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剩余与企业技术导入博弈分析
1
作者 谢荷锋 《预测》 CSSCI 2001年第5期64-66,78,共4页
企业技术行为的基本激励来源于参与技术剩余的市场分配。本文首先讨论了在不同的市场结构条件下技术导入所产生的技术剩余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研究了在技术导入成本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 ,企业间技术导入博弈均衡及各种可能的相关后果。
关键词 技术剩余 均衡 博弈分析 企业 技术导入决策 技术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资本化的逻辑与限度--以马克思社会劳动的技术剩余为视角 被引量:11
2
作者 陆自荣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21,共17页
农业资本化即运用资本逻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包括市场化的隐性资本化和所有权的显性资本化。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实践证明资本化不但没有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根本对立,相反,资本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农业资本化即运用资本逻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包括市场化的隐性资本化和所有权的显性资本化。1949年以来,中国农业生产实践证明资本化不但没有和社会主义生产力形成根本对立,相反,资本化促进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以马克思社会劳动技术剩余为视角,分析中国农业资本化的逻辑与限度,可以看到,技术与资本化的关系正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表现。一定历史时期内,资本化对提升农业技术、获取农业技术剩余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资本的本性,必须防止资本化过程中小农户经济地位下降、土地被剥夺以及资本对乡村社会侵入等副作用。最后,文章从技术剩余的角度提出“农民合作社”的中国农业适度资本化路径,该路径实现了市场机制和合作机制的统一、小农户和资本的共赢;该路径的实现条件包括加速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智慧农业新技术、培育小农户资本以及构建职业化农民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本化 马克思 社会劳动 技术剩余 农民合作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预测:灰色波形与灰色多维度模型结合
3
作者 胥勇 王艳秋 +1 位作者 潘艳 刘文庆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80-187,共8页
近年来,随着页岩气产业的高速发展,页岩气已成为推动中国中长期能源结构调整、助力碳减排进程的关键力量之一。总体看来,中国页岩气产业尚处于勘探早中期阶段,预测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可以为中国页岩气产业的规划和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随着页岩气产业的高速发展,页岩气已成为推动中国中长期能源结构调整、助力碳减排进程的关键力量之一。总体看来,中国页岩气产业尚处于勘探早中期阶段,预测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可以为中国页岩气产业的规划和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参考。为此,根据中国页岩气产业“贫信息”“少数据”的基础现状特征,结合灰色理论系统预测模型的适用条件,以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作为相关因素变量,使用灰色多维度预测模型GM(1.2)首次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表明:①融入弱化缓冲算子能使灰色波形预测模型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中国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的变化趋势,预测结果揭示中国页岩气新增探明地质储量整体呈现良好增长趋势;②灰色多维度预测模型GM(1.2)的预测结果显示,中国页岩气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将会在2027年达8679.2×10^(8)m^(3),2030年突破10000×10^(8)m^(3),中国页岩气产业具备高质量发展基础。结论认为,随着“双碳”目标的不断推进,在产业政策支持和勘探开发技术进步的双重作用下,中国页岩气产业仍将保持快速高质量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气 剩余探明技术可采储量 新增探明地质储量 灰色波形预测 GM(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东油田挖潜剩余油实用技术应用效果评价 被引量:29
4
作者 王学忠 曾流芳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7-475,共9页
近几年,孤东油田在剩余油描述与挖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老区新井、碳氧比测井、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区,采用在老区打水平井、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等实用技术挖潜剩余油。截至2007年12月,孤东油田已钻... 近几年,孤东油田在剩余油描述与挖潜方面取得了新进展,利用老区新井、碳氧比测井、精细油藏描述等技术预测剩余油分布区,采用在老区打水平井、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等实用技术挖潜剩余油。截至2007年12月,孤东油田已钻水平井43口,累计增油42×104t。新井钻遇有效厚度核算、产能到位率评估、实际钻遇情况与设计指标对比、新井产量与同层老井产量对比认为,老区新井改善了资源利用程度、提高了产能和采收率。孤东油田自2003年9月开展国内首例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先导试验,截至2007年12月,累计增油13.1×104t,翁氏模型预测和修匀-递减法标定二元复合驱可提高采收率7.6%。扣除无效采液后的可采储量预测、消除开发时间差异后的产量指标评价、应用可采储量采油速度划分油田开发阶段等评价方法深化了对开发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东油田 开采剩余技术 水平井 聚合物-石油磺酸盐二元复合驱 翁氏模型 修匀-递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国有资本运营与创新发展
5
