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砂质脱潮土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系)抗倒伏特性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黄玲 杨文平 +5 位作者 梅沛沛 焦爽 徐丽娜 张志勇 欧行奇 姚素梅 《灌溉排水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1-39,共9页
【目的】研究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冬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方法】以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种植的13个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浆中期冬小麦农艺性状、茎秆物质特性和力学特性与抗倒性能的关系,并对与小麦抗倒指数相关的9个性状... 【目的】研究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冬小麦的抗倒伏性能。【方法】以河南省砂质脱潮土区种植的13个不同冬小麦品种(系)为研究对象,分析灌浆中期冬小麦农艺性状、茎秆物质特性和力学特性与抗倒性能的关系,并对与小麦抗倒指数相关的9个性状进行相关、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灌浆中期的株高和重心高度不是冬小麦品种(系)倒伏的决定因素。不同冬小麦品种(系)的基部第二节间的机械强度和抗倒指数与第二节间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负相关,但相关性不显著;与株高构成指数和基二/株高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与茎粗、茎壁厚度和厚径比显著和极显著正相关。聚类分析中类群Ⅰ通过降低株高和优化基部第二节间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Ⅱ通过基部第二节间特性优化来改善抗倒性能,类群Ⅲ通过降低株高和提高茎秆机械强度来降低倒伏。主成分分析得到的3个主成分因子对抗倒性状变异累计贡献率为83.72%。主成分因子Y1反映茎秆指标变异的48.11%,其中茎壁厚度、厚径比、机械强度是决定Y1的主要因素。【结论】抗倒指数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综合性状,基二/株高、茎壁厚度、茎粗和厚径比可以作为评价抗倒伏指数的指标选项。就砂质脱潮土区提高小麦抗倒育种对策而言,除茎秆的机械强度外,注重基部第二节间长度占株高的比例和茎壁厚度与茎粗的比例同样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品种(系) 砂质土 茎秆特性 机械强度 抗倒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密度下夏播红小豆抗倒伏能力变化规律的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乐政 华方静 +3 位作者 曹鹏鹏 高凤菊 王士岭 高祺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9期39-44,共6页
以红小豆品种中红7号(V1)、冀红15号(V2)为材料,设每公顷种植10. 0万株(d1)、12. 0万株(d2)、14. 0万株(d3)、16. 0万株(d4)、18. 0万株(d5)共5个处理,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下夏播红小豆抗倒伏性状、抗倒指数和... 以红小豆品种中红7号(V1)、冀红15号(V2)为材料,设每公顷种植10. 0万株(d1)、12. 0万株(d2)、14. 0万株(d3)、16. 0万株(d4)、18. 0万株(d5)共5个处理,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区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密度下夏播红小豆抗倒伏性状、抗倒指数和产量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2个红小豆品种的株高逐渐增高,茎粗逐渐减小,分枝数、地上鲜重和根鲜重逐渐降低,品种间及密度间差异显著;抗倒伏指数V1在d4、d1密度下较高,V2在d1、d3密度下较高,V1显著大于V2;红小豆V1和V2的产量随密度加大先增加后逐渐降低,V1极显著大于V2,密度间差异极显著,均在每公顷种植14万~18万株间产量较高,16万株时最高,V1达2 785. 4 kg/hm^2,V2达2 514. 8 kg/hm^2。选用红小豆品种中红7号并以每公顷16万株种植,是实现夏播红小豆抗倒伏、高产、高效栽培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密度 伏能力 抗倒指数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播绿豆抗倒性分析及机收品种筛选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乐政 华方静 +4 位作者 曹鹏鹏 田艺心 高凤菊 任自超 王士岭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2期49-53,61,共6页
为明确夏播绿豆不同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绿豆品种,以适宜鲁西北地区夏播种植的绿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利用成熟期绿豆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的测定值,建构起4类不同的抗倒指数。结果表明,实际倒伏程度与抗倒指数... 为明确夏播绿豆不同品种(系)的抗倒伏能力,筛选适宜机械化收获的绿豆品种,以适宜鲁西北地区夏播种植的绿豆新品种(系)为材料,利用成熟期绿豆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性状的测定值,建构起4类不同的抗倒指数。结果表明,实际倒伏程度与抗倒指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尤其与多因子抗倒指数[(根鲜重×茎秆强度)/(株高×地上部鲜重×分枝数)×100]相关性最为密切,以此作为综合指标来评价材料的抗倒性发现,德绿0518和苏抗2号抗倒伏能力较强。进而采用灰色综合评判法对机收绿豆品种的优劣进行多目标综合评判,显示:绿豆14、德绿0518、绿豆16和LPX08灰色综合评判值较高,田间表现抗倒性强或中等,产量及构成性状较好,适宜作为机收品种应用。该研究可为绿豆高产栽培、机械化收获和抗倒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豆品种 抗倒指数 机收 灰色综合评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播红小豆成熟期抗倒伏性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华方静 曹鹏鹏 +3 位作者 张鲲 王乐政 高凤菊 王士岭 《山东农业科学》 2020年第4期48-52,共5页
