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43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律”建构与传统目录学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化 被引量:3
1
作者 温庆新 《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6-146,共11页
传统目录学的小说批评作为现代小说史一类重要的“学术资源”,促使批评者在史料来源、批评凭借等方面予以现代价值的探讨。现代批评者基于西方“他律”的小说知识介入传统目录学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化,弱化其原有的知识立场、形式特征与意... 传统目录学的小说批评作为现代小说史一类重要的“学术资源”,促使批评者在史料来源、批评凭借等方面予以现代价值的探讨。现代批评者基于西方“他律”的小说知识介入传统目录学小说批评的现代转化,弱化其原有的知识立场、形式特征与意义规则。此举促使传统目录学的小说批评在以“精神”“思想”“人生”为关键词的现代知识情境中,被建构成具有认识审美价值与感受人生意义的知识特征。现代小说批评基于价值定性与知识结构改造的现代转化,有助于分析现代学术批评的运行环节,也能够在理论限度、批评选择等方面为当今建构中国特色的小说批评体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目录学 小说 “他律” 现代转化 知识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I远读:网络文学的算法批评如何可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张永禄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4-46,246,共14页
以算法批评为核心方法的AI远读作为新质文艺批评的生产力,开辟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新空间。以比特叙事作为底层逻辑,寄生互联网空间的网络文学,因其海量文本、巨型文体特征和类型化的取向,召唤着算法批评进场。算法批评主要包含使用算法进... 以算法批评为核心方法的AI远读作为新质文艺批评的生产力,开辟了网络文学研究的新空间。以比特叙事作为底层逻辑,寄生互联网空间的网络文学,因其海量文本、巨型文体特征和类型化的取向,召唤着算法批评进场。算法批评主要包含使用算法进行文学批评和对文学中的算法进行批评两个层面。推进算法批评,在观念上需要区分专业的算法批评和通用批评的AI批评,拥有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的双重视野;在实操上需要在批评者、算法、文本的多元互动中进行建构、阐释和对话,并利用大语言模型能以自然语言与人类交互的特性,让更多的人文学者参与到算法批评的工作中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 AI 远读 数字人文 网络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伸·建构·承载:地理批评中的文学空间与现实空间 被引量:1
3
作者 韩伟 吴甜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150,共9页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Bertrand Westphal)作为当代西方地理批评理论体系的创始者,他所提出的地理批评作为空间研究的一种新的动态批评理论,不仅使文学与地理学的联结成为事实,拓展了文学空间研究的新方式,为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提供...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Bertrand Westphal)作为当代西方地理批评理论体系的创始者,他所提出的地理批评作为空间研究的一种新的动态批评理论,不仅使文学与地理学的联结成为事实,拓展了文学空间研究的新方式,为现实空间的重新建构提供了可能,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缓减了后现代语境下空间的裂变与重组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在以地方为研究对象的过程中产生出关于地方的新景观,完成了作为主体的“地方”在地理空间与意义空间方面的新建构。本文主要通过景观隐喻的视角,结合真实与虚构、去地域化与再地域化以及文学地图转向三个层面来重新阐释地方重构的内在逻辑,以此完成对地方身份的想象、建构与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尔唐·韦斯特法尔 地理 文学空间 现实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倒退着前进——新媒体时代文学批评的传统与嬗变 被引量:1
4
作者 樊迎春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 在当下文坛,“批评”的用法逐渐被“评论”替代,消除了可能由“顾名思义”产生的价值判断色彩。不管这种替代是意味着文学生态意义上的平和或犬儒,还是呈现了更为学理化、客观化的知识生产,“批评”的本义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危险。而“新媒体”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生态 文学 新媒体时代 学理化 客观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卫自由人本主义或是走向“后人类”——论网络媒介文艺批评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玮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7-135,共9页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 网络媒介成为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带来了两种变化。一种是类似文化产品互动性增强,媒介语言的变化等能够被既有的知识结构容纳的变化;另一种悄然发生的变化是网络媒介让“人”的许多特性,继而是“文艺”的特性发生改变。既有的知识结构和网络媒介文艺之间产生互不理解的区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网络媒介 知识结构 文艺 人本主义 传播方式 互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与“三融合”思想的关系演进及当代价值
