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技术与教育 被引量:1
1
作者 米川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斯蒂格勒指出,人本质上是“在技术中存在”,技术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海德格尔说,人类居住于工具性的环世界中。技术与教育素来是紧密的伴生关系。技术特别是作为智力技术、社会建构技术和元认知工具的媒介技术是教育的最基本要素。... 斯蒂格勒指出,人本质上是“在技术中存在”,技术是人的存在的根本方式。海德格尔说,人类居住于工具性的环世界中。技术与教育素来是紧密的伴生关系。技术特别是作为智力技术、社会建构技术和元认知工具的媒介技术是教育的最基本要素。历史上每次重大的媒介技术革命都会带来重大的文明、知识和教育的变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媒介技术 认知工具 人类居住 斯蒂格勒 伴生关系 技术与教育 基本要素 知识和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教育
2
作者 文青 《开放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共1页
今天,信息技术已渗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这可能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应用的成效是什么?体现在哪?这个问题寻求的答案,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等,这是它的短期成效。这里追问的是它的长期成... 今天,信息技术已渗入学校教育的方方面面,这可能需要我们思考一个问题:教育技术应用的成效是什么?体现在哪?这个问题寻求的答案,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回答,比如提高了教学效率,节省了教学时间等,这是它的短期成效。这里追问的是它的长期成效,即技术应用对教育教学进而对学生发展最终带来了什么?按常规的方法计算,如果劳动时间不变(教学时间不变),教与学的效率得到提高,那么必定意味着单位时间内(一学期或一学年)将取得更多更高(额外部分)的成效。这也即是这个问题的核心,即技术应用带来的额外成效是什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效率 问题的核心 教与学 技术与教育 :教育 成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之外的第二条道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路径之反思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刚要 李艺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3-17,共5页
尽管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思想改造,实现了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飞跃。但由于受到集体意志、思维惯性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学者仍然执着于"信... 尽管我们在实现教育信息化的途径与方法上,完成了一次革命性的思想改造,实现了由"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飞跃。但由于受到集体意志、思维惯性等因素的影响,相关学者仍然执着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既有观点与方法,在"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框框中艰难跋涉。"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对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而言无疑是重要的,但也凸显出前所未有的困境。而从教育理论(原理)出发,研究其理论框架对技术命题的"关怀",则可能是摆脱现有困境,助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最终实现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 教育理论(原理)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 被引量:224
4
作者 何克抗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9-23,共5页
本文在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所包含六个模块的主要内容进行认真学习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规划》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教益与启示,从"如何认识统领本《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总纲’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理解‘信息... 本文在对《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所包含六个模块的主要内容进行认真学习与分析的基础上,对该《规划》能给我们带来的最大教益与启示,从"如何认识统领本《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总纲’的重大意义"以及"如何理解‘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确切内涵"这两个方面作了深入的思考。特别是对本《规划》首次提出"深度融合"观念的特定背景及其确切内涵作了较中肯的剖析和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信息化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 课堂教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开放大学视角剖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被引量:5
5
作者 苏宏 袁松鹤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7年第4期50-58,共9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需探讨的核心问题。远程教育是整合技术的独特教育形式,因此从远程教育机构尤其是开放大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认识和框... 信息技术与教育全面深度融合是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教育信息化进程中亟需探讨的核心问题。远程教育是整合技术的独特教育形式,因此从远程教育机构尤其是开放大学的视角切入,深入分析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认识和框架,有助于把握其未来发展。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或目的,是要增强学习者的学习体验,促进教育机构规模、成本、质量三者之间均衡发展;融合的产物表现为产品层面的教学软件和质量层面的对产品的系统设计;融合的效果体现为教学模式和运营模式的创新。远程教育领域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框架,表现为平台功能系统和技术团队的定位与管理两个方面。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是泛在学习,首要表现是移动学习,其推进需要综合考虑用户需求、推进路线和政策环境三方面的因素,只有三者协同推进,才能真正实现泛在学习和终身学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放大学 技术与教育 深度融合 发展框架 泛在学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与教育关系新论 被引量:33
