:12
4
作者 张倩倩 康经武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7期684-690,共7页
发展了一种基于体积排阻色谱测定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血活性的方法。利用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后可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Xa(FXa)抑制作用的原理,通过测定加入LMWH后FXa水解其生色底物产生对硝基苯胺(pNA)这一反应的抑制程度确定L... 发展了一种基于体积排阻色谱测定低分子量肝素(LMWH)抗凝血活性的方法。利用肝素与抗凝血酶Ⅲ(ATⅢ)结合后可增强ATⅢ对凝血因子Xa(FXa)抑制作用的原理,通过测定加入LMWH后FXa水解其生色底物产生对硝基苯胺(pNA)这一反应的抑制程度确定LMWH的活性。首先将含有一定浓度LMWH的缓冲溶液与ATⅢ溶液混合,然后依次加入FXa和生色底物,分别孵育一段时间。底物被FXa水解,产生游离的pNA。体积排阻色谱可将小分子产物pNA与其他大分子分离开,因而可以在pNA的最大吸收波长下得到高灵敏度的测定,并且不再受其他成分的干扰。该方法重复性好,灵敏度高,极大地减少了样品的消耗量,降低了成本,并且还可进行各种复杂样品(如血浆)中LMWH抗FXa活性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积排阻色谱 抗凝血因子 Xa 低分子量肝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离子及酸度对蛇毒抗凝血因子溶液构象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吴双顶 张祖德 +2 位作者 余华明 刘清亮 丁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104-108,共5页
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Ca2+离子对抗凝血因子(ACF)溶液构象的影响,证实了Ca2+离子不仅能与ACF可逆结合,还能维持ACF的结构.脱去Ca2+离子后的ACF中约有46%的Trp残基相对暴露在外.在一定的酸度范围内... 用荧光光谱方法研究了Ca2+离子对抗凝血因子(ACF)溶液构象的影响,证实了Ca2+离子不仅能与ACF可逆结合,还能维持ACF的结构.脱去Ca2+离子后的ACF中约有46%的Trp残基相对暴露在外.在一定的酸度范围内,酸度对ACF的结构影响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因子 酸度 钙离子 蛇毒 溶液构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Ⅱ的稀土离子荧光探针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徐小龙 刘清亮 解永树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807-1812,共6页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 ( ACF )分子中有两个钙离子结合位点 ,钙离子对 ACF 的内源荧光有增强作用 ,稀土离子 ( Nd3 +,Sm3 +,Eu3 +,Gd3 +和 Tb3 +)能取代 ACF 分子中的钙离子 ,并对 ACF 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 ,其中 Tb3 ...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 ( ACF )分子中有两个钙离子结合位点 ,钙离子对 ACF 的内源荧光有增强作用 ,稀土离子 ( Nd3 +,Sm3 +,Eu3 +,Gd3 +和 Tb3 +)能取代 ACF 分子中的钙离子 ,并对 ACF 的内源荧光有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 ,其中 Tb3 +接受 ACF 分子中 Trp残基传递的能量后 ,特征荧光增强 .稀土离子与 ACF 荧光滴定表明 ,ACF 分子中有两个稀土离子结合位点 ,稀土离子和钙离子在 ACF 分子中两个结合部位是共同的竞争结合部位 .ACF 与不同稀土离子之间有相近的表观结合常数 K1 或 K2 .Tb3 +与 RE3 +( RE=Nd,Sm,Eu或 Gd)间线性自由能关系表明 ,稀土离子与 ACF 结合时 ,没有明显的空间效应 .ACF 分子中的两个结合位点在结构上都有较大的柔性 ,这种结构柔性为钙离子在 ACF 与活化凝血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离子 抗凝血因子 荧光探讨 金属离子 结合位点 尖吻蝮蛇 蛇毒 抗凝机理 抗栓药物 钙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r^(2+)诱导尖吻蝮蛇毒中抗凝血因子I的结构稳定性及重新折叠(英文)
7
