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与依恋类型的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7
1
作者 杜洋 季益富 +5 位作者 王安珍 伍晓艳 关建军 严凡凡 吴惠玲 孙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587-591,共5页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及与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160例,其中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和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各80例,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CTQ-SF)和亲... 目的:探讨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童年期虐待及与依恋类型的关系。方法:选取安徽省精神卫生中心门诊及住院抑郁症患者160例,其中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和抑郁症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各80例,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简易版(CTQ-SF)和亲密关系经历量表(ECR)评估童年期虐待与依恋类型。结果: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CTQ-SF各维度得分及ECR的2个分量表得分均高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患者组(均P<0.05)。安全型依恋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保护性因素(OR=2.25),而不安全依恋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危险因素(OR=14.84),其中恐惧型依恋的风险最大(OR=8.79)。结论:童年期虐待和不安全依恋可能是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性症状患者发病的相关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伴精神病性症状 童年期虐待 依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人口学及临床特征 被引量:24
2
作者 辛立敏 陈林 +13 位作者 杨甫德 颜峰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致宇 黄颐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6-470,共5页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 目的比较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患者的人口学及临床特点。方法数据来源于“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将来自全国13个研究中心的1172例抑郁症患者,根据有无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采用自制调查问卷收集患者社会人口学及临床特征方面的资料,比较两组差异,并分析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的影响因素。结果13.3%(156/1172)的抑郁症患者伴有精神病性症状。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起病早,年龄小,更多已婚,既往抑郁发作次数多,因精神疾病住院次数多,抑郁发作频繁,更多患者伴非典型特征、有周期性或季节性特点、伴自杀观念及精神障碍家族史(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起病年龄(OR=0.972,95%CI:0.957~0.987)、抑郁发作频繁(OR=2.099,95%CI:1.233~3.573)、伴非典型特征(OR=1.937,95%CI:1.277~2.939)、伴自杀观念(OR=1.654,95%CI:1.147~2.385)与抑郁症患者伴精神病性症状相关(均P<0.05)。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具有起病年龄早、抑郁发作频繁、更常伴非典型特征、伴自杀观念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抑郁症 精神病症状 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精神病药联合抗抑郁药治疗伴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1例 被引量:6
3
作者 姜美俊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190-192,共3页
抑郁症的临床表现往往是多方面的.常见患者伴有幻觉或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可以与心境协调或不协调。如果不能及时识别出精神病性症状,则治疗难以有效。
关键词 精神病药物 精神病症状 抑郁症 利哌酮缓释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被引量:20
4
作者 段艳平 陈林 +12 位作者 刘艳红 王刚 方贻儒 陆铮 杨海晨 胡建 陈志宇 黄毅 孙静 王小平 李惠春 张晋碚 司天梅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57-361,共5页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 目的: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10年9月1日-2011年2月28日"中国双相障碍患者诊断评估服务"研究项目的数据进行二次分析,1068例抑郁症患者中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112人(10.5%)。采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M.I.N.I)中抑郁发作模块、自杀模块和精神病性疾患模块,分析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较不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OR=2.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被控制体验(OR=3.54)、幻听(OR=3.84)和无价值感/罪恶感(OR=4.78)的患者更易有自杀未遂风险。结论:本研究提示伴精神病性特征抑郁症患者的自杀未遂风险高,存在被控制体验、幻听和无价值感/罪恶感症状的患者发生自杀行为的危险性可能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杀未遂 抑郁症 精神病症状 危险因素 二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氟伏沙明联合奥氮平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51例 被引量:5
5
作者 辛显福 李秀玲 +2 位作者 魏军 刘庆海 王爱荣 《医药导报》 CAS 2011年第12期1594-1597,共4页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对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组(50例)、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舒必利组(56例)及单用氟伏沙明组(50例),疗程8周。用4级... 目的探讨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对有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56例符合条件的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组(50例)、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舒必利组(56例)及单用氟伏沙明组(50例),疗程8周。用4级临床疗效、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观察疗效,用不良反应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8周后BPRS、HAMD总分及因子分都较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组起效时间([6.50±2.21)d]较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舒必利组[(7.50±2.87)d]和单用氟伏沙明组[(9.81±4.20)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组显效率(86.96%)显著高于单用氟伏沙明组(65.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妄想、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和睡眠障碍症状群的改善上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组优于单用氟伏沙明组,3组不良反应接近。结论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奥氮平、氟伏沙明联合小剂量舒必利治疗有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症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氮平 氟伏沙明 舒必利 抑郁症 精神病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培酮在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应用
