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史诗重述中的抒情面向——论《本巴》的诗化小说特质
1
作者 王吉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1-116,共6页
从《凿空》《捎话》再到《本巴》,刘亮程执著地进行着诗化小说的文体探索与实践。不论是连缀式的叙事结构,抑或是充满象征、譬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和自我的诗性表达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构成了其小说独有的辨识标的。2023年修订后的《本巴... 从《凿空》《捎话》再到《本巴》,刘亮程执著地进行着诗化小说的文体探索与实践。不论是连缀式的叙事结构,抑或是充满象征、譬喻的修辞手法,对自然和自我的诗性表达和诗性的思维方式构成了其小说独有的辨识标的。2023年修订后的《本巴》与初版本相比,在语言形态、情节铺排、象征性喻指等诸多方面进一步向诗歌靠拢。在神话史诗的框架下重构的本巴草原,形成了多层嵌套的可能世界,正是诗化的语言使多层世界之间的通达成为可能,其中场景意象的铺排和精神意识的流动,与其说是来自现代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的精神担当,毋宁说是中国叙事传统中“抒情潜意识”的复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巴》 诗化小说 抒情传统 史诗重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与“抒情自我”——抒情传统视域下“淡”范畴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2
作者 曹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本文从抒情传统的视域讨论“淡”与“抒情自我”,源自对抒情“主体性”的发现与思考。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言志”与“抒情”的统一,从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庄学的发展脉络透视“淡”与“抒情自我”的关系。先由主体性、境界、物我关系三... 本文从抒情传统的视域讨论“淡”与“抒情自我”,源自对抒情“主体性”的发现与思考。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言志”与“抒情”的统一,从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庄学的发展脉络透视“淡”与“抒情自我”的关系。先由主体性、境界、物我关系三个层面,探索“淡”成为集体价值、理想、心境的过程及其在文艺中的实现方式。再从批评史的脉络勾勒“淡”在音乐、诗歌、书法和绘画理论中的发展历程,重新思考“淡”的风格论意义及其在中国抒情传统中的位置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 范畴 抒情自我 抒情传统 “美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缘情绮靡”阐释史视野中的抒情传统问题
3
作者 周兴陆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2-149,共8页
西晋陆机在儒家“诗言志”经典话语之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引起后人的激烈争论,构成了一脉贯穿古今的阐释史。在六朝初唐的贵族政治文化环境里,“缘情绮靡”是自觉的诗歌追求,甚至片面发展至淫放浮艳。盛唐时期发扬“缘情”精神,摈... 西晋陆机在儒家“诗言志”经典话语之外提出“诗缘情而绮靡”,引起后人的激烈争论,构成了一脉贯穿古今的阐释史。在六朝初唐的贵族政治文化环境里,“缘情绮靡”是自觉的诗歌追求,甚至片面发展至淫放浮艳。盛唐时期发扬“缘情”精神,摈弃“绮靡”诗风。中唐和宋代理学家重新认识情、性问题,宋诗主理不主情,“缘情绮靡”说遭到冷落。明代中后期,吴中诗人坚持自身“缘情绮靡”的传统,与占主流的复古诗学形成理论交锋。特别是清代,京师主流诗学与地方诗学、正统诗学与异端诗学之间的压制与反压制具有理论张力。在现代诗学价值体系中,“缘情绮靡”说得到高扬,与美文、纯文学等现代观念相对接,周作人、朱自清等人对其内涵给予不同阐释。海外汉学家陈世骧在世界文学背景下强调“缘情”说而提出“中国文学抒情传统”,忽略了传统思想中言志与缘情、情与性、情与理、真与正、情感与格调之间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机 朱自清 陈世骧 “缘情绮靡” 抒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乡土小说的抒情传统及当代演变
4
作者 薛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2,共7页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对接等问题也由此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提出将当代文学研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论域。在此论题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独特的文化资源...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对接等问题也由此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提出将当代文学研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论域。在此论题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学传统、审美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史诗性与抒情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本质差异,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等问题都产生了新的研究视角,甚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在抒情传统的重述下发生了改变,一些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历史关联和思想渊源都被纳入新的视域中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抒情传统 当代文学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 乡土小说 本质差异 史诗性 历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抒情传统的当代出发——《我们夫妇之间》文学思想史意义新论
5
