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的制备及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徐嘉欣 罗哲 +4 位作者 何安 黄潘钿 沈金鹏 郭俊斌 苗建银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2-251,共10页
本研究旨在制备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评价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对其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从南珠贝壳珍珠层中提取的蛋白为原料,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酶的筛选、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酶解工... 本研究旨在制备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评价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对其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以从南珠贝壳珍珠层中提取的蛋白为原料,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酶的筛选、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最优酶解工艺,并对其酶解物进行了氨基酸组成分析、体外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南珠贝壳珍珠层源抗氧化肽的最优酶解工艺为:以胰蛋白酶为水解酶,酶解温度37℃、pH7.0、酶解时间3 h、酶底比0.32%,所得酶解物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76.34%±0.24%。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的珍珠层抗氧化肽具有优异的ABTS+自由基清除率(IC_(50)=0.1735 mg/mL)、DPPH自由基清除率(IC_(50)=2.342 mg/mL)和氧自由基清除能力(ORAC值=1124.86μmol TE/g冻干粉)。此外,珍珠层抗氧化肽还可通过混合型可逆抑制的方式抑制酪氨酸酶活力,具有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抑制率的IC_(50)值为12.38 mg/mL。本研究结果表明珍珠层抗氧化肽在食品或化妆品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贝壳珍珠层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珍珠层 活性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响应面分析 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干燥技术桂花渣的品质:物理性质、营养成分、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2
作者 郭英杰 卞建明 +3 位作者 谢秋涛 李高阳 汪凯 朱向荣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81-292,共12页
为对桂花浸膏副产物即桂花渣的加工适应性进行考察和评价以及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真空微波干燥(vacuum microwave drying,VM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HPD)制备的桂花渣的物理... 为对桂花浸膏副产物即桂花渣的加工适应性进行考察和评价以及为其合理利用提供参考,本研究对真空微波干燥(vacuum microwave drying,VMD)、真空冷冻干燥(vacuum freeze drying,VFD)、热泵干燥(heat pump drying,HPD)制备的桂花渣的物理性质、营养成分、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VFD桂花渣色泽良好,ΔE和褐变指数最低,分别为14.26±0.53和12.43±0.65,具有最高的总酚、总黄酮含量,表现出最高的持水力和抗氧化能力。VMD桂花渣具有最高的可溶性膳食纤维、总苯乙醇苷、毛蕊花糖苷、红景天苷含量,表现出最优的持油能力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抗氧化能力主要与总酚、总黄酮含量显著正相关,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与总苯乙醇苷、总糖、总单宁含量显著正相关。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可以区分不同干燥技术桂花渣,并稳定具有良好预测性。根据Topsis分析,VFD桂花渣品质最佳,VMD桂花渣优于HPD桂花渣。综上所述,桂花渣具有良好的物理性质、营养成分、抗氧化能力、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具有作为功能性食品、美白化妆品原料的潜力,本研究为不同干燥技术桂花渣应用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燥技术 桂花渣 物理性质 营养品质 抗氧化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及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氧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评价
3
作者 王珊珊 罗益远 +4 位作者 谢叶菲 蒋新苗 潘萍 秦昆明 陈宏降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171-2177,共7页
目的优化白及提取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超声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为影响因素,天麻素、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醛、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1,4-二[4-... 目的优化白及提取工艺,并考察其抗氧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超声时间、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为影响因素,天麻素、原儿茶醛、对羟基苯甲醛、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2-葡萄糖苷、1,4-二[4-(葡萄糖氧)苄基]-2-异丁基苹果酸酯、山药素Ⅲ、二氢赤松素、3′-O-甲基山药素Ⅲ总提取量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测定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最佳条件为超声时间49 min,乙醇体积分数55%,料液比1∶30,提取次数2次,总提取量为13.18 mg/g。提取物对DPPH、ABTS+自由基及酪氨酸酶的IC_(50)分别为10.12、314.07、1.70μg/g。结论该方法简便、可靠、稳定,可用于提取抗氧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较强的白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及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Box-Behnken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Broussonin C全合成及其结构简化
