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格尔“道德—伦理”哲学批判的批判 被引量:1
1
作者 章忠民 王树人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20,共6页
黑格尔通过对康德、费希特、亚当·斯密、弗格森等的批判,建构起其具有总体性、思辨性的"道德—伦理"哲学思想体系。但黑格尔的"道德—伦理"哲学也遭遇现代质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如哈贝马斯、吉登... 黑格尔通过对康德、费希特、亚当·斯密、弗格森等的批判,建构起其具有总体性、思辨性的"道德—伦理"哲学思想体系。但黑格尔的"道德—伦理"哲学也遭遇现代质疑,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性人物,如哈贝马斯、吉登斯、阿多诺等,都对黑格尔"道德—伦理"哲学及其背后的辩证法体系进行了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既突破了黑格尔在"道德—伦理"问题上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又把伦理道德问题的阐释引入技术化轨道。在这样的背景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黑格尔"道德—伦理"哲学进行批判的批判,有助于今天重新认识和激发释放黑格尔"道德—伦理"哲学的现代价值,更好地在"道德—伦理"建设中坚持个体、社会和国家"三位一体"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格尔 道德—伦理 批判的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布鲁诺·鲍威尔的自我意识哲学
2
作者 盛福刚(译)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6-54,共9页
学界认为,鲍威尔在1844年经历了自我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转变为“批判的批判”,问题的关键在于,经历自我批判后的鲍威尔有没有改写或放弃自我意识哲学。鲍威尔认为,黑格尔哲学中一方面绝对者是自我意识的真理,是人的本质或实体,另一方面... 学界认为,鲍威尔在1844年经历了自我批判,自我意识哲学转变为“批判的批判”,问题的关键在于,经历自我批判后的鲍威尔有没有改写或放弃自我意识哲学。鲍威尔认为,黑格尔哲学中一方面绝对者是自我意识的真理,是人的本质或实体,另一方面自我意识又是创造实体的主体,这两者之间存在矛盾。对此,鲍威尔将自我意识理解为一切实体的主体本质,并将实体和自我意识的关系还原为自我意识的内在关系,旨在以此扬弃超越自我意识的威力。鲍威尔的“自我意识”概念在本质上具有二重性的意义:一重是个别的有限的自我意识,另一重是普遍的自我意识。他旨在将个别的自我意识提升为普遍的自我意识,这和将实体还原为自我意识是同一个过程,提升和还原,两者是同一种原理。鲍威尔的“普遍的自我意识哲学”,换言之即伦理哲学,并不直接等同于自由的政治制度。伦理共同体和现实的国家产生对立时,他主张在实践上批判现实的国家,而这种“纯粹批判”的前提正是自我意识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遍的自我意识 个别的自我意识 批判的批判 伦理共同体 人的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