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方言·现代·抒情传统:吕正惠的学术启迪
1
作者 朱双一 《海峡人文学刊》 2025年第1期103-115,159,共14页
针对台湾地区偏狭的语言运动,吕正惠揭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方言不断从普通话里吸收中心文明的养分,普通话则接受方言的补充而成长与扩大。对于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和性质,吕正惠与陈映真都持“早熟说”和“冷战影响说... 针对台湾地区偏狭的语言运动,吕正惠揭示方言和普通话之间的辩证关系:方言不断从普通话里吸收中心文明的养分,普通话则接受方言的补充而成长与扩大。对于台湾地区现代主义文学的成因和性质,吕正惠与陈映真都持“早熟说”和“冷战影响说”,但吕正惠进一步指出其成因还包括台湾地区当局强行割断“五四”和台湾地区的历史传统、因高压统治而产生的政治冷感、逃避现实的倾向,以及被误解的“现代化”观念造成的知识分子与社会的严重疏离感等。吕正惠研究“抒情传统”更是为了民族经典文化的传承。他密切关注着现实社会问题,发现中国文学也存在着更接近现实主义的“叙事传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 现代主义 抒情传统 叙事传统 吕正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淡”与“抒情自我”——抒情传统视域下“淡”范畴的重新审视 被引量:1
2
作者 曹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72-182,共11页
本文从抒情传统的视域讨论“淡”与“抒情自我”,源自对抒情“主体性”的发现与思考。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言志”与“抒情”的统一,从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庄学的发展脉络透视“淡”与“抒情自我”的关系。先由主体性、境界、物我关系三... 本文从抒情传统的视域讨论“淡”与“抒情自我”,源自对抒情“主体性”的发现与思考。文章基于中国文化“言志”与“抒情”的统一,从抒情传统的理论体系、庄学的发展脉络透视“淡”与“抒情自我”的关系。先由主体性、境界、物我关系三个层面,探索“淡”成为集体价值、理想、心境的过程及其在文艺中的实现方式。再从批评史的脉络勾勒“淡”在音乐、诗歌、书法和绘画理论中的发展历程,重新思考“淡”的风格论意义及其在中国抒情传统中的位置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淡” 范畴 抒情自我 抒情传统 “美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乡土小说的抒情传统及当代演变
3
作者 薛冰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72,共7页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对接等问题也由此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提出将当代文学研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论域。在此论题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独特的文化资源...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问题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当代文学与传统的关系,以及二者如何对接等问题也由此得到了极大关注。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提出将当代文学研究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论域。在此论题下,中国现当代文学独特的文化资源、文学传统、审美特征,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史诗性与抒情性,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之间的本质差异,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之间的关联等问题都产生了新的研究视角,甚至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在抒情传统的重述下发生了改变,一些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历史关联和思想渊源都被纳入新的视域中重新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现当代文学 抒情传统 当代文学研究 海外华文文学 乡土小说 本质差异 史诗性 历史关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左翼文学抒情传统的当代出发——《我们夫妇之间》文学思想史意义新论
4
作者 傅修海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102,共11页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曾引发全国性关注,也遭到猛烈批判的小说,既承接着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革命文学里“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遗风流韵,也开启了左翼文学从现代迈进当代的新抒情传统。《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无非是革命队伍里一对... 《我们夫妇之间》作为曾引发全国性关注,也遭到猛烈批判的小说,既承接着现代文学史上左翼文学、革命文学里“革命+恋爱”题材小说的遗风流韵,也开启了左翼文学从现代迈进当代的新抒情传统。《我们夫妇之间》叙述的无非是革命队伍里一对夫妇的情感风波、思想风波,纵观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这种题材的小说众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翼文学 《我们夫妇之间》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抒情传统 革命文学 文学思想史 革命队伍 现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世骧中国抒情传统论的方法偏限 被引量:9
