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新世纪“乡下人进城”小说的都市文化批判意义
1
作者 潘磊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63-165,共3页
无论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还是文学表述,"乡下人进城"都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共休戚,与百年文学发展相消长。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三农"问题愈益凸显,"乡下人进城"更成为整个社会包括文... 无论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还是文学表述,"乡下人进城"都与中国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共休戚,与百年文学发展相消长。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三农"问题愈益凸显,"乡下人进城"更成为整个社会包括文学界关注的焦点,而"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叙述及其学术研究也格外活跃并取得显著进展。以下这组有关"乡下人进城"的文章,从不同角度审视了不同时期文学对于"乡下人进城"的展现,论述视角别具,不乏新见,对于当下"乡下人进城"的文学创作与研究或可有所启发、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下人进城 小说研究 批判意义 都市文化 中国城市化 专题 文学表述 现代化进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桃花源记》的批判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光复 《求是学刊》 1979年第4期48-54,共7页
关键词 《桃花源记》 批判意义 陶渊明 劳动人民 批判现实 理想王国 封建文人 桃源 老庄思想 社会现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道教与《资治通鉴》——《狂人日记》“吃人”意象再解读 被引量:4
3
作者 郭战涛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3-47,共5页
自1918年5月《狂人日记》发表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吃人”意象的解读主要有两种倾向。第一,强调社会批判意义,吴虞的《吃人与礼教》提出:“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 自1918年5月《狂人日记》发表以来,学术界对它的“吃人”意象的解读主要有两种倾向。第一,强调社会批判意义,吴虞的《吃人与礼教》提出:“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①鲁迅也认同了吴虞的说法,他在1935年3月追认:“但后起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却比果戈理的忧愤深广,也不如尼采的超人的渺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吃人”意象 《狂人日记》 《资治通鉴》 解读 道教 批判意义 仁义道德 家族制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银海遐思录(之十三)——“政治电影”问题之回顾 被引量:2
4
作者 郑雪来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0期1-2,共2页
"政治电影"是上一世纪60年代下半期至70年代中期产生于欧美一些主要国家的一种独特的电影现象,其创作者的思想倾向十分复杂,不能一概而论。这时期中,以意大利政治电影最受世人瞩目,并在各大电影节屡屡获奖。
关键词 政治电影 政治环境 社会批判意义 认识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西游记》中沙僧形象的塑造 被引量:6
5
作者 单良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59-65,共7页
《西游记》里唐僧师徒中的次要人物沙僧也是一个具有个性的艺术典型。本文立足于取经队伍整体,在各主要形象的对照与联系中,通过内部矛盾的演化过程把握沙僧性格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发展,并从作者叙写人物的艺术空白入手。
关键词 《西游记》 沙僧形象的塑造 唐僧师徒 人物形象 艺术典型 社会批判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现代主义、象征主义 被引量:3
6
作者 林志浩 《社会科学辑刊》 1988年第2期104-110,共7页
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行列中,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先驱。他始终反对全盘西化论,而主张将彼“拿来”,为我所用。早在《文化偏至论》里,他就提出了这一原则:“此所谓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 在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行列中,鲁迅是一个伟大的先驱。他始终反对全盘西化论,而主张将彼“拿来”,为我所用。早在《文化偏至论》里,他就提出了这一原则:“此所谓明哲之士,必洞达世界之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施之国中,翕合无间。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这是鲁迅三十年代“拿来主义”的最初萌芽。尽管这时鲁迅对于西方文化的长处和短处的估评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标准,但这个思想萌芽却显示了十分宝贵的特点:这就是他在坚毅地向西方寻找真理的过程中,没有美化过资本主义文化,而是坚决反对全盘西化论。他主张立足本国的现实,洞察世界的大势,“权衡较量,去其偏颇,得其神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象征主义 现代主义 鲁迅 现实主义 象征派 弗洛伊德学说 现实性 全盘西化论 社会批判意义 文艺思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广播电视学术研究20年 被引量:3
7
作者 杨靖 陈思劼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3-38,58,共7页
本文以发表在《北京广播学院学报》、《中国广播电视学刊》、《中国新闻年鉴》上的文章为样本,分析了改革开放20年来广播电视学学术研究的基本态势、前进步伐、理论背景、存在问题,使我们对这一领域的情况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关键词 传播学理论 实证研究法 意义分析和哲学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验语用学何以可能?——阿佩尔论终极奠基 被引量:6
8
作者 罗亚玲 《哲学分析》 CSSCI 2017年第1期39-52,共14页
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和道德义务的最终根基何在。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阿佩尔对当代哲学发展和时代弊病的深刻把握,也表明了其维护统一理性的意图和努力。其先验语用学即试图基于语用学的思想洞见完成这一先验哲学的终极... 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问题是人类理性和道德义务的最终根基何在。这一问题意识体现了阿佩尔对当代哲学发展和时代弊病的深刻把握,也表明了其维护统一理性的意图和努力。其先验语用学即试图基于语用学的思想洞见完成这一先验哲学的终极奠基任务。以"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和"先验语用学的自我反思"两个重要概念为纲,辅以对阿佩尔和阿尔伯特、哈贝马斯之间相关争论的介绍,可呈现阿佩尔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思想的基本思路、架构以及困难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极奠基 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 先验语用学的自我反思 意义批判 为的自相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学中的法律文学中的法律,法律中的文学——评《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研究视角》
9
作者 高凌芮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X期F0002-F0002,共1页
法律与文学具有密切联系。在伊恩·沃德所编著的《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研究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一书中,伊恩·沃德(Ian Ward)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教育愿景,以及法律与文学运动所具有的批判意义、伦理意义和... 法律与文学具有密切联系。在伊恩·沃德所编著的《法律与文学:可能性及研究视角》(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7年6月出版)一书中,伊恩·沃德(Ian Ward)对法律与文学运动的教育愿景,以及法律与文学运动所具有的批判意义、伦理意义和政治意义等潜在的理论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通过研读名著,将莎士比亚文学作品、儿童文学、女性主义文学和当代小说等作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文学中的法律以及法律中的文学,诸如《侍女的故事》与强奸法、《兔子彼得的故事》与英国财产法的心理学基础等。该书第三部分还着重分析了当代文学作品《审判中的法官》和《以玫瑰之名》中的法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运动 法律 大学出版社 女性主义文学 文学作品 当代小说 心理学基础 批判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