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0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纤维素酶超声辅助提取玉米须多糖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研究
1
作者 熊先宇 卢丽樱 +3 位作者 郭馨缘 涂欣 汪冠军 薛春霞 《农产品加工》 2024年第23期1-5,11,共6页
以玉米须为原料,对其酶添加量、超声时间、酶解时间、料液比、酶解温度、pH值、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温度及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酶解时间、料液比、酶解温度及超声时间进行正交试验,并测定玉米须粗多糖提取率对α-葡萄糖苷酶... 以玉米须为原料,对其酶添加量、超声时间、酶解时间、料液比、酶解温度、pH值、乙醇体积分数、超声温度及提取次数进行单因素试验设计,选取酶解时间、料液比、酶解温度及超声时间进行正交试验,并测定玉米须粗多糖提取率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酶添加量2.5%,超声时间90 min,酶解时间85 min,料液比1∶30,酶解温度55℃,pH值4.5,乙醇体积分数80%,超声温度60℃,提取次数1次的条件下玉米须多糖提取率最高;采用正交试验设计,对酶解温度、酶解时间、料液比、超声时间进行了研究,得到了较优的效果,最佳得率为12.40%;玉米须粗多糖质量浓度为4.00 mg/mL的抑制效果最好,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达到了85.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须多糖 纤维素 超声 抑制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8
2
作者 王占一 张立华 +3 位作者 王玉海 戴博 郑丹丹 李卓瓦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214-221,共8页
为获得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的最佳工艺,以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筛选提取工艺中影响多酚得率的显著性因素,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出超声波辅助纤维... 为获得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的最佳工艺,以多酚得率为考察指标,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Plackett-Burman(PB)试验设计筛选提取工艺中影响多酚得率的显著性因素,Box-Behnken试验设计和响应面分析法优化得出超声波辅助纤维素酶提取石榴幼果多酚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研究石榴幼果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其动力学性质。结果表明:当超声功率318 W、加酶量23 U/m L、酶解温度46℃和酶解时间2.7 h时,石榴幼果多酚平均得率为11.65%,与预测值误差很小。石榴幼果多酚具有较强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质量浓度为1.20 mg/m L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达到70.3%,抑制作用的IC50为0.747 mg/m L。在质量浓度0.24~1.20 mg/m L范围内,石榴幼果多酚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抑制机理属于可逆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幼果 多酚 超声波 纤维素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苍术及其麸炒品挥发油化学成分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比较研究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金梅 康文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790-792,共3页
为了研究苍术麸炒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降血糖活性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生品和麸炒品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进行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生苍术麸炒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烯... 为了研究苍术麸炒前后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及降血糖活性的变化,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苍术生品和麸炒品的挥发油,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分析,并采用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进行酶抑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生苍术麸炒后挥发油含量显著降低,烯类、苯类、萘类及环己烯类化合物的显著减少,而[2R-(2α,4aα,8aβ)]-十氢-α,α,4a-三甲基-8-亚甲基-2-萘甲醇和联苯甲酯明显增加;α-葡萄糖苷酶活性降低,抑制强度依次为生苍术>麸炒苍术>阿卡波糖(阳性对照)。表明苍术挥发油有较好的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苍术 麸炒苍术 挥发油 抑制α-葡萄糖苷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叶李花中总黄酮提取工艺及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卫强 徐飞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391-2401,共11页
为进一步开发红叶李资源,筛选其活性成分,通过比较水煮沸、醇回流、超声、微波、闪式、超临界CO_2(SFE-CO_2)、复合酶酶解等提取方法对红叶李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 为进一步开发红叶李资源,筛选其活性成分,通过比较水煮沸、醇回流、超声、微波、闪式、超临界CO_2(SFE-CO_2)、复合酶酶解等提取方法对红叶李花中总黄酮含量的影响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效果,确定最佳提取方法,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选提取工艺。结果表明,复合酶酶解联合SFE-CO_2萃取工艺提取效率和生物活性最佳,SFE-CO_2萃取的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达到96.09%,IC50为12.16μg·m L-1。最佳提取工艺为:酶解温度30℃,酶解时间3.5 h,酶用量0.10%,萃取压力30 MPa,乙醇浓度85%,萃取温度45℃,萃取时间60 min。此条件下的总黄酮得率为11.55%。本研究结果为红叶李花中总黄酮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李 超临界CO2 总黄酮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麸皮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及成分分析 被引量:21
5
作者 龚凌霄 曹文燕 +3 位作者 张英 张慧娟 刘英丽 王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79-184,共6页