5
作者 徐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124,共9页
陈世骧所倡导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学说,深受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影响,以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想为基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一种近似一元论的阐述与塑形。以学术发展的眼光来看,陈世骧的比较文学研究采取了以西律中的方式,并用一元论的... 陈世骧所倡导的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学说,深受中国现代文学革命的影响,以西方浪漫主义文学理想为基准,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出了一种近似一元论的阐述与塑形。以学术发展的眼光来看,陈世骧的比较文学研究采取了以西律中的方式,并用一元论的强势话语遮蔽了中西文学原有的复杂性。其说作为中西比较文学学科起步阶段吸引西方学者兴趣的权说可矣,但若被当作中国文学唯一的诠释系统加以无限制地扩展,把对具体文学现象的阐发皆归为此一诠释系统的子句或部件,那么文学史研究在有所见的同时必将产生更多"不见"。海外华人中国抒情传统学派后来的发展,便陷身于这种"见"与"不见"的往复轮回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骧 抒情传统 比较文学 海外华人 汉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论”以前——陈世骧与中国现代文学及政治 被引量:21
6
作者 陈国球 《现代中文学刊》 2009年第6期64-74,共11页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 本文是笔者对港台地区以至海外汉学界的“抒情传统”论述的全面研究计划的一部分,以陈世骧的学术历程为研究对象,希望通过这个研究,一方面可以进一步理解“抒情传统”这个现代的中国文学研究论述传统的缘何而生,其诠释能力与其生成过程有无关系,其未来发展的前途如何;另一方面,试图透过一位经历大时代变化的华裔学人的学术心路,了解中国文学研究的文化政治,从而思考现今学人在障碍更多的学术路途上,应如何开展步履,向前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世骧 抒情传统 现代文学 文化政治 《文赋》 “秩序” “内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存在的传统:论陈世骧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25
7
作者 龚鹏程 《美育学刊》 2013年第3期35-40,共6页
"中国的抒情传统"概括了陈世骧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基本见解,后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高友工、吕正惠、柯庆明、郑毓瑜等人不断推阐,形成极具综摄力之解释系统。我对这个讲法,向持商榷之意。其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以西方抒情... "中国的抒情传统"概括了陈世骧先生对中国文学的基本见解,后来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经高友工、吕正惠、柯庆明、郑毓瑜等人不断推阐,形成极具综摄力之解释系统。我对这个讲法,向持商榷之意。其说的第一个大问题,是以西方抒情诗这一类型来看待中国诗,谓中国诗即具此抒情之特质,由此进一步说此乃中国文学之传统乃至道统,这在方法及范畴上便是错乱的。因为特色是一回事,它是否构成为一传统甚或道统,又如何形成,乃另一回事。陈先生另一个大问题,在于以西律中,用西方抒情诗为模型来说明中国文学。其三,陈先生一直没发现中国文学的抒情迥异于西方浪漫主义中的抒情,此抒非彼抒、此情非彼情也。所以对中国诗和中国传统思想,陈先生是有"隔"的。他所勾勒的抒情传统,实为中国传统所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陈世骧 抒情 浪漫主义 缘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比较语境中发明中国美学——域外华人学者揭橥的中国抒情传统谱系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承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域外华人学者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传统确立为一种"抒情传统",并在对此抒情传统的揭橥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学术传统.先是由陈世骧在比较语境中提出抒情传统的论题;继而又由高友工通过西学方法的中国化改... 上世纪下半叶以来,一些域外华人学者把中国古代文化的艺术传统确立为一种"抒情传统",并在对此抒情传统的揭橥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前后相续的学术传统.先是由陈世骧在比较语境中提出抒情传统的论题;继而又由高友工通过西学方法的中国化改造,在理论建设和历史言说两方面搭建起抒情传统的"理想架构";此后一批执教于美国、台湾以及新加坡的学者更是循着高友工所开创的路向,各自以断代史书写和诗学观念原论继续着对抒情传统的揭橥,从而对中国美学作了新的发明与塑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比较语境 发明 中国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体系的戏论:论高友工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14
9