6
作者 王竹立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CSSCI 2012年第2期26-32,共7页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技术曾经对教育变革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应该围着技术转。包容性思考是整合"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教育为中心"这两... 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教育技术研究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技术曾经对教育变革产生过革命性的影响,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的教育应该围着技术转。包容性思考是整合"以技术为中心"还是"以教育为中心"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有效方法。技术分为革命性技术与过渡性技术两大类,未来的革命性技术是能进入普通家庭的多向视频会议系统和移动视频终端技术。在技术与教育之间应该寻找一个平衡点和结合点。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推进模式应该从以前的资助项目,向今后的资助人的方向转变。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定位应该既是新技术的引领者和推广者,同时还应是技术的反思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与教育 教育变革 技术决定论 视频会议系统 包容性思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中国教师“经验”构筑教育实践取向的个人教育哲学——聚焦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保中 《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2-15,共4页
构筑和形成能够审度中国特色教育、能够反思自身教育经验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聚焦日常的教育实践和热点问题,如信息技术与课程乃至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通过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田野式... 构筑和形成能够审度中国特色教育、能够反思自身教育经验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和个人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聚焦日常的教育实践和热点问题,如信息技术与课程乃至教育的深度融合问题,通过研究者和教师之间田野式的合作研究,基于中国教师的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构筑和形成教育实践取向的教师个人教育哲学,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经验 个人教育哲学 教育实践取向 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傲慢”与教育“偏见”:一个场域冲突的视角 被引量:5
8
作者 邱昆 胡钦晓 《电化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1,45,共8页
厘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技术时代讲好教育故事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看,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呈现出“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博弈,技术对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沉睡”到“觉醒”再到“扩张”的阶段... 厘清技术与教育的关系,是实现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基本前提,也是技术时代讲好教育故事的必然选择。历史地看,技术与教育的双向互动,呈现出“傲慢”与“偏见”的相互博弈,技术对教育大致经历了从“沉睡”到“觉醒”再到“扩张”的阶段性旅程,教育对技术则进行了从“无视”到“接纳”再到“迷失”的即时性回应。基于此,文章从场域冲突的视角,分析了技术“傲慢”与教育“偏见”的成因:“技术意向性”与“教育对象性”的结构冲突、“形而下之器”与“形而上之道”的惯习冲突、“技术成事”与“教育成人”的权力冲突。由此,造成了主体性消解、创新性束缚、生命性遮蔽等问题。为更好促成两者的深度融合,需要在“载道于器”层面上把握技术辅助教育的功能定位,在“以道御器”层面上把握教育主导技术的育人核心,在“道器相长”层面上把握教育协同技术的相向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傲慢” 教育“偏见” 技术与教育 场域理论 场域冲突 场域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扩散视角下信息技术与学校教育融合的若干思考 被引量:69
9
作者 杨浩 郑旭东 朱莎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6,19,共7页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还面临着一些困惑与挑战,比如"非显著性差异现象"与"乔布斯之问",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历史命运。从"创新扩散模型""... 信息技术与教育的融合是大势所趋,但在理论与实践的层面上还面临着一些困惑与挑战,比如"非显著性差异现象"与"乔布斯之问",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历史命运。从"创新扩散模型""技术接受模型""技术成熟度曲线"等技术扩散的理论视角出发来审视与反思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内的扩散,有助于我们把握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普遍规律,破解技术与教育融合的历史与现实难题。而揭示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适效性与滞后性等特殊性,则可以有效回应"非显著性差异现象",回答"乔布斯之问"。以此为基础,该文对包括大型开放网络课程、翻转课堂、电子书包在内的教育技术创新进行了深度解析,期望能够更进一步地认识信息技术与教育、尤其是正规学校教育融合的长期性与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 技术扩散 适效性 滞后性 大型开放网络课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技术推动学习的新模式——美国国家教育技术计划的启示 被引量:20
10
作者 周由游 施建国 《中国电化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54-58,共5页
