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产比伐卢定用于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中抗凝的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30
1
作者 向定成 顾晓龙 +12 位作者 潘春梅 宋耀明 耿召华 张邑 黄伟剑 周浩 肖方毅 唐良秋 范文茂 万槐斌 殷耀辉 胡蓉 刘增长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31-334,共4页
目的:评估国产比伐卢定应用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随机将接受择期PCI的患者分为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在PCI术中分别采用比伐卢定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主要疗... 目的:评估国产比伐卢定应用于择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中抗凝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单盲、多中心临床试验设计,随机将接受择期PCI的患者分为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在PCI术中分别采用比伐卢定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为术中测定激活的全血凝固时间(ACT)、手术成功率(靶病变术后狭窄程度小于20%并24 h内无冠状动脉事件发生)及30天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主要安全性评价指标为轻度及重度出血。结果:共有218例患者入选,实际入组完成试验207例,比伐卢定组(n=105)和肝素组(n=102)。用药后5 min除肝素组2例需要追加剂量外,其余两组患者PCI术中均能维持ACT>225 s,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PCI手术成功率和30天无心脏事件生存率均分别为100%和98.04%(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比伐卢定组和肝素组24 h内轻度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0.95%和6.86%(P<0.05)、30天内轻度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9%和8.8%(P<0.05),肝素组有1例发生严重消化道出血。结论:国产比伐卢定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择期PCI术中抗凝治疗,疗效不劣于肝素且出血副作用低于肝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伐卢定 国产 肝素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 抗凝疗法 临床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凝或联合动静脉溶栓治疗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合并脑出血的疗效 被引量:8
2
作者 胡永珍 王殿洪 +5 位作者 徐善才 李敬文 李国忠 王琳玺 徐坤 史怀璋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12年第8期428-430,共3页
在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患者中,自发性颅内出血占30%~40%[1]。对CVST合并脑出血的处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争议和难度。我们对4例CVST合并脑出血患者治疗的情况报道如下。
关键词 静脉窦血栓形成 颅内 脑出血 血栓溶解疗法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二聚体测定在换瓣病人抗凝治疗效果评价中的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陆琳 吕达嵘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24-125,共2页
为探讨D-二聚体(D-D)测定在换瓣病人抗凝治疗效果评价中的意义,用一期法和ELISA快速法分别测定了66例服用华法令的换瓣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p)和D-D的含量。初步结果表明:D-D与tp测定值是基本符合的;在... 为探讨D-二聚体(D-D)测定在换瓣病人抗凝治疗效果评价中的意义,用一期法和ELISA快速法分别测定了66例服用华法令的换瓣病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tp)和D-D的含量。初步结果表明:D-D与tp测定值是基本符合的;在tp测定低于正常值的6例中,D-D测定仅2例阳性;在D-D测定高于正常值(即发生血栓)的3例中,tp测定仅2例低于正常值。提示tp作为换瓣病人抗凝治疗的唯一指标似存在局限性,同时测定tp和D-D可防止临床误诊;建议对换瓣病人进行药量调整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瓣膜置换术 抗凝疗法 D-二聚体 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孢素A、强的松和抗凝联合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炎的回顾性分析
4
作者 竺艳娟 廖履坦 +1 位作者 吴兆龙 陶凤武 《上海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460-462,共3页
比较单用强的松、强的松+环磷酰胺、强的松+环孢素A3种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炎的疗效,进行3~10a的随访总结。方法测定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肌酐值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单用强的松治疗组30例,完全缓解11例(... 比较单用强的松、强的松+环磷酰胺、强的松+环孢素A3种不同方法治疗特发性膜性肾炎的疗效,进行3~10a的随访总结。方法测定患者的24h尿蛋白定量及血清肌酐值以评定治疗效果。结果单用强的松治疗组30例,完全缓解11例(37%),部分缓解7例(23%),有效率60%;强的松+环磷酰胺组24例,完全缓解10例(42%),部分缓解4例(16%),有效率58.3%;强的松+环孢素A组26例,完全缓解19例(73%),部分缓解4例(15%),有效率88.5%。在随访中,3组患者的两年复发率分别为33.3%,35.7%,34.8%,其差别无显著性。结论建议在特发性膜性肾炎的治疗上,对激素无效者可加用环孢素A治疗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炎 特发性 膜性肾炎 环孢素A 强的松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在人工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中的作用
5
作者 杜心灵 张凯伦 +3 位作者 胡志伟 蓝鸿钧 魏文宁 金咏梅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375-377,共3页
为探讨不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PT标准化在指导抗凝治疗中的作用,采用两种国产组织凝血活酶测定20例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患者PT及凝血因子X活性。结果显示:抗凝期间凝血因子X活性得到有效抑制,术... 为探讨不同来源组织凝血活酶对凝血酶原时间(PT)测定结果的影响以及PT标准化在指导抗凝治疗中的作用,采用两种国产组织凝血活酶测定20例人工机械瓣膜替换术患者PT及凝血因子X活性。结果显示:抗凝期间凝血因子X活性得到有效抑制,术后第7、14d两种不同来源试剂测得凝血酶原时间比值(PTR)存在差异。提示用PTR指导抗凝治疗存在一定危险性,而将国际标准化比率作为抗凝治疗的监测指标有助于安全、有效地指导用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瓣膜置换术 手术后 抗凝疗法 PT 抗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进展 被引量:54
