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技术批评主义及其心理根源
被引量:
4
1
作者
包国光
陈红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35-237,共3页
从技术毁坏自然事物、降低人的地位、统治社会和技术扩张招致危险等方面概括了技术批评主义的基本观点 ;指出对现代技术的心理反应是技术批评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了技术批评主义产生的因由 ,揭示了人类渴望自...
从技术毁坏自然事物、降低人的地位、统治社会和技术扩张招致危险等方面概括了技术批评主义的基本观点 ;指出对现代技术的心理反应是技术批评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了技术批评主义产生的因由 ,揭示了人类渴望自由和谐的淳朴愿望 ,技术现实世界与心理需求之间的差距体验 ,对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忧虑和恐惧 ,以及传统宗教心理的惯性作用是技术批评主义的心理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
心理
技术批评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教育技术批评
被引量:
3
2
作者
孙立会
李芒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术"怪圈",一方面专家辈出,一方面却未形成本学科成熟的思想理论及研究方法。究其原因,是缺乏从批评角度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审视。教育技术批评要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技术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术"怪圈",一方面专家辈出,一方面却未形成本学科成熟的思想理论及研究方法。究其原因,是缺乏从批评角度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审视。教育技术批评要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技术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为目标和准绳,遵从孔子思想教育体系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入了解教育技术批评主体和教育技术批评客体,以矛盾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借鉴与吸收其他批评形态研究成果的同时,将"批评"本土化、专业化,发挥教育技术批评对教育技术创新的积极功能,避免其消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
技术
研究
教育
技术批评
学科发展
指导思想
研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论技术批评在电视艺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友军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73,共3页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当代大众审美文化 ,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 ,长时间以来 ,对电视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是艺术的辅助手段层面上 ,技术被理解为一种创作手段。随着大众审美文化的兴盛 ,大大地推进了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当前 ,电...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当代大众审美文化 ,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 ,长时间以来 ,对电视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是艺术的辅助手段层面上 ,技术被理解为一种创作手段。随着大众审美文化的兴盛 ,大大地推进了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当前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审美文化艺术的技术化与技术的艺术化代表了对电视技术认识的两种趋势 ,本文拟对大众审美文化背景下的技术批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批评
电视艺术
大众审美文化
批评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需要小说技术批评
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1-21,共1页
晓华、汪政在《有关短篇小说技术的断想》(《上海文学》96/7)一文中指出:现在的批评大多浮躁,我们以为这浮躁之一便表现为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细读作品,做扎实的文章.现在确实少有人去做很辛苦的作家作品论了,我指的不是那种商业化的...
晓华、汪政在《有关短篇小说技术的断想》(《上海文学》96/7)一文中指出:现在的批评大多浮躁,我们以为这浮躁之一便表现为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细读作品,做扎实的文章.现在确实少有人去做很辛苦的作家作品论了,我指的不是那种商业化的圈子化的批评,而是敏感地注意到小说家在技术上的努力从而去做追踪式的个案研究.自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说家
批评
家
作家作品论
短篇小说
形式研究
技术
分析
技术批评
热门话题
文学演进
静下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网络时代审美经验探析
5
作者
赵德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61,共4页
建立在数字媒介上的艺术作品带给人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数字媒介使艺术作品的直接载体不再具有物质的内容,审美经验的发生场域是数字技术构造的虚拟现实,因而审美经验是即时的深度体验——沉浸——欣赏者直接体验的是艺...