作者 龚鹏程 《美育学刊》 2013年第4期51-63,共13页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一套戏论。论高友工,首先应知他不是由体类论文学。恰好相反,他是说文化或文学的某些传统倾向会影响到体... 高友工是陈世骧之后最重要的抒情传统论者,但我认为高先生所构造的抒情传统论,虽体系俨然,自足自适,但用在中国文学的解释上,却是一套戏论。论高友工,首先应知他不是由体类论文学。恰好相反,他是说文化或文学的某些传统倾向会影响到体类的发展。其次,当知高友工不是比较文学或比较文化的进路,只是一种对中国文学及文化的解释。再者,其解释,形式上采用结构主义二元对立的对比分析,以确立两个理想型;内容上,对中国文化的解说则采取当代新儒家的心性论取向。高先生此说是经不起推敲的,可以从形式、理念、历史等方面来反驳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友工 抒情传统 中国文学 结构主义 心性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念的肇始:陈世骧与“中国抒情传统”的发明 被引量:3
10
作者 沈一帆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42-45,共4页
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 20世纪50年代,在国际比较文学"平行研究"的转向中,美籍华裔汉学家陈世骧率先运用"差异性"理论,提出"中国抒情传统"的构想,开启了中国古典诗学研究的新路向。文章重点关注这一创构的两个问题:文类理论与考据方法。前者揭示"抒情传统"的观念背景和比较语境,重点关切经由中西文类理论引发的文学传统的不同路径;后者则以中国文学的"抒情源头"为考察对象,揭示陈世骧的国学背景及其研究方法间的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抒情传统 陈世骧 比较诗学 文类 考据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小说抒情传统及历史散文笔法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孙仁歌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4-49,55,共7页
探讨、考察鲁迅小说叙事抒情性基因,可能是鲁迅研究尤其鲁迅小说研究中又一新的课题。尽管鲁迅小说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其成果看上去就像孔雀开屏,已经羽毛丰满,开拓与突破的空间似乎充满了遮蔽性,很难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但经过认真... 探讨、考察鲁迅小说叙事抒情性基因,可能是鲁迅研究尤其鲁迅小说研究中又一新的课题。尽管鲁迅小说研究一直方兴未艾,其成果看上去就像孔雀开屏,已经羽毛丰满,开拓与突破的空间似乎充满了遮蔽性,很难找到恰当的切入点。但经过认真梳理之后发现,有关鲁迅小说叙事形态抒情性基因方面的探讨,还的确是一片新天地,尚未全面开垦耕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小说 散文笔法 抒情传统 历史 小说研究 小说叙事 鲁迅研究 叙事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视野下的常州派词学 被引量:3
12
作者 冯乾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4期16-25,共10页
抒情传统学说具有重要的文论价值与强大的诠释功能,清代常州词派在词学理论及批评实践中展现出抒情传统的深刻影响。常州派词论中包含了抒情本质、抒情特征、抒情方法、抒情接受等内容,是中国文学抒情传统的重要资源。
关键词 抒情传统 常州词派 抒情本质 抒情特征 抒情方法 抒情接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抒情传统--1971年在美国亚洲研究学会比较文学讨论组的致辞 被引量:16
13
作者 陈世骧 陈国球 杨彦妮 《现代中文学刊》 2014年第2期53-57,共5页
译者前言:“抒情传统论”的宣言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抒情传统”论述,首揭于旅美学人陈世骧(1912-1971),而以他在1971年离世前发表的宣言——《论中国抒情传统》为标志;其后张扬于高友工(1929-)的几篇重要论文,最后总其成于2... 译者前言:“抒情传统论”的宣言 现代中国文学研究的“抒情传统”论述,首揭于旅美学人陈世骧(1912-1971),而以他在1971年离世前发表的宣言——《论中国抒情传统》为标志;其后张扬于高友工(1929-)的几篇重要论文,最后总其成于2002年的《中国文化史中的抒情传统》长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研究 抒情传统 比较文学 亚洲研究 讨论组 致辞 学会 美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周作人的“言志”文学观与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被引量:3
14
作者 杨经建 《长江学术》 CSSCI 2020年第2期50-56,共7页
"言志"文学是五四后周作人针对"载道"文学而倡导的文学理念,也是其早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的文学"的发展与演化。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抒情传统,周作人的"言志"文学延接、创化了抒情... "言志"文学是五四后周作人针对"载道"文学而倡导的文学理念,也是其早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的文学"的发展与演化。中国文学具有悠久的抒情传统,周作人的"言志"文学延接、创化了抒情传统,建构了一种在汉语言母语人文底蕴和审美神韵上的语言诗学。"言志"(抒情)文学虽然处于主流文学之外,但周作人对此的理论构设与创作实践,以及之后逐渐形成的抒情文学思潮,勘正了新文学建设的失误和偏颇,并为抒情传统的复兴和母语文学的现代性重构,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和创作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周作人 抒情传统 言志观 母语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论述的文化政治及其启示 被引量:5
15
作者 贺桂梅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27-33,共7页
近10余年来,“抒情传统”论述在中国古典文学与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引起了颇为广泛的关注.