美国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教学活动衔接、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教育生产力5个维度提出了技术推动学习的21世纪学习新模式,强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并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美国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第四个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从个性化学习、过程性评价、教学活动衔接、基础设施建设及提高教育生产力5个维度提出了技术推动学习的21世纪学习新模式,强调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基础与核心地位,并倡导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基于技术的过程性评价,促进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教育生产力,为美国学生在新形势下掌握各种知识与能力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已经逐步进入以"融合"为特征的新阶段,学习美国国家教育发展新模式对于探索我国教育信息化新阶段的发展路径和发展策略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认为,基于对美国技术推动学习新模式的启示,我国应进一步深化对教育信息化的再认识,摒弃信息技术工具观,注重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和教学活动的融合,依托信息技术创建教育管理的新模式、教与学的新模式,全面提高师生的信息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教育技术计划 技术与教育融合 教育教学新模式 教育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构建研究——基于ISTE 2017版《教育者标准》 被引量:30
11
作者 王永军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0-60,共11页
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是以"创新"为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重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是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以技术创新教学为主导思想,发... 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是以"创新"为引领的教育信息化2.0建设的重点;构建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是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建设的先决条件。2017年,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STE)以技术创新教学为主导思想,发布了新版《教育者标准》。在详细解读新标准的能力维度及指标、分析信息技术创新应用特色的基础上,借鉴该新标准的创新灵魂和框架结构,提出了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应以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为诉求,以给学生学习赋权为出发点,以教师创新型角色为依托,以教学法创新为具体内容,从而构建包含创新设计者、学习促进者、建设性评价者、主动学习者、积极合作者、模范示范者等能力维度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应用能力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ISTE 教育信息化2.0 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创新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教育信息若干问题的探讨 被引量:3
12
作者 一渡 赵丽娟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31-36,共6页
本文围绕教育信息这个主题,探讨了与其相关的若干概念、教育信息传播模式、教育信息的增值与增殖、教育信息传播链的干扰等问题,尤其从新的角度探讨教育信息的增值与增殖。
关键词 教育信息传播 认知结构 《电化教育研究》 若干问题 传播模式 信息增值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信息增殖 教育 教育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学术建设促进电化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3
作者 采振祥 傅霖 黄俊联 《电化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8-21,共4页
一、引言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从1978年重新起步,已经历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国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1]一文中,曾对此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中两点介绍了我国电教界大规模地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的... 一、引言我国的电化教育事业从1978年重新起步,已经历2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南国农教授在《面向21世纪的中国电化教育》[1]一文中,曾对此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其中两点介绍了我国电教界大规模地开展教学实验研究的情况,充分说明了我国的教育技术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教育 学术建设 教学研究 电化教学 教学设计 现代教育技术与教育现代化 非书资料著录 改革与发展 学术论文 电教工作
全文增补中
网络科技时代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研究——评《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宇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I0004-I0004,共1页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处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随着学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教学效果也逐渐提升。一直以来,音乐都被称为有节奏的语言,尤其是针对儿童而言,音乐能够通过自身的...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教育者和被教育者身处日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的环境中。随着学者对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重视程度的提高,幼儿教学效果也逐渐提升。一直以来,音乐都被称为有节奏的语言,尤其是针对儿童而言,音乐能够通过自身的特点促进儿童在智力与性格等方面的提升与改善。《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一书对于新时代下儿童音乐教学效果提升策略进行了详细阐述,并对音乐教育与活动具体设计进行了研究,现就幼儿的音乐教育谈一谈个人的一些见解和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育 幼儿教学 教育 《幼儿园音乐教育与活动设计》 网络科技 儿童音乐 信息技术与教育 信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