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凋亡因子Bcl-2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急性白血病中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8
1
作者 陶艳玲 邹典定 赵东赤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74-75,96,共3页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 目的探讨抗凋亡因子Bcl_2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40例急性白血病患儿治疗前后Bcl_2及VEGF的表达。结果Bcl_2及VEGF在急性白血病患儿中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 (P均<0.05) ,治疗后完全缓解组两者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 ,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 (P均>0.05)。结论急性白血病中存在Bcl_2及VEGF高表达 ,可能与急性白血病的发病、发展及疾病的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凋亡因子Bcl-2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 VEGF 急性白血病 基因表达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石斑鱼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的克隆及表达特征分析 被引量:4
2
作者 王利 吴信忠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25-130,共6页
抗细胞凋亡因子(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因子.采用RACE-PCR方法,结合SMART cDNA合成方法、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从青石斑鱼脾脏中克隆DAD1并研究其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 抗细胞凋亡因子(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一种重要的内源性细胞凋亡抑制因子.采用RACE-PCR方法,结合SMART cDNA合成方法、抑制性差减杂交技术,从青石斑鱼脾脏中克隆DAD1并研究其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DAD1基因cDNA全长721 bp,包含一个342 bp的完整阅读框,编码一个由113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RT-PCR半定量分析显示DAD1在正常的青石斑鱼和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的脾、心、头肾、肾、肝中都有转录,在脾、肝中表达水平较高,而在肌肉中未见明显表达.DAD1在注射了脂多糖的青石斑鱼各组织中的表达量均高于正常的青石斑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石斑鱼 细胞因子 克隆 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虹鳟抗细胞凋亡因子(DAD1)基因全长cDNA克隆与进化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王家庆 李振刚 +3 位作者 马爽 李代宗 王虹玲 王亮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3-119,共7页
抗细胞凋亡因子1(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内质网内膜上糖基转移酶复合体亚基之一。本文通过RT-PCR及RACE技术从虹鳟脑组织中克隆到DAD1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FJ849061)。该基因包括88 bp 5'-UTR、292 bp 3... 抗细胞凋亡因子1(Defender against cell death 1,DAD1)是内质网内膜上糖基转移酶复合体亚基之一。本文通过RT-PCR及RACE技术从虹鳟脑组织中克隆到DAD1基因cDNA全长序列(GenBank登录号:FJ849061)。该基因包括88 bp 5'-UTR、292 bp 3'-UTR以及342 bp开放阅读框(ORF)。该基因编码113个氨基酸,存在三个明显跨膜区,无信号肽序列。通过蛋白序列比对显示虹鳟DAD1蛋白序列与大西洋鲑、白斑狗鱼、斑马鱼以及裸盖鱼同源性均在90%以上。系统发育分析显示DAD1蛋白主要聚成两个群:脊椎动物DAD1群与无脊椎动物DAD1群。虹鳟DAD1与大西洋鲑DAD1蛋白亲源关系最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细胞因子 基因克隆 进化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拮抗凋亡转录因子与肿瘤增殖及凋亡 被引量:3
4
作者 陈慕华 刘小锋 邢宝才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0-315,共6页
肿瘤是目前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肿瘤的经典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近年来肿瘤治疗的手段不断发展,但许多进展期的肿瘤仍然未见较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手段。肿瘤细胞的特点是具有无限增殖和抵抗凋亡的能力... 肿瘤是目前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肿瘤的经典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切除、放疗和化疗。近年来肿瘤治疗的手段不断发展,但许多进展期的肿瘤仍然未见较有效的治疗方式,因此亟需新的治疗手段。肿瘤细胞的特点是具有无限增殖和抵抗凋亡的能力。因此,鉴定参与肿瘤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基因将为肿瘤治疗提供潜在的靶点。拮抗凋亡转录因子(apoptosis-antagonizing transcription factor,AATF),又称Che-1,最早发现能与RNA聚合酶Ⅱ(RNA polymeraseⅡ,polⅡ)的核心亚基hRPB11(human RNA polymeraseⅡ(polⅡ)subunit)和视网膜母细胞瘤易感基因(retinoblastoma susceptibility gene,Rb)相互作用,并抑制Rb的生长抑制功能。现又发现,Che-1能与RNA聚合酶I(RNA polymeraseⅠ,polⅠ)结合,进而促进RNA聚合酶I依赖的转录,影响核糖体合成。在细胞应激下,Che-1的定位、稳定性受到翻译后修饰(post-translational modification,PTM)的调控。在肿瘤细胞应对DNA损伤、凋亡刺激及其他应激时,Che-1通过调控增殖和凋亡相关基因,进而调节肿瘤的发生发展。此外,Che-1的表达存在一个负反馈机制调节。本文拟对Che-1在肿瘤中作用的最新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 肿瘤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调控细胞凋亡的肿瘤化疗增敏策略 被引量:9
5
