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鲁迅早期的文学批评体系——鲁迅文学批评研究之四 |
张永辉
|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
2005 |
0 |
|
2
|
在精神会通处找寻建构路径——“第二个结合”与中国自主文艺批评话语体系建构初论 |
王德胜
李雷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1
|
|
3
|
论作家张炜的文学批评 |
吴雯钰
|
《今古文创》
|
2025 |
0 |
|
4
|
传统文化对中国文艺批评自主话语体系的影响——从“五四”到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考察 |
王廷信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2
|
|
5
|
设计批评及其体系建构 |
刘佳
|
《中国艺术》
|
2022 |
3
|
|
6
|
构建当代戏曲评论话语体系的原则、路径和方法 |
赵建新
|
《中国文艺评论》
CSSCI
|
2024 |
1
|
|
7
|
翻译批评标准体系的多层级构建 |
王一多
|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8
|
“中国新艺术”与中国绘画现代性——论李长之《中国画论体系及其批评》 |
李晶
|
《艺术学研究》
|
2023 |
0 |
|
9
|
浙东文派文章批评与宋代文章学的成熟 |
李建军
|
《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
2016 |
0 |
|
10
|
论刘艳的叙事学批评 |
张均
|
《长江文艺评论》
|
2018 |
0 |
|
11
|
“六经注我”与“我注六经”——对两种文学批评观的述评 |
谭兴国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1990 |
0 |
|
12
|
文学批评的更新与辩证精神 |
何志云
|
《当代文坛》
|
1986 |
0 |
|
13
|
潜在的互文性--观朗香教堂与光之教堂有感 |
李刚
高洁
|
《美术大观》
|
2010 |
2
|
|
14
|
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文化 |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6 |
1
|
|
15
|
想起了龙应台 |
夏写时
|
《上海艺术家》
|
1995 |
0 |
|
16
|
“非虚构”:写作的“十字路口”——刘蒙之访谈录 |
沈闪
|
《写作》
|
2018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