4
作者 陈慧娟 张兴平 +1 位作者 李明明 王扣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26-1230,1181,共6页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 Broussonin C是从构树(Broussonetia papyrifera)中分离得到的一种1,3-二芳基丙烷类化合物,具有较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本文以2,4-二羟基苯甲醛为起始原料,经6步反应得到broussonin C,实现其首次全合成。该法操作简单、收率高。同时,在类似物研究中发现,broussonin C无异戊烯基片段的结构类似物酪氨酸酶抑制活性更好,实现了对其结构的有效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roussonin C 抑制活性 全合成 结构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榆多酚的分离纯化及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 被引量:6
5
作者 宋见喜 闫运开 +3 位作者 张诗朦 任宣百 姜贵全 冯丽娟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85-90,共6页
为了研究地榆多酚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评价纯化后的地榆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对10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优选适宜的大孔树脂,并优化分离纯化条件,测定纯化后的地榆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评价其对酪... 为了研究地榆多酚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评价纯化后的地榆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对10种不同型号大孔树脂进行静态吸附与解吸实验,优选适宜的大孔树脂,并优化分离纯化条件,测定纯化后的地榆多酚对酪氨酸酶的抑制率,评价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表明:SP700型大孔树脂对地榆多酚有较好的吸附和洗脱效果;地榆多酚最佳分离纯化条件为吸附平衡时间4 h、上样的质量浓度为15.0 g/L、pH=5.00、上样流速2 BV/h、乙醇洗脱液体积分数60%、洗脱流速3 BV/h,经SP700型大孔树脂处理后的地榆多酚纯度为 80.03%;纯化后的地榆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半抑制质量浓度为0.37 g/L。因此,SP700型大孔树脂用于富集地榆多酚效果最佳,是一种理想的分离纯化介质;地榆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榆 多酚 纯化工艺 抑制酪氨酸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老瓜头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6
作者 孙茹茹 杨静玲 +2 位作者 南泽东 江志波 马晓莉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12-1518,共7页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 为挖掘药用植物老瓜头的活性成分,对老瓜头全草的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化学成分分离,并考察其抗氧化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采用各种色谱手段从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波谱学方法鉴定结构为3-甲氧基-4-羟基苯乙酮(1)、3,4-二甲氧基苯乙酮(2)、6,7-二甲氧基香豆素(3)、6-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4)、对羟基苯丙酮(5)、对羟基苯乙酮(6)、10a,12a-dimethyl-4,4a,4b,10b,11,12-hexahydro-3H-naphtho[2,1-f]chromene-2,8-dione(7)、ent-13S-hydroxy-16-atisene-3,14-dione(8)、3-吲哚甲醛(9)、反式肉桂酸(10)。其中化合物7~10为首次从老瓜头中分离得到。分别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法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考察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2、4和5对DPPH自由基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IC50分别为37.3、44.3、51.4、48.2μg/mL。化合物1、2、3、4和6对酪氨酸酶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15.7、22.3、8.3、7.1、39.8μg/mL,均强于阳性对照熊果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瓜头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姜黄素多酚类似物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5
7
作者 涂增清 杜志云 +3 位作者 张焜 潘文龙 汤志恺 莫容清 《日用化学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7-31,共5页
