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民主思想的“三维批判”:存在、历史、实践的统一
1
作者 刘林 孟祥娟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7,共8页
马克思的民主思想通过存在批判、历史批判、实践批判三个维度,系统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属性、历史演进规律、实现路径,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存在批判阐明了民主的阶级性与社会存在基础,指出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维护... 马克思的民主思想通过存在批判、历史批判、实践批判三个维度,系统揭示了民主的本质属性、历史演进规律、实现路径,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内在统一的理论体系。存在批判阐明了民主的阶级性与社会存在基础,指出资本主义民主本质上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工具,只有通过建立超越私有制的经济基础,民主才能回归其真实本质;历史批判揭示了民主发展的历史性与必然性,强调民主随着生产关系与社会制度的变迁而不断演化,社会主义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历史性超越,在共产主义阶段,民主将达到最高形态;实践批判指出民主不仅体现在制度的构建与设计上,而且体现于人民在社会治理和生产管理中的实际参与和自我管理。这三个维度在逻辑上相辅相成、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民主思想的整体性理论框架。这一理论体系既深刻揭示了民主的本质规律,也明确指明了民主发展的实践方向,为人类社会的民主制度发展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民主思想 存在批判 历史批判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实践批判、路径优选及策略创新 被引量:9
2
作者 陈伟 郑文 薛亚涛 《高教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1-78,共8页
针对课程目标矮化、课程内容异化、课程实施畸重畸轻等问题,大学生劳动教育亟需实施“全息融合化”的课程建设战略,坚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融合、与专业教育全程融合、与闲暇教育深度融合,亦需“全域体系化”地推进课程建设实践,为... 针对课程目标矮化、课程内容异化、课程实施畸重畸轻等问题,大学生劳动教育亟需实施“全息融合化”的课程建设战略,坚持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全面融合、与专业教育全程融合、与闲暇教育深度融合,亦需“全域体系化”地推进课程建设实践,为劳动教育确立合理的课程目标体系、建设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建构可行的课程实施体系。为此,大学生劳动教育应创新课程建设策略,一方面要实施模块化横向整合策略,统筹知识类和实践类劳动教育模块、建设整合型劳动教育课程,另一方面要实施进阶式纵向序贯策略,依次开设劳动教育通识必修课程、融合渗透在专业课程中的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在“科教融汇—产教融合”中实现理实融通的劳动教育实践课程,进而建构起“初阶奠基—进阶拓展—高阶融合”纵向进阶式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劳动教育课程 实践批判 路径优选 策略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释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3
作者 刘同舫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3,204,共10页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 马克思在论述辩证法的“合理形态”时明确指出,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和革命的”。然而,关于“批判”本质的本体论根基、理论指向以及在现实运用中的表现形式,学界还尚未达成共识。在特定的叙述语境中,马克思论述了“社会存在”为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发挥本质性作用奠定根基,使得辩证法的批判性在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根基上获证自身的本质地位;马克思在深入社会历史总体以揭示资本主义生成逻辑的过程中,呈现了辩证法“批判”本质的理论指向在于历史总体的批判性思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现实运用中,马克思揭露了劳动与资本之间的本质对立,并在审视人与人之间差异性统一关系中形成了应然批判的现实运用方式。只有回到马克思的“批判”理论与实践语境中,才能获得对辩证法“批判”本质的充分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辩证法 批判”本质 批判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角诈骗”的法理质疑与实践批判 被引量:17
4
作者 杨兴培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5-69,共15页
“三角诈骗”是一个伪命题。正像要证明一个人的父亲是个女人一样,其命题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如果说,“三角诈骗”的观点和理论给中国的刑法理论带来了某种虚假的繁荣景象也值得欣赏的话,那么这种理论热闹之后能否得出理性的结论而又... “三角诈骗”是一个伪命题。正像要证明一个人的父亲是个女人一样,其命题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如果说,“三角诈骗”的观点和理论给中国的刑法理论带来了某种虚假的繁荣景象也值得欣赏的话,那么这种理论热闹之后能否得出理性的结论而又经得起证伪的质疑?这是中国刑法理论应该直面、必须思考的问题。如果说,“三角诈骗”给中国的刑法实践带来了快刀斩乱麻的“爽快”结果,那么这种没有坚实理论基础和理论自洽支撑的刑法结论,是否是中国刑法实践一种背离法律轨道的盲人骑瞎马现象?“三角诈骗”理论违背了最基本的刑事法律关系构造,违背了刑事司法实践应当遵守的“循名责实”、从形而上到形而下的操作原则,违背了刑法设定诈骗罪基本概念内在的规范要素和外在的认定要求。因此,从刑法基本理论的层面对其进行必要的质疑,从而在刑事司法实践的层面对其进行必要的批判,是我国刑法学的职责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诈骗罪 三角诈骗 法律关系 法理质疑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 被引量:5
5
作者 黄继锋 陈美灵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16-23,共8页