研究青稞麸皮的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提取物均显示抑制效果,其中正己烷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强于市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 研究青稞麸皮的正己烷、乙酸乙酯和甲醇提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3种不同极性的提取物均显示抑制效果,其中正己烷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抑制活性强于市售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进一步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正己烷提取物中脂肪酸、不皂化物、甾醇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正己烷提取物中的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油酸、棕榈酸、α-亚麻酸,占总脂肪酸的96.5%,这几种脂肪酸被证实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混合型抑制的活性。从不皂化物中分离得65个质谱峰,鉴定出甾醇类、三萜类、高分子脂肪醇等生物活性成分。同时对已鉴定的几种主要游离甾醇进行含量分析,结果显示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为主要甾醇,两者共占总游离甾醇的83%,提取物中的甾醇、三萜类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能有一定贡献。由此可见,青稞麸皮是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优质天然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麸皮 α-葡萄糖抑制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脂肪酸 不皂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芫荽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徐悦 张卫明 +2 位作者 马世宏 聂韡 单承莺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6-50,共5页
研究芫荽籽水提物和成熟芫荽茎叶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效果。实验测定了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以体外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还原能力的效果来评价两种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 研究芫荽籽水提物和成熟芫荽茎叶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作用效果。实验测定了提取物中的总黄酮含量,以体外清除羟自由基、DPPH自由基和还原能力的效果来评价两种水提物的抗氧化能力以及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从而评价其体外降血糖活性,确定了酶的抑制作用类型。结果显示:成熟芫荽茎叶水提物的总黄酮含量要高于芫荽籽水提物,两种水提物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效果均呈现出浓度依赖性,且前者总体抗氧化能力和酶抑制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芫荽 水提物 总黄酮 抗氧化 α-葡萄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蒲桃枝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及其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12
7
作者 张声源 庄远杯 +4 位作者 林大都 翟明 李俊芳 温正辉 聂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950-1956,共7页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 为寻找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采用p NPG法进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光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蒲桃枝叶中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部位主要为乙酸乙酯部位(IC_(50)=6. 96±0. 82 mg/L)和正丁醇部位(IC_(50)=5. 27±0. 26 mg/L),且显著强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_(50)=2840. 61±6. 44 mg/L)(P <0. 05)。从蒲桃枝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共分离得到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岩白菜素(1)、2',4'-二羟基-6'-甲氧基-3',5'-二甲基二氢查耳酮(2)、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基查耳酮(3)、5,7-二羟基-4'-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4)、5,4'-二羟基-7-甲氧基-8-甲基黄酮(5)、对羟基苯甲醛(6)、槲皮苷(7)、鞣花酸(8)、丁香苷(9)、丁香酸葡萄糖苷(10)、腺苷(11)。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化合物2~5和7~8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桃 分离鉴定 化学成分 α-葡萄糖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砂根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李园园 李锟 +1 位作者 王俊霞 康文艺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257-1260,共4页
对朱砂根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96微孔板法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DPPH、ABTS和FRAP方法分析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IC50=39.27μg/mL),石油醚部位次之(IC50=56... 对朱砂根抑制α-葡萄糖苷酶与抗氧化活性进行研究。利用96微孔板法筛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DPPH、ABTS和FRAP方法分析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最高(IC50=39.27μg/mL),石油醚部位次之(IC50=56.11μg/mL),正丁醇部位活性最弱(IC50=62.05μg/mL),但均远大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081.27μg/mL);乙酸乙酯部位抗氧化能力最强,正丁醇部位次之。乙酸乙酯部位清除DPPH自由基(IC50=38.55 mg/L)的能力比BHT(IC50=18.71 mg/L)低1/2,清除ABTS自由基的能力(IC50=3.60 mg/L)比BHT(IC50=7.44 mg/L)强,但比BHA(IC50=1.74 mg/L)弱,还原Fe3+的能力(FRAP=512.99±6.80μmoTE/g)为BHT(FRAP=1581.68±97.41μmol TE/g)的1/3。结果显示朱砂根乙酸乙酯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氧化活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砂根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苞裸蒴抗菌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陈百泉 杨再波 +2 位作者 曹乃锋 赵琳 康文艺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677-679,共3页