作者 徐小龙 沈登科 +1 位作者 张立云 吴昊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6-710,共5页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I(ACFI)是活化凝血因子X(FXa)结合蛋白,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用荧光光谱研究了Sr2+诱导ACFI的结构稳定性及重新折叠.结果表明,脱钙ACFI(apo-ACFI)可结合两个Sr2+.ACFI与FXa的结合反应不是绝对依赖于Ca2+,Sr2+也可... 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I(ACFI)是活化凝血因子X(FXa)结合蛋白,具有显著的抗凝血活性.用荧光光谱研究了Sr2+诱导ACFI的结构稳定性及重新折叠.结果表明,脱钙ACFI(apo-ACFI)可结合两个Sr2+.ACFI与FXa的结合反应不是绝对依赖于Ca2+,Sr2+也可以诱导ACFI与FXa的结合反应.盐酸胍诱导的Sr2+重组ACFI(Sr2+-ACFI)去折叠过程是一个三态过程,有一个稳定的中间态.像Ca2+一样,Sr2+不仅能显著增加ACFI的结构稳定性,而且在不改变变性剂浓度条件下,能诱导去折叠的脱钙ACFI重新折叠成Sr2+-ACFI的中间态.Sr2+诱导apo-ACFI重新折叠过程包含快慢两步反应,Sr2+取代Ca2+只降低快折叠反应速度,而不影响慢折叠反应速度.这说明,金属离子影响快折叠过程,而慢折叠过程只决定于蛋白质本身性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因子I(ACF I) 尖吻蝮蛇 Sr^2+ 去折叠 折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钙(Ⅱ)对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Ⅰ的抗凝血活性的影响
8
作者 徐小龙 刘清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222-226,共5页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I(ACF I)不具有酶的活性,通过与活化凝血因子X(FXa)结合成1:1的复合物来延长凝血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发现 ACF I与FXa的结合反应依赖于 Ca2+浓度,ACF I与 FXa的最大结合反应所需要的 Ca2+浓... 皖南尖吻蝮蛇毒抗凝血因子I(ACF I)不具有酶的活性,通过与活化凝血因子X(FXa)结合成1:1的复合物来延长凝血时间。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发现 ACF I与FXa的结合反应依赖于 Ca2+浓度,ACF I与 FXa的最大结合反应所需要的 Ca2+浓度为 1mol· L-1 。稀土和过渡金属离子对ACF I的荧光有淬灭作用,相反, Ca2+对 ACF I的荧光有增强效应。 Ca2+对维持 ACF I的特定构象起着重要作用。 Ca2+诱导的 ACF I构象变化可能是ACF I与 FXa结合的必要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蛋白 蛇毒 抗凝药物 抗凝血因子 活化凝因子X 钙离子 抗凝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值和金属离子对尖吻蝮蛇抗凝血因子Ⅱ二级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陈结霞 徐小龙 +1 位作者 刘祥虎 刘清亮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9-72,共4页
圆二色谱(CD谱)测量表明,尖吻蝮蛇抗凝血因子Ⅱ(ACFⅡ)与抗凝血因子Ⅰ(ACFⅠ)的二级结构十分相似,它们的主要骨架构象都为反平行β-折叠和α-螺旋结构。pH值对天然ACFⅡ的构象有一定的影响,pH值从3到10增大时,α-螺旋含量逐渐减少,反平... 圆二色谱(CD谱)测量表明,尖吻蝮蛇抗凝血因子Ⅱ(ACFⅡ)与抗凝血因子Ⅰ(ACFⅠ)的二级结构十分相似,它们的主要骨架构象都为反平行β-折叠和α-螺旋结构。pH值对天然ACFⅡ的构象有一定的影响,pH值从3到10增大时,α-螺旋含量逐渐减少,反平行β-折叠含量逐渐增大。钙和其他二价金属离子对ACFⅡ的骨架结构没有明显影响。三价稀土离子使ACFⅡ的α-螺旋含量升高,同时降低其β-转角和β-折叠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凝血因子 酸度(pH) 二级结构 圆二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中抗凝蛋白活性的改变 被引量:1
10
作者 欧东仁 房淑欣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275-276,共2页
关键词 抗凝蛋白缺陷 栓形成 急性脑梗死患者 蛋白活性 抗凝 抗凝血因子 易栓症 活性缺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预防脑出血后深静脉血栓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倪杰 钱健 +2 位作者 王路娜 王芳 沙杜鹃 《中国卒中杂志》 2018年第6期562-566,共5页
