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两种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及可食部位风味品质的影响
1
作者 邹芳 徐洁 +5 位作者 史家源 张鑫 马行空 王安然 葛家春 苗淑彦 《饲料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1-77,共7页
为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及可食部位风味品质的影响,设置全程投喂配合饲料(A)和前期投喂配合饲料+后期投喂冰鲜鱼(B)两种投喂模式开展养殖试验。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雄蟹和雌蟹各15只。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性能... 为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生长性能及可食部位风味品质的影响,设置全程投喂配合饲料(A)和前期投喂配合饲料+后期投喂冰鲜鱼(B)两种投喂模式开展养殖试验。每组设置3个重复,每个重复雄蟹和雌蟹各15只。养殖试验结束后测定生长性能,肌肉、肝胰腺和性腺相关品质指标以及肝胰腺和性腺的挥发性物质含量。结果表明:两种投喂模式对中华绒螯蟹肝胰腺指数、肥满度及附肢肌肉的硬度、内聚性、弹性、剪切力均无显著影响(P>0.05)。B组的雄蟹性腺指数以及雌蟹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的雌蟹生长性能优于A组(P<0.05),同样地,B组雄蟹肝胰腺和性腺色泽、肌肉胶原蛋白含量也优于A组(P<0.05),且B组的中华绒螯蟹具有更好的风味(P<0.05)。综上所述,前期投喂配合饲料而后期投喂冰鲜鱼的饵料模式对中华绒螯蟹的育肥及风味品质具有更好的效果。因此,后续对于配合饲料的开发建议着重于呈味物质、促胶原蛋白生成和育肥功能饲料的开发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绒螯蟹 投喂模式 配合饲料 冰鲜鱼 育肥 风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投喂模式对河蟹二龄成蟹养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2
作者 潘杰 吴旭干 +4 位作者 赵恒亮 何杰 姜晓东 王幼鹏 成永旭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87-93,共7页
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传统饵料(以黄豆、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少量饲料和杂鱼)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成蟹生长、性腺发育、规格分布、成活率、单产、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雌雄... 比较了池塘养殖条件下,全程投喂配合饲料、杂鱼和传统饵料(以黄豆、小麦和玉米为主,辅以少量饲料和杂鱼)对河蟹(Eriocheir sinensis)二龄成蟹生长、性腺发育、规格分布、成活率、单产、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的影响。结果显示:(1)无论雌雄,传统饵料组早期(5-8月份)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方面最低,杂鱼组最高;(2)杂鱼组雌体8月份性腺发育速度最快,传统饵料组性腺发育速度最慢,其余月份雌体和雄体的性腺指数和肝胰腺指数均无显著差异;(3)无论雌雄,最终杂鱼组的大规格成蟹(雄体>175 g,雌体>100 g)比例最高,而传统饵料组的小规格成蟹(雄体<100 g,雌体<75 g)比例最高,且体重差异较大,配合饲料组的中等规格成蟹较为集中,最终三组投喂模式下雌雄蟹的平均体重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略大于传统饵料组;(4)三种投喂模式下,三者的成活率和平均产量并无显著差异;杂鱼组的饵料系数和饵料成本最高,配合饲料组饵料系数最低,但饵料成本居中;传统饵料组饵料系数居中,饵料成本最低。结果表明,全程投喂配合饲料对河蟹二龄成蟹的养殖性能和性腺发育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蟹(Eriocheir sinensis) 养殖性能 投喂模式 性腺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与投喂模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3
作者 王华 李勇 +2 位作者 陈康 王美琴 夏苏东 《饲料工业》 2008年第24期17-21,共5页
投喂模式是集约化养殖管理的核心之一,是由投饲量(或投饲率)、投饲频率、投饲方式等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使其最优化是获取最佳生长速度、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自污染的有效途径。动物内在摄食节律则是建立科学投喂模式的生物学基础。... 投喂模式是集约化养殖管理的核心之一,是由投饲量(或投饲率)、投饲频率、投饲方式等环节构成的有机整体,使其最优化是获取最佳生长速度、减少饲料浪费、降低养殖自污染的有效途径。动物内在摄食节律则是建立科学投喂模式的生物学基础。投饲量和投饲频率与养殖动物的生长和饲料利用密切相关。文章针对国内外关于水产养殖动物摄食节律、投饲量、投饲频率和投饲方式等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期望能对投喂模式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所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摄食节律 投喂模式 饲率 投喂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喂模式下新吉富罗非鱼的补偿生长 被引量:6
4
作者 秦志清 樊海平 +4 位作者 钟全福 黄洪贵 齐巨龙 薛凌展 王茂元 《水产学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9-22,共4页