目的对白苞裸蒴各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96微孔板法检测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液体培养法测定半数抑菌浓度(IC50)。结果白苞裸蒴石油醚部位(IC50=0.698μg/m... 目的对白苞裸蒴各提取部位抑制α-葡萄糖苷酶和抗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利用96微孔板法检测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液体培养法测定半数抑菌浓度(IC50)。结果白苞裸蒴石油醚部位(IC50=0.698μg/mL),远低于阳性对照Acarbose(IC50=1 081.27μg/mL),该部位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β-内酰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ESBLs)的MIC值和IC50值分别为156.5μg/disc,156.5μg/disc,625μg/disc和3.47 mg/mL,5.27 mg/mL,3.54 mg/mL;正丁醇部位对SA、MRSA和ESBLs的MIC值和IC50分别为625μg/disc,625μg/disc,625μg/disc和1.50 mg/mL,4.80 mg/mL,2.94 mg/mL。结论白苞裸蒴石油醚部位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并且白苞裸蒴石油醚和正丁醇部位对SA、MRSA和ESBLs均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苞裸蒴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酶提取石榴幼果总黄酮工艺优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占一 廖成斌 +3 位作者 公金艳 张卓 汤锐睿 戴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78-183,188,共7页
优化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提取石榴幼果总黄酮的工艺,并测定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复合酶配比,正交试验设计对料液比、介质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进... 优化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木瓜蛋白酶)提取石榴幼果总黄酮的工艺,并测定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以总黄酮得率为评价指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D-最优混料设计优化复合酶配比,正交试验设计对料液比、介质pH、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进行优化,并以PNPG为底物测定总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结果显示:复合酶最优配比为:纤维素酶44.2%、果胶酶31.6%、木瓜蛋白酶24.2%,最佳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18 (g/mL)、介质pH5.0、酶解温度50℃、酶解时间4.0 h,总黄酮得率为3.38%,其浓度为1.5 mg/mL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达到63.9%,抑制作用的IC_(50)为1.059 mg/mL,在浓度0.15~1.5 mg/mL范围内,石榴幼果总黄酮浓度与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之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抑制机理属于可逆性抑制和非竞争性抑制。该方法可为石榴幼果总黄酮的提取和应用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幼果 总黄酮 复合 D-最优混料设计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中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 被引量:5
11
作者 姚新成 刘谢英 +2 位作者 张婷 张玉姗 吕博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08-313,共6页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方法: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显... 目的:采用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TLC-bioautography),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提取物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方法:以1,1'-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和2,2'-氨基-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二铵盐(ABTS)为显色剂,观察新疆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清除自由基的有效成分;以对硝基苯-β-D-葡萄糖苷(p-Nitrophanyl-β-D-Gluopyranoside,p NPG)为底物,观察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具有抑制α-葡萄糖苷酶(来源于啤酒酵母菌)的活性成分.采用混合标准物质TLC色谱进行活性成分定性分析.结果:新疆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均含有马里苷、奥卡宁、栎草亭-7-O-β-D-葡萄糖苷、黄酮奥卡宁(flavanokanin)、绿原酸、芦丁和槲皮素等化学成分.经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实验,两色金鸡菊水提物和醇提物中的黄酮奥卡宁、马里苷、芦丁和绿原酸均有较强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的能力;水提物和醇提物中黄酮奥卡宁、奥卡宁和马里苷能有效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结论:经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技术可快速发现两色金鸡菊中具有清除自由基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成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色金鸡菊 薄层色谱-生物自显影 清除自由基 α-葡萄糖活性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稞麸皮油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罗龙龙 任卫合 +5 位作者 王丽萍 高彩雯 杨许花 丁功涛 Nurul Izza Nordin 陈士恩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115,共7页
以正己烷为溶剂,通过优化提取工艺增加青稞麸皮中油脂的提取率,随后通过扫描电镜探究超声辅助提取对青稞麸皮结构的影响,对青稞麸皮油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和酶抑制作用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 以正己烷为溶剂,通过优化提取工艺增加青稞麸皮中油脂的提取率,随后通过扫描电镜探究超声辅助提取对青稞麸皮结构的影响,对青稞麸皮油的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和酶抑制作用类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提取工艺为超声时间30 min,超声功率225 W,超声温度30℃,浸提时间12 h,提取率可达到3.62%。通过体外α-葡萄糖苷酶抑制实验表明青稞麸皮油的抑制作用强于市售的阿卡波糖,IC_(50)值为0.736 mg/mL。相较于乙酸乙酯、乙醇作为提取溶剂,正己烷的抑酶效果强于其他溶剂。通过酶动力学实验分析,青稞麸皮油的抑制类型属于混合竞争型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麸皮油 提取工艺 α-葡萄糖抑制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番石榴多酚提取及其抗氧化作用与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徐金瑞 侯方丽 +1 位作者 胡勇 黄建蓉 《农产品加工》 2022年第22期13-16,22,共5页
