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早期的文学批评体系——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四
1
作者 张永辉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5年第1期73-77,共5页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 从中西文化竞争对立、互融共构视野中的文化批评,到以精神强健为目的的人学批评,再到立作家、立文学、立读者、立人国,这就是早期鲁迅的文学批评体系。其特点是开放性中包含着严密性,内部研究联系着外部研究,宏观文学批评中融化着微观文学批评,浑然一体,气息相通。它不是通常所说的浪漫诗学或文化诗学,它浓缩了鲁迅全部的人生追求和文学文化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文学批评体系 中西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德胜 李雷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0期37-45,I0001,I0002,共11页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 建构中国自主的文艺批评话语体系,需要坚持“两个结合”,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与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的深度结合。二者的高度契合及融通,主要不在于概念、范畴、命题等的相近或相同,而在于它们都将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作为文艺批评的基本出发点,不仅有着共同的理论问题域或话题关注点,而且在文艺性质与功能、文艺批评标准与原则、人物形象塑造等核心问题的观念主张方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或精神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 “第二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经典文艺思想 中国传统文艺批评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作家张炜的文学批评
3
作者 吴雯钰 《今古文创》 2025年第4期46-48,共3页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批评指的是作家从事文学批评的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从事批评并非一个罕见的现象。自鲁迅开始,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都在文学创作之外,同时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无论是在文学问题、... 文学批评是文学活动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作家批评指的是作家从事文学批评的现象,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作家从事批评并非一个罕见的现象。自鲁迅开始,许多中国现当代作家都在文学创作之外,同时进行文学批评活动。无论是在文学问题、文学现象还是文学规律的研究上,张炜都因其批评语言的诗性、介入批评方式的独特性和丰富性而在中国现当代作家批评中占有重要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家批评 张炜 文学批评 文学批评话语 古典文学 批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影响——从“五四”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考察 被引量:2
4
作者 王廷信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2期60-72,I0007,I0008,共15页
考察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入手。文化的自主性决定了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而文化自主性的形成,又未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期间经... 考察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首先应从历史和文化的维度入手。文化的自主性决定了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的自主性,而文化自主性的形成,又未能脱离特定的历史语境。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期间经历了北洋军阀统治的覆灭、国民革命的高涨和转折、抗日战争的爆发等重要历史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运动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标志,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针对文艺的立场、态度和方法。而在抗战背景下,强调民族文化自信,立足中华文化根基和中国革命实际的文艺观也在此过程中日益凸显。这种文艺观对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建构产生了强大影响。认识这段历史,对我们思考新时代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建构的问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抗日战争 文艺座谈会 传统文化 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设计批评及其体系建构 被引量:3
5
作者 刘佳 《中国艺术》 2022年第4期18-27,共10页
本文是对设计批评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属于设计学研究范畴,主要内容包括设计批评及其意义、标准、体系等。设计批评理论与实践研究的方向正确、研究方法得当将有利于设计的可持续发展,也有利于探寻、揭示设计的本质和设计发展的基本规律。
关键词 设计 设计批评 设计批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原则、路径和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赵建新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2024年第11期43-51,I0002,共10页
