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4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抗争·同谋·和解——《逆写帝国》后的澳大利亚后殖民批评
1
作者 王腊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1-124,共14页
《逆写帝国》是西方后殖民文学批评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它的问世更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话语建设中的一件大事。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批评家在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后殖民理论和观点,澳大利亚批评界的鲍勃·霍奇、维... 《逆写帝国》是西方后殖民文学批评的一部里程碑之作,它的问世更是澳大利亚文学批评话语建设中的一件大事。20世纪90年代之后,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批评家在它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新的后殖民理论和观点,澳大利亚批评界的鲍勃·霍奇、维杰·米什拉、格雷汉姆·哈根以及西蒙·杜林分别立足抗争、同谋及和解的概念提出的三种旨趣迥异的后殖民理论颇具代表性,它们之间的差异充分表明,后殖民批评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在《逆写帝国》之后,后殖民文学批评的多元发展反映了不同批评家在同一学术问题上的多元立场,深入地了解这些后殖民批评话语背后的逻辑对于更好地认识文学批评话语建设的规律,乃至思考我国的文学批评话语建设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逆写帝国》 后殖民批评 抗争 同谋 和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及其理论解释--以农民集体下跪事件为重点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56
2
作者 王金红 黄振辉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64,共13页
近年来,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抗争剧目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各种以牺牲尊严甚至生命为表现形式的悲情抗争。悲情抗争的空间来自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民本倾向同公平正义、公民权利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党群关系伦理与党群关系现实之间的反差... 近年来,中国弱势群体的社会抗争剧目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各种以牺牲尊严甚至生命为表现形式的悲情抗争。悲情抗争的空间来自于执政党意识形态的民本倾向同公平正义、公民权利现实之间的反差以及党群关系伦理与党群关系现实之间的反差。悲情抗争的机遇来自于现阶段中国压力型维稳体制责任链条的内部缝隙以及中国权力结构存在的上下差异。由于悲情抗争能够给地方政府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道义压力和政治压力,因此,抗争者同地方政府在施压与反施压的互动中推动了抗争剧目的不断创新。弱势群体的悲情抗争是这个时代我们这个民族集体的心灵之痛。要有效防止悲情抗争的不断演化,关键并不在于政府应对技巧的提高,而是在于制度适应性的不断增强,在于弱势群体的尊严、生命与利益受到尊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势群体 社会抗争 抗争剧目 悲情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运用与环境抗争的政治机会:以反核事件为例 被引量:25
3
作者 曾繁旭 戴佳 王宇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6,共11页
政治机会是决定一场环境抗争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众反核事件为例,探究我国环境抗争中媒体与政治机会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另类媒体上,行动者们借助新技术搭建网络,将"有影响力的盟友"纳入其中。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议... 政治机会是决定一场环境抗争是否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民众反核事件为例,探究我国环境抗争中媒体与政治机会的关系。我们发现,在另类媒体上,行动者们借助新技术搭建网络,将"有影响力的盟友"纳入其中。在传统媒体平台上,议题受到的大规模报道和争议放大了精英之间不稳定的同盟关系,为反对行动营造了明确的政治机会。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作为"拓展了的媒介生态体系"协同发挥作用,并通过"媒体循环"进一步推动政治机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政治机会 另类媒体 传统媒体 反核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体抗争的阶级化:农民与中产的比较 被引量:21
4
作者 曾繁旭 黄广生 李艳红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80-85,共6页
