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ZnO@rGO负载刺芒柄花素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1
作者 熊文欣 刘玲红 +3 位作者 虞赛林 汪竹 张秋兰 倪永年 《分析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55-661,共7页
本文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酶抑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ZnO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ZnO@rGO)负载刺芒柄花素(For)与α-葡萄糖苷酶(α-Glu)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For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ZnO@rGO表面形成复合物。... 本文采用紫外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圆二色谱和酶抑制动力学方法研究了纳米ZnO与还原氧化石墨烯复合材料(ZnO@rGO)负载刺芒柄花素(For)与α-葡萄糖苷酶(α-Glu)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For通过π-π堆积作用吸附在ZnO@rGO表面形成复合物。荧光猝灭实验说明,ZnO@rGO存在下,For与α-Glu的结合常数增大,作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酶抑制动力学研究发现,For对α-Glu属于竞争型抑制,而ZnO@rGO负载For对α-Glu属于反竞争型抑制,其抑制常数K_(i,For)>K_(is,ZnO@rGO-For),说明ZnO@rGO负载For对α-Glu的抑制作用大于For。通过圆二色谱实验证实了ZnO@rGO对α-Glu的构象影响小,可用于潜在的糖尿病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 刺芒柄花素 ZnO@rGO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籽粕蛋白酶解物的抗氧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巧玲 卢学慧 +1 位作者 王弛 赵峰 《茶叶学报》 2024年第2期64-71,共8页
【目的】提取茶叶籽粕蛋白,并比较其经不同蛋白酶酶解后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进而评估将其作为新型生物活性肽生产原料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碱提酸沉法获得茶叶籽粕蛋白粗提物,再分别以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 【目的】提取茶叶籽粕蛋白,并比较其经不同蛋白酶酶解后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进而评估将其作为新型生物活性肽生产原料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碱提酸沉法获得茶叶籽粕蛋白粗提物,再分别以碱性蛋白酶、中性蛋白酶和木瓜蛋白酶进行酶解;比较各酶解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总还原力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差异。【结果】采用碱提酸沉法(0.1 mol·L^(-1) NaOH提取、1 mol·L^(-1) HCl调整pH至3.5)制备的茶叶籽粕蛋白粗提物,其得率为7.7%,蛋白纯度27.6%。酶解物活性评价结果显示,碱性蛋白酶酶解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其IC_(50)(半数抑制浓度)为80.17μg·mL^(-1);对ABTS自由基清除率最高,其IC_(50)为123.79μg·mL^(-1);总还原力最强,为0.458;浓度为1 mg·mL^(-1)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较强,为93.12%。【结论】采用碱性蛋白酶酶解茶叶籽粕蛋白粗提物,其酶解物具有开发成抗氧化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生物活性肽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籽粕蛋白 蛋白 解物 抗氧化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占一 张立华 +3 位作者 王玉海 戴博 郑丹丹 李卓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14-221,共8页
为获得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的最佳工艺,以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筛选提取工艺中影响多酚得率的显著性因素,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出超声波辅助纤维... 为获得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的最佳工艺,以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筛选提取工艺中影响多酚得率的显著性因素,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出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研究石榴幼果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当超声功率318 W、加酶量23 U/m L、酶解温度46℃和酶解时间2.7 h时,石榴幼果多酚平均得率为11.65%,与预测值误差很小。石榴幼果多酚具有较强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质量浓度为1.20 mg/m L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达到70.3%,抑制作用的IC50为0.747 mg/m L。在质量浓度0.24~1.20 mg/m L范围内,石榴幼果多酚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抑制机理属于可逆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幼果 多酚 超声波 纤维素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李花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卫强 徐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91-2401,共11页
为进一步开发红叶李资源,筛选其活性成分,通过比较水煮沸、醇回流、超声、微波、闪式、超临界CO_2(SFE-CO_2)、复合酶酶解等提取方法对红叶李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 为进一步开发红叶李资源,筛选其活性成分,通过比较水煮沸、醇回流、超声、微波、闪式、超临界CO_2(SFE-CO_2)、复合酶酶解等提取方法对红叶李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复合酶酶解联合SFE-CO_2萃取工艺提取效率和生物活性最佳,SFE-CO_2萃取的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达到96.09%,IC50为12.16μg·m L-1。最佳提取工艺为: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5 h,酶用量0.10%,萃取压力30 MPa,乙醇浓度85%,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60 min。此条件下的总黄酮得率为11.55%。本研究结果为红叶李花中总黄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李 超临界CO2 总黄酮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前后小米糠膳食纤维结构分析及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40
5
