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村镇空间规划技术适宜性评价思路探讨
1
作者 吴智刚 郭敏玲 +1 位作者 许敏琳 陈忠暖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27-131,共5页
以"核心解译法"为例,通过对6大村镇问题矛盾焦点和10大技术作用核心的归结,发现土地利用矛盾主线是人地关系,村镇发展的矛盾焦点是轻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而对应的技术重点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村镇集聚发展的问题,技术的作用... 以"核心解译法"为例,通过对6大村镇问题矛盾焦点和10大技术作用核心的归结,发现土地利用矛盾主线是人地关系,村镇发展的矛盾焦点是轻视公共配套设施建设,而对应的技术重点是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和村镇集聚发展的问题,技术的作用核心与问题的矛盾焦点基本对应.基于"区域差异"的技术适宜性指引是各示范区开展的后续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空间规划 技术适宜性 评价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与结构分解 被引量:3
2
作者 李小克 郑珊珊 +1 位作者 张姝晴 史怀琪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1-105,共15页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于厘清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内涵和机理,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技术选择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分析框架... 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之间的匹配关系,对于厘清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内涵和机理,揭示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的技术选择机制和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纳入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分析框架,首次将偏向性技术进步与要素投入结构是否有利于TFP增长作为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与否的衡量标准,并基于标准化要素增强型固定替代弹性(CES)生产函数,从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和要素效率两个层面系统考察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的测度和来源。由1980—2019年间中国和印度发展实践的经验分析表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我国在有效要素投入结构层面上的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水平上升,这对TFP增长起到一定的稳定作用。然而,粗放的物质资本深化引发资本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减,造成了我国要素效率层面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较大损失。与此同时,我国劳动效率水平也进入低速增长状态,这是中国TFP增长率低于印度的最主要原因。相对而言,印度劳动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较大的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递增效应。工业化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经济自由程度演变显著推动了我国偏向性技术进步适宜性向要素效率驱动转变。本文为我国发展适宜的偏向性技术以促进TFP持续增长提供了有益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向技术进步适宜 技术选择机制 要素边际生产率变化机制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金融何以驱动中国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基于适宜性技术创新的机制检验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娜娜 蔺鹏 《南方金融》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36,共18页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数字金融、适宜性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八大城市群13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适宜性技术创新模式下数字金融驱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 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构建数字金融、适宜性技术创新与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基于2011-2019年中国八大城市群139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适宜性技术创新模式下数字金融驱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产生显著的激励效应;适应性技术创新视角下数字金融能够通过促进不同类型技术创新驱动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数字金融对城市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空间溢出效应因技术创新类型、区域经济地理特征的差异而呈现显著的时空异质性。上述研究结论的启示:要深入推进数字金融资源空间均衡协调发展,增强数字金融服务与区域技术创新模式、经济地理特征的耦合适配性,充分发挥数字金融的技术创新激励效应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全要素生产率 数字金融 适宜技术创新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发国家适宜性技术选择的研究述评 被引量:1
4
作者 袁礼 王林辉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1-20,158,共10页
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适宜性是引致跨国技术和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发展脉络,对局部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和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评价资本深化... 技术选择与要素禀赋的适宜性是引致跨国技术和收入差距日趋明显的关键因素。本文根据适宜性技术选择机理的发展脉络,对局部性技术创新理论、诱致性技术创新理论、技术进步偏向性理论和适宜性技术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并评价资本深化、异质性劳动和制度约束对适宜性技术选择及跨国生产率差异的作用效应。在总结已有文献研究局限性的基础上,指出适宜性技术选择问题的前沿研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要素禀赋 技术进步 适宜技术 技术选择 资本深化 异质劳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引进、适宜性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 被引量:2
5
作者 汪桥红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2-98 147,147,共8页