作者 刘小东 孙华 刘耕陶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261-1264,共4页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肿瘤治疗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除癌细胞膜药物外排泵(Pgp等)过度表达所致外,细胞凋亡敏感性的异常变化也是其主要机制之一。文章综述了肿瘤凋亡通路异...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resistance,MDR)是肿瘤治疗中面临的一大难题。肿瘤对化疗药物产生耐药性的机制十分复杂,除癌细胞膜药物外排泵(Pgp等)过度表达所致外,细胞凋亡敏感性的异常变化也是其主要机制之一。文章综述了肿瘤凋亡通路异常改变引起耐药性的研究进展以及通过调整紊乱的凋亡通路克服MDR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多药耐药 化疗 抗凋亡因子 因子 5-溴代汉防己甲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浊解毒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脑血管功能、Livin、TGF-β的影响 被引量:11
6
作者 陈芳 杜蓉 杨玲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分析化浊解毒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功能、抗凋亡因子(Liv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化浊解毒通络法... 目的分析化浊解毒通络法对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功能、抗凋亡因子(Liv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影响情况。方法选取医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收治的血管性痴呆患者94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化浊解毒通络法,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Livin、TGF-β、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颅内动脉收缩期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及Livin、TGF-β、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颅内动脉搏动指数(PI)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简易精神状态评定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功能量表(ADL)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MSE评分(20.10±3.65)分、ADL评分(68.52±6.12)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8.51%)与对照组(10.64%)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浊解毒通络法可改善血管性痴呆患者脑血管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其日常生活能力,提高Livin、TGF-β、BDNF的表达水平,且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浊解毒通络法 血管性痴呆 脑血管功能 抗凋亡因子 认知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新基因Sj Dad1的DNA免疫动物保护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李焱 余新炳 +3 位作者 吴忠道 孟玮 陈慧红 彭寨玉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44-46,共3页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知基因SjDad1的DNA免疫保护动物实验效果 ,探讨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SjDad1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N3 -SjDad1,两次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后给予小鼠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设置生理盐水对照...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未知基因SjDad1的DNA免疫保护动物实验效果 ,探讨其作为疫苗候选分子的可能性。方法 构建SjDad1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N3 -SjDad1,两次质粒DNA免疫BALB/c小鼠后给予小鼠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 ,设置生理盐水对照组 (NS)和pEGFP -N3 对照组 ,攻击感染后 4 2天处死小鼠 ,计算减虫率和减卵率。结果 双酶切和PCR反应以及测序结果证实重组真核表达载体 pEGFP -N3 -SjDad1构建成功 ,DNA免疫动物的保护实验证明 pEGFP -N3 -SjDad1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对小鼠没有显著的减虫作用 (P >0 0 5 ) ,减卵效果具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1) ,减卵率是6 5 74 %。结论 日本血吸虫 pEGFP -N3 -SjDad1有抗血吸虫生殖作用 ,具有疫苗研究开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本血吸虫 抗凋亡因子1 DNA免疫 动物实验 免疫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中HPV、EBV、p53、bcl-2基因产物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7
8
作者 张艳开 姜晓晶 +1 位作者 应玉华 刘学丽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EB病毒 (EBV)和p5 3、抗细胞凋亡因子 (bcl- 2 )基因产物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及 5 0例宫颈癌标本石蜡包埋制成切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LSAB)检测HPV、EB... 目的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HPV)、EB病毒 (EBV)和p5 3、抗细胞凋亡因子 (bcl- 2 )基因产物在宫颈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 2 0例正常宫颈组织标本及 5 0例宫颈癌标本石蜡包埋制成切片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LSAB)检测HPV、EBV产物和p5 3、bcl 2、基因产物表达。结果 :在宫颈癌组织中HPV、EBV的阳性表达率为 4 4 %、5 2 % ,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 5 %、10 % (P <0 .0 5 ) ,HPV和EBV的混合感染率为 18% (9/ 5 0 )。p5 3基因产物阳性表达率宫颈癌组 (2 4 % )高于正常宫颈组织 (0 % ) (P <0 .0 5 )。在宫颈癌组织中bcl 2基因产物的阳性表达率 (72 % )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 (2 0 % ) (P <0 .0 5 )。HPV与p5 3有相关性 ,EBV与bcl 2相关。结论 :①HPV、EBV在宫颈癌组织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正常人。②HPV可能通过造成p5 3基因产生突变而失活 ,导致宫颈癌的发生 ;EBV可能通过使bcl 2基因蛋白产生上调性表达 ,抑制细胞凋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瘤病毒 EB病毒 细胞因子 BCL-2基因 P53基因 宫颈癌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