作者 曹龙奎 康丽君 +3 位作者 寇芳 沈蒙 葛云飞 王维浩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46-52,共7页
以小米糠为实验材料,利用超声-微波协同法对气爆预处理的小米糠膳食纤维(millet bran dietary fiber,MBDF)进行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refractive index-multi angle l... 以小米糠为实验材料,利用超声-微波协同法对气爆预处理的小米糠膳食纤维(millet bran dietary fiber,MBDF)进行改性;借助扫描电子显微镜、凝胶色谱-示差-多角度激光光散射(gel permeation chromatographyrefractive index-multi angle light scattering,GPC-RI-MALS)、X射线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离子色谱法对改性前后小米糠膳食纤维的结构进行研究;通过建立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体外模型,研究改性前后小米糠水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显示,改性小米糠SDF的颗粒表面变得粗糙、疏松多孔,由小颗粒聚集而成;GPC-RI-MALS分析表明,改性小米糠SDF的重均相对分子质量变小;X射线衍射分析显示,改性小米糠不溶性膳食纤维的结晶度上升;红外光谱分析表明,改性小米糠SDF化学官能团变化不大,呈现出明显的糖类特征吸收峰;离子色谱结果显示,改性前后小米糠SDF都含有阿拉伯糖、半乳糖、葡萄糖、木糖、甘露糖、果糖,但两者在含量上存在差异;改性前后小米糠SDF均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其中改性小米糠SDF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较强,其半抑制浓度为0.415 m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膳食纤维 改性 结构分析 α-葡萄糖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麸皮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1
6
作者 龚凌霄 曹文燕 +3 位作者 张英 张慧娟 刘英丽 王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9-184,共6页
研究青稞麸皮的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提取物均显示抑制效果,其中正己烷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强于市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 研究青稞麸皮的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提取物均显示抑制效果,其中正己烷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强于市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正己烷提取物中脂肪酸、不皂化物、甾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正己烷提取物中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α-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96.5%,这几种脂肪酸被证实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混合型抑制的活性。从不皂化物中分离得65个质谱峰,鉴定出甾醇类、三萜类、高分子脂肪醇等生物活性成分。同时对已鉴定的几种主要游离甾醇进行含量分析,结果显示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为主要甾醇,两者共占总游离甾醇的83%,提取物中的甾醇、三萜类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能有一定贡献。由此可见,青稞麸皮是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质天然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麸皮 α-葡萄糖抑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酸 不皂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中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 被引量:5
7
作者 姚新成 刘谢英 +2 位作者 张婷 张玉姗 吕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方法: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显...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方法: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显色剂,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清除自由基的有效成分;以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itrophanyl-β-D-Gluopyranoside,p NPG)为底物,观察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来源于啤酒酵母菌)的活性成分.采用混合标准物质TLC色谱进行活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新疆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均含有马里苷、奥卡宁、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黄酮奥卡宁(flavanokanin)、绿原酸、芦丁和槲皮素等化学成分.经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实验,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的黄酮奥卡宁、马里苷、芦丁和绿原酸均有较强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水提物和醇提物中黄酮奥卡宁、奥卡宁和马里苷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论:经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可快速发现两色金鸡菊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色金鸡菊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 清除自由基 α-葡萄糖活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苞裸蒴抗菌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陈百泉 杨再波 +2 位作者 曹乃锋 赵琳 康文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679,共3页
目的对白苞裸蒴各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96微孔板法检测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液体培养法测定半数抑菌浓度(IC50)。结果白苞裸蒴石油醚部位(IC50=0.698μg/m... 目的对白苞裸蒴各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96微孔板法检测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液体培养法测定半数抑菌浓度(IC50)。结果白苞裸蒴石油醚部位(IC50=0.698μg/mL),远低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 081.27μg/mL),该部位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的MIC值和IC50值分别为156.5μg/disc,156.5μg/disc,625μg/disc和3.47 mg/mL,5.27 mg/mL,3.54 mg/mL;正丁醇部位对SA、MRSA和ESBLs的MIC值和IC50分别为625μg/disc,625μg/disc,625μg/disc和1.50 mg/mL,4.80 mg/mL,2.94 mg/mL。结论白苞裸蒴石油醚部位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并且白苞裸蒴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对SA、MRSA和ESBLs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裸蒴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9