以不同来源的夏播红小豆品种(系)为材料,测定其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相关性状值,以其建立不同的抗倒指数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红小豆抗倒伏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多因子抗倒指数3,即(茎粗×根鲜重×茎秆强度)/[株高×... 以不同来源的夏播红小豆品种(系)为材料,测定其成熟期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相关性状值,以其建立不同的抗倒指数进行比较分析,探索红小豆抗倒伏性综合评价方法。结果表明,多因子抗倒指数3,即(茎粗×根鲜重×茎秆强度)/[株高×地上鲜重×(1+分枝数)]是茎粗、根鲜重、茎秆强度、株高、地上鲜重和分枝数的综合体现,与夏播红小豆成熟期的抗倒伏性联系最为密切,以其作为指标综合评价红小豆种质抗倒伏性具有较高的准确性。相关和通径分析表明,红小豆成熟期的茎粗、根鲜重和茎秆强度的值越大,分枝数、株高和地上鲜重的值越小,则抗倒指数越大,即抗倒性越强,因此这些性状可作为评价夏播红小豆成熟期抗倒伏性的重要指标。本研究可为夏播红小豆抗倒伏种质资源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小豆 伏性 抗倒指数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肥密耦合提高玉米全生育期茎倒抗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孝虎 李银昌 +2 位作者 宋朝玉 王圣健 杨锦忠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5-42,共8页
为了探明肥密耦合对玉米茎倒抗性的影响,本试验设置3个施肥量[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78.0、112.5、57.0kg/hm^(2)(F1),132.0、139.5、90.0kg/hm^(2)(F2),186.0、168.0、124.5kg/hm^(2)(F3)]和3个密度(6.0万、7.5万、9.0万株/h... 为了探明肥密耦合对玉米茎倒抗性的影响,本试验设置3个施肥量[N、P_(2)O_(5)、K_(2)O用量分别为78.0、112.5、57.0kg/hm^(2)(F1),132.0、139.5、90.0kg/hm^(2)(F2),186.0、168.0、124.5kg/hm^(2)(F3)]和3个密度(6.0万、7.5万、9.0万株/hm^(2))处理进行组合试验,采用遵循结构力学原理的抗茎倒指数作为茎倒抗性的评价指标,并分5个生育时期使用田间原位拉力仪测试茎秆抗弯折力。结果表明,同一密度不同施肥量处理各指标的变化趋势为:6.0万株/hm^(2)密度下抗茎倒指数、弯折力矩和风合力矩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7.5万株/hm^(2)密度下F2处理抗茎倒指数及其组分在3个施肥量中平均表现最优;9.0万株/hm^(2)密度下各施肥量处理抗茎倒指数的变化在各生育时期之间有所不同,而弯折力矩和风合力矩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降低。相同施肥量下,玉米抗茎倒指数、弯折力矩整体上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各生育时期表现基本一致;风合力矩则随密度变化的趋势略有不同。生育时期对抗茎倒指数及其组分的影响最大且远大于其它因素,其效应量分别为0.43、0.30、0.72。综合来看,增加密度的同时适当提高施肥水平才能使玉米植株既可保证产量又可获得更高的抗茎倒指数。本研究结论可为今后玉米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种植密度 施肥量 指数 全生育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生栽培小麦倒伏原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孙丽娜 傅兆麟 +1 位作者 汪桐 刘计允 《现代农业科技》 2011年第17期54-56,59,共4页
为探讨伴生栽培小麦倒伏原因,以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与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采用2种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密度处理的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倒伏率为100.0%,平均倒伏程度为54.1%,比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 为探讨伴生栽培小麦倒伏原因,以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与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为试验材料,采用2种种植密度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2个密度处理的10个伴生栽培小麦基因型倒伏率为100.0%,平均倒伏程度为54.1%,比10个普通栽培小麦基因型平均高90.0、51.3个百分点,差异极显著。伴生栽培小麦与普通栽培小麦相比,抗倒指数低0.015 6,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部第一、二节节间长度也比普通栽培小麦分别多1.9、5.8 cm,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基部第一、二节节间粗度分别少0.84、0.73 mm,也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因而导致伴生栽培小麦抗倒能力显著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伴生栽培小麦 抗倒指数 茎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