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创伤性情感、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对于托尼·莫里森小说《娇女》的新诠释 被引量:1
1
作者 陈平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97-104,共8页
对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娇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一直很浓。本论文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比较透彻地探讨《娇女》的情感主题以及该主题与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的关系。本论文提出,小说既探索了小说人物个人的历史,... 对美国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娇女》,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兴趣一直很浓。本论文以相关研究成果为基础,试图比较透彻地探讨《娇女》的情感主题以及该主题与历史性叙事和抒情性表现的关系。本论文提出,小说既探索了小说人物个人的历史,也通过讽喻的方式探讨了种族、群体的历史;小说的书写和阅读还揭示了与过去的创伤性经历达致妥协的过程。本论文还结合中国古典文学来讨论小说的创伤主题(内容)与"诗—画文本"(形式);论文进一步提出,作者正是借助诗画文本来充分地书写/抒写小说人物在特定历史环境中的创伤性经历和情感。在进行这样的分析的过程中,本论文比较谨慎地借鉴了西方的精神分析理论,以求从理论上较好地透视一种独特的情感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里森 《娇女》 情感创伤 诗情画意 抒情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
2
作者 王珍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7-50,共4页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完成了从男女两性关系到军民关系的伦理建构,在青春加死亡的浪漫叙述中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完成了由意象审美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正应和了抒情传统... 从《荷花淀》到《百合花》,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完成了从男女两性关系到军民关系的伦理建构,在青春加死亡的浪漫叙述中从隐性发展到显性,完成了由意象审美符号到象征符号的转化.革命传统作品叙事抒情模式的演绎与变迁正应和了抒情传统在当代语境里继承与发展的内在要求,通过两篇小说的比较阅读可以体会不同阶段革命传统作品的审美情感,也可以窥探出其叙事抒情模式演变的内在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传统作品 叙事抒情 审美 演绎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杨牧:叙事与抒情的深度交融
3
作者 陈仲义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1-118,共8页
一、深度抒情的转型杨牧与余光中一样,同属"五项全能"高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样样了得,还兼擅编辑出版,作为文坛典律化中坚,两次荣登台湾十大诗人榜单,实至名归。《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的编者基本采用叶维廉的评语:&... 一、深度抒情的转型杨牧与余光中一样,同属"五项全能"高手,诗歌、散文、翻译、评论,样样了得,还兼擅编辑出版,作为文坛典律化中坚,两次荣登台湾十大诗人榜单,实至名归。《中国当代十大诗人选集》的编者基本采用叶维廉的评语:"杨牧是位‘无上的美’的服膺者,他的诗耽于美的溢出——古典的惊悸,自然的律动,以及常使我们兴起对古代宁静纯朴生活的眷恋。"~((1))他创作的产量也与同余光中一样惊人,半个世纪单是诗歌已逾千首,散文集近20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大诗人 叶维廉 杨牧 余光中 五项全能 叙事抒情 编辑出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语言视野中的古典叙事诗
4
作者 余松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2期59-66,共8页
汉民族古典叙事诗远远逊色于抒情诗,个中原因,众说纷坛。本着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本质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这一语言本体论的精神,文章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特性,叙事诗的语言建构,两者间的语言关系等问题,从中寻求古典叙事诗不... 汉民族古典叙事诗远远逊色于抒情诗,个中原因,众说纷坛。本着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本质必得通过语言的本质去理解这一语言本体论的精神,文章分析了汉语言文学特性,叙事诗的语言建构,两者间的语言关系等问题,从中寻求古典叙事诗不发达的内在原因。并力图对古典叙事诗的一些问题作出语言上的相应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叙事 汉语言文字 语言建构 民间叙事 文人抒情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南昌召开
5
作者 采薇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F0003-F0003,共1页
2019年10月26—28日,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 2019年10月26—28日,第七届叙事学国际会议暨第九届全国叙事学研讨会在江西南昌召开。这次会议由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叙事学分会主办,江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江西师范大学叙事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叙事学研究中心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来自英、美、法、俄、加、匈等国家以及国内知名高校、科研机构的300余位叙事学专家学者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与会学者围绕中国叙事学的学科建设、西方叙事学前沿理论及运用、中西叙事传统比较、中国古代叙事理论、后人类视域下的各种叙事可能、传媒变革与跨学科叙事、当代文化的叙事影响、叙事与抒情以及电影叙事学等议题展开热烈而卓有成效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西师范大学 中国叙事 叙事学研究 文艺理论 叙事抒情 科研机构 传媒变革 知名高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走向戏剧性——作为戏剧作品的黎锦晖儿童歌舞剧 被引量:11
6
作者 居其宏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4年第1期17-24,共8页
本文从戏剧品格这一视角出发,对作为戏剧作品的黎氏儿童歌舞剧在塑造人物、描写事件、推进情节、展开冲突诸方面的成就、手法作了初步归纳和梳理,并且认为,黎锦晖在中国歌剧的『雏形』时代走向戏剧性的探索和创造,不但成就卓著,而且对... 本文从戏剧品格这一视角出发,对作为戏剧作品的黎氏儿童歌舞剧在塑造人物、描写事件、推进情节、展开冲突诸方面的成就、手法作了初步归纳和梳理,并且认为,黎锦晖在中国歌剧的『雏形』时代走向戏剧性的探索和创造,不但成就卓著,而且对今天的歌剧音乐剧创作仍有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锦晖 儿童歌舞剧 冲突 事件 动作 抒情叙事 戏剧性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体演变看秋胡故事的接受 被引量:1
7