9
作者 屠洁 刘冠卉 +3 位作者 朱淑云 曹喜涛 李强 季更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116-121,共6页
小麦麸皮烷基间苯二酚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潜在作用,但是其作用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麦麸皮中含量最高的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 小麦麸皮烷基间苯二酚可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具有控制餐后高血糖的潜在作用,但是其作用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实验采用荧光光谱、圆二色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研究小麦麸皮中含量最高的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及抑制机制。结果显示,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可使α-葡萄糖苷酶的内在荧光静态猝灭,不同温度(298、304、310 K)条件下结合常数K_A分别为149.8、46.2、20.3 L/mol;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与酶分子结合降低酶分子结构中α-螺旋含量,增加β-折叠、β-转角以及无规卷曲含量;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的苯环3—OH可与酶分子Tyr158的—COOH形成氢键,苯环5—OH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别与Lys156的—NH_2氢原子和Leu313的—COOH氧原子形成氢键,另外推测酶分子中Phe159、Pro312、Phe314、Asn415等氨基酸是与烷基间苯二酚形成疏水作用的重要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5-二十一烷基间苯二酚 α-葡萄糖 抑制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桃枝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声源 庄远杯 +4 位作者 林大都 翟明 李俊芳 温正辉 聂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50-1956,共7页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主要为乙酸乙酯部位(IC_(50)=6. 96±0. 82 mg/L)和正丁醇部位(IC_(50)=5. 27±0. 26 mg/L),且显著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2840. 61±6. 44 mg/L)(P <0. 05)。从蒲桃枝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岩白菜素(1)、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查耳酮(3)、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4)、5,4'-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5)、对羟基苯甲醛(6)、槲皮苷(7)、鞣花酸(8)、丁香苷(9)、丁香酸葡萄糖苷(10)、腺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2~5和7~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桃 分离鉴定 化学成分 α-葡萄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肉桂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11
11
作者 许芹永 朱靖博 +1 位作者 王振中 肖伟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46-1249,共4页
为寻找肉桂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肉桂石油醚提取物(IC50=350.37μg/mL)的活... 为寻找肉桂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化学成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结合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筛选模型的方法,进行活性成分的跟踪分离,并对活性化合物进行酶抑制动力学研究。结果显示,肉桂石油醚提取物(IC50=350.37μg/mL)的活性明显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028.99μg/mL),从中分离出2个活性成分,分别鉴定为桂皮醛(IC50=277.89μg/mL)和肉桂酸(IC50=286.22μg/mL)。酶抑制动力学结果表明它们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均为非竞争性抑制,Ki值分别为178.07μg/mL和229.43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桂 α-葡萄糖 高效液相色谱 抑制 抑制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板栗壳中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刘莉 唐新玥 +2 位作者 张欣珂 王珺璟 欧阳杰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65-268,共4页
以板栗壳为原料,经回流提取、浓缩、萃取和大孔树脂吸附洗脱,提取纯化多酚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AB-8对板栗壳中多酚的吸附效果明显,达到了4.41mg/g。静态解吸实验表明,当乙醇体积... 以板栗壳为原料,经回流提取、浓缩、萃取和大孔树脂吸附洗脱,提取纯化多酚并研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大孔吸附树脂的静态吸附动力学曲线表明,AB-8对板栗壳中多酚的吸附效果明显,达到了4.41mg/g。静态解吸实验表明,当乙醇体积分数60%时解吸的效果最好,能达到95%以上;而pH对解吸的效果影响不大。由动态解吸曲线得到流速对解吸的效果影响较小。多酚洗脱曲线和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曲线的峰值重叠性较好,说明多酚能有效抑制该酶的活性,抑制率最大达到21.7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壳 多酚 α-葡萄糖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糖及糖醇体外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3
作者 刘国玉 柳嘉 +8 位作者 万宁 王玺 倪庆桂 喻勤 孙忠伟 杜玉兰 严建刚 王菲 段盛林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6-41,共6页