当代戏曲艺术在剧目题材、舞台风貌和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要在“两个结合”的前提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础,立足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境遇,在时代发展中把握新的戏曲... 当代戏曲艺术在剧目题材、舞台风貌和传播方式上都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要在“两个结合”的前提下,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基础,立足戏曲艺术的历史发展和当代境遇,在时代发展中把握新的戏曲形态和旧有传统之间的关系,努力做到坚持历史的原则和动态的原则,立足融合、实践和民间三种路径,尝试共性和个性相结合、文本和舞台相结合、内部批评和外部批评相结合以及跨学科等四种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批评体系 戏曲评论 评论话语 原则 路径 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翻译批评标准体系的多层级构建 被引量:3
7
作者 王一多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85,91,共6页
翻译批评标准是翻译批评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学理上,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还是对于以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研究,翻译批评标准都紧紧围绕着翻译活动的几个要素展开。在对翻译作品进行评价的时... 翻译批评标准是翻译批评中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学理上,无论是对于传统的经验性的、文学性的翻译研究,还是对于以严格的现代语言学为基础的翻译“科学”研究,翻译批评标准都紧紧围绕着翻译活动的几个要素展开。在对翻译作品进行评价的时候,通常有学术、社会、行业规范三类标准,这三类标准或者重合,或者有不同的侧重,或者有自己的特点。本文认为这三类翻译批评标准可以视为理想、现实和规范三个层面,即“要怎么评”,“是怎么评”和“能怎么评”,从而构成多层级的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译标准 翻译批评标准 多层级翻译批评标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新艺术”与中国绘画现代性——论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8
作者 李晶 《艺术学研究》 2023年第6期135-142,共8页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李长之解决中国传统画论缺乏体系性问题的尝试之作,也是他一次重要的艺术批评实践。他结合西方理论家玛尔霍兹、康德和温克尔曼等人的学术观点,采用“以西化中”和“以中化西”的思考方式,用西方的“壮美”...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是李长之解决中国传统画论缺乏体系性问题的尝试之作,也是他一次重要的艺术批评实践。他结合西方理论家玛尔霍兹、康德和温克尔曼等人的学术观点,采用“以西化中”和“以中化西”的思考方式,用西方的“壮美”与中国传统的“逸”概述中国绘画的价值,以回应20世纪早期“美术革命”关于中国绘画的现代性论争。他在学理上对中国绘画理论和美术批评做了体系性建构,提出应根据所处时代境况改变绘画发展方向的议题,认为这不仅是一个绘画的美学问题,亦是古今、中西混杂下如何构造时代之民族精神,以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命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长之 《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美术革命 中国新艺术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东文派文章批评与宋代文章学的成熟
9
作者 李建军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6年第3期17-28,共12页
宋代浙东文派是北宋中叶至宋元之际流衍于浙东地区的散文流派。该文派在文道论、文用论、文体论、文风论、文意论、文势论、文法论等文章批评核心范畴上,都有比较成熟的观点,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与欧苏古文派、道学文派、江湖文派等宋... 宋代浙东文派是北宋中叶至宋元之际流衍于浙东地区的散文流派。该文派在文道论、文用论、文体论、文风论、文意论、文势论、文法论等文章批评核心范畴上,都有比较成熟的观点,具有比较完备的体系。与欧苏古文派、道学文派、江湖文派等宋代其他文派相比,浙东文派的文章批评理论,更为周全,更为细致,更成体系,也更为成熟;同时,在文章批评体式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上,浙东文派较之其他文派也更为突出。浙东文派文章批评体系的完备、体式的丰富,分别从内核和载体两个维度共同推动着文章学的成熟。文章学在宋代的成熟,浙东文派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东文派 文章批评 批评体系 批评体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刘艳的叙事学批评
10
作者 张均 《长江文艺评论》 2018年第2期43-46,共4页
青年学人刘艳近年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异军突起,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不但许多前辈学者对她寄予厚望,同辈学者也多为她的才华与勤奋叹佩不已。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固然得力于她对《文学评论》长期推重的“学理性批评”的积极而有效的... 青年学人刘艳近年在文学批评领域的异军突起,已引起学界广泛关注,不但许多前辈学者对她寄予厚望,同辈学者也多为她的才华与勤奋叹佩不已。这些成绩的取得,一方面固然得力于她对《文学评论》长期推重的“学理性批评”的积极而有效的实践,另一方面,或许更重要的,是她在这些新鲜、敏锐的批评文字里,所显示出的博采众家之长而又自成一格的批评体系与文体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刘艳 叙事学 《文学评论》 文体风格 批评体系 青年学 学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对两种文学批评观的述评
11
作者 谭兴国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7-11,共5页
文学批评是“六经注我”(即用他人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我注六经”(即对他人作品的阐释),是在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浪潮中提出来的,涉及批评性质、目的、方法等许多重要领域的问题。我以为,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 文学批评是“六经注我”(即用他人的作品阐述自己的观点)还是“我注六经”(即对他人作品的阐释),是在强调文学主体性的浪潮中提出来的,涉及批评性质、目的、方法等许多重要领域的问题。我以为,单是这个问题的提出,就反映了我国当代文学批评的自我意识的增强,反映了文学批评界要摆脱在文学事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批评 “六经注我” 作品 社会学派 述评 “科学派” 批评体系 作家 袁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批评的更新与辩证精神