酪氨酸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美白化妆品中。通过芳香醛分别与丙酮和环戊酮在酸性条件下催化缩合,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0个姜黄素多酚类似物(A1~5和B1~5),并研究了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含邻二酚羟基的姜黄素多酚类似物(A4... 酪氨酸酶抑制剂广泛应用于皮肤美白化妆品中。通过芳香醛分别与丙酮和环戊酮在酸性条件下催化缩合,合成了两个系列共10个姜黄素多酚类似物(A1~5和B1~5),并研究了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含邻二酚羟基的姜黄素多酚类似物(A4和B4)对酪氨酸酶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19,1.24μmol/L,比曲酸(IC50为28.59μmol/L)的活性强20多倍。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该类姜黄素多酚类似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属于非竞争性抑制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添加剂 姜黄素多酚类似物 姜黄素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碳糖苷类熊果苷类似物的合成及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 被引量:5
8
作者 朱晨江 石焱 +2 位作者 吕遐 唐燕辉 陈国荣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53-256,共4页
合成了一系列稳定高效的新型碳糖苷类熊果苷类似物,其中10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及质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3、14、15、16、19的活性接近或优于天然... 合成了一系列稳定高效的新型碳糖苷类熊果苷类似物,其中10个化合物未见文献报道。化合物结构通过核磁及质谱确证。初步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具有良好的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3、14、15、16、19的活性接近或优于天然熊果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熊果苷 碳糖苷 合成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麻叶水解液中总黄酮、黄酮醇类组分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冯湘沅 杨琦 +3 位作者 成莉凤 郑科 彭正红 段盛文 《中国麻业科学》 2022年第2期88-94,共7页
为合理开发与利用黄麻资源,试验利用甲醇-盐酸溶液对3种黄麻叶进行水解,并分别对水解液进行总黄酮、黄酮醇类组分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黄德深红皮(Corchorus capsularis)、巴麻72-3(Corchorus olitorius)、中黄麻4... 为合理开发与利用黄麻资源,试验利用甲醇-盐酸溶液对3种黄麻叶进行水解,并分别对水解液进行总黄酮、黄酮醇类组分含量及酪氨酸酶活性抑制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黄德深红皮(Corchorus capsularis)、巴麻72-3(Corchorus olitorius)、中黄麻4号(C.olitorius)叶的水解液中总黄酮含量分别为92.76、35.51、37.36 mg/g;黄酮醇类主要组分山奈酚含量相应分别为1.38、1.01、0.36 mg/g;酪氨酸酶活性抑制能力IC_(50)值相应分别为4.24、5.04、5.67 mg/mL。黄麻叶水解产物均含有一定量的黄酮类化合物,且能明显地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故黄麻叶具有潜在的深加工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麻叶 水解液 总黄酮 黄酮醇类组分 活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纳香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周立强 熊燕 +3 位作者 陈俊磊 张嘉瑜 郝小江 顾玮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1年第7期1112-1120,共9页
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艾纳香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3′,4′-三甲基槲皮素(1)、4′,5-二羟基-3′,7-二甲氧... 本文对艾纳香(Blumea balsamifera DC.)中的化学成分及其抗氧化与酪氨酸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各种色谱手段和波谱学方法,从艾纳香地上部分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7,3′,4′-三甲基槲皮素(1)、4′,5-二羟基-3′,7-二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7-甲醚(3)、鼠李素(4)、(2R,3R)-3,3′,5,7-四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5)、(2R,3R)-二氢槲皮素-7-甲醚(6)、槲皮素(7)、木犀草素(8)、圣草酚(9)、异半皮桉苷(10)、异槲皮苷(11)、3-甲氧基槲皮素(12)、熊果酸(13)、熊果酸内酯(14)、过氧麦角甾醇(15)、2-羟基-4,6-二甲氧基苯乙酮(16)、2,4-二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17)、丹参素甲酯(18)。其中化合物10、14和18为首次从艾纳香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为首次从植物艾纳香中分离得到。分别运用DPPH法及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速率法筛选化合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发现化合物3~5、7~12、18有着较强的抗氧化性,化合物7、13、14、16、17有一定的酪氨酸酶抑制剂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纳香 黄酮 三萜类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麦麸皮不同极性部位的抑菌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赵雷 丁葵英 +3 位作者 郑星 徐方舟 薛鹏 张丰香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2-88,94,共8页