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二者在相互作用、各有侧重中,共同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批判理论。辩证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总体的维度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偏颇的三个批判维度。马... 理论批判和实践批判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的两个方面或两个层次,二者在相互作用、各有侧重中,共同体现了马克思科学的实践批判理论。辩证的维度、历史的维度、总体的维度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偏颇的三个批判维度。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包括总的价值尺度和具体的现实的批判尺度,前者指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后者包括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生态的、空间的尺度,等等。该理论对当代中国仍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实践批判理论 具体内涵 批判维度 批判尺度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验科学、意义理解与实践批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的三重维度 被引量:19
6
作者 金林南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9-37,共9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周年带来的学界评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因国家学科政策主导带来的他律状态。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哲学设定的学科知识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应该具备经验科学、意义理解和实践批判三重维度。以经验科学审...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30周年带来的学界评估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处于因国家学科政策主导带来的他律状态。按照现代社会科学哲学设定的学科知识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应该具备经验科学、意义理解和实践批判三重维度。以经验科学审视,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存在着"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两种极端现象;西方社会科学哲学关于实证主义与诠释学的论辩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应该既追求客观真理性,又要遵循意义理解的诠释学规范;现代社会科学应该在经验科学和意义理解基础上生成实践批判维度,而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离此规范尚有差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 他律的学科 经验科学 诠释学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及其当代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孙民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6-52,共7页
批判精神是哲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强大动力。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物质生活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奠基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之上。实践批判是从物质生活的内在矛盾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中,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正内涵。正因为如... 批判精神是哲学永葆生机和活力的强大动力。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从物质生活出发来解释观念的东西,奠基在实践批判的基础之上。实践批判是从物质生活的内在矛盾以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中,揭示社会现实生活的真正内涵。正因为如此,马克思尽管立足于资本主义矛盾和结构的实践批判,但是,马克思的实践批判不仅具有现实性维度,而且具有超越性维度。也就是说,马克思的实践批判,不仅是马克思生活时代的精华,而且超越了马克思生活的时代。只要人类的实践是异化的,马克思实践批判的价值旨趣就会不断地彰显。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深入到历史与未来的内在张力之中,从而不断地解答人类面临的重大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批判 马克思哲学 价值旨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超越”、“实践批判”与“话语沟通”:对哲学三种范式及其意义的批判性考察 被引量:3
8
作者 张曙光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9-45,共7页
"精神超越"、"实践批判"与"话语沟通"是哲学的三大范式。它们分别维系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或方面,即"意识"、"语言"和"实践"。随着人的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这三个... "精神超越"、"实践批判"与"话语沟通"是哲学的三大范式。它们分别维系于人的生命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或方面,即"意识"、"语言"和"实践"。随着人的活动的历史性展开,这三个范式在西方次第出现,呈现为替代性的关系。但是,着眼于中国和当代世界,这三个范式其实都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并且,随着它们的相互作用与贯通,将重新建构为更具包容性与解释力的"生命—文化"范式。"生命—文化"范式既立足于人的肉体生命,又主张通过生命的对象性活动而不断地自我分化与整合,不断地实现人文化成;而以生命—文化在其相互转换中分化开来并彼此关联的"个体"、"共同体"、"人类社会"和"大自然"的"四重"形态和维度,思考并对待所有的问题,是其基本的思维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超越 实践批判 话语沟通 生命-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浅解 被引量:4
9