以往关于媒体与社会抗争的研究,多以中产阶级的成功个案为研究对象,并得出媒体对社会抗争有积极作用的结论。这些研究时常忽略了抗争主体的阶级分化,对农民、工人阶级鲜有关注。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阶级所在的社会位置导致了其所掌握的... 以往关于媒体与社会抗争的研究,多以中产阶级的成功个案为研究对象,并得出媒体对社会抗争有积极作用的结论。这些研究时常忽略了抗争主体的阶级分化,对农民、工人阶级鲜有关注。我们的研究发现,不同阶级所在的社会位置导致了其所掌握的媒体资源和媒体素养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媒体对社会抗争的报道。我们认为,阶级是影响媒体与社会抗争关系的重要变量。媒体"边缘化"或者积极报道社会抗争,与抗争主体的阶级身份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若干农民和中产阶级环境维权个案的定性比较研究,致力于观察两个阶级新媒体运用能力、传统媒体近用能力和策略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对维权抗争的组织、诉求的表达、抗争合法化过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体 社会抗争 阶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层社会与抗争性政治 被引量:85
5
作者 阎小骏(译)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8,共5页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社会运动的研究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变得非常流行。在这个社会运动兴盛的年代之前,大多数社会科学中关于社会抗议的理论都根植于一种经济学解释——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都是强调经济上...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对社会运动的研究开始在美国和欧洲变得非常流行。在这个社会运动兴盛的年代之前,大多数社会科学中关于社会抗议的理论都根植于一种经济学解释——无论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还是从现代化理论的角度,都是强调经济上的不满。但是,在20世纪60和70年代,学者们开始逐渐放弃马克思主义和现代化理论的路径,开始发展关于社会抗议的新的解释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社会 政治抗争 集体行动 理论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情感逻辑及其治理 被引量:73
6
作者 陈相雨 丁柏铨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66-172,共7页
社会结构紧张催生以负面为主的社会情感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直接导致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和爆发。换言之,抗争主体的情感动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情感的社会行动者,抗争主体通过"悲情叙事""身份展... 社会结构紧张催生以负面为主的社会情感体验,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会直接导致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生成和爆发。换言之,抗争主体的情感动员在其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情感的社会行动者,抗争主体通过"悲情叙事""身份展示""戏谑表达"等情感动员策略,吸引了广大网民的关注和参与,促成了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的迅速生成,但它在生成过程中却产生了"网络空间中的情感暴力""网络抗争诉求的煽情主义"和"网络民粹主义情感"等情感后果。为有效应对和处置抗争性网络集群行为生成所带来的情感后果,加快建设社会结构正义、努力构建合理的"情感规约"以及培育正向情感类型等是值得尝试的情感治理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 网络集群行为 结构紧张 情感动员 情感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网民的政治价值观与网络抗争行为的限度 被引量:23
7
作者 季程远 王衡 顾昕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4-87,共24页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带来了政治价值观的变化,进而重塑着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其中包括网络抗争行为。由于种种限制,互联网并不必然带来网络抗争,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概率抽样调查数据,本文首先构造了个人的政... 中国的市场化转型带来了政治价值观的变化,进而重塑着个体的政治参与行为,其中包括网络抗争行为。由于种种限制,互联网并不必然带来网络抗争,个人的政治价值观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基于全国性的概率抽样调查数据,本文首先构造了个人的政治价值观倾向得分,然后用广义倾向值匹配估算了政治价值观对批评政府官员或政策和讨论集体行动这两种网络抗争行为的响应函数和干预效应。结果显示,越趋向自由民主价值观,个人拥有这两种网络抗争经历的概率越高,且呈现强化趋势。但是,这种作用具有阈值效应,即自由民主价值观达到较高水平后,更高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带来的网络抗争行为的发生概率反而更低。因此,除了来自政府和体制的外在限制,网络抗争还存在着内生于行动者本身的限制。本文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政治价值观对网络抗争行为产生的内在限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威权价值观 自由民主价值观 网络抗争 广义倾向值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不怕”到“我怕”:“一般人群”在邻避冲突中如何形成抗争动机 被引量:95
8
作者 何艳玲 陈晓运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5-63,159,共9页