作者 刘海波 郭挺 胡锴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3,共11页
基于决策树分析方法,在深入研究案例的运营目的、运转方向、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国有资本运营的“4+1”模式,即战略、管理、剥离、治困和平台模式,并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的分布架构和流程架构。通过挖掘各案例所蕴含的创新要素和... 基于决策树分析方法,在深入研究案例的运营目的、运转方向、运作方式的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国有资本运营的“4+1”模式,即战略、管理、剥离、治困和平台模式,并构建了国有资本运营的分布架构和流程架构。通过挖掘各案例所蕴含的创新要素和Kendall相关分析,确立运营模式与科技创新之间的联系,并建立了国有资本运营的创新架构。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推进结构调整、做强主业,有利于创新发展,而且从国有资本运营角度看,国家政策调整对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比市场反馈作用更为明显。其中,战略模式与科技创新的关联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有企业 资本运营 创新发展 结构调整 技术剩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测油气田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 被引量:34
6
作者 陈元千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44-548,共5页
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指标,尤其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未来开发的物质基础。目前,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预测可采储量的方法有: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预测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然而,当油气田业已进入递减阶段之后... 可采储量和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开发的重要指标,尤其剩余可采储量,是油气田未来开发的物质基础。目前,对于水驱开发的油田,预测可采储量的方法有:水驱曲线法、产量递减法、预测模型法和数值模拟法。然而,当油气田业已进入递减阶段之后,产量递减法则是最为重要的预测方法。它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标准方法。基于产量递减法,提出了预测油气田技术可采储量、经济可采储量、剩余技术可采储量和剩余经济可采储量的快速方法。这些方法的实用性、有效性和可靠性,已被我国12个油田的实际应用所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测 油气田 技术可采储量 经济可采储量 剩余技术可采储量 剩余经济可采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适应混合反演剩余静校正 被引量:2
7
作者 井西利 李丽 陈淑梅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3-157,共5页
本文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 ,分析了已有的线性反演及非线性反演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效率较高、搜寻全局最优解的混合反演方法 ;即在求解过程中每次扰动采用线性寻优方法搜寻局部最优解 ,在迭代过程中采用... 本文针对剩余静校正问题的非线性特点 ,分析了已有的线性反演及非线性反演方法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计算效率较高、搜寻全局最优解的混合反演方法 ;即在求解过程中每次扰动采用线性寻优方法搜寻局部最优解 ,在迭代过程中采用模拟退火法随机搜寻 ,就可以用较少的迭代次数搜寻全局最优解。此文中还提出了反演参数的选取方法 ,使得该法具有自适应的特点。理论分析和数值计算表明 ,该法不仅解决了剩余静校正较强的非线性全局优化问题 ,而且提高了计算效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反演 模拟退火法 剩余静校正技术 石油勘探 地震资料 资料处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非均质致密砂岩气藏剩余气分布定量描述与挖潜对策--以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为例 被引量:18
8
作者 祝金利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89-95,共7页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低产低压气井逐年增多、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调研同类型气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和地... 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苏11区块北部老区经过十余年的开发,低产低压气井逐年增多、储量动用不均衡、剩余气分布复杂等问题越来越突显。为了改善其开发效果,在调研同类型气藏开发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和地质建模、数模一体化剩余气评价技术,准确描述井间、层间剩余气的分布,然后在明确侧钻水平井、侧钻井和调层井选井选层技术界限的基础上,制订出具体的挖潜对策,指导了该区块现场挖潜工作。研究结果表明:①复杂河流相砂岩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可以实现单砂体级别的精细刻画,对优势储层进行定量描述,为河流相储层地质研究提供了模式指导;②“动态分析法+数值模拟法”天然气剩余储量评价技术精准描述了剩余气的平面和纵向分布特征,为下一步挖潜指明了方向;③苏11区块北部老区天然气剩余储量分布可划分为井网未控制型、层内非均质型及层间非均质型3种模式,针对井网未控制型优先考虑侧钻水平井挖潜,针对层内非均质型优先考虑侧钻井挖潜,针对层间非均质型则优先考虑部署调层井挖潜;④确定了侧钻水平井、侧钻井、调层井选区选井选层技术界限,在苏11区块北部老区已累计部署侧钻水平井5口、侧钻井8口、调层井79口;⑤截至目前,现场措施井有效率达100%,累计增产天然气1.01×108 m3。结论认为,基于该项研究成果所提出的致密砂岩气藏开发老区挖潜对策,取得了较好天然气增产效果,值得借鉴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砂岩气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 剩余气评价技术 选区选井选层 技术界限 挖潜对策 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触电事故特征改进近似熵检测方法 被引量:18
9