作者 周德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确立了人的行为应当的“绝对命令”,并勾划了人类走向至善的基本途径。康德的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实践是理性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是以道德律为前提的;实践理性的目标,是达到至善境界;重视道... 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确立了人的行为应当的“绝对命令”,并勾划了人类走向至善的基本途径。康德的研究成果,具有现实意义:实践是理性的;人的实践活动是自由的,但是这种自由是以道德律为前提的;实践理性的目标,是达到至善境界;重视道德教育。有两点值得商榷:割裂了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过分地突出“形式”的地位和理论的完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及其实践取向 被引量:3
10
作者 吕敬美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3-26,共4页
"意识形态"是一个被广泛运用而错综复杂的概念,容易滋生歧义,在马克思那里尤其如此。马克思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用实践批判原则替换了理论批判原则,这使得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备了实践取... "意识形态"是一个被广泛运用而错综复杂的概念,容易滋生歧义,在马克思那里尤其如此。马克思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真正创立者,他从现实的实践活动出发,用实践批判原则替换了理论批判原则,这使得其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具备了实践取向,从这一取向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能给我们带来重要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 理论批判原则 实践批判原则 实践取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女性主义的实践困境及批判
11
作者 陈伟华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15年第A07期212-214,共3页
生态女性主义的实践进路是强调进行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关爱伦理,推进人类主体的实现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成。但是,在实践中,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的现实挑战;需立足于劳动解放或生产... 生态女性主义的实践进路是强调进行一场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以生态女性主义的关爱伦理,推进人类主体的实现和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生成。但是,在实践中,生态女性主义面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基础的现实挑战;需立足于劳动解放或生产发展的物质基础,才能推进女性地位的提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改善,实现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女性主义 实践困境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思想及其启示
12
作者 刘玉军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51-53,共3页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对传统西方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性形而上学观念进行了解构,并从现实的维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揭发和批判,这种实践批判不仅包含变革性、否定性的向度,而且内含着肯定性和建设性的向度,其价值旨归... 马克思的实践批判对传统西方哲学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理性形而上学观念进行了解构,并从现实的维度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进行了揭发和批判,这种实践批判不仅包含变革性、否定性的向度,而且内含着肯定性和建设性的向度,其价值旨归在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对我国贯彻科学发展的理念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实践批判 建设性 人的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纯粹实践理性批判与定言命令演绎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作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78,共7页
普通人类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出现自然辩证法,引发对定言命令有效性的怀疑,使纯粹实践理性批判成为必要。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追问三个问题,防止实践理性的僭越,确立了定言命令演绎的实践的立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普通人类知识在实践运用中出现自然辩证法,引发对定言命令有效性的怀疑,使纯粹实践理性批判成为必要。纯粹实践理性批判通过追问三个问题,防止实践理性的僭越,确立了定言命令演绎的实践的立场。这三个问题分别对应《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前面三节,说明道德法则除了自由之外,别无根据;自由除了道德法则之外,没有其他基础;追问对道德法则的兴趣,容易把情感当作道德法则的根据。这些观点与《实践理性批判》是一致的。康德从一开始就不是从理论的角度来演绎定言命令,也没有出现主流学界所批判的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定言命令演绎 实践的角度 自由 道德法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对自由实在性的演绎
14
作者 李扬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3期44-49,共6页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 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把道德律看成是一个"理性的事实",它不需要任何演绎和论证,自身就具有客观必然的有效性。这个"理性的事实"可以充当对自由能力进行演绎的起点,从它出发首先经由对纯粹实践法则与自由的交互关系的论证,可以推导出自由的实在性;继而通过知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二重设定,可以解决自由和必然性的冲突,使自由有了通向现实世界的孔道。由此不仅扩展了凭借思辨理性不可能获得的知识,而且沟通了两大批判,实现了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理性的事实 自由 道德律 交互关系 感性世界 知性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结论”句读
15