在23.7℃~31.2℃条件下,将初始体重约为31.65g的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饲养在12只直径1.0m的圆形不锈钢桶中,每桶20尾,采用4种不同投喂模式饲喂47d:A组(每天投喂,对照组)、B组(隔天投喂)、C组(隔1d投喂3d)和D组... 在23.7℃~31.2℃条件下,将初始体重约为31.65g的新吉富罗非鱼(NEW GIFT,Oreochromis niloticus)饲养在12只直径1.0m的圆形不锈钢桶中,每桶20尾,采用4种不同投喂模式饲喂47d:A组(每天投喂,对照组)、B组(隔天投喂)、C组(隔1d投喂3d)和D组(隔1d投喂5d),研究了不同投喂模式对新吉富罗非鱼补偿生长的影响。结果显示:D组的增重率显著高于其它各组(包括对照组)(P<0.05),达到164.76%;B、C、D组的摄食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B组和D组的饲料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都达到70%以上。B组和C组新吉富罗非鱼仅有部分补偿生长能力,而D组显示了超补偿生长效应。这种补偿生长效应主要通过饥饿后食欲增强,摄食量增加实现,但饲料效率的提高对补偿生长也有一定的贡献。研究结果为罗非鱼的科学养殖及其补偿生长效应在生产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吉富罗非鱼 投喂模式 饥饿 补偿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喂模式对龙虎斑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吴耀华 王成桂 +1 位作者 梁华芳 罗海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6期21-25,共5页
在室内玻璃钢桶中,采用全人工配合饲料,以每天投喂、投喂1 d停饲1 d、投喂2 d停饲1 d、投喂3 d停饲1 d等4种投喂模式(分别用A1、A2、A3、A4表示)对体质量(84.5±12.9)g的龙虎斑进行30 d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龙虎斑生长和摄... 在室内玻璃钢桶中,采用全人工配合饲料,以每天投喂、投喂1 d停饲1 d、投喂2 d停饲1 d、投喂3 d停饲1 d等4种投喂模式(分别用A1、A2、A3、A4表示)对体质量(84.5±12.9)g的龙虎斑进行30 d养殖实验,研究不同投喂模式对龙虎斑生长和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增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20.68%、19.42%,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体质量增加率A1、A4组最高,分别达76.50%、79.6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定生长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89%·d-1和1.95%·d-1,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物转化率A1、A4组最高,分别为114、1.1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A1、A4组各指标最佳,但鉴于成本问题,A4组投喂模式的综合养殖效果较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虎斑 投喂模式 生长 食物转化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投喂模式对奥尼罗非鱼生长及体内脂类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韩春艳 郑清梅 +1 位作者 陈桂丹 刘丽霞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120-124,共5页
研究了多重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体质量约6.8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补偿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内苹果酸脱氢酶(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鱼分为4组:对照组(CG... 研究了多重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体质量约6.8 g的奥尼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O.aureus)幼鱼补偿生长、体组成和肝脏内苹果酸脱氢酶(MDH)、激素敏感性脂肪酶(HSL)活力及mRNA表达的影响。试验鱼分为4组:对照组(CG,每日投喂)、试验1组(G1,每周投喂6 d)、试验2组(G2,每周投喂5 d)和试验3组(G3,每周投喂4 d),试验周期为56 d。结果显示:G1出现完全补偿生长,其终末体质量、增重率及特定生长率等与对照组差异均不显著;G1和G2的饲料效率显著提高;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鱼体水分和灰分含量显著增加,而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显著下降;随周期饥饿时间的延长,MDH的活力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HSL的活力和mRNA表达则明显提高,恢复投喂后二者的活力和mRNA表达快速恢复,但均高于对照组。结果表明,饥饿1 d、连续投喂6 d的投喂模式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提高饲料的转化率来达到完全补偿生长。同时,在循环饥饿条件下,奥尼罗非鱼可通过改变体内与脂类代谢相关酶的活性及mRNA表达为机体储备能量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尼罗非鱼 投喂模式 补偿生长 脂类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草药不同投喂模式对黄鳝生长及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3
7
作者 李金龙 胡毅 +4 位作者 戴振炎 郇志利 毛盼 刘庄鹏 张俊智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90-95,共6页