从"不怕"到"我怕",业主通过重构对邻避设施的认知而呈现出其主体性。邻避设施兴建方提出的"技术安全"、"依法行政"和"民心工程"的"不怕"叙事难以有效规训业主认知,业主由... 从"不怕"到"我怕",业主通过重构对邻避设施的认知而呈现出其主体性。邻避设施兴建方提出的"技术安全"、"依法行政"和"民心工程"的"不怕"叙事难以有效规训业主认知,业主由于"我怕"的认知建构而形成不同程度的抗争动机,并形成"无知者"、"隐忍者"、"从众者"和"抗争者"等四类群体,而后两者的出现使邻避冲突中业主行动升级和偏见动员成为可能。邻避冲突在中国城市中越来越频繁,在解决过程中政府应充分考虑业主主体性,开放公民参与,在认知层面建设"不怕"话语体系的配套系统—信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般人群 邻避冲突 抗争动机 认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媒介动员视角下“表演式抗争”的发生与剧目——以“中青报门口访民集体喝农药事件”为例 被引量:12
9
作者 郭小安 刘明瑶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76-80,共5页
当前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主要借助了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的分析框架,如"以法抗争""以死抗争""以势抗争""以气抗争""情感抗争"等,随着抗争策略的不断变化和丰富,有学者尝... 当前有关底层抗争的研究主要借助了斯科特的"弱者的武器"的分析框架,如"以法抗争""以死抗争""以势抗争""以气抗争""情感抗争"等,随着抗争策略的不断变化和丰富,有学者尝试把底层抗争与媒介动员结合起来,研究视角从"运用何种武器"转到"何种武器有效",由此提出了"表演式抗争"的解释框架。本文以"中青报门口访民集体喝农药事件"为案例,从媒介动员的视角出发,分析访民在表演抗争前的动员策略、表演抗争中的剧目以及表演抗争后的效果,尝试为新媒体时代的底层抗争提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抗争表演 媒介动员 抗争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工人依法维权的集体行动策略 以上海SNS企业工人抗争为例 被引量:24
10
作者 吴同 文军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21-141,共21页
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底层工人来说,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计算在这个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政治风险,因此"安全"、"有效"而又"可持续存在"的抗争方式是工人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 在中国的制度环境下,对于底层工人来说,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还要计算在这个过程中的经济成本与政治风险,因此"安全"、"有效"而又"可持续存在"的抗争方式是工人在采取行动时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上海某制造企业工人两次依法维权的行动为例,提出在这种逻辑下工人抗争所采取的"自我组织"与"遵纪守法"的策略,既为抗争提供了组织保障,又提供了行动的合法性。最后,文章将这种抗争策略放在中国宏观社会变迁的背景下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法维权 自我组织 遵纪守法 抗争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社会抗争研究范式的探讨——基于本体论与方法论视角 被引量:17
11
作者 童星 张乐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44-59,282,共16页
当前国内的社会抗争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态势。这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混合性和研究结论的争议性等方面。整体上,抗争研究的本体论依旧可以归为"抗争政治"的范畴;从方法论基础上看,存在着实证... 当前国内的社会抗争研究范式呈现出多元态势。这表现在研究对象的多样性,研究内容的丰富性,研究方法的混合性和研究结论的争议性等方面。整体上,抗争研究的本体论依旧可以归为"抗争政治"的范畴;从方法论基础上看,存在着实证主义和阐释主义两大传统;就具体研究方法而言,则出现了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和分析方法的融合趋势。抗争研究质量的评价应从各种研究范式的相互理解、承认和对话中寻找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研究范式 抗争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联网与中国社会抗争的离场介入——基于“乌坎事件”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金红 林海彬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7-95,159,共9页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抗争的行动者已呈现多元化,包括直接参与者、在场旁观者和离场介入者,离场介入者尚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注意。通过对"乌坎事件"的个案研究发现,离场介入者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同在场抗争者具有互动关系...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抗争的行动者已呈现多元化,包括直接参与者、在场旁观者和离场介入者,离场介入者尚未引起国内研究者的注意。通过对"乌坎事件"的个案研究发现,离场介入者并不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同在场抗争者具有互动关系的行动者。离场介入者对抗争事件同样具有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离场介入者借助多元信息渠道获取话语权,对在场社会抗争诉求与议题产生影响,在横向和纵向上扩展抗争空间影响社会抗争进程,从而具有间接塑造抗争剧目、避免过激行为、平衡在场抗争各方力量的作用。研究表明,离场介入是现阶段中国社会抗争的一种新动向,同时也是研究社会抗争事件不可或缺的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场介入 离场介入者 社会抗争 抗争剧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抗争中的怨恨心理研究 被引量:19