优化番石榴多酚的提取工艺,并对番石榴多酚体外抗氧化与降血糖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番石榴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番石榴多酚清除自由基(DPPH·)能力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评价其... 优化番石榴多酚的提取工艺,并对番石榴多酚体外抗氧化与降血糖的作用进行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通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番石榴中多酚类物质的提取工艺,并通过测定番石榴多酚清除自由基(DPPH·)能力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评价其体外抗氧化与降血糖的作用。番石榴多酚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50,乙醇体积分数60%,超声温度50℃,超声时间30 min;番石榴多酚清除自由基(DPPH·)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分别为52.88 mg/L和6.97 mg/mL。番石榴多酚具有较强的清除自由基(DPPH·)的能力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作用,可作为抗氧化与降血糖功效因子加以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番石榴多酚 超声波提取 抗氧化作用 抑制α-葡萄糖苷酶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啤酒糟多肽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房郁雯 吴金鸿 +5 位作者 王正武 甘李 何家俊 陈珊珊 马鸿承 史海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1-5,共5页
采用以Fmoc为保护基团的固相合成法来合成啤酒糟多肽SS-5(序列:Ser-Pro-Asp-Arg-Ser),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合成肽粗品进行纯化脱盐,得到纯度95%以上的样品。合成肽SS-55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检测结果表明,合成肽SS-5的活性... 采用以Fmoc为保护基团的固相合成法来合成啤酒糟多肽SS-5(序列:Ser-Pro-Asp-Arg-Ser),以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对合成肽粗品进行纯化脱盐,得到纯度95%以上的样品。合成肽SS-55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检测结果表明,合成肽SS-5的活性受所含盐离子浓度的影响,低浓度时抑制率较高。而圆二色谱和荧光猝灭试验结果表明,合成肽SS-5与α-葡萄糖苷酶之间存在相互作用。说明可以通过固相合成法快速大量获得对α-糖苷酶具有一定抑制作用的啤酒糟多肽SS-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合成 α-葡萄糖抑制 合成肽SS-5 相互作用 啤酒糖多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5种香蕉果肉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冉静凤 陈小爱 +1 位作者 易翠平 张彦军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53-161,共9页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香蕉果肉多酚的活性差异。方法:超声萃取5种香蕉果肉多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酚类组成,分析其抗氧化能力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5种香蕉果肉间的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单宁含量差异显著(P<0.05)... 目的:比较不同品种香蕉果肉多酚的活性差异。方法:超声萃取5种香蕉果肉多酚,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分析酚类组成,分析其抗氧化能力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结果:5种香蕉果肉间的多酚含量、黄酮含量和单宁含量差异显著(P<0.05);在5种香蕉果肉中检测出8种主要单体酚,包括4种酚酸及其衍生物和4种黄酮类化合物;5种香蕉果肉多酚具有一定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ABTS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均能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主要活性成分芦丁、儿茶素与抑制能力呈显著正相关(P<0.05)。南角42号香蕉果肉多酚的抗氧化能力和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能力最强,通过混合型抑制的方式抑制酶活,其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为放热反应。结论:香蕉果肉多酚具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和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能力,有望成为良好的α-葡萄糖苷酶选择性抑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蕉果肉 品种 多酚 体外抗氧化能力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鹰嘴豆乳制备条件优化
16
作者 瞿恒贤 李启明 +4 位作者 黄玉军 陈霞 印伯星 顾瑞霞 陈大卫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5期125-129,135,共6页
本文以鹰嘴豆为原料,以蛋白质得率及蛋白质含量为指标优化其浸泡与制浆条件,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指标优化酶解时间,最后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复配稳定剂,优化鹰嘴豆乳的稳定性,得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 本文以鹰嘴豆为原料,以蛋白质得率及蛋白质含量为指标优化其浸泡与制浆条件,以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为指标优化酶解时间,最后以离心沉淀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复配稳定剂,优化鹰嘴豆乳的稳定性,得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鹰嘴豆乳。研究发现,鹰嘴豆粉浸泡时间为7h,料水比为1∶10(g/mL)时,蛋白质得率较高,为97.89%,且鹰嘴豆乳的蛋白质含量为2.01%;鹰嘴豆乳在80℃糊化40 min,采用高温α-淀粉酶(终浓度7kU/kg)95℃液化40 min,糖化酶(终浓度200k U/kg)60℃糖化6h后,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最强,为78.08%;添加0.1%卡拉胶,0.08%瓜尔豆胶、0.08%黄原胶后,鹰嘴豆乳的稳定性最佳,此时鹰嘴豆乳的离心沉淀率为18.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鹰嘴豆乳 制备条件 蛋白质含量 α-葡萄糖抑制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17