6
作者 泓峻 王园园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1,198,共10页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核心内容,无论在理论生成还是在思想精神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生成方面,二者立足文艺现实,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思想精神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致... “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核心内容,无论在理论生成还是在思想精神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理论生成方面,二者立足文艺现实,并在实践中推进;在思想精神方面,二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和一致的价值取向,并在不断深化与细化中向着更为科学的方向发展。“美学的、历史的”批评标准和“三融合”思想内含着文艺创作的最高理想和现实目标,作为文艺批评的重要指导原则,对我国文艺批评的体系建构影响深远,二者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以及“历史的、人民的、艺术的、美学的”批评标准等一起合力建构出较为完整的多层次文艺批评话语与体系,为我国文艺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宏观而科学的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学的、历史的”评标准 “三融合” 文艺评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于同时代批评的几点批评
7
作者 李浩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7-93,共7页
同时代批评推动了同时代经典的确立,在提供洞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批评的症候:在葆有现场性、当下性的同时,更需要做出创建性的、前瞻性的学理指认,审慎地观察一切旧有知识在当下的适用性,防止积习掩盖其“发现”的道德;在与写作者共享时... 同时代批评推动了同时代经典的确立,在提供洞见的同时,也表现出批评的症候:在葆有现场性、当下性的同时,更需要做出创建性的、前瞻性的学理指认,审慎地观察一切旧有知识在当下的适用性,防止积习掩盖其“发现”的道德;在与写作者共享时代背景、生命经验与情感体验的同时,更需要保证客观与准确,超越具体的历史情境,发现作品中跨越时代的艺术品质;处于经验共同体和想象共同体之中,在归纳概括共性的同时,更需要穿透流行思潮的遮蔽,突出作品在本质、理念和原质上独有的发现;呼唤传统与当下的对话,需要将作品置于宽博的历史坐标中衡量,以前人的全部经验和当下世界文学的全部探索为基本参照;所期待的阅读方式,需要批评者不断地丰富、完善和更新自我知识,注重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精微诗道与科学直觉;呼唤发现的品质,需要批评者穿透不及物的诸概念,理解生活、日常以及个体生命的丰富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代人 文学 历史视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实践场域、诠释路径和数字诗学
8
作者 蒋济永 王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5-138,共14页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 持续更新迭代的数字人文技术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新的方法论与诠释路径,同时也引发了关于其理论适用性与实践可能性的讨论。本文围绕“文学的数字人文批评如何可能”这一核心问题,探讨其理论话语、实践场域及诗学建构路径。首先,通过梳理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现状与问题,指出传统批评范式在数字语境下的局限性,并分析其话语体系从文本中心向数据驱动的转变趋势。其次,设置人-机具身交互情境下文学数字人文批评的实践场域,应关注技术中介性、主体协同性与文本生成性的动态融合,强调人机协作对批评范式的重构作用。最后,提出“生成式数字诗学”的批评进路,构建虚实共生与动态协商的智能生态,推动批评实践从静态分析转向制作、解释与批判性并重的动态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数字人文 人-机交互 数字诗学 人-机共生 生成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见证·认同·感召:现象学文学批评“回到作品本身”的三种理路
9