作者 傅修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2,共11页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曾引发全国性关注,也遭到猛烈批判的小说,既承接着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革命文学里“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遗风流韵,也开启了左翼文学从现代迈进当代的新抒情传统。《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无非是革命队伍里一对...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曾引发全国性关注,也遭到猛烈批判的小说,既承接着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革命文学里“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遗风流韵,也开启了左翼文学从现代迈进当代的新抒情传统。《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无非是革命队伍里一对夫妇的情感风波、思想风波,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种题材的小说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我们夫妇之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抒情传统 革命文学 文学思想史 革命队伍 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本体性反思与中国电影美学重建的现实路径 被引量:1
6
作者 陈林侠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6,共7页
21世纪数智时代改变了电影的生存状态,“电影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实践的角度说,叙事对于电影至关重要,然而在西方电影理论中始终未能充分展开。叙事包括了认知、回忆、想象、思辨等人类全部心理活动,能够实现内部元... 21世纪数智时代改变了电影的生存状态,“电影是什么”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从实践的角度说,叙事对于电影至关重要,然而在西方电影理论中始终未能充分展开。叙事包括了认知、回忆、想象、思辨等人类全部心理活动,能够实现内部元素的自我调节。当下中国电影美学重建存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可能。中国美学作为重要资源,在进入电影领域时需要在真实感、复杂性上做出必要的调整,这是电影作为现代叙事媒介的本质所决定的。同时,中国美学融入电影,意味着抒情传统与现代叙事的结合,由此形成“因情生事”的另一种叙事美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叙事性 中国美学 抒情传统 “因情生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命内部的自我表达及其改造难题——1950—1960年代茹志鹃小说创作中的情感实践
7
作者 王雨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4-101,共8页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感转向”研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这一研究视野的提出是要打破政治设计或理论引导在历史中的强势地位,并将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的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人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经... 近年来,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情感转向”研究在学界引起了极大关注。这一研究视野的提出是要打破政治设计或理论引导在历史中的强势地位,并将研究者的目光重新聚焦于“人的精神、情感的丰富性和复杂性;认识到人既可能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也可能是有情有义的、会基于‘感动’而行动的人”①。具体到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王德威的“抒情传统”论在2010年前后已开启了对情感研究的关注,尤其是此论说中针对抒情之现代性所设计的理论架构,更是为学界重新审视20世纪中国文学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及问题意识。面对这一方法上的更新,本文认为,只有引入大规模的个案分析,才能更加全面地厘清,以情感的方式重返中国现当代文学现场能够为这一学科带来何种继续推进的可能性。在此背景下,茹志鹃在1950—1960年代的小说创作值得被再次审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茹志鹃 自我表达 人文社会科学 中国现当代文学 王德威 理论引导 情感转向 抒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论的方法偏限 被引量:9
8
作者 徐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陈世骧所倡导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学说,深受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影响,以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想为基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一种近似一元论的阐述与塑形。以学术发展的眼光来看,陈世骧的比较文学研究采取了以西律中的方式,并用一元论的... 陈世骧所倡导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学说,深受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影响,以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想为基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一种近似一元论的阐述与塑形。以学术发展的眼光来看,陈世骧的比较文学研究采取了以西律中的方式,并用一元论的强势话语遮蔽了中西文学原有的复杂性。其说作为中西比较文学学科起步阶段吸引西方学者兴趣的权说可矣,但若被当作中国文学唯一的诠释系统加以无限制地扩展,把对具体文学现象的阐发皆归为此一诠释系统的子句或部件,那么文学史研究在有所见的同时必将产生更多"不见"。海外华人中国抒情传统学派后来的发展,便陷身于这种"见"与"不见"的往复轮回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骧 抒情传统 比较文学 海外华人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论”以前——陈世骧与中国现代文学及政治 被引量:21
9
作者 陈国球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64-74,共11页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过程有无关系,其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试图透过一位经历大时代变化的华裔学人的学术心路,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从而思考现今学人在障碍更多的学术路途上,应如何开展步履,向前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骧 抒情传统论 现代文学 文化政治 《文赋》 “秩序” “内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的上海杂交——周瘦鹃言情小说与欧美现代文学文化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建华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8,共18页