以抑菌圈大小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指标,筛选出藜麦麸皮中具有抑菌活性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极性部位。采用75%的乙醇对藜麦麸皮进行超声提取,三种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获取四个极性部位。纸片法观察... 以抑菌圈大小及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指标,筛选出藜麦麸皮中具有抑菌活性以及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极性部位。采用75%的乙醇对藜麦麸皮进行超声提取,三种不同极性溶剂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进行萃取,获取四个极性部位。纸片法观察不同的极性部位对于四种致病菌的体外抑制效果,同时探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利用液质推断其有效成分并用高效液相对高活性成分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正丁醇萃取层的活性最高,且对革兰阳性菌较为敏感但对革兰阴性菌无明显效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04、2.08 mg/mL,对表皮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0.52、1.04 mg/mL。比较可知藜麦麸皮极性部位的抑菌效果要优于某些常见的中药;在浓度为1 mg/mL时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为55.86%,是同浓度VC抑制效果的58.96%;液质推断出正丁醇层主要物质为藜麦皂苷,定量分析藜麦皂苷的纯度为62.6%。综上,藜麦麸皮不同极性部位中,正丁醇萃取层的抑菌活性以及对于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效果较好,且主要活性物质为藜麦皂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麦麸皮 不同极性部位 抑菌活性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罗布泊盐湖链霉菌的鉴定及其代谢产物对酪氨酸酶活性、黑色素生成的抑制效应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俊 付建红 +3 位作者 王玉苗 阮文伟 聂慧林 崔凤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22年第9期1548-1556,共9页
本研究采用多相分类法对一株分离自新疆罗布泊盐湖链霉菌89-2-2进行鉴定,通过CCK-8法、L-多巴氧化法和NaOH溶解法检测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指标... 本研究采用多相分类法对一株分离自新疆罗布泊盐湖链霉菌89-2-2进行鉴定,通过CCK-8法、L-多巴氧化法和NaOH溶解法检测该菌株乙酸乙酯提取物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增殖、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及黑色素含量的影响。以抑制酪氨酸酶活性为指标,应用LC-MS代谢组学方法检测链霉菌89-2-2发酵条件优化前后所产生的差异代谢物,分析可能具有抑制活性的代谢产物类型。结果初步鉴定该菌株为西唐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setonii)89-2-2。S.setonii 89-2-2乙酸乙酯提取物在100~1000μg/mL浓度范围内几乎无细胞毒性,但能有效抑制B16细胞内酪氨酸酶活性和黑色素生成,与空白组相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代谢组学实验的结果显示S.setonii 89-2-2产生的差异代谢物主要为维生素类化合物、芳香类化合物和羧酸类化合物。本研究为从新疆罗布泊链霉菌中开发酪氨酸酶抑制剂和黑色素合成抑制剂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泊链霉菌 代谢产物 抑制活性 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 黑色素合成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体外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枇杷花醇提纯化工艺优化及活性成分初步鉴定
13
作者 陈倩倩 陶文扬 +3 位作者 郑美瑜 马子甲 王璐 陆胜民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44-1153,共10页
为了探究枇杷花的美白功效及其功能因子,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枇杷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的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和动态吸附洗脱实验分别确定D101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中吸附解析平衡... 为了探究枇杷花的美白功效及其功能因子,以酪氨酸酶活性抑制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对枇杷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的醇提工艺进行了优化;通过静态吸附解析和动态吸附洗脱实验分别确定D101大孔树脂纯化工艺中吸附解析平衡时间和最佳纯化工艺;对纯化物进行HPLC-MS分析,初步鉴定出主要化合物。结果表明,最佳的提取工艺为在料液比(m∶V)1∶20、50℃和50%乙醇体积分数条件下,进行重复3次,每次1 h,提取枇杷干花具有抑制酪氨酸酶活性的物质,粗提物得率为30.01%;D101树脂对粗提物的最佳吸附平衡时间为4.5 h,解析平衡时间为3.5 h;最佳纯化工艺为:上样浓度40 mg·mL^(-1),上样流速3 BV·h^(-1),洗脱剂为60%乙醇体积分数,洗脱速度4 BV·h^(-1),纯化物得率为4.39%;纯化物中共鉴定出137种成分,分为黄酮类物质、肉桂酸及其衍生物、苯及其衍生物等26个大类。对比中外文献报道,筛选出槲皮素、异鼠李素、对香豆酸等12种具有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本研究为枇杷花在美白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枇杷花 抑制活性 醇提物 大孔树脂纯化 成分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氮姜黄素类似物的合成及其酪氨酸酶抑制效应 被引量:5
14
作者 韦星船 霍梦月 +3 位作者 郑成 段彦飞 杨前程 蔡伟平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155-2159,2205,共6页
通过芳香醛与4-乙酰基吡啶在酸碱条件下催化缩合,合成了4个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A1~A4,并研究了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吡啶基)-2-烯-1-酮对酪氨酸酶具有强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5.... 通过芳香醛与4-乙酰基吡啶在酸碱条件下催化缩合,合成了4个单羰基姜黄素类似物A1~A4,并研究了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吡啶基)-2-烯-1-酮对酪氨酸酶具有强抑制活性,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5.1μmol/L,是姜黄素(IC50=97.1μmol/L)的抑制活性的2.2倍。抑制动力学研究表明,3-(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4-吡啶基)-2-烯-1-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类型属于竞争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素类似物 合成 抑制活性 抑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茚酮基姜黄素类似物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韦星船 缪绸雨 +3 位作者 段彦飞 陈永洲 黄晓罗 张晓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5期66-68,共3页
