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4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的批评经验与理论范式
1
作者
王雨晴
吴玉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79,共7页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独特风格。延安鲁艺的迁移、国家整体文化政策的导向以及东北本土文艺创作的积累,使这一时期的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符合人民文艺本质属性和社会主...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独特风格。延安鲁艺的迁移、国家整体文化政策的导向以及东北本土文艺创作的积累,使这一时期的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符合人民文艺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的理论范式,最终实现了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三者之间的共生发展。这为“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发展研究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研究视角,亦为东北解放后近三十年的总体文艺风格提供了历史细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七年”
东北文艺
批评经验
理论范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文艺批评最高标准与中国“智慧”的艺术和批评经验——以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为中心
2
作者
刘俐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7,共6页
“美学和历史的”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包括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中,承接最高标准并转换为文艺目标和批评标准的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完美的融...
“美学和历史的”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包括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中,承接最高标准并转换为文艺目标和批评标准的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完美的融合”不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想,同时也是一般文艺的理想,并在各时代语境均有文艺创作及其批评理论的拓展空间,由此可以探寻和发现与中国文化文学经验对接的路径。本文以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为抓手,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了“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智慧贯穿始终的最高思想和基本主题,验证了沿着“完美的融合”文艺批评的可行性,彰显了“智慧”作为分析范畴的有效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坐标系参照下,分析范畴同时具有价值评价标准属性。以此个案分析显示批评标准思想与运用方法合二为一的理念:艺术批评经验与最高标准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的一般文艺思想二者相向而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
批评
中国“智慧”
艺术和
批评经验
《大江大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基于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的探讨
被引量:
4
3
作者
吴朝宁
楚江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4-41,共8页
现阶段教学专长研究存在理性-建构两种认识论分庭抗礼的局面,衍生出了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即认为教学专长或是理性认知的结果或是社会建构的成就。这两种对立的过程人为阻隔、对立了教学专长的逻辑空间和社会空间,使...
现阶段教学专长研究存在理性-建构两种认识论分庭抗礼的局面,衍生出了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即认为教学专长或是理性认知的结果或是社会建构的成就。这两种对立的过程人为阻隔、对立了教学专长的逻辑空间和社会空间,使得研究结论片面,客观性受到挑战。科学哲学家朗基诺提出的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在重新梳理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将理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中,用社会化认知替代了理性-建构二分认知,弥合了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可为教师教学专长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所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评
的语境
经验
主义
理性-建构二分
社会化认知
主体间性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科学知识社会化的两种进路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不凡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3期133-144,共12页
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是指基于社会因素来理解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以此超越理性主义的知识观与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所造成的二分对立。目前值得关注的进路有两条:以戈德曼和基切尔为代表的弱社会化进路,试图吸收社会建构论的合理要素,...
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是指基于社会因素来理解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以此超越理性主义的知识观与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所造成的二分对立。目前值得关注的进路有两条:以戈德曼和基切尔为代表的弱社会化进路,试图吸收社会建构论的合理要素,继续寻找科学真理的辩护基础;以所罗门和朗基诺为代表的强社会化进路,试图在颠覆二分僵局的基础上,重新解读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可靠论
最小化的社会认识论
社会
经验
主义
批评
的语境
经验
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的批评经验与理论范式
1
作者
王雨晴
吴玉杰
机构
辽宁大学文学院
出处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3-179,共7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鲁迅的文化选择对百年中国新文学的影响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19ZDA267。
文摘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兼具时代性和地域性的独特风格。延安鲁艺的迁移、国家整体文化政策的导向以及东北本土文艺创作的积累,使这一时期的东北文艺批评形成了独特的景观,并在此基础上建构了符合人民文艺本质属性和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要求的理论范式,最终实现了文艺理论、文艺批评与文艺创作三者之间的共生发展。这为“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发展研究提供了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研究视角,亦为东北解放后近三十年的总体文艺风格提供了历史细节。
关键词
“十七年”
东北文艺
批评经验
理论范式
分类号
I206.7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文艺批评最高标准与中国“智慧”的艺术和批评经验——以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为中心
2
作者
刘俐俐
机构
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
南开大学文学院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7,共6页
基金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究”(15JZD039)。
文摘
“美学和历史的”作为文艺批评的最高标准,包括丰富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中,承接最高标准并转换为文艺目标和批评标准的是:“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的融合”。“完美的融合”不仅是现实主义文学的理想,同时也是一般文艺的理想,并在各时代语境均有文艺创作及其批评理论的拓展空间,由此可以探寻和发现与中国文化文学经验对接的路径。本文以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为抓手,借助细致的文本分析发现了“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智慧贯穿始终的最高思想和基本主题,验证了沿着“完美的融合”文艺批评的可行性,彰显了“智慧”作为分析范畴的有效运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坐标系参照下,分析范畴同时具有价值评价标准属性。以此个案分析显示批评标准思想与运用方法合二为一的理念:艺术批评经验与最高标准及马克思主义文论系统的一般文艺思想二者相向而行。
关键词
文艺
批评
中国“智慧”
艺术和
批评经验
《大江大河》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基于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的探讨
被引量:
4
3
作者
吴朝宁
楚江亭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
出处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34-41,共8页
基金
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研究”(19JZD046)。
文摘
现阶段教学专长研究存在理性-建构两种认识论分庭抗礼的局面,衍生出了理性主义和建构主义两种不同的研究进路,即认为教学专长或是理性认知的结果或是社会建构的成就。这两种对立的过程人为阻隔、对立了教学专长的逻辑空间和社会空间,使得研究结论片面,客观性受到挑战。科学哲学家朗基诺提出的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在重新梳理知识内涵的基础上将理性维度和社会性维度纳入统一的理论框架之中,用社会化认知替代了理性-建构二分认知,弥合了理性主义与建构主义之间的对立,可为教师教学专长研究的深化与拓展所借鉴。
关键词
批评
的语境
经验
主义
理性-建构二分
社会化认知
主体间性
语境
Keywords
Critical contextual empiricism
Rational-constructive dichotomy
Social cognition
Intersubjectivity
Context
分类号
G625 [文化科学—教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科学知识社会化的两种进路
被引量:
1
4
作者
王不凡
机构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
出处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3期133-144,共12页
文摘
科学知识的社会化是指基于社会因素来理解科学知识的生产与发展过程,以此超越理性主义的知识观与社会建构论的知识观所造成的二分对立。目前值得关注的进路有两条:以戈德曼和基切尔为代表的弱社会化进路,试图吸收社会建构论的合理要素,继续寻找科学真理的辩护基础;以所罗门和朗基诺为代表的强社会化进路,试图在颠覆二分僵局的基础上,重新解读科学知识的社会维度。
关键词
过程可靠论
最小化的社会认识论
社会
经验
主义
批评
的语境
经验
主义
Keywords
process reliablism
minimal social epistemology
social empiricism
critical contextual empiricism
分类号
N02 [自然科学总论—科学技术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十七年”时期东北文艺的批评经验与理论范式
王雨晴
吴玉杰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文艺批评最高标准与中国“智慧”的艺术和批评经验——以电视连续剧《大江大河》为中心
刘俐俐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理性主义、建构主义与教师教学专长研究——基于批评的语境经验主义的探讨
吴朝宁
楚江亭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科学知识社会化的两种进路
王不凡
《哲学分析》
CSSCI
201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