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
1
作者 胡建次 李国伟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9-103,共5页
我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情感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层面上展开了对词之体制的推尚,将传... 我国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从创作实践之难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二是从诗词同源或同旨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三是从有补于诗歌情感表现角度对词体的推尊。上述几条线索,从主体层面上展开了对词之体制的推尚,将传统词学批评中尊体论的基本面目清晰地呈现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词学 批评视野 尊体论 维面展开 线索承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
2
作者 胡建次 夏晨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43-148,共6页
我国古典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维护与持守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二是对传统词体本色观念予以破解之论的承衍。此两方面论说形成交集,相反相成,共构出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主体空间,成为推动传统词学演变发展的内... 我国古典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大维面:一是维护与持守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承衍,二是对传统词体本色观念予以破解之论的承衍。此两方面论说形成交集,相反相成,共构出传统词体本色之论的主体空间,成为推动传统词学演变发展的内在助推力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词学 词作体性 本色论 维面展开 线索承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学中诗词体性之辨的承衍
3
作者 胡建次 汪素琴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14-119,共6页
我国古典词学中诗词体性之辨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偏于辨分诗词体性之异论的承衍,二是偏于辨说诗词体性之通论的承衍。上述两条线索从不同的维面上展开了诗词体性之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认识词作体性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辨识。
关键词 古典词学 诗词体性之辨 线索承衍 辨异论 辨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学用事论的承衍
4
作者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10-115,共6页
我国古典词学用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肯定与主张词作用事之论的承衍,二是词作用事要求之论的承衍。其中,第二个维面又包括两条分支线索:一是要求词作用事自然妥贴圆融之论的承衍;二是要求词作用事灵活、事为意用之论的承... 我国古典词学用事论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肯定与主张词作用事之论的承衍,二是词作用事要求之论的承衍。其中,第二个维面又包括两条分支线索:一是要求词作用事自然妥贴圆融之论的承衍;二是要求词作用事灵活、事为意用之论的承衍。这几条线索从主体上展开了词学用事论的空间,将古典词学用事论的内涵较为完整地呈现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典词学 用事论 承衍 肯定之论 要求之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词学中词曲之辨的承衍
5
作者 胡建次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69-173,共5页
我国传统词学中词曲之辨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于辨分词曲体性之异论的承衍,二是偏于辨说词曲体性之通论的承衍。它们在论说向度上形成交集,相互对立而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完善了词作体性之论,为全面深... 我国传统词学中词曲之辨的承衍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于辨分词曲体性之异论的承衍,二是偏于辨说词曲体性之通论的承衍。它们在论说向度上形成交集,相互对立而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完善了词作体性之论,为全面深入地认识与把握词体之性提供了坚实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词学 词曲之辨 线索承衍 辨异论 辨通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词集序跋中的诗词体性之异论 被引量:1
6
作者 胡建次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01-207,共7页
清代词集序跋中的诗词体性之异论,主要体现在六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予以辨分;二是偏于从创作主体素质要求角度予以辨分;三是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角度予以辨分;四是偏于从结构笔法与技巧运用角度予以辨分;五是... 清代词集序跋中的诗词体性之异论,主要体现在六个维面:一是偏于从艺术体制与内在质性角度予以辨分;二是偏于从创作主体素质要求角度予以辨分;三是偏于从创作旨向与艺术功能角度予以辨分;四是偏于从结构笔法与技巧运用角度予以辨分;五是偏于从声调运用与音律表现角度予以辨分;六是偏于从面貌呈现与审美风格角度予以辨分。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与相互融通,从不同视点上展开、充实与深化了传统诗词体性之论,为后人全面深入地把握词之体性提供了宽阔而坚实的平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词学 词集序跋 诗词体性 异别辨分 线索承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体派之宗论 被引量:1
7
作者 胡建次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43-147,共5页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体派之宗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重于推扬婉约体之论,二是主张婉约与豪放不可偏废之论。此两方面线索各见承衍,各有推阐,客观上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交集与建构关系,从主体上继续展开了古典词学批...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野中的体派之宗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重于推扬婉约体之论,二是主张婉约与豪放不可偏废之论。此两方面线索各见承衍,各有推阐,客观上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交集与建构关系,从主体上继续展开了古典词学批评中的体派之宗论,将传统词学中体派宗尚的历史意义与批评拘限更为明确、充分地揭橥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词学批评 体派之宗 偏尚婉约 不可偏废 线索承衍 民国以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 被引量:1
8
作者 胡建次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6-79,共4页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不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上述四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 民国时期以来传统词学中的词境论,主要体现在四个维面:一是对"境"作为词作审美之本的不断标树,二是对词境表现要求的论说,三是对词境类型划分的辨析,四是对王国维"境界"说的消解。上述四个维面所包含的不同线索,从主体上承衍了古典词境论的内涵,勾画出我国现代词学中词境论的展开面貌及阐说轨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词学 词境论 维面展开 承衍阐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域中的南北宋之论
9
作者 胡建次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7-70,共4页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域中的南北宋之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重以北宋词为宗尚之论,二是主张兼融并取南北宋词之论。此两方面线索,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交集与建构关系,从主体上继续展开了古典词学批评视域中的南北宋之论,将传... 民国以降词学批评视域中的南北宋之论,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偏重以北宋词为宗尚之论,二是主张兼融并取南北宋词之论。此两方面线索,形成相互联系、相互对立的交集与建构关系,从主体上继续展开了古典词学批评视域中的南北宋之论,将传统词学中南北宋之宗的历史意义与批评拘限更为明确与充分地彰显了出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以降 南北宋之论 偏宗北宋 兼融并取 线索承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elf-assembly constructed by perylene bisimide derivatives bearing complementary hydrogen-bonding moieties 被引量:2
10
作者 杨新国 袁欢 +2 位作者 赵秋丽 杨青 陈宪宏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2期206-211,共6页
An intermediate compound 2, 4-bis(laurylamino)-6-(1-(2-aminoethyl)-piperazine)-1, 3, 5-triazine was prepared by stepwise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n triazine ring by lauryl amine and subsequently 1-(2-aminoet... An intermediate compound 2, 4-bis(laurylamino)-6-(1-(2-aminoethyl)-piperazine)-1, 3, 5-triazine was prepared by stepwise nucleophilic substitution on triazine ring by lauryl amine and subsequently 1-(2-aminoethyl)-piperazine. Then imidization of perylene-3, 4, 9, 10-tetracarboxylic acid dianhydride with 2,4-bis(laurylamino)-6-(1-(2-aminoethyl)-piperazine)-1, 3, 5-triazine was carried out to afford a novel perylene derivative bearing two melamine blocks (S2) and 1, 6, 7, 12-tetra(4-tert-butyl phenoxy)-perylene-3, 4, 9, 10-tetracarboxylic acid bisimide (S1. The hydrogen-bond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S1 and S2 were investigated by IH NMR spectrum, UV/Vis spectrum and fluorescence spectrum. The influences on the morphologies of S1·S2 aggregate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well-defined nanofibers with a diameter of about 100 nm can be obtained by self-assembly between S1 and S2 only in CH2Cl2 solution. Based on these results, guidelines for the molecular design and self-assembly of supramolecular polymer materials are presen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ylene bisimide SELF-ASSEMBLY HYDROGEN-BONDING synthe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