13
作者 陈涛 王兰平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52,共10页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底层怨恨心理亟待加强研究。怨恨心理包括心理受虐维度、言语表现维度,并最终呈现为行动维度。路易岛的环境抗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经济损失是怨恨心理产生的起点,基层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怨恨对象由肇事企业扩展到... 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底层怨恨心理亟待加强研究。怨恨心理包括心理受虐维度、言语表现维度,并最终呈现为行动维度。路易岛的环境抗争研究表明,环境污染导致经济损失是怨恨心理产生的起点,基层政府的不当行为导致怨恨对象由肇事企业扩展到了基层政府,而相对剥夺感和法院不受理导致怨恨心理得以再生产,并不断扩散。怨恨心理存在特定的演化逻辑与再生机制,包括由"怨"到"恨",由个体到群体,由分散到聚集,由原生到次生。怨恨心理既导致了显性的社会后果,也存在潜在的体制外行为。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底层的怨恨心理,其关键在于正面回应底层的利益诉求,防止"群体性怨恨"演变为"群体性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抗争 底层群体 社会心态 怨恨心理 泄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维权抗争的无效表达:流于过程的情感行动——对西安Y区征地抗争事件的解读 被引量:12
14
作者 董海军 代红娟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9-176,共8页
已有研究为农民土地维权抗争行为提供了较多理解和分析框架。通过考察西安Y区征地活动,捕捉到征地事件中农民维权活动中另样一番鲜活图景:村民"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依法抗争"、"以法抗争"等抗争策略... 已有研究为农民土地维权抗争行为提供了较多理解和分析框架。通过考察西安Y区征地活动,捕捉到征地事件中农民维权活动中另样一番鲜活图景:村民"作为武器的弱者身份"、"依法抗争"、"以法抗争"等抗争策略的无效表达导致了维权行动流向一个追求过程的情感行动,失效主要原因在于维权抗争过程中双方的组织性及力量悬殊、基层政府"正式权力实施的非正式运用"的运作逻辑、农民可供利用资源的缺乏和集体高于个人利益的潜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争策略 征地 农民维权 抗争困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集体行动理论化系谱:从社会运动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 被引量:37
15
作者 谢岳 曹开雄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20,共8页
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国际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性理论进行评价。集体行动的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社会运动、革命和抗争政治,并形成了庞大的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和抗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在主要... 文章简要地描述了国际学术界在过去几十年中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成果,并对主要性理论进行评价。集体行动的理论发展主要经历了三大阶段:社会运动、革命和抗争政治,并形成了庞大的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和抗争政治理论。这些理论在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之间存在着很强的进化色彩,后一种理论的发展是针对前一种理论存在的缺陷而进行的。从社会运动理论、革命理论到抗争政治理论代表着集体行动理论的研究成就和发展趋势,反映了国际学术界最新的研究旨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体行动 社会运动 抗争政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络赋权与环境抗争 被引量:31
16
作者 王全权 陈相雨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01-107,238-239,共7页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 近年来,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行动日益增多,特别是网络媒体的崛起,使环境抗争呈现出"网络化"的趋向。但是,网络媒体有着自身的运作规律,随着抗争客体在网络空间中的霸权再造,以及网络媒体自身局限性的不断显现,草根民众的网络优势逐渐丧失,尤其在"网络幻象"破灭之后,草根民众的环境抗争将会产生诸多负效应。有鉴于此,各级政府除了加强网络舆情监控,提高网络舆论引导能力之外,还更应看到表象背后的利益表达及草根民众的无奈选择。而合理有效的治理之道,在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吸引公众参与环境政策生产,以环境正义为基本准则,构建正规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赋权 环境非正义 环境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抗争研究:西方理论与中国视角述评 被引量:20
