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医共体模式的抗凝管理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管理知晓度及疾病控制的影响
1
作者 刘福忠 陆佳 +4 位作者 董永超 陈波 宋建江 杨叶秋 杨应军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2期227-229,232,共4页
目的探讨医共体模式下的抗凝管理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知晓度及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2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凝管理,观察组则采用... 目的探讨医共体模式下的抗凝管理对心房颤动患者抗凝知晓度及疾病控制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房颤患者29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48例)和观察组(148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抗凝管理,观察组则采用医共体模式的抗凝管理,两组均管理6个月。统计两组疾病控制情况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管理前和管理6个月后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抗凝管理知晓度及依从情况。结果管理期间,观察组因房颤发作反复就诊例次、心悸发作反复就诊例次、房颤再入院例次、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所需检查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管理6个月后,观察组抗凝达标率为79.73%,显著高于对照组(64.86%,P<0.05)。管理6个月后与管理前比较,两组房颤特异(栓塞)征象管理、影响INR因素管理、遵医行为管理、服用华法林管理、生活方式管理、不良嗜好管理评分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管理6个月后,观察组抗凝管理知晓度及服药依从性、复诊依从性、合理饮食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6%,显著低于对照组(25.68%,P<0.05)。结论基于医共体模式的房颤抗凝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疾病控制情况,提高其自我日常生活管理能力、抗凝管理知晓度及依从情况,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房颤 医共体模式 抗凝管理 抗凝管理知晓度 疾病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