作者 邓晓芒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75-82,共8页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通常认为是全书的结论,但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以看出,它只是对于该书第二部分"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的结论,也就是在与理论理性即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比较中并以此作为榜样而建立起... 康德《实践理性批判》的最后"结论"通常认为是全书的结论,但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以看出,它只是对于该书第二部分"纯粹实践理性的方法论"的结论,也就是在与理论理性即自然科学方法论的比较中并以此作为榜样而建立起纯粹实践理性本身的方法论,即道德教育的方法论,这就是首先以榜样的力量激发起学习者内心的赞叹和敬畏,但随即就应该对这些榜样进行分析,从它的各种要素中提取出纯粹实践理性的"实践智慧"并建立起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科学"来,才能避免陷入独断和狂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康德 实践理性批判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践哲学解读——以马克思的实践批判理论为视角
16
作者 王毅超 《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第2期83-86,106,共5页
大学生社会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具有实践批判品质。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实践批判理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批判旧有理论,尝试理论创新。其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理论批判实践。通过社会... 大学生社会实践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批判理论,具有实践批判品质。在理论上主要表现为:首先,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实践批判理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批判旧有理论,尝试理论创新。其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以理论批判实践。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批判旧有实践,达到优化实践的目的。再次,大学生在社会实践中自我批判。通过社会实践,大学生批判旧有观念,磨砺思想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社会实践 实践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道德哲学探源——纪念《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二百周年
17
作者 周庆行 许贺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4期71-75,共5页
1788年,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了。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康德道德观的最终确立。在康德的伦理思想形成过程中,很多思想家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客观地说,只有卢梭的道德思想才对康德道德观的形成和确... 1788年,德国古典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的名著《实践理性批判》出版了。此书的问世,标志着康德道德观的最终确立。在康德的伦理思想形成过程中,很多思想家都对其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客观地说,只有卢梭的道德思想才对康德道德观的形成和确立起了决定性作用。对此,人们一般都是承认的。但是,卢梭对康德道德观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里,康德自己是怎样对待卢梭道德思想的,他们两人道德思想的连接点究竟在何处,对这些问题,两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未能作出令人满意的回答。为此,本文试就康德道德哲学中的根源作一考察,以求解答以上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践理性批判 道德哲学 康德 道德思想 道德观 卢梭 伦理思想 唯心主义哲学 思想家 理论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衣俊卿:《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被引量:3
18
作者 陆辉 《学海》 2003年第1期207-208,共2页
由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哲学理论创新”丛书之一《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一书自2001年8月出版以来,到2002年4月份短短半年多时间里就已经印刷了第2次。
关键词 衣俊卿 《文化哲学--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交汇处的文化批判 书评 哲学范式 文化反思 中国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真理的彼岸世界”到“此岸世界的真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逻辑结构初探 被引量:9
19
作者 卓杰 王多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212-214,共3页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阐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通过实践批判,马克思得...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按照"宗教批判→哲学批判→实践批判"的理路,阐述了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宗教批判是哲学批判和实践批判的前提,哲学批判又进一步为实践批判扫清了道路。通过实践批判,马克思得出了一些崭新的闪烁着唯物史观光芒的新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批判 哲学批判 实践批判 人类解放 无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被引量:16
20
作者 叶秀山 《浙江学刊》 CSSCI 2003年第3期5-16,共12页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康德 《判断力批判实践理性 理论理性 审美趣昧判断 审美鉴赏 目的论 自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