关键词 抒情传统 文化政治 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国古典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梁启超与中国抒情传统论 被引量:3
16
作者 徐承 《美育学刊》 2013年第5期97-102,共6页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可以他1919年访欧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他早年所主导的晚清文学革命,承载了过重的社会改良的负担,以至于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轫之初,便为之注入了以主观策略性而非客观学术态度对待古典文学的倾向。后期梁启超以表现... 梁启超的文艺思想可以他1919年访欧为界线分为前后两期。他早年所主导的晚清文学革命,承载了过重的社会改良的负担,以至于在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轫之初,便为之注入了以主观策略性而非客观学术态度对待古典文学的倾向。后期梁启超以表现情感为文学标准,择取韵文作为正面论述对象,走出了"诗界革命"时期以缺乏叙事性否定中国古诗、"小说界革命"时期以社会改良为由号召重点改造中国小说的思想阶段,为诗体文学确立了崇高的地位。其基本美学立场,由以外在社会功利为导向的文学致用主义,转向对作为情感教育手段的文学审美特征的首肯,或者说,转向了一种指向个体内在的审美功利主义。这些变化,都是抒情传统论得以出场的重要前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梁启超 文艺思想 抒情传统 文学革命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抒情传统”、主体性建构与现代主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季剑青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33-36,共4页
自1971年陈世骧在美国发表《论中国抒情传统》以来,经数代学人的发扬与散播,“抒情传统”已发展为一个庞大的论述,对海内外中国文学和文化研究影响甚巨.
关键词 抒情传统 主体性建构 现代主义 中国文学 文化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人诗的抒情传统与《夜雨寄北》 被引量:1
18
作者 诸葛忆兵 《语文建设》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36-37,共2页
关键词 文人诗 抒情传统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探“抒情传统”的定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周旻 《汉语言文学研究》 2017年第3期41-44,共4页
1950年代前后,“抒情传统”作为一种宏观地论述中国文学的诗学概念,被海外汉学界率先提出.以此为核心的中国文学研究者主要集中于港台地区的古典文学研究领域,大陆学界接触“抒情传统”理论有一定延迟.
关键词 抒情传统 定义 古典文学研究 中国文学 50年代 诗学概念 港台地区 研究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特质视域下的“中国抒情传统论”省思 被引量:1
20
作者 任树民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71-77,共7页
"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者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建构实际上为"中国抒情传统"建立了一个属于创作层面的"感兴"论述。这一论述不但没有认真对待中国抒情诗艺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而且忽略了中国... "中国抒情传统"研究者经过将近半个世纪的持续建构实际上为"中国抒情传统"建立了一个属于创作层面的"感兴"论述。这一论述不但没有认真对待中国抒情诗艺物我情境互动中的"物",而且忽略了中国诗学传统建构后的广阔文化背景。"感兴"论述属于中国抒情传统艺术特质层面的建构,而不应该归属于艺术本质范畴。抒情传统只是"平行研究"视域下中国文学的一个"异质性"层面。中国抒情传统要在艺术特质层面尽量呈现其多面向的变迁,否则容易造成虚假的"超概括"。艺术特质是反思"中国抒情传统论"的有效凭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抒情传统 艺术特质 自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