作者 张永清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3,179,共13页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 “回到作品本身”是胡塞尔—英伽登意义上的现象学文学批评的共同理论诉求。在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英伽登的作品论等影响下,现象学文学批评形成了三种理论路径:第一种是杜夫海纳的“见证”批评,认为作品的意义由作品的感性形式所决定,批评是对作品意义的解蔽而非创造;第二种是布莱的“认同”批评,认为批评就是对作品之中作者“我思”的认同,认同是对作品意义的亲历而非创造;第三种是伊瑟尔的“感召”批评,认为批评对文学本文的感知并非对其被动记录,而是情感得以激发、想象力得以激活的过程,感召是对作品意义的创造,尽管这种创造受文学本文等结构性因素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象学 文学 见证 认同 感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杜诗批评的道德苛责风气及其文学思潮背景
10
作者 李瑄 杨茗羽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48-158,共11页
清初是杜诗学史上的高峰,但在这个杜诗地位最尊崇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苛责之声。不少遗民指责杜甫书写身家际遇等得失之情。他们的苛责有程朱理学基因,但更重要的动因是清初文学的道德化思潮。遗民以保存儒家伦理信念为使命,有追求道德... 清初是杜诗学史上的高峰,但在这个杜诗地位最尊崇的时候,却出现了一些苛责之声。不少遗民指责杜甫书写身家际遇等得失之情。他们的苛责有程朱理学基因,但更重要的动因是清初文学的道德化思潮。遗民以保存儒家伦理信念为使命,有追求道德完美的倾向,这使他们不满杜甫未能摒除世俗感情。苛责反映出杜甫与清初遗民精神世界的差异。杜甫对伦常之外的社会生活和自然亦有热情关注,清初遗民的学杜之作却执着于伦理秩序。其自然书写或者聚焦于自然与家国的关联,或者把自然视为形上秩序的载体;其社会书写着力凸显道德情感而轻视日常人情。遗民把文学情感统合于伦理情感的倾向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限制了心灵的广度,另一方面产生出高昂的情感自信,敢于释放不服从诗教传统规范的激情,并把“不和平”的“褊性”推重为杜诗的首要特质。这在杜诗阐释史上是非常特异、值得重视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诗 清初 遗民 文学情感 伦理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之间”作为征候——批评视野中的《我们夫妇之间》及其叙事难题
11
作者 朱羽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102,共8页
重探1950年代初围绕《我们夫妇之间》展开的批评以及萧也牧的自我批评,可以发现萧也牧创作此篇时的“试探”意味以及革命文艺的另一种路径。正如陈涌、丁玲等人所指认的那样,《我们夫妇之间》的症结在于“写法”,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 重探1950年代初围绕《我们夫妇之间》展开的批评以及萧也牧的自我批评,可以发现萧也牧创作此篇时的“试探”意味以及革命文艺的另一种路径。正如陈涌、丁玲等人所指认的那样,《我们夫妇之间》的症结在于“写法”,在于男女主人公“之间”关系的具体描摹。无论是在男女启蒙/改造关系上,还是在难以令人移情的男性主人公叙述者以及“隐含作者”与“叙述者”之间“讽刺”“认同”皆存的状态上,此篇小说与《伤逝》都存在可比性。而萧也牧此一叙事的难题最终呈现为暧昧与反噬:李克所显露的结构性伪善与进城后的优越感,无法得到小说结尾部分“和解”桥段的解决,而男女、工农、城乡“之间”的相互改造依旧是悬而未决的叙事难题。萧也牧复杂的叙事立场也由此得到澄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我们夫妇之间》 萧也牧 叙事难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去读,去辩,去体验——金方廷文学批评印象
12
作者 邱慧婷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F0003-F0003,共1页
上海的女儿,骨子里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敏锐与先锋。很难相信2024年在山城会议“具身相见”时,方廷和我已经做了十数年的云端朋友。一开始是在微博,她为idol(偶像)与网友激情对线,被炸了号, 后来是在豆瓣,几次“文艺青年大辩论”中她舌战... 上海的女儿,骨子里浸润着这座城市的敏锐与先锋。很难相信2024年在山城会议“具身相见”时,方廷和我已经做了十数年的云端朋友。一开始是在微博,她为idol(偶像)与网友激情对线,被炸了号, 后来是在豆瓣,几次“文艺青年大辩论”中她舌战群儒……于是,当看到她对“饭圈”、豆瓣小组的研究文章时,不禁令人会心一笑——多么痛的领悟!在学术研究上,方廷有着浪漫气质,其学术起点根植于古典文学的精密考据,转瞬却注目于互联网及其衍生的文化实践。这是意外,又不意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饭圈 敏锐 云端朋友 先锋 文学 微博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时代的电影批评学范式重构——基于主体性调适到人机共生批评的协同演进研究
13
作者 陈吉德 闫广祺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7,共7页