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和2.0%的复方中草药,设置4组,即对照组D1(不添加中草药,正常投喂)、试验组D2(连续投喂1.0%中草药饲料)、试验组D3(投喂1.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试验组D4(投喂2.0%中... 以黄鳝(Monopterus albus)基础饲料为对照组,在基础饲料中添加1.0%和2.0%的复方中草药,设置4组,即对照组D1(不添加中草药,正常投喂)、试验组D2(连续投喂1.0%中草药饲料)、试验组D3(投喂1.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试验组D4(投喂2.0%中草药饲料7d,饥饿7d),共计4个处理。养殖试验进行90d。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均能提高黄鳝成活率和增重率,且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血清中的血糖(GLU)、甘油三酯(TG)和尿素氮(BUN)(P<0.05),且D4组的谷草转氨酶(AST)和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血清中过氧化氢酶(CAT)、总抗氧化力(T-AOC)、溶菌酶(LSZ)活力(P<0.05),D2和D4组补体C3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发现各试验组均能显著提高黄鳝脂肪酶活力(P<0.05),除D2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显著高于对照组外(P<0.05),其他组淀粉酶和蛋白酶活力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各试验组均能显著降低黄鳝粗脂肪和灰分含量(P<0.05),除D2组能显著提高黄鳝粗蛋白含量外(P<0.05),其他组对黄鳝体蛋白含量影响不大(P>0.05)。当中草药添加量为1.0%时,连续投喂在各方面均优于间隔投喂,而间隔投喂2.0%的中草药能一定程度地改善黄鳝肝功能,提高其免疫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鳝 中草药 投喂模式 生长 生理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网箱养鳜经济投喂模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梁旭方 贺锡勤 《水利渔业》 1994年第2期3-4,共2页
1993年在6只小体积网箱(2.4m ̄3)中利用大规格鳜鱼种(平均体重182g)进行两种活饵料鱼投喂模式养殖商品鳜的对比试验。经过120天饲养,用常规投喂模式(过量投喂法)和试验投喂模式(饱食投喂法)养殖鳜的平均体重... 1993年在6只小体积网箱(2.4m ̄3)中利用大规格鳜鱼种(平均体重182g)进行两种活饵料鱼投喂模式养殖商品鳜的对比试验。经过120天饲养,用常规投喂模式(过量投喂法)和试验投喂模式(饱食投喂法)养殖鳜的平均体重分别为560g和568g,饵料系数分别为5.6和3.9,成活率分别为87%和100%。用试验投喂模式养鳜,不仅生长速度与常规投喂模式没有显著性差异,而且饵料转化效率和鳜的成活率分别提高30%和13%,经济效益显著,有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投喂模式 网箱养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模式对吉富罗非鱼摄食和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8
9
作者 赵美娜 赵早亚 +1 位作者 孙彩云 李文笙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7年第3期120-127,共8页
以不同的投喂水平(100%、90%、80%、70%、60%、5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不同的投喂频率(每天分别投喂1、2、3、4次)但日投喂总量(100%饱食投喂量)相同、分别投喂吉富罗非鱼幼鱼8周,分析不同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 以不同的投喂水平(100%、90%、80%、70%、60%、5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不同的投喂频率(每天分别投喂1、2、3、4次)但日投喂总量(100%饱食投喂量)相同、分别投喂吉富罗非鱼幼鱼8周,分析不同投喂水平和投喂频率对吉富罗非鱼摄食生长性能、白肌生化组成及相关摄食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投喂水平较高或较低均会导致饲料系数和下丘脑NPY mRNA转录水平升高,特定生长率、饲料转化率和CCK1 mRNA转录水平降低,白肌生化成分中只有粗脂肪含量受投喂水平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投喂频率对罗非鱼生长各指标的影响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但可观察到各指标的变化趋势,投喂频率过高或过低均会导致吉富罗非鱼的饲料转化率、特定生长率降低,饲料系数、下丘脑NPY mRNA转录水平升高,白肌各种生化成分含量随投喂频率的增加均有先升后降的趋势,全脑CCK1mRNA转录水平则逐渐降低,全脑Orexin mRNA转录水平逐渐升高。综合分析各种指标,吉富罗非鱼的最适投喂水平为80%饱食投喂量,每天投喂两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富罗非鱼 投喂模式 生长摄食 生化成分 mRNA转录水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许氏平鲉生长和体成分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凯凯 丁刚 +3 位作者 李乐 宋静静 迟雯丹 于道德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42-146,共5页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cm、... 为探究不同循环饥饿投喂模式下许氏平鲉的补偿生长和体成分的变化,分别采用每日投喂(对照组)、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饥饿2 d投喂3 d、饥饿2 d投喂4 d和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对初始体长(10.25±0.74)cm、体质量(16.77±2.72)g的许氏平鲉幼鱼进行为期67 d的养殖试验。试验结果显示: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特定生长率均最高,表现为超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4 d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表现为完全补偿生长;饥饿2 d投喂1 d、饥饿2 d投喂2 d和饥饿2 d投喂3 d试验组的终末体质量、质量增加率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表现为不能补偿生长。各组间的饲料效率、肝体指数和肥满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对照组的脏体指数显著高于循环饥饿投喂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循环饥饿投喂组(除饥饿2 d投喂5 d试验组外)的鱼体粗脂肪含量显著降低(P<0.05),粗蛋白质和灰分含量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饥饿2 d+投喂5 d的循环饥饿投喂模式,获得了超补偿生长,投喂时间比对照组缩短29.85%,为本试验条件下最佳投喂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许氏平鲉 投喂模式 补偿生长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塘主养草鱼最佳饵料投喂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叶华 《河北渔业》 2010年第1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草鱼 饵料投喂模式 养殖技术 池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大化县岩滩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投喂模式研究