面对中国出口增长乏力的窘境,寻求出口新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引进视角研究了适宜性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首先按照地域划分依次探讨了适宜性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关系,然后采用门槛效应模型,以... 面对中国出口增长乏力的窘境,寻求出口新动力成为中国经济维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技术引进视角研究了适宜性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的影响效应,首先按照地域划分依次探讨了适宜性技术进步与出口增长的关系,然后采用门槛效应模型,以技术引进水平作为门槛变量,分析了随着技术引进水平的提升,适宜性技术进步对出口增长影响效应的变化轨迹。研究结果发现:适宜性技术进步显著促进了全国以及东部地区的出口广度增长;适宜性技术进步对全国以及东中西部地区的出口深度增长均无促进效果;适宜性技术进步对出口广度增长的影响存在较低的技术引进门槛,跨越门槛后随着技术引进水平的提升,影响效应逐步增强;适宜性技术进步对出口深度增长的影响存在较高的技术引进门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适宜技术进步 出口增长 技术引进 门槛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选择、“适宜性”技术产业化与高质量增长 被引量:1
6
作者 安果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6-25,共10页
提出高质量增长的核心环节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构建了一个竞争性厂商购买不同类技术的不对称信息模型,分析了不同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分离均衡,得出结论:技术成本较低的"适宜性"技术成果越多,竞争性市场的技术成果产业化... 提出高质量增长的核心环节是技术成果的产业化。构建了一个竞争性厂商购买不同类技术的不对称信息模型,分析了不同技术成果产业化过程中的分离均衡,得出结论:技术成本较低的"适宜性"技术成果越多,竞争性市场的技术成果产业化越稳定,高质量增长越容易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增长 竞争厂商 适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入地域文化的广州乡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适宜性关键技术研究——以广州从化南平村民居改造为例 被引量:18
7
作者 白颖 唐孝祥 《南方建筑》 2020年第3期64-70,共7页
针对乡村建筑能耗不断攀升,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乡村风貌地域特色面临消弭的现状,结合广州从化南平村民居改造的具体案例,运用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工具,阐释地域文化的内涵与表征,从地域特色营造、室外环境整治、围护结构性能优化、... 针对乡村建筑能耗不断攀升,乡村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乡村风貌地域特色面临消弭的现状,结合广州从化南平村民居改造的具体案例,运用文化地域性格理论工具,阐释地域文化的内涵与表征,从地域特色营造、室外环境整治、围护结构性能优化、室内环境品质提升、可再生能源利用等五个方面,提出乡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适宜性关键技术,探讨地域文化与现代绿建技术的融合路径,为乡村建筑保护改造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既有建筑绿色改造 文化地域 绿色建筑技术 适宜关键技术 南平村民居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模式下农村环境治理适宜性技术探索
8
作者 卢洁 宋建军 《农业科技通讯》 2019年第12期16-18,共3页
乡村振兴战略自十九大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身经济的局限性,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文章从农村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地调研和相... 乡村振兴战略自十九大提出以来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课题.由于农村发展的内在规律和自身经济的局限性,农村环境治理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文章从农村发展的现状出发,通过对我国农村地区生态环境问题的实地调研和相关文献的探索创新,在广泛汲取村民生产生活经验的前提下,提出了以“城市—农村”物质能量循环和“乡村—自然”生态系统循环为基础的农村环境治理双循环模式,并由此引出农村环境治理适宜性技术,从而为我国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和生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治理 双循环模式 乡村振兴 适宜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绿地类型差异及其海绵城市建设技术途径 被引量:6
9
作者 朱义 时珍宝 《园林》 2020年第8期2-7,共6页
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渗、滞、蓄、净”等海绵功能提升应与城市绿地类型的主导功能相协调。本文基于城市最小汇水单位的城市绿地类型... 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绿色基础设施,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减轻城市热岛效应、调节城市生态平衡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功能,“渗、滞、蓄、净”等海绵功能提升应与城市绿地类型的主导功能相协调。本文基于城市最小汇水单位的城市绿地类型“渗、滞、蓄、净”等功能差异,通过分析国家统计局关于城市化、绿地、污水、排水等海绵城市近15年相关数据,结合国外发达城市在低影响开发技术领域研究和实践,提出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两大类并实施分类海绵城市功能提升的径流系统管控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类型 海绵城市建设 低影响开发 适宜技术筛选 雨洪源头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融水县培科屯防火改造设计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雁冰 陈群 《消防科学与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076-1080,共5页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在保留传统民居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采用地域适宜性的防火技术和措施,建设"以自救为主,外援为辅"的农村消防基础体系是当前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的重大课题。分析当前桂西北苗族... 如何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和经济基础,在保留传统民居特色和历史文脉的前提下,采用地域适宜性的防火技术和措施,建设"以自救为主,外援为辅"的农村消防基础体系是当前桂西北少数民族村寨建设的重大课题。分析当前桂西北苗族村寨民居的发展现状,以融水县安太乡培科屯为例,探讨苗族聚居村寨防火改造的地域适宜性技术和方法,并提出针对桂西北苗族村寨的防火改造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苗族村寨 地域适宜技术 防火改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偏远山区少数民族民居的绿色更新——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4
11
作者 周伟 《南方建筑》 2015年第2期32-37,共6页
文章通过对偏远乡村少数民族民居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其绿色更新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即充分利用当地的土、木、瓦材料,利用自然资源,以简单可行的方法,结合当地建造传统及现代建筑技术,形成建筑的地域适应性技术,从而切实改善原住居民... 文章通过对偏远乡村少数民族民居现状的分析研究,提出了其绿色更新的被动式设计方法,即充分利用当地的土、木、瓦材料,利用自然资源,以简单可行的方法,结合当地建造传统及现代建筑技术,形成建筑的地域适应性技术,从而切实改善原住居民的人居环境,构筑出与当地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民居,以此实现少数民族民居的绿色更新与发展。作者进而介绍了云南偏远山区傈僳族民居的设计案例及其绿色更新的实践,希望以此促进偏远地区民居人居环境条件的提高与改善,进而实现其健康适宜、与环境和谐相融的绿色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远山区 少数民族民居 适宜地域技术 被动式设计 绿色更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