12
作者 何志云 《当代文坛》 1986年第3期66-68,共3页
如果说,在不久以前,文学批评的更新还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盼与呼唤,那么,现今它正在日益变成为事实。由于日趋繁荣的文学创作的促进,也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冲击与渗透,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新课题纷纷涌进文学批评... 如果说,在不久以前,文学批评的更新还只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期盼与呼唤,那么,现今它正在日益变成为事实。由于日趋繁荣的文学创作的促进,也由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诸学科的冲击与渗透,许多新概念、新观点、新方法、新课题纷纷涌进文学批评领域,摇撼着以往桎梏着人们的创造力的那个封闭而缺乏弹性的批评体系。丈学批评出现的这种丰富多彩的局面,其意义远远超过种种新的观念和方法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批评 辩证精神 文学创作 社会学批评 形而上学思维方式 批评体系 作家 真理 求本 自然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在的互文性--观朗香教堂与光之教堂有感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刚 高洁 《美术大观》 2010年第5期50-51,共2页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在后结构主义之后,文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受到愈来愈多的批评家的重视。因此,建筑作为具有"语言—符号性质的构成物",当然也就可以被当做文本纳入到批评体系之中,进行相... 互文性,通常被用来指示两个或两个以上文本之间发生的互文关系。在后结构主义之后,文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受到愈来愈多的批评家的重视。因此,建筑作为具有"语言—符号性质的构成物",当然也就可以被当做文本纳入到批评体系之中,进行相关的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互文性 教堂 后结构主义 互文关系 外部世界 符号性质 批评体系 文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被引量:1
14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9-59,共1页
王岳川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3期发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一文.提要如下: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维论、价值论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 王岳川在《中国社会科学》,1996年3期发表《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一文.提要如下:本文从后现代主义思维论、价值论和中国当代文化中的后现代主义三个方面,论述了后现代主义在思维取向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基本特征以及存在的基本问题,并展开由后现代主义在中国当代文化中的错位现象而引发的一些深层思考.作者认为,后现代主义在思维论层面上的批判否定精神和异质多样的文化意向是值得肯定的,但对其在价值论层面上的虚无主义观念和“零度”艺术观必须保持清醒的批判意识;后现代主义思潮自80年代进入中国之后,促进了包括写作观、语言观、阐释观、批评观和价值观的中国当代文化批评的转型,同时也带来了批评主体的复杂性、批评的缺席和游击状况等诸多问题,为此必须重建新的学木规范和更合理的文化批评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主义 中国当代文化 后现代主义思潮 文化批评体系 价值论 价值取向 思维论 批判意识 语言观 文化意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想起了龙应台
15
作者 夏写时 《上海艺术家》 1995年第5期27-28,共2页
十年之前,台湾出了一个龙应台。一部《龙应台评小说》畅销多时。才华横溢的龙应台,“希望推动台湾的批评风气,开始一种锋利而不失公平、严肃却不失活泼的书评。”她也关注艺术批评:“迫切的,迫切的希望多一点人来参加我的工作,写严格精... 十年之前,台湾出了一个龙应台。一部《龙应台评小说》畅销多时。才华横溢的龙应台,“希望推动台湾的批评风气,开始一种锋利而不失公平、严肃却不失活泼的书评。”她也关注艺术批评:“迫切的,迫切的希望多一点人来参加我的工作,写严格精神的小说批评、诗评、戏剧评、甚至乐评、画评。中国人的客气与虚假不能带到艺术创作里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应台 艺术批评 马森 书评 批评体系 戏剧批评 画评 文学批评 小说批评 中国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虚构”:写作的“十字路口”——刘蒙之访谈录
16
作者 沈闪 《写作》 2018年第4期21-28,共8页
尽管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都能够装进"非虚构写作"这个筐子里,但是不能由此说它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今非虚构写作的影响力还不大,主要原因正在于非虚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缺席。非虚构是一种写作理念、技巧和策略是符合实... 尽管很多不同类型的作品都能够装进"非虚构写作"这个筐子里,但是不能由此说它们就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如今非虚构写作的影响力还不大,主要原因正在于非虚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缺席。非虚构是一种写作理念、技巧和策略是符合实际情形的,但致命的是其内容缺乏核心的聚焦,把非虚构写作当做一种独立文体的看法缺少现实的支撑,非虚构文学理论批评体系的构建亟需得到应有的重视。非虚构写作处于写作的"十字路口",在"非虚构"的共同邀约下,不同学科、背景、动机的作者可能都会经过这里,成为非虚构作家阵营的一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虚构写作 批评理论体系 评价标准 写作平台 商业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