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作果蔬保鲜和防腐,芳香醛在适宜的条件下与2-茚酮进行缩合反应,合成5种含2-茚酮基的对称姜黄素类似物(A1~A5)。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成的对称性姜黄素类似物均... 酪氨酸酶抑制剂可作为食品添加剂用作果蔬保鲜和防腐,芳香醛在适宜的条件下与2-茚酮进行缩合反应,合成5种含2-茚酮基的对称姜黄素类似物(A1~A5)。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其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合成的对称性姜黄素类似物均对酪氨酸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其中A2~A4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5.42、13.51、10.71μmol/L,比广泛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曲酸(IC50为28.59μmol/L)的抑制作用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2-茚酮基姜黄素类似物 抑制活性 姜黄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16
作者 尚莹 朱一栋 +3 位作者 张慧 江志波 马晓莉 南泽东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4,共8页
研究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枸杞子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潘当归素(2)、白当归... 研究枸杞子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采用多种色谱方法对枸杞子75%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核磁共振、质谱等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最终分离鉴定了17个化合物,分别为水合氧化前胡内酯(1)、潘当归素(2)、白当归脑(3)、珊瑚菜内酯(4)、3-[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基]-戊二酸(5)、4-[2-甲酰基-5-羟甲基-1 H-吡咯-1-基]-丁酸(6)、3-甲氧基-1 H-吡咯(7)、烟酰胺(8)、5-羟基-2-羟甲基吡啶(9)、5-羟甲基-糠醛(10)、豆甾-4-烯-3-酮(11)、(+)-hannokinol(12)、反式阿魏酸(13)、4-羟基肉桂酸(14)、2,4-二甲氧基-2-甲基-(6 H)-吡喃-3-酮(15)、对羟基苯甲醛(16)、对羟基苯甲酸(17)。其中,化合物1~4为首次从枸杞属中分离,化合物11为首次从枸杞中得到。DPPH自由基清除和酪氨酸酶催化左旋多巴氧化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化合物1、4、5、12、14、15具有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化合物3~9、11、14、17可抑制酪氨酸酶活性,IC_(50)范围分别为0.17~87.56μg/mL和1.65~68.76μg/mL,其中化合物5和14的抗氧化能力优于阳性对照抗坏血酸,化合物3、6、8、11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高于熊果苷(阳性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子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酸硫醚席夫碱的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17
作者 杨超 刘进兵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912-1920,共9页
本研究根据曲酸与酪氨酸酶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保留策略和活性片段组装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曲酸衍生物。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及抗褐变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 本研究根据曲酸与酪氨酸酶相互作用的活性位点保留策略和活性片段组装原理,设计并合成了10个新型曲酸衍生物。对所有化合物进行了抑制酪氨酸酶活性、抗氧化活性及抗褐变实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均有一定的抑制酪氨酸酶活性,其中化合物6a的抑制效果最好,其IC_(50)值为1.43μM,约为阳性对照曲酸(IC_(50)=26.09μM)的18倍。抑制机理研究表明:化合物6a为竞争型抑制剂,Ki=0.84μM。进一步的铜离子螯合实验、荧光猝灭实验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化合物6a可以与酪氨酸酶活性中心的铜离子相互作用,从而影响其结构构象,减弱其内在荧光,且其猝灭过程为动态猝灭。此外,化合物6a对鲜切马铃薯的抗褐变效果优于曲酸和Vc。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6a对DPPH和ABTS+的清除能力优于Vc,IC_(50)值分别为4.75μM和0.0033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衍生物 抑制活性 抑制机理 抗氧化活性 抗褐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低共熔溶剂提取荔枝果肉多酚及其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分析
18
作者 王聪 肖更生 +6 位作者 徐玉娟 余元善 傅曼琴 王思威 邹波 高雅 温靖 《南方农业学报》 2025年第7期2274-2284,共11页