在人工智能加速嵌入文化生产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批评正经历从文本逻辑向数据逻辑的深度重构,电影批评的生产机制、价值评估体系由此发生重大转向。在此过程中,批评主体逐步“去中心化”,观众评价、平台算法与专家批评之间形成新的协同机... 在人工智能加速嵌入文化生产的时代背景下,电影批评正经历从文本逻辑向数据逻辑的深度重构,电影批评的生产机制、价值评估体系由此发生重大转向。在此过程中,批评主体逐步“去中心化”,观众评价、平台算法与专家批评之间形成新的协同机制,打破了传统权威中心的评价结构,呈现出更为复杂与多元的互动格局。与此同时,数据挖掘、情感分析与机器学习等算法技术不断拓展批评的方法论疆域,从语义解构迈向统计建模,从人文叙述转向计算映射,进而形成一种融合量化分析与文化解读的电影批评跨界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时代 电影 数字人文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研究文学批评史——首部《中国文学批评史》札记
14
作者 张伯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42,共21页
新发现的胡小石《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有待深入挖掘。胡小石的文学批评史研究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而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体现了其深刻的史识和对材料的精妙运用。胡小石的学术理念和实践对当下的文学批... 新发现的胡小石《中国文学批评史》,其学术价值和历史地位有待深入挖掘。胡小石的文学批评史研究不仅关注文学本身,而且将其置于更广泛的文化背景中考察,体现了其深刻的史识和对材料的精妙运用。胡小石的学术理念和实践对当下的文学批评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价值,尤其是在强调文学与文化整体的联系、重视批评史与修辞学的结合等方面,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源和研究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小石 文学评史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代文学的创意写作化与文学批评范式的转型
15
作者 许道军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7-103,共7页
创意写作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文学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并促动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连带中国文学批评范式转型。这种新批评范式尝试以创意写作为新视点,借鉴创意写作研究思路,直面当代文学写作事实,积极介入并干预当... 创意写作的兴起正在世界范围内引起文学生态的系统性变化,并促动当代文学创意写作化,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连带中国文学批评范式转型。这种新批评范式尝试以创意写作为新视点,借鉴创意写作研究思路,直面当代文学写作事实,积极介入并干预当代文学的创作、传播与接受,以解当下文学批评困境。它开始走出纸媒文学写作中心,以创意为衡量作品的价值本位,坚持写作的人民性立场,高度认可文学的产业属性,着眼文学创作的生成叙事与生成抒情,鼓励新的作者与写作活动的产生。但这个转型并未完成,其范式本质还是“创意写作视野下的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意写作 创意写作化 文学 范式 创意本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影史视角下建设性艺术批评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
16
作者 黄美林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90-95,共6页
建设性艺术批评是开放、包容的批评机制,也是专业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批评体系。从电影史视角看,动画批评与动画电影创作共同推动动画艺术发展。在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进程中,为了能够对动画电影提出建设性艺术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开... 建设性艺术批评是开放、包容的批评机制,也是专业性和独立性相结合的批评体系。从电影史视角看,动画批评与动画电影创作共同推动动画艺术发展。在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进程中,为了能够对动画电影提出建设性艺术批评,需要批评者具有开放、包容的批评精神,既要肯定动画电影的创作特色、经验,也要充分把握我国动画电影的创作规律、叙事结构以及创作规则,以自觉、自主的批评意识,为动画电影提供实质性批评意见。本文以电影史为研究视角,对我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程、动画电影艺术批评状况等进行解读,从创作生产、受众体验和文化传播等角度,探讨建设性艺术批评对动画电影创作的影响,并从建构“新动画中国学派”以及大众“想象力消费”需求等语境出发,提出动画电影建设性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影史 建设性 艺术 动画电影 创作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的历史哲学与文明批评史研究——兼论DeepSeek等中国版人工智能的文明特质
17
作者 陈忠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29,共9页