在民国初到1920年代末的文坛上,像周瘦鹃那样多产善变的作家并不多见。几乎与他在翻译方面等量齐观,短篇小说的创作也达数百篇之多。这些小说大多属于"言情"类型,无非描写情场男女悲欢离合,芸芸众生喜怒哀乐,涉及爱情、婚姻... 在民国初到1920年代末的文坛上,像周瘦鹃那样多产善变的作家并不多见。几乎与他在翻译方面等量齐观,短篇小说的创作也达数百篇之多。这些小说大多属于"言情"类型,无非描写情场男女悲欢离合,芸芸众生喜怒哀乐,涉及爱情、婚姻、家庭伦理等题材,反映了以"核心家庭"为中心的都市现代化发展中的种种问题。与他在政治上批评军政当局、维护民国宪政的态度相一致,部分作品揭露平民疾苦与社会不公,抨击或讽刺冠冕堂皇的当世"英雄",实质上表达了周氏力图建构中产阶级社会秩序的愿景。其语言与表现手法驳杂多样,既根植于古典抒情传统,又紧跟都市时尚,从西洋文学与电影文化汲取资源,与法国浪漫主义、好莱坞电影美学、英国维多利亚文化乃至基督教思想等错综纠缠。他的小说可说是"为情而死"的现代改写,却体现了上海这一东方都会在文化上的杂交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瘦鹃 言情小说 抒情传统 欧美现代文学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作为文化认同的抒情美学传统 被引量:8
11
作者 刘毅青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本文提出,对于海外华人学者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的建构,必须置于中西比较的语境,以海外华人学者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理解。抒情传统的建构是以中西文学美学类型的比较展开,抒情传统的文化认同乃是建立在文化自身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基础上的文... 本文提出,对于海外华人学者提出的中国抒情传统的建构,必须置于中西比较的语境,以海外华人学者文化认同的视角来理解。抒情传统的建构是以中西文学美学类型的比较展开,抒情传统的文化认同乃是建立在文化自身的连续性和兼容性基础上的文化比较。其意义在于,从当代的学术和艺术实践来看,抒情传统仍有着强大生命力,能够为我们提供美学的双重借鉴,成为当代艺术中具有生命力的美学典范,推动当代中国民族审美意识的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文化认同 比较 连续性 兼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比较语境中发明中国美学——域外华人学者揭橥的中国抒情传统谱系 被引量:5
12
作者 徐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域外华人学者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传统确立为一种"抒情传统",并在对此抒情传统的揭橥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学术传统.先是由陈世骧在比较语境中提出抒情传统的论题;继而又由高友工通过西学方法的中国化改...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域外华人学者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传统确立为一种"抒情传统",并在对此抒情传统的揭橥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学术传统.先是由陈世骧在比较语境中提出抒情传统的论题;继而又由高友工通过西学方法的中国化改造,在理论建设和历史言说两方面搭建起抒情传统的"理想架构";此后一批执教于美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的学者更是循着高友工所开创的路向,各自以断代史书写和诗学观念原论继续着对抒情传统的揭橥,从而对中国美学作了新的发明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比较语境 发明 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白对唐代之前中国诗歌抒情传统的继承与超越 被引量:4
13
作者 杨景龙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4-101,共8页
从汉末到盛唐的文人诗歌发展历程,也就是在汉乐府凸显叙事性之后沿着“古诗”开创的抒情路径,逐步完成乐府诗的文人化,将诗歌的抒情性推向高峰的过程,而李白无疑是站在这座高峰之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在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文... 从汉末到盛唐的文人诗歌发展历程,也就是在汉乐府凸显叙事性之后沿着“古诗”开创的抒情路径,逐步完成乐府诗的文人化,将诗歌的抒情性推向高峰的过程,而李白无疑是站在这座高峰之上的标志性人物。正是在对《诗经》《楚辞》、汉魏六朝文人诗和乐府诗作了较为全面深入的学习和借鉴的基础上,李白实现了对唐代之前抒情诗艺术的系统总结和整体超越。从中国诗歌抒情与叙事互动转换的关系上说,李白实际上是自风、骚以降包括汉魏六朝诗歌在内的前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集大成者,杜甫则是李白之后的后半部中国古代诗歌史的开创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白 唐前诗歌 抒情传统 集大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视域下的鲁迅创制及再解读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路 朱崇科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4-116,共13页
鲁迅弃医从文与周作人联袂投身于改造精神的文化事业,正是看中了文艺作品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可谓一种“以情觉世”的文学观。从呼唤“摩罗诗人”到关注生命存在、求取个体意志,再到自身韧性的“绝望抗战”,鲁迅的“情”与“抒情”关联... 鲁迅弃医从文与周作人联袂投身于改造精神的文化事业,正是看中了文艺作品感染人心的情感力量,可谓一种“以情觉世”的文学观。从呼唤“摩罗诗人”到关注生命存在、求取个体意志,再到自身韧性的“绝望抗战”,鲁迅的“情”与“抒情”关联着他对艺术客观性的追求,显现在作品中即是一种超越主观经验的有效性,是现代抒情的伦理承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的鲁迅,他的抒情不仅内含细微精致的文艺审美运思,也与抒情传统的现代形态论题深切关联,是现代抒情传统寻根的重要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抒情传统 情感 抒情伦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 被引量:3
15
作者 沈一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5,共4页