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方法共104例急性sICH患者纳入研究,其中LMW... 目的评估自发性脑出血(spontaneous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sICH)患者早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的有效性。方法共104例急性sICH患者纳入研究,其中LMWH组51例,对照组53例。LMWH组在入院后第4天开始,连续7 d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0.4 ml/d;对照组相对应给予下肢间断充气加压(intermittent pneumatic compression,IPC)措施。两组患者均于入院当天及LMWH治疗第7天检测溶血磷脂酸(lysophosphatidic acid,LPA)水平及抗凝血因子Ⅹa活性,并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征象。结果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颅内血肿扩大及再出血事件,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LMWH组LPA水平(11.74±5.30)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26.81±5.12)ng/ml,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LMWH组抗凝血因子Xa活性(25.96±7.97)ng/ml明显较对照组(8.06±1.32)ng/ml增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sICH住院患者为DVT的高发人群,sICH患者在急性期皮下注射低剂量LMWH预防DVT是有效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脑出 深静脉栓形成 低分子肝素 磷脂酸 抗凝血因子X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并发对称性外周坏疽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俊民 吴鹏 +4 位作者 孟岩 常永青 万小健 昌薇 朱科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167-1173,共7页
目的 报告1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对称性外周坏死(SP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病情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救治水平。方法 患者,男,60岁,因“左侧腰痛”于2022年7月31日入住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 目的 报告1例脓毒性休克并发对称性外周坏死(SPG)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病情特点、发病机制及治疗措施,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及救治水平。方法 患者,男,60岁,因“左侧腰痛”于2022年7月31日入住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术前诊断为左侧肾上腺恶性肿瘤并侵犯多个脏器及血管,遂在全麻下行腹膜后巨大肿瘤、左半结肠、左肾及左肾上腺、部分胃及胰体尾切除术。由于手术创伤大、出血多且血压低,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行输血、补液及升压等治疗。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PubMed)数据库近10年有关SPG的文献,着重探讨其病情特点、发病相关因素及治疗措施。结果 该患者术后第3天因腹腔感染发生脓毒性休克,第4天开始逐渐出现双手及双足对称性缺血性坏死,根据病情特点及临床特征诊断为SPG。共检索到国外英文文献18篇,涉及24例SPG患者,结合本次报告病例共纳入25例患者,其中男10例(40%),女15例(60%),男女比例1∶1.5,男性年龄(48.8±15.1)岁,女性年龄(49.8±16.2)岁,既往均无血管性疾病史。临床特征为对称性双手和(或)双下肢、双足缺血坏死(100%),与脓毒性休克(100%)、微生物感染(52%)、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52%)、肝功能损害(20%)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80%)等因素存在一定关系。治疗效果不佳,病死率为24%(6/25),存活患者中截肢率高达78.9%(15/19),只有1例行血液吸附治疗有效。结论 脓毒性休克患者发生SPG可能与脓毒性休克、DIC、肝功能损害及天然抗凝剂缺乏等病理生理学改变,以及血管活性药物的作用等因素有关。临床医师需高度重视,以提高SPG的诊治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称性外周坏疽 脓毒性休克 弥散性管内凝 抗凝血因子 肝功能损害 管活性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