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文明史问题。人工智能是人的主体性、主体能力的数字化、机器外挂。人工智能的兴起,是文明综合演进、积累进步的结果;人工智能也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新动力,推动城乡空间... 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时代。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一个哲学问题、文明史问题。人工智能是人的主体性、主体能力的数字化、机器外挂。人工智能的兴起,是文明综合演进、积累进步的结果;人工智能也为文明的演进提供了重要新动力,推动城乡空间、秩序治理、信息生态、情感关系的转换。人工智能既具有催生与融通、增益与加速、拓展与普惠等文明效应,也可能触发若干文明史、历史哲学问题,影响文明生态的协调推进,造成知识与实在、知识与行为的断裂,挑战物性与人性的存在限度。中国版人工智能,是全球发展与中国文明相结合的产物,是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综合结果,符合文明史变迁的一条重要规律——创新与突破往往发生在相对边缘处、准中心处。人民性、普惠性、开放性、共享性是中国版人工智能的重要特点。处理好权益与制度、科技与人文的张力与弹性,对于中国式人工智能社会的合理推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Seek 人工智能 文明效应 文明特质 历史哲学 文明评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审视——从几部典型长篇小说叙事及其批评侧面说开去
18
作者 牛学智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1,共8页
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是一种新现象,其本意是为着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但其剑走偏锋的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对文学性的驱逐和对长篇小说“隐含”叙事的屏蔽。本文在对当前典型长篇小说叙事模式分析基础上,实证性地审视相对应文学批... 当前文学批评的“硬知识”问题,是一种新现象,其本意是为着文学批评的客观性,但其剑走偏锋的一个后果是,造成了对文学性的驱逐和对长篇小说“隐含”叙事的屏蔽。本文在对当前典型长篇小说叙事模式分析基础上,实证性地审视相对应文学批评的“硬知识”意识。通过其表现形态,归纳出“硬知识”批评的突出局限,指出当前文学批评普遍倾向于“硬知识”化,其实是导致文学性流失的渊薮,应该引起文学批评界的普遍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典型长篇小说 叙事模式 文学 硬知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哲学家的艺术批评与艺术批评家的哲学——阿瑟·丹托的哲学与批评之张力
19
作者 刘悦笛 贺嘉佳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3-142,160,共11页
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阿瑟·丹托生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与艺术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体现为从哲学走向批评的“哲学家的批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从批评回归哲学的“批评家的哲... 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阿瑟·丹托生前被公认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美学家之一,他的哲学研究与艺术批评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内在张力。这种张力一方面体现为从哲学走向批评的“哲学家的批评”,另一方面也表现为从批评回归哲学的“批评家的哲学”。在此交互关系中,美学成为丹托从纯粹哲学通向艺术批评的桥梁——他不仅实现了从哲学到批评的跨越,更在其批评实践中始终贯穿着深厚的哲学诉求。然而,其中也存在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即哲学所坚持的反多元主义与艺术及批评实践中不可避免的多元主义之间形成了根本性冲突。这一矛盾进而演变为本质主义与历史主义在丹托思想内部无法消解的悖论。从丹托“哲学化的批评”与“批评的哲学化”这一独特路径出发,可进一步重新审视艺术批评的本质、功能与标准应如何确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 哲学化 本质主义 历史主义 多元主义 反多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金色”到“透明”——从莫言早期作品看1985年批评的位移
20
作者 崔秀霞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3-79,共7页
以“知识考古学”的眼光重返1980年代文学现场,回望莫言登上文坛的种种情形,聚焦于孙犁关于其早期作品的一篇评论,及莫言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标题从“金色”到“透明”的变化,去理清文学批评与作家创作之间隐秘的互动关系,探讨1980... 以“知识考古学”的眼光重返1980年代文学现场,回望莫言登上文坛的种种情形,聚焦于孙犁关于其早期作品的一篇评论,及莫言代表作《透明的红萝卜》标题从“金色”到“透明”的变化,去理清文学批评与作家创作之间隐秘的互动关系,探讨1980年代批评如何建构了作家莫言形象的问题,分析文学批评在时间演进中的细微变化,揭开1980年代莫言作品“经典化”进程中的细微断层,观察各种因素对其作品经典化的渗透和影响,并重启对其作品与文学批评之间错综复杂关系更深入的发现和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言 透明的红萝卜 1985年 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