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 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考据方法。前者揭示"抒情传统"的观念背景和比较语境,重点关切经由中西文类理论引发的文学传统的不同路径;后者则以中国文学的"抒情源头"为考察对象,揭示陈世骧的国学背景及其研究方法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陈世骧 比较诗学 文类 考据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抒情传统及历史散文笔法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孙仁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9,55,共7页
探讨、考察鲁迅小说叙事抒情性基因,可能是鲁迅研究尤其鲁迅小说研究中又一新的课题。尽管鲁迅小说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其成果看上去就像孔雀开屏,已经羽毛丰满,开拓与突破的空间似乎充满了遮蔽性,很难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但经过认真... 探讨、考察鲁迅小说叙事抒情性基因,可能是鲁迅研究尤其鲁迅小说研究中又一新的课题。尽管鲁迅小说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其成果看上去就像孔雀开屏,已经羽毛丰满,开拓与突破的空间似乎充满了遮蔽性,很难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但经过认真梳理之后发现,有关鲁迅小说叙事形态抒情性基因方面的探讨,还的确是一片新天地,尚未全面开垦耕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散文笔法 抒情传统 历史 小说研究 小说叙事 鲁迅研究 叙事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言志”与中国文学传统——兼对抒情传统论的反思 被引量:2
17
作者 李自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61-170,188,共11页
中国文学传统研究的问题意识并非空洞的存在,而是建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话语系统的一种中国问题意识,由此反观陈世骧等人的抒情传统论,有必要对其作出认真的清理与反思。作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对于理解中国文学传统... 中国文学传统研究的问题意识并非空洞的存在,而是建基于具体的历史语境及其话语系统的一种中国问题意识,由此反观陈世骧等人的抒情传统论,有必要对其作出认真的清理与反思。作为中国诗论的“开山”纲领,“诗言志”对于理解中国文学传统具有起源性的重要意义,就此而言,陈世骧等人上绍孔子,以“诗言志”传统为其学说提供依据,亦可谓沿波讨源。但考察陈世骧等人的抒情传统论,这种抒情传统论从西方浪漫主义文学观念及其抒情界定对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作出个体情感表达及自由表现的解读,此种解读无论是在孔子那里,还是在以其观点为基本规约形成的“诗言志”及其中国文学传统中,作为“正统”之外的某种“异端”,都不能构成相互的理论支持,相反形成了一种来自“正统”与“异端”的质疑与反颠覆关系。这在造成理论阐释的错位与误读的同时,也构成了对其自身理论的瓦解。走出这种理论困境,需要从对西方理论话语的简单套用回到真正的中国问题上来,也就是回到中国文学本身所处的历史语境及其话语系统,并对之作出我们自己的理论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言志 中国文学传统 抒情传统论 陈世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的颠覆与重构——梁启超、王国维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冠夫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11-119,共9页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代大潮中,梁启超和王国维颠倒中国传统文学观中褒扬抒情类型的文学,而轻视小说、戏曲等叙事文学的倾向,将后者置于前者之上。究其原因,两人的认同向以叙事文学为主体的西方文学及观念的倾斜是一个重要因素。但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所形成的影响仍挥之不去,两人在抬高叙事文学的同时,对于抒情诗词仍予以持续关注,且这一抒情情结也形塑着他们对于叙事文学的审美理想。两人其后都对自己的认识偏颇和矫枉过正进行了反省,对传统文学观的局限和西方现代性的偏误进行双重超越,打破了叙事文学与抒情文学的二元对立,并在向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回归中对其予以重新阐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王国维 抒情文学 叙事文学 抒情传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美学”:现代形态与中国经验 被引量:2
19
作者 沈一帆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0-115,共6页
高友工的"抒情美学"以其细密的阐述、完整的架构、抽象的思辨,构筑出"中国抒情传统"之"本体论"的宏大叙事。这一构想,一方面借助西方现代美学的论述框架和概念体系,围绕"美感经验"与"艺... 高友工的"抒情美学"以其细密的阐述、完整的架构、抽象的思辨,构筑出"中国抒情传统"之"本体论"的宏大叙事。这一构想,一方面借助西方现代美学的论述框架和概念体系,围绕"美感经验"与"艺术形式",建构"共时性"理论形态;另一方面,又在"历时性"的文化史勾勒中,寻求中国美学抒情经验的合法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美学 抒情传统 美感经验 艺术形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抒情传统--1971年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比较文学讨论组的致辞 被引量:16
20
作者 陈世骧 陈国球 杨彦妮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53-57,共5页
译者前言:“抒情传统论”的宣言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抒情传统”论述,首揭于旅美学人陈世骧(1912-1971),而以他在1971年离世前发表的宣言——《论中国抒情传统》为标志;其后张扬于高友工(1929-)的几篇重要论文,最后总其成于2... 译者前言:“抒情传统论”的宣言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抒情传统”论述,首揭于旅美学人陈世骧(1912-1971),而以他在1971年离世前发表的宣言——《论中国抒情传统》为标志;其后张扬于高友工(1929-)的几篇重要论文,最后总其成于2002年的《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长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抒情传统 比较文学 亚洲研究 讨论组 致辞 学会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