6
作者 蔡莉莉 徐燕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11期39-41,共3页
综述了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的预防 ,包括药物预防、物理预防和联合疗法 ,以及DVT的护理 ,包括预防护理。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发病率 危险因素 药物抗凝疗法 物理预防 预防性护理 治疗性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29例 被引量:1
7
作者 曹非 骆芳 +4 位作者 曹学兵 孙圣刚 王涛 梅元武 童萼塘 《医药导报》 CAS 2002年第7期426-427,共2页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2 9例 ,将 410 0U低分子肝素钙溶于 0 .4mL 0 .9%氯化钠注射液中皮下注射 ,每次注射持续 10~ 15s ,q 12h ,疗程 10d。结果 :显著进步 7例(2 4.1%) ,进步 17...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2 9例 ,将 410 0U低分子肝素钙溶于 0 .4mL 0 .9%氯化钠注射液中皮下注射 ,每次注射持续 10~ 15s ,q 12h ,疗程 10d。结果 :显著进步 7例(2 4.1%) ,进步 17例 (5 8.6%) ,总有效率 82 .7%。在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少。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钙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 疗效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的早期二级预防 被引量:4
8
作者 赵仙先 黄松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65-969,共5页
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是危害最大的脑卒中类型,严重增加社会负担。心源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往往需要脑血管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的共同决策。发病后14 d内是早期阶段,此时既是脑卒中再发的高危时段,同时也是发生脑出血的高危时段。... 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是危害最大的脑卒中类型,严重增加社会负担。心源性脑卒中的预防和治疗往往需要脑血管科医师和心内科医师的共同决策。发病后14 d内是早期阶段,此时既是脑卒中再发的高危时段,同时也是发生脑出血的高危时段。在这个栓塞与出血均高危的矛盾时期,如何进行脑卒中的二级预防,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总结了心房颤动所致心源性脑卒中二级预防的主要手段,并探讨早期二级预防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源性脑卒中 二级预防 左心耳封堵术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儿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治疗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于力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儿童 糖皮质激素 原发性肾病综合征 免疫抑制剂 抗凝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7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
10
作者 陈英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93-394,共2页
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较高,发病部位以下肢多见. 1997年 3月至 2000年 10月,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出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37例,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彩色多普勒超声 抗凝疗法 超声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11
作者 马锐华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2期74-76,共3页
关键词 缺血性脑血管病 药物治疗 溶栓疗法 抗凝疗法 抗血小板疗法 中医药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被引量:1
12
作者 薛福龙 刘建伟 +1 位作者 黄时杰 谭丽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1998年第5期342-343,共2页
关键词 胸系膜 静脉血栓形成 抗凝疗法 外科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分子肝素治疗进展型脑梗死
13
作者 施建生 周永昌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99-99,共1页
关键词 低分子肝素 进展型脑梗死 抗凝溶栓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药物治疗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骆广义 宋海屏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53-956,共4页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 目的对溶栓药物在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379例行抗凝、祛聚、溶栓的综合药物治疗的LDVT患者,根据发病时期不同将患者分为急性期(≤3 d)、亚急性期(3~14 d)和慢性期(>14 d),再根据使用药物组合的不同分别将3组分为两个亚组: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将158例术后发生LDVT的患者亦分为抗凝祛聚组和溶栓抗凝祛聚组。结果药物治疗对于急性期患者的治疗效果最好,在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的两个亚组间比较,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临床疗效均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在158例术后并发LDVT患者中,溶栓抗凝祛聚治疗的效果明显好于抗凝祛聚治疗,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组间凝血指标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溶栓药物对急性期LDVT患者治疗效果最好,对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仍然有效。对于术后LDVT患者在严密观测下使用常规剂量溶栓药物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血栓形成/药物疗法 血栓溶解疗法自由词抗凝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