建立在数字媒介上的艺术作品带给人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数字媒介使艺术作品的直接载体不再具有物质的内容,审美经验的发生场域是数字技术构造的虚拟现实,因而审美经验是即时的深度体验——沉浸——欣赏者直接体验的是艺术家构造的体验状态。数字技术作为西方科学传统计算性思维在当代的极端化形式,却包含了技术高度人性化的可能,因而构成了对海德格尔技术批评的一个反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审美经验
数字媒介
虚拟装置艺术
技术
人性化
海德格尔
技术批评
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技术批评主义及其心理根源
被引量:
4
1
作者
包国光
陈红兵
机构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出处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第4期235-237,共3页
基金
天文教育基金资助项目 (NEU 62 70 10 )
文摘
从技术毁坏自然事物、降低人的地位、统治社会和技术扩张招致危险等方面概括了技术批评主义的基本观点 ;指出对现代技术的心理反应是技术批评主义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并从社会心理层面分析了技术批评主义产生的因由 ,揭示了人类渴望自由和谐的淳朴愿望 ,技术现实世界与心理需求之间的差距体验 ,对技术应用负面效应的忧虑和恐惧 ,以及传统宗教心理的惯性作用是技术批评主义的心理根源。
关键词
技术
心理
技术批评
主义
Keywords
technology
psychology
technology criticism
分类号
B029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教育技术批评
被引量:
3
2
作者
孙立会
李芒
机构
廊坊师范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
北京师范大学教学行为研究所
出处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1期35-40,共6页
文摘
目前教育技术研究形成了一个学术"怪圈",一方面专家辈出,一方面却未形成本学科成熟的思想理论及研究方法。究其原因,是缺乏从批评角度对教育技术研究的审视。教育技术批评要在充分认识与肯定教育技术发展成绩的前提下,以教育技术学科发展为目标和准绳,遵从孔子思想教育体系中"和而不同"的理念,深入了解教育技术批评主体和教育技术批评客体,以矛盾分析法为基本研究方法,在借鉴与吸收其他批评形态研究成果的同时,将"批评"本土化、专业化,发挥教育技术批评对教育技术创新的积极功能,避免其消极影响。
关键词
教育
技术
研究
教育
技术批评
学科发展
指导思想
研究方法
Keywords
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Criticism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ubject Development
Guiding Ideology
Research Methodology
分类号
G40-057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论技术批评在电视艺术中的运用
被引量:
1
3
作者
陈友军
机构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出处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71-73,共3页
文摘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当代大众审美文化 ,充分利用了现代高科技的成果 ,长时间以来 ,对电视技术的认识仅仅停留在技术是艺术的辅助手段层面上 ,技术被理解为一种创作手段。随着大众审美文化的兴盛 ,大大地推进了人们对技术的认识。当前 ,电视艺术作为一种大众审美文化艺术的技术化与技术的艺术化代表了对电视技术认识的两种趋势 ,本文拟对大众审美文化背景下的技术批评问题作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技术批评
电视艺术
大众审美文化
批评
模式
分类号
J220 [艺术—美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需要小说技术批评
4
出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1-21,共1页
文摘
晓华、汪政在《有关短篇小说技术的断想》(《上海文学》96/7)一文中指出:现在的批评大多浮躁,我们以为这浮躁之一便表现为很少有人能静下心来去细读作品,做扎实的文章.现在确实少有人去做很辛苦的作家作品论了,我指的不是那种商业化的圈子化的批评,而是敏感地注意到小说家在技术上的努力从而去做追踪式的个案研究.自然。
关键词
小说家
批评
家
作家作品论
短篇小说
形式研究
技术
分析
技术批评
热门话题
文学演进
静下心
分类号
I054 [文学—文学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网络时代审美经验探析
5
作者
赵德华
机构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社科部
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58-61,共4页
文摘
建立在数字媒介上的艺术作品带给人完全不同于传统艺术作品的审美经验。数字媒介使艺术作品的直接载体不再具有物质的内容,审美经验的发生场域是数字技术构造的虚拟现实,因而审美经验是即时的深度体验——沉浸——欣赏者直接体验的是艺术家构造的体验状态。数字技术作为西方科学传统计算性思维在当代的极端化形式,却包含了技术高度人性化的可能,因而构成了对海德格尔技术批评的一个反驳。
关键词
网络时代
审美经验
数字媒介
虚拟装置艺术
技术
人性化
海德格尔
技术批评
体验
分类号
B83 [哲学宗教—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技术批评主义及其心理根源
包国光
陈红兵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论教育技术批评
孙立会
李芒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2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论技术批评在电视艺术中的运用
陈友军
《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需要小说技术批评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网络时代审美经验探析
赵德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