研究了D-木糖、L-阿拉伯糖、海藻糖、棉籽糖、水苏糖、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以及麦芽糖醇等小分子糖及糖醇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期为降糖营养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α-葡萄糖苷... 研究了D-木糖、L-阿拉伯糖、海藻糖、棉籽糖、水苏糖、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山梨糖醇、木糖醇以及麦芽糖醇等小分子糖及糖醇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以期为降糖营养食品的开发提供参考。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α-葡萄糖苷酶对糖及糖醇的分解作用,进一步检测各种糖及糖醇在蔗糖底物存在下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将抑制效果较好的糖及糖醇进行复配,利用Calcusyn软件计算复配结果,观察样品的相互作用。D-木糖、L-阿拉伯糖、海藻糖、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山梨糖醇均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且D-木糖、L-阿拉伯糖、海藻糖、赤藓糖醇、异麦芽酮糖醇以及山梨糖醇的IC50值分别为23.89 mg/mL、15.03 mg/mL、9.75 mg/mL、3.19 mg/mL、20.64 mg/mL、106.19 mg/mL。赤藓糖醇分别与海藻糖、异麦芽酮糖醇复配后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明显增强(联合指数CI<1),表现出协同效应。结论:赤藓糖醇与海藻糖或异麦芽酮糖醇复配后(CI<1)有助于增强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糖 糖醇 α-葡萄糖 复配 体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樱桃李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10
14
作者 刘伟 腊萍 +2 位作者 杨如箴 张莉 欧阳艳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7期183-185,共3页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不同月份野生樱桃李叶,系统溶剂萃取其醇提物得到环己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分别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野生樱桃李叶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体外降血糖活性。... 采用超声辅助提取不同月份野生樱桃李叶,系统溶剂萃取其醇提物得到环己烷部位、乙酸乙酯部位、正丁醇部位,分别测定其总黄酮含量,通过清除DPPH自由基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野生樱桃李叶不同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及体外降血糖活性。结果表明,野生樱桃李叶各提取物均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以总黄酮含量较高的7、10月叶乙酸乙酯部位(129.48、102.19 mg/g)效果最佳,其对DPPH清除活性(IC50=0.05、0.30 mg/m L)远强于阳性对照BHA(IC50=0.99 mg/m L),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114.44、203.36μg/m L)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 047.32μg/m L)。说明野生樱桃李叶乙酸乙酯部位具有开发治疗糖尿病降血糖药物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樱桃李叶 总黄酮 抗氧化 DPPH自由基 α-葡萄糖活性 降血糖 清除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辣木叶总黄酮微波辅助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28
15
作者 王远 郑雯 +2 位作者 袁田青 蔡珺珺 宫兴文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4-94,共11页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辣木叶资源,筛选用于降血糖的活性成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辣木叶总黄酮的工艺,应用AB-8型大孔树脂层析柱和聚酰胺层析柱联用的工艺对辣木叶总黄酮进行纯化,并分析纯化前后辣木叶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 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辣木叶资源,筛选用于降血糖的活性成分,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微波辅助提取辣木叶总黄酮的工艺,应用AB-8型大孔树脂层析柱和聚酰胺层析柱联用的工艺对辣木叶总黄酮进行纯化,并分析纯化前后辣木叶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及抑制作用类型。结果表明,辣木叶总黄酮最佳提取条件为:时间308 s、功率302 W、乙醇浓度75%、料液比1∶52(m/v),在此条件下总黄酮提取率为5.53%±0.11%;纯化后辣木叶总黄酮的纯度为764.49±25.17 mg·g^(-1)。辣木叶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抑制作用,纯化后的辣木叶总黄酮的抑制效果增强,其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4.18 mg·m L^(-1),抑制作用类型为典型的竞争性抑制。本研究结果为辣木叶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也为研发预防和治疗降血糖的药物或功能性食品提供了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叶 总黄酮 微波辅助提取 响应面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种花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常美芳 施余杰 +2 位作者 顾海鹏 尹震花 康文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0-413,437,共5页
采用96微孔板法对紫丁香、日本晚樱、锦带花、荆条花、疏毛绣线菊和猥实中不同提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并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进行了比较,发现6种花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荆条花的乙... 采用96微孔板法对紫丁香、日本晚樱、锦带花、荆条花、疏毛绣线菊和猥实中不同提取部位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评价,并与阳性对照药阿卡波糖进行了比较,发现6种花不同提取部位均具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其中,荆条花的乙酸乙酯部位(IC50=290.57μg/mL)和日本晚樱的乙酸乙酯部位(IC50=292.72μg/mL)抑制活性最好,且都远大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1213.38μg/mL)。不同溶剂提取物显示,紫丁香、日本晚樱、锦带花和荆条花的乙酸乙酯部位抑制活性均大于正丁醇部位;而疏毛绣线菊和猥实的正丁醇部位略大于乙酸乙酯部位,且6种花的石油醚部位活性最低。此外,各部位的抑制活性均与质量浓度呈现相关性,具有一定的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荆条花 日本晚樱 a-葡萄糖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提取石榴幼果总黄酮工艺优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11
17
作者 王占一 廖成斌 +3 位作者 公金艳 张卓 汤锐睿 戴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8-183,188,共7页