【目的】开发一种低共熔溶剂提取荔枝果肉多酚的方法,并系统评价其抗氧化性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荔枝果肉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低共熔溶剂种类、含水量、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5个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低共熔... 【目的】开发一种低共熔溶剂提取荔枝果肉多酚的方法,并系统评价其抗氧化性及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为荔枝果肉的高效利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通过低共熔溶剂种类、含水量、料液比、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5个单因素及响应面试验优化低共熔溶剂对荔枝果肉多酚的提取条件,评价荔枝果肉多酚的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分析其主要成分。【结果】确定荔枝果肉多酚的最佳提取条件:摩尔比1∶2的氯化胆碱—乳酸、含水量62.1%、料液比1∶4(g/mL)、提取温度80℃、提取时间60 min,在此条件下荔枝果肉多酚提取量达307.50 mg/100 g。荔枝果肉多酚表现出较强的抗氧化性,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及羟基自由基清除的半抑制浓度(IC_(50))分别为0.051、0.072和0.053 mg/mL,铁离子还原能力为483.50 mg TE/100 g。荔枝果肉多酚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的IC_(50)(0.031 mg/mL)高于曲酸(0.024 mg/mL),但在0.050~0.160 mg/mL质量浓度范围内,荔枝果肉多酚对酪氨酸酶活性的抑制率高于曲酸。HPLC分析鉴定出芦丁、没食子酸、原儿茶酸、咖啡酸、阿魏酸和对羟基肉桂酸6种主要酚类物质,其中芦丁含量最高(168.97μg/mL)。【结论】本研究优化出一种基于氯化胆碱—乳酸低共熔溶剂的荔枝果肉多酚提取体系,可显著提高荔枝果肉多酚提取量,提取的荔枝果肉多酚具有明显的抗氧化性和酪氨酸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荔枝 果肉多酚 低共熔溶剂 抗氧化性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牡丹雄蕊提取物的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进 代嫚婷 +3 位作者 牟亚萍 杜春 王娟 王振兴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86-197,共12页
为深入分析滇牡丹不同颜色雄蕊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该文选取滇牡丹的不同发育阶段(透色期、初开期和盛开期)的红色和黄色雄蕊为材料,采取不同体积分数(0%、50%、80%、100%)的乙醇水溶液对其进行提取,测定不同颜色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雄... 为深入分析滇牡丹不同颜色雄蕊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该文选取滇牡丹的不同发育阶段(透色期、初开期和盛开期)的红色和黄色雄蕊为材料,采取不同体积分数(0%、50%、80%、100%)的乙醇水溶液对其进行提取,测定不同颜色和不同发育阶段的雄蕊提取物的总黄酮和总酚含量;以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铁还原力为指标,考察其体外抗氧化活性;以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为指标,评估其护肤活性,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为50%时,滇牡丹雄蕊的总酚和总黄酮提取率及其含量最高,抗氧化活性、酪氨酸酶抑制活性和弹性蛋白酶抑制活性最强。整体而言,滇牡丹雄蕊的化学成分、体外抗氧化和护肤活性随其发育阶段动态累积和增强,以盛开期的最佳,且滇牡丹中红色雄蕊的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要优于黄色雄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从滇牡丹雄蕊提取物中鉴定出11个化合物,其中芍药苷、山奈酚、芦丁、槲皮素、儿茶素为滇牡丹雄蕊的主要酚类物质。该文可为滇牡丹不同颜色雄蕊在抗氧化、抗皱美白等方面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雄蕊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制活性 弹性蛋白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桑枝皮醇提物萃取的不同组分及其体外生物活性 被引量:9
20
作者 李琳 刘先明 +2 位作者 马永雷 房蒙 张雨青 《蚕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680-686,共7页
为了从桑枝皮中获取有效的药用功能性成分,以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一步萃取并分离桑枝皮醇提物(MBBEE)中的活性成分,获得的正丁醇萃取组分(n-BuOH)和剩余水相组分(Res)占MBBEE总量的94.26%(其中Res组分... 为了从桑枝皮中获取有效的药用功能性成分,以不同极性的有机溶剂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进一步萃取并分离桑枝皮醇提物(MBBEE)中的活性成分,获得的正丁醇萃取组分(n-BuOH)和剩余水相组分(Res)占MBBEE总量的94.26%(其中Res组分得率达73.72%,n-BuOH组分得率为20.54%),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3种萃取组分的得率总共不足2%。对各种样品的活性成分检测表明,MBBEE中含有的总黄酮、总多酚和总糖3种活性成分分别为39.99、56.24和16.37mg/g,而以上3种活性成分在n-BuOH组分中分别为74.25、107.49和14.21mg/g,在Res组分中分别为262.16、118.70和75.88mg/g。对各种样品的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游离氨基酸含量为n-BuOH组分>MBBEE>Res组分。各种样品的体外生物活性试验显示,MBBEE、n-BuOH组分和Res组分均具有很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以及对酪氨酸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其中:对DPPH自由基清除作用以Res组分最强,抑制中值(IC50)为100μg/mL;对酪氨酸酶抑制活性以n-BuOH组分最高,IC50为5.2μ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以Res组分最高,IC50为2.8μg/mL。试验结果表明,从桑枝皮醇提物中萃取的n-BuOH组分和Res组分是降血糖以及抗氧化、抗衰老、美白的功能性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桑枝皮 醇提物 有机溶剂萃取组分 水相组分 DPPH自由基 α-葡萄糖苷抑制活性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