12
作者 韦汉英 覃瑞阳 朱瑜 《养殖与饲料》 2019年第5期16-18,共3页
利用鱼类补偿生长原理,在广西大化县岩滩库区开展不同投喂模式对网箱养殖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以期减少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由于投喂过量造成的水质污染。投喂方式分别为T0(每天投喂)、T1(饥饿1 d+投喂3 d)、T2(饥饿1 d+投喂5 d)、T3(饥... 利用鱼类补偿生长原理,在广西大化县岩滩库区开展不同投喂模式对网箱养殖罗非鱼生长的影响研究,以期减少库区罗非鱼网箱养殖由于投喂过量造成的水质污染。投喂方式分别为T0(每天投喂)、T1(饥饿1 d+投喂3 d)、T2(饥饿1 d+投喂5 d)、T3(饥饿1 d+投喂7 d),每天投喂3次,分别在08:00、13:00和18:00,记录每天投喂量。收获时每个网箱随机选择30尾罗非鱼,测量体长、体重、内脏重,根据每个网箱的平均体重和总产量估算收获总尾数。试验结果表明,饥饿1 d+投喂5 d的投喂模式较为适宜,具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区 罗非鱼 网箱养殖 投喂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投喂不同饵料对长薄鳅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建明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在水温18.6~21.6℃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3.91±0.22) g的长薄鳅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饲养在圆形玻纤缸(直径1 m、高0.8 m)中,分别投喂刀额新对虾、鳙鱼、配合饲料(粗蛋白≥46.0%)、虾+饲料、鱼+饲料5种饵... 在水温18.6~21.6℃条件下,将初始体质量为(3.91±0.22) g的长薄鳅幼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0尾鱼,饲养在圆形玻纤缸(直径1 m、高0.8 m)中,分别投喂刀额新对虾、鳙鱼、配合饲料(粗蛋白≥46.0%)、虾+饲料、鱼+饲料5种饵料,以筛选适宜于长薄鳅幼鱼的适宜饵料投喂模式。75 d的饲养结果表明,不同投喂模式对长薄鳅的存活率无显著性影响(P>0.05),而对长薄鳅的生长影响显著(P<0.05)。试验结果表明,虾组、鱼组、饲料组、鱼+饲料组的长薄鳅最终体质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虾+饲料组最终体质量和体质量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4组(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鱼组、鱼+饲料组。5个试验组鱼的体长特定生长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依次为虾+饲料组>虾组>饲料组、鱼+饲料组>鱼组。试验结束时,各试验组鱼的生长离散均有所升高,生长离散变化依次为鱼组>鱼+饲料组>饲料组>虾组>虾+饲料组。各试验组长薄鳅的的摄食率差异显著(P<0.05),摄食率依次为鱼组>虾组>鱼+饲料组>虾+饲料组>饲料组;虾组和鱼组的饵料系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高于其他3组(P<0.05),其他3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投喂模式下长薄鳅幼鱼的生长系数b值均小于3,呈负异速生长,但虾+饲料组的长薄鳅幼鱼生长系数b值最大。试验过程中各组鱼的肥满度均下降。研究结果显示,在本试验的不同饵料投喂模式中,投喂虾+饲料更利于长薄鳅的摄食和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薄鳅 饵料 投喂模式 生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歇性饥饿对瓦氏黄颡鱼生长及肝脏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严鸥 姚峰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1期31-34,共4页
在(25±1)℃水温、自然光照条件下,设4种投喂方式饲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第一种连续投喂水蚯蚓,整个试验期间不间断,第二、三和四种分别连续投喂4、2 d和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R0(对照组)、R1/4、R... 在(25±1)℃水温、自然光照条件下,设4种投喂方式饲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第一种连续投喂水蚯蚓,整个试验期间不间断,第二、三和四种分别连续投喂4、2 d和1 d后饥饿1 d,4种方式分别以R0(对照组)、R1/4、R1/2和R1/1表示,试验周期共45 d。结果显示:3个试验组通过提高摄食并降低饵料系数达到了补偿生长效果(P<0.05),试验结束时体重和增重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R1/4组的增重率最高,R1/1组最低(P<0.05)。3个试验组中R1/4组的SOD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而R1/2和R1/1组的SOD酶活性显著低于对照组,MDA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这两组鱼体的免疫功能受到损害。综合考虑,采用R1/4的方式可获得好的补偿生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喂模式 瓦氏黄颡鱼 补偿生长 饲料利用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