17
作者 王金红 黄振辉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1-49,共9页
近年来,社会抗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议题。西方学者试图为世界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解释,建构了社会抗争理论。西方社会抗争研究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心理怨恨理论、弱者武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到政... 近年来,社会抗争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热门议题。西方学者试图为世界历史与现实中发生的重要事件提供新的分析工具和理论解释,建构了社会抗争理论。西方社会抗争研究的理论范式经历了从心理怨恨理论、弱者武器理论、集体行动理论到政治过程理论的演进。目前,政治过程理论的影响最大。受社会抗争理论的影响,中国学者开始研究转型期中国社会抗争问题,形成了资源/条件视角、关系/结构视角、情感/意识视角、角色/性别视角。中国社会抗争研究具有明显的理论解读倾向,未能有效地解释中国的社会抗争,尚有待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抗争 理论范式 研究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韧武器抗争”与“差序政府信任”的解构——以H村机场噪音环境抗争为个案 被引量:9
18
作者 沈毅 刘俊雅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9-20,共12页
文章以H村村民针对机场噪音的环境抗争事件作为切入点,揭示了某种高频度、低烈度、缠访型的"韧武器抗争"的生成机制,及其长期拖延而可能造成的系统性信任问题。在一般的基层维权抗争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普通民众中往往存在着... 文章以H村村民针对机场噪音的环境抗争事件作为切入点,揭示了某种高频度、低烈度、缠访型的"韧武器抗争"的生成机制,及其长期拖延而可能造成的系统性信任问题。在一般的基层维权抗争事件及其处理过程中,普通民众中往往存在着对高层政府信任度较高,而对基层政府信任度较低的"差序政府信任"特点。但当抗争对象涉及诸如大中型国有企事业等体制内单位时,高层政府往往对其有着更为直接的产权归属或责任连带,其结果是问题诉求一旦得不到有效解决,常常使民众特别是底层民众陷入针对体制内单位及较高层级政府或部门的长期性"韧武器抗争"之中,最终不仅导致相关民众原有高强低弱的"差序政府信任"格局的解体,而且可能会引发其对于整体系统的"体制性信任"的缺失,即对大中型国有企事业、各级政府、专家系统等体制内单位的整体不信任。只有有效解决了长期性"韧武器抗争"得以形成的社会结构动因,才能有效建构各级政府与普通民众之间较为均衡的良性信任关联,进而最终保证基层社会的根本稳定与长治久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武器抗争 环境抗争 差序政府信任 体制性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势”与“控势”:环境抗争中农村精英的辩证法 被引量:13
19
作者 陈涛 李素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22-128,共7页
农村精英的资源动员能力及其人生经历促使其成为环境抗争的领导者,而环境抗争走向依赖于他们的"造势"与"控势"能力。农村精英通过问题化、促进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和借助时势等"造势"策略,扩大了事件的社会... 农村精英的资源动员能力及其人生经历促使其成为环境抗争的领导者,而环境抗争走向依赖于他们的"造势"与"控势"能力。农村精英通过问题化、促进问题进入政策议程和借助时势等"造势"策略,扩大了事件的社会影响。与此同时,为防止体制外行为和政治风险,他们通过弱组织化、理性化和踩线而不越线等策略进行"控势"。因此,农村精英在环境抗争中扮演着社会减震器作用。政府部门需要认识到农村精英在环境抗争中的正功能,并主动与其建立对话机制。这不仅有助于建立利益受损者的环境维权机制,也可从根本上维系社会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势 控势 海洋溢油 环境抗争 农村精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征地冲突中农民的“套路式”抗争行为:一个解释的框架 被引量:14
20
作者 郑晓茹 陈如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34-39,共6页
各种形式的征地抗争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套路式"抗争行为是当前征地冲突中农民维权行动的一种类型,对"套路式"抗争行为含义的界定,对其抗争过程中闹大、尊重和实惠内涵的阐述,以及对抗争行为的发生机制... 各种形式的征地抗争已经成为一个需要正视的问题。"套路式"抗争行为是当前征地冲突中农民维权行动的一种类型,对"套路式"抗争行为含义的界定,对其抗争过程中闹大、尊重和实惠内涵的阐述,以及对抗争行为的发生机制、行为逻辑和蕴含风险的理解是解释"套路式"抗争行为的分析框架。从现象上来讲,"套路式"抗争行为是农民对征地维权行动经验总结的结果,是当前农民制度性维权的集体行动类型,是农民应对政府"维稳套路"的有效方式。同时,从伦理和情感的维度对征地冲突中的"套路式"抗争行为进行诠释,则是强调其是农民对现代社会规则和权利的运用与演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征地冲突 抗争行为 农民维权 运动式维权 制度性维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