作者 熊晓祎 肖先勇 +2 位作者 左金威 黄勇 赵恒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3期27-33,共7页
为了有效减少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针对低压系统,给出一种基于近似熵的触电特征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滑动时间窗计算单通道测量所得总剩余电流的近似熵值。根据近似熵变化规律识别触电事故特征。并针对近似熵算法存在的计算冗余问题,提出... 为了有效减少人身触电事故的发生,针对低压系统,给出一种基于近似熵的触电特征快速检测方法。利用滑动时间窗计算单通道测量所得总剩余电流的近似熵值。根据近似熵变化规律识别触电事故特征。并针对近似熵算法存在的计算冗余问题,提出一种改进近似熵算法,以此减少触电特征检测时间。对IEC人体电阻抗模型、实验用兔和小树枝进行低压实验,并利用数据验证该方法。结果证明,触电特征近似熵检测方法具有噪声鲁棒性、不受总剩余电流幅值和触电方式影响的特点,采用改进近似熵算法缩短了触电特征检测时间,能满足工程应用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电流保护技术 触电事故电流 近似熵 事故检测 触电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自适应算法的触电事故电流检测 被引量:19
10
作者 熊晓祎 肖先勇 赵恒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39-144,共6页
针对如何快速有效检测触电事故电流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算法的触电事故电流检测方法。基于自适应滤波原理,建立了自适应触电电流检测模型,并结合归一化最小均方(N-LMS)算法对测量的总剩余电流噪声消除和自然剩余电流分离,实现... 针对如何快速有效检测触电事故电流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算法的触电事故电流检测方法。基于自适应滤波原理,建立了自适应触电电流检测模型,并结合归一化最小均方(N-LMS)算法对测量的总剩余电流噪声消除和自然剩余电流分离,实现了触电事故电流的检测。利用触电实验的实测数据对该方法进行验证,并与增量检测法、BP神经网络检测法、最小二乘支持向量机(LS-SVM)检测法以及电流幅值检测法进行比较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算法的触电事故电流检测方法具有响应时间短、噪声鲁棒性好并且能有效消除保护动作死区的优点,对新一代剩余电流保护装置开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剩余电流保护技术 触电事故电流 N-LMS自适应算法 事故检测 自适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ater invasion and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in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using core displacement and NMR 被引量:3
11
作者 GUO Cheng-fei LI Hua-bin +2 位作者 TAO Ye LANG Li-yuan NIU Zhong-xia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0年第2期531-541,共11页
Water invas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gas reservoirs with active edge-and-bottom aquifers.Due to hig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feature exploitation obstacles and lo... Water invasion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gas reservoirs with active edge-and-bottom aquifers.Due to high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production parameters,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feature exploitation obstacles and low recovery factors.In this study,combined core displacement and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experiments explored the reservoir gas−water two-phase flow and remaining microscopic gas distribution during water invasion and gas injection.Consequently,for fracture core,the water-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 is higher and the co-seepage interval is narrower than that of three pore cores during water invasion,whereas the water-drive recovery efficiency at different invasion rates is the lowest among all cores.Gas injection is beneficial for reducing water saturation and partially restoring the gas-phase relative permeability,especially for fracture core.The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and the content are related to the core properties.Compared with pore cores,the water invasion rate strongly influences the residual gas distribution in fracture core.The results enhanc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water invasion mechanism,gas injection to resume production and the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so as to improve the recovery factors of carbonate gas reservo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re displacement gas−water two-phase flow recovery factor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 remaining gas distribu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