6
作者 钱建军 何炳福 +2 位作者 石永扬 高赛男 金海龙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2007年第5期477-478,共2页
目的评价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地位。方法206例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组、利培酮组和氟西汀组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和8周末分别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满8周... 目的评价利培酮在治疗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中的地位。方法206例患者随机分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组、利培酮组和氟西汀组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2周末、4周末、6周末和8周末分别测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副反应量表(TESS)。结果满8周后,联用组HAMD减分率大于氟西汀组(P<0.05),氟西汀组大于利培酮组(P<0.01),且从第2周末开始,联用组比两组单用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组各时期TE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利培酮联合氟西汀对无精神病性症状抑郁症的疗效比单用氟西汀或利培酮要好、起效要快,且不显著增加不良反应,但单用利培酮的疗效则不及氟西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培酮 氟西汀 精神病症状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自杀风险比较及相关因素 被引量:12
7
作者 罗传琳 李媛媛 +14 位作者 刘肇瑞 何燕玲 周亮 刘波 章杰 龚元东 刘燕 卢瑾 周艳萍 高长青 董青 蔡德芳 杨润许 张婷婷 黄悦勤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描述和分析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来自住院、门诊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例、抑郁症患者903例和双相障碍患者381例,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诊断... 目的:描述和分析精神分裂症、抑郁症、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方法:选取符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诊断标准,来自住院、门诊或社区的精神分裂症患者2016例、抑郁症患者903例和双相障碍患者381例,使用简明国际神经精神访谈诊断精神障碍并评估自杀风险,精神症状维度评定量表(CRDPSS)评估症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3类精神障碍患者自杀风险的差异及相关因素。结果:37例(1.8%)精神分裂症患者、516例(57.1%)抑郁症患者、102例(26.8%)双相障碍患者近1个月有自杀风险。与精神分裂症患者相比,抑郁症(OR=36.50)和双相障碍患者(OR=20.10)自杀风险增加。女性(OR=1.87)、目前吸烟(OR=1.76)、有自杀家族史(OR=5.09)、CRDPSS幻觉条目得分高(OR=1.80)、CRDPSS抑郁条目得分高(OR=1.54)是患者有自杀风险的危险因素。结论:抑郁症和双相障碍患者的自杀风险高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临床上应定期评估患者的自杀风险,重点关注存在幻觉和抑郁症状的患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抑郁症 双相障碍 自杀 精神病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种重性精神障碍甲状腺功能水平与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相关性 被引量:2
8
作者 梁承谦 陈明霞 +2 位作者 李晓晶 薛芮 李涛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18-224,共7页
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双相障碍及慢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515例病程大于10年的精神分裂症(192例)、双相障碍(157例)及重性抑郁障碍(166例)患者,检测患者... 目的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慢性双相障碍及慢性重性抑郁障碍患者甲状腺功能的差异,及其与焦虑、抑郁及精神病性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纳入515例病程大于10年的精神分裂症(192例)、双相障碍(157例)及重性抑郁障碍(166例)患者,检测患者甲状腺功能指标,如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TSH)、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riiodothyronine,T3)、甲状腺素(thyroxine,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ree triiodothyro-nine,FT3)和游离甲状腺素(free thyroxine,FT4)水平。使用广泛性焦虑自评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7)、9条目患者健康问卷(9-item 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PHQ-9)和90项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分别评估所有患者焦虑、抑郁和精神病性症状。结果相较于重性抑郁障碍组,精神分裂症组和双相障碍组的TSH和FT4水平更高(P<0.01);精神分裂症组的T4水平高于双相障碍组(P=0.029)和重性抑郁障碍组(P<0.001)。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T4水平与GAD-7(B=-0.043,P=0.018)、PHQ-9(B=-0.051,P=0.009)总分相关;在双相障碍患者中,T4与患者GAD-7(B=-0.064,P=0.003)、PHQ-9(B=-0.082,P<0.001)总分及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得分(B=-0.020,P=0.043)相关;在重性抑郁障碍患者中,T4与患者SCL-90精神病性症状分量表得分(B=0.024,P=0.021)相关。结论慢性精神分裂症、双相障碍和重性抑郁障碍甲状腺功能指标存在差异,不同的甲状腺功能状态可能与患者疾病症状严重程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双相障碍 抑郁障碍 甲状腺激素 焦虑症状 抑郁症 精神病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290名大学生EPQ及SCL─90测查分析
9
作者 殷炳江 刘春蕾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S1期116-140,共2页
关键词 SCL─90 大学生心理问题 测查分析 心理症状 抑郁 人格类型 精神病症状 抑郁症 四平师范学院 胆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