作者 宋昱 谢亚贤 +6 位作者 于丽娜 高远 毕洁 江晨 王鲁慧 王希平 王明清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为了提高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缓释性,本文对其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以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并考察其稳定性和... 为了提高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缓释性,本文对其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以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并考察其稳定性和模拟胃肠道消化特性。结果显示,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微胶囊的最优工艺为芯壁比1:2.72、氯化钙质量分数2.0%、固化时间32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6.97%。微胶囊稳定性研究显示,微胶囊中肽的损失率随pH、温度、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由pH 6.8溶液处理8 h的肽损失率达12.86%,经60℃处理8 h的肽损失率为15.72%,在1 mol/L的钙溶液中处理8 h其损失率达23.42%。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2 h累计释放率仅为21.91%,而到达模拟肠液后,6 h累计释放率达68.87%。由上述结果可知,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微胶囊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具有延缓释放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α-葡萄糖抑制 微胶囊 制备 稳定性 模拟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新型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
18
作者 杨春婷 弘子姗 +6 位作者 张丽 龚婉莹 汪雯婧 黄俏 张惟韬 解静 田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36-244,共9页
核桃富含蛋白质,是多种生物活性肽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核桃源多肽可能具有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而α-葡萄糖苷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但目前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仍未被充分挖掘。该实验旨在从核桃中筛选出新型潜在的α-... 核桃富含蛋白质,是多种生物活性肽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核桃源多肽可能具有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而α-葡萄糖苷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但目前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仍未被充分挖掘。该实验旨在从核桃中筛选出新型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基于数据库获取核桃蛋白序列,进行虚拟酶解,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虚拟酶解的8条核桃蛋白共得到1769条多肽,其中胃蛋白酶(pH>2)理论水解度最高,为35.67%。通过Peptide Ranker系统筛选出100条肽序列,进一步通过Innovagen、ToxinPred和A11erTop数据库筛选得到7条具有较好溶解性、无毒性和无致敏性的多肽。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多肽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发现肽段SPDW的结合亲和力最高,为-9.3 kcal/mol,其次FQR和GQRPW结合能都为-9.0 kcal/mol,其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靶蛋白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FQR与受体蛋白结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推测其可能是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该研究利用虚拟筛选技术筛选出潜在的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为核桃源降糖肽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蛋白 α-葡萄糖抑制 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9
作者 陈玲 王学方 +3 位作者 李智宁 张立攀 李晓 宁二娟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总酚含量分别为31.45、32.64 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1.11、40.67 mg/g,其次是酯键合态酚和糖苷键合态酚,不溶性结合态酚含量较低;两种牡丹花游离酚均含有17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白藜芦醇、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大波斯菊苷;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中主要成分是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游离酚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丹凤、香玉牡丹花游离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855.03、367.10、230.54μmol/g和499.06、290.64、196.39μmol/g;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2.15、13.87μg/mL。研究结果对丹凤和香玉多酚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花 游离酚 酯键合态酚 键合态酚 不溶性结合态酚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原花青素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0
作者 吴雪 李毅诺 +4 位作者 董永惠 魏来 彭强 韩林 王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2,共10页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力。当SBPC质量浓度为10μg/mL和4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98.18%和87.08%。在细胞水平上,仅20μg/mL的SBPC就能显著恢复棕榈酸引起的HepG2细胞活力下降(P<0.001),并且不同质量浓度的SBPC均能显著降低细胞ROS水平(P<0.001)。同时,SBPC还能通过抑制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此外,SBPC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可逆竞争性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为8.646μg/mL。进一步研究发现,SBPC可与α-葡萄糖苷酶上一个或一类活性位点中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从而发挥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本研究证实了SBPC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并可为其作为降糖类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原花青素 抗氧化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