作者 耿祥伟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8-152,共5页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 秋胡故事,最初以不同面貌频频出现于史传、变文、绘画、诗歌、小说、戏曲等领域,最终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学母题。在流传过程中,不同文体对它有着不同的处理,这种处理不仅带有浓厚的伦理思想意义,还体现了不同文学张力所带来的多样性的文化审美意趣。通过对秋胡故事的梳理,可以对其在中国古代的接受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的了解与把握,从而还原其在整个中国文学接受史上的地位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胡故事 文学母题 文体演变 叙事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影》美学价值意蕴新解
8
作者 张娟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Z期45-47,共3页
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背影》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意蕴。从美学角度解析散文《背影》,发现作者运用“距离、朦胧、反衬”等方式创造出美,一切都蕴含于自然、和谐、质朴之中,没有刻意强调美学原则的存在。从艺术审美角度解析散文《背影... 作为一篇叙事抒情散文,《背影》具有重要的美学价值意蕴。从美学角度解析散文《背影》,发现作者运用“距离、朦胧、反衬”等方式创造出美,一切都蕴含于自然、和谐、质朴之中,没有刻意强调美学原则的存在。从艺术审美角度解析散文《背影》,则体现出“真挚情感”之美、“质朴的语言”之美、“构思”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影》 美学价值 叙事抒情散文 美学角度 美学原则 审美角度 真挚情感 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咏史诗论略 被引量:7
9
作者 江艳华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4年第4期51-55,共5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诗歌上承诗骚,下开唐宋的重要发展时期,作为一种与整个古典诗歌艺术发展同步的特定题材的诗歌,咏史诗在这一时期的发展演变有其规律和经验值得总结,而过去对咏史诗的研究多偏重于唐代。本文在理清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传承演变的基础上,论述总结了这一时期咏史诗在题材义理、形式体制和艺术表现方面的特.点,充分肯定了魏晋南北朝咏史诗为唐代诗歌繁荣所做的艺术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咏史与咏怀 叙事抒情 传承演变 建安 左思颜延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黄药眠的长诗《桂林底撤退》
10
作者 黎风 《人文杂志》 1987年第4期106-111,共6页
(一)真实的历史回声 黄药眠先生走着一条曲折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他的心始终向着祖国、向着人民、向着党。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也始终没有脱离现实,没有脱离时代,没有脱离人民大众。他曾经说:“从现代的意义说来,诗人既不是封建时... (一)真实的历史回声 黄药眠先生走着一条曲折而又坎坷的人生道路,他的心始终向着祖国、向着人民、向着党。他的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也始终没有脱离现实,没有脱离时代,没有脱离人民大众。他曾经说:“从现代的意义说来,诗人既不是封建时代的俳优,不是自我崇拜的英雄,不是半人半神的超人,也不是先知,他只是一个战斗者”。(《战斗者的诗人》)他作为一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林 黄药眠 长诗 战斗者 国民党军队 将军 叙事 诗的形象 抒情叙事 生活景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断背山》的诗性艺术与诗学阐释
11
作者 王晓声 《电影评介》 2009年第23期68-68,81,共2页
《断背山》是一部艺术"光"感与美学意蕴诗意共在的文艺性电影。影片在诗美的艺术空间里展开别具一格的抒情——叙事策略,通过精致的镜头剪辑与淡雅的音乐抒情将观影主体召回到了镜像凝视与本体省思和谐运动的存在之维,影片唯... 《断背山》是一部艺术"光"感与美学意蕴诗意共在的文艺性电影。影片在诗美的艺术空间里展开别具一格的抒情——叙事策略,通过精致的镜头剪辑与淡雅的音乐抒情将观影主体召回到了镜像凝视与本体省思和谐运动的存在之维,影片唯美邃远的诗学韵致也因此得以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背山》 抒情叙事策略 观影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经》“赋”论 被引量:1
12
作者 曹文安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年第4期25-28,共4页
在《诗经》创作中,“赋”同“比”·“兴”一样,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人借以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概括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诗》三百篇,之所以能“动人心”、“增人感”,传之久远,虽遭秦火而不灭,除其思想内容的... 在《诗经》创作中,“赋”同“比”·“兴”一样,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表现手法,也是诗人借以进行形象思维和艺术概括的重要艺术特征。可以说,《诗》三百篇,之所以能“动人心”、“增人感”,传之久远,虽遭秦火而不灭,除其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和其它艺术因素外,也跟“赋”法的大量使用分不开。 可是,什么是“赋”?我国古代学者的理解虽较一致,但认识仍有深浅之别。一种看法是“赋”就是“铺”,就是“敷”,亦即直接叙事,如汉人郑玄“赋之言,直铺陈今之政教善恶。”(《周礼》郑注)、唐人孔颖达“诗文直陈其事,不譬喻者,皆辞赋也。”(《毛诗正义》)、南宋朱熹“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诗集传》)等人的论述均是。另一种是“赋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 《诗经》 “比” 赋体诗 比兴 形象思维 毛诗正义 周南 朱熹 叙事抒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散文选》前言
13
作者 林非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70-71,69,共3页
《鲁迅散文选》前言●林非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同时也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这个领域中起着类似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继承着自己民族传统中许多卓越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借鉴和吸取了外国散文艺术... 《鲁迅散文选》前言●林非鲁迅不仅是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伟大开拓者和奠基者,他同时也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的这个领域中起着类似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创作继承着自己民族传统中许多卓越的艺术表现手法,同时又借鉴和吸取了外国散文艺术的种种长处。它那种充分表现心灵、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散文 专制主义 中国现代散文 散文创作 抒情叙事 散文诗 中国现代小说创作 中国文学史 《野草》 随笔小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