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香虫油脂提取条件优化及体外抗乳腺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于姮梅 赵帅 +2 位作者 蔡仁莲 田莹 郭建军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4-38,共5页
为了促进九香虫油脂的开发,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索氏抽提法提取九香虫油脂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CCK-8法检测九香虫油脂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人乳腺癌细胞HCC1937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香虫油脂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6... 为了促进九香虫油脂的开发,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对索氏抽提法提取九香虫油脂的工艺条件进行了优化,并采用CCK-8法检测九香虫油脂对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和人乳腺癌细胞HCC1937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九香虫油脂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6∶1、提取温度90℃、提取时间3 h,在此条件下九香虫油脂提取率为(44.270±1.679)%;4、8、12、16 mg/mL九香虫油脂作用24 h,均能抑制两种乳腺癌细胞的增殖,且对于人乳腺癌细胞HCC1937的作用效果优于小鼠乳腺癌细胞4T1;另外,九香虫油脂处理导致两种乳腺癌细胞形态及数量均发生明显变化。综上,九香虫油脂对乳腺癌细胞具有显著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香虫 九香虫油脂 索氏抽提法 抗乳腺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吡啶并嘧啶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的CoMFA模型 被引量:5
2
作者 冯惠 石春玲 冯长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385-1389,共5页
基于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建立25种吡啶并嘧啶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pIC)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训练集中20个化合物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测试集6个化合物(含模板分子)作为模型验证。已建立的Co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Rcv^2)... 基于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建立25种吡啶并嘧啶衍生物抗乳腺癌活性(pIC)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训练集中20个化合物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测试集6个化合物(含模板分子)作为模型验证。已建立的Co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Rcv^2)、非交叉验证系数(R^2)分别为0.467、0.891,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预测能力。该模型中立体场、静电场对pIC的贡献率依次为40.8%、59.2%。基于此研究结果,设计了4个具有较高抗乳腺癌活性的新化合物,有待医学实验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并嘧啶衍生物 抗乳腺癌活性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分子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茂铁甲酸的合成及抗乳腺癌活性研究
3
作者 仝红娟 唐文强 +2 位作者 赵梅梅 高艳蓉 朱周静 《化学世界》 2025年第2期89-92,共4页
以二茂铁(1)为原料,在POCl_(3)催化下,发生Vilsmeier反应,得到二茂铁甲醛(2),化合物2再经Jones试剂氧化,得到了二茂铁甲酸(3)。化合物3采用波谱进行了表征,并优化了氧化反应条件为:Jones试剂为氧化剂,0℃反应2.0 h,在该条件下,二茂铁甲... 以二茂铁(1)为原料,在POCl_(3)催化下,发生Vilsmeier反应,得到二茂铁甲醛(2),化合物2再经Jones试剂氧化,得到了二茂铁甲酸(3)。化合物3采用波谱进行了表征,并优化了氧化反应条件为:Jones试剂为氧化剂,0℃反应2.0 h,在该条件下,二茂铁甲酸收率为87.4%。随后,采用CCK-8试剂盒测试了二茂铁甲酸对荷尔蒙依赖型乳腺癌MCF-7细胞和三阴性乳腺癌MDA-MB-23细胞的抗增殖活性。结果表明,二茂铁甲酸对MCF-7和MDA-MB-21均展现出了明显的抗增殖效果,尤其是对MDA-MB-231展现出了强的抑制活性,其IC 50值为(17.6±2.3)μmol·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茂铁甲酸 氧化反应 合成 抗乳腺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代嘧啶衍生物抗癌活性的CoMFA研究与分子设计 被引量:1
4
作者 冯惠 冯长君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760-1764,共5页
基于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研究21种取代嘧啶衍生物对乳腺癌抑制活性(S_M)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训练集中18个化合物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测试集8个化合物(含17号模板分子和新设计4个分子)作为模型验证。所建CoMFA模型的交... 基于比较分子力场分析(CoMFA)方法研究21种取代嘧啶衍生物对乳腺癌抑制活性(S_M)的三维定量构效关系(3D-QSAR)。训练集中18个化合物用于建立预测模型,测试集8个化合物(含17号模板分子和新设计4个分子)作为模型验证。所建CoMFA模型的交叉验证系数(R_(cv)^(2))、非交叉验证系数(R^(2))分别为0.525、0.974,说明所建模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良好的预测能力。该模型中立体场、静电场贡献率依次为69.9%、30.1%,表明影响抗乳腺癌活性(S_(M))的主要因素是取代基的疏水性和空间位阻,其次是取代基的库仑力、氢键及配位作用。基于此研究结果,设计了4个具有较高抗乳腺癌活性的新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代嘧啶衍生物 抗乳腺癌活性 比较分子力场分析 三维构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