优化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提取石榴幼果总黄酮的工艺,并测定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复合酶配比,正交试验设计对料液比、介质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进... 优化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提取石榴幼果总黄酮的工艺,并测定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复合酶配比,正交试验设计对料液比、介质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进行优化,并以PNPG为底物测定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复合酶最优配比为:纤维素酶44.2%、果胶酶31.6%、木瓜蛋白酶24.2%,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8 (g/mL)、介质pH5.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0 h,总黄酮得率为3.38%,其浓度为1.5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达到63.9%,抑制作用的IC_(50)为1.059 mg/mL,在浓度0.15~1.5 mg/mL范围内,石榴幼果总黄酮浓度与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抑制机理属于可逆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该方法可为石榴幼果总黄酮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幼果 总黄酮 复合 D-最优混料设计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谷精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朱海燕 叶冠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0年第1期60-62,共3页
研究谷精草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成分。采用色谱技术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对所有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都进行了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筛选试验。其中化合物决明内酯-9-O-β-D-葡萄糖苷(3)、万寿菊素(7)、1,3,6,8-四羟基-2-甲氧基口... 研究谷精草中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成分。采用色谱技术分离鉴定了26个化合物,对所有分离得到的化合物都进行了抗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体外筛选试验。其中化合物决明内酯-9-O-β-D-葡萄糖苷(3)、万寿菊素(7)、1,3,6,8-四羟基-2-甲氧基口山酮(13)、万寿菊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9)显示出显著的抑制活性,IC50分别为106.7、8.73、56.6、80.4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精草 结构鉴定 α-葡萄糖 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芦笋提取液体外抗氧化、细胞毒作用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5
19
作者 赵洪军 朱丹 +3 位作者 王珂 王瑞坡 李姣 瞿伟菁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11年第2期356-360,共5页
本文研究了芦笋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对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研究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来评价芦笋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通过MTT法研究了芦笋提取液对结肠癌细胞株的... 本文研究了芦笋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对结肠癌细胞的细胞毒作用及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通过研究其对DPPH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及亚硝酸盐的清除能力来评价芦笋提取液的抗氧化活性,通过MTT法研究了芦笋提取液对结肠癌细胞株的细胞毒作用,通过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试验观察了芦笋提取液对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芦笋提取液清除羟基自由基和亚硝酸盐的能力强于清除DPPH自由基的能力,一定浓度的芦笋提取液对结肠癌细胞株具有较强的细胞毒作用,并能够有效抑制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笋提取液 自由基 亚硝酸盐 α-葡萄糖 细胞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果甲醇溶出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及调节血糖作用 被引量:6
20
作者 解立斌 陈佳 +3 位作者 剧慧栋 胡连霞 韩爱云 俞龙泉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382-388,共7页
目的:研究草果甲醇溶出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高血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法(PNPG),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进行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试验,评估草果甲醇溶出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用高脂... 目的:研究草果甲醇溶出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对小鼠高血糖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4-硝基酚-α-D-吡喃葡萄糖苷法(PNPG),以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进行α-葡萄糖苷酶体外抑制试验,评估草果甲醇溶出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用高脂饲料喂养小鼠构建异常血糖小鼠模型,在高脂饲料基础上,分别添加100、200 mg/kg的草果甲醇溶出物干预6周,评估草果甲醇溶出物对小鼠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以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结果:当草果甲醇溶出物溶液浓度为500 mg/L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达到63.72%。草果甲醇溶出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_(50))为0.145 mg/mL。在经灌胃低、高剂量组的草果甲醇溶出物干预2周后,小鼠空腹血糖开始降低并维持稳定,草果低、高剂量组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UC)在干预6周后均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草果甲醇溶出物可明显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并能明显改善小鼠葡萄糖耐量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果 甲醇溶出物 α-葡萄糖 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