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八十年代的知识体制与批判主体的重建——评贺桂梅《“新启蒙”知识档案——80年代中国文化研究》 |
张慧瑜
|
《现代中文学刊》
|
2010 |
1
|
|
|
2
|
“主体性”批判的意义及其限度 |
贺来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12
|
|
|
3
|
论人才培养中的主体批判性思维原则 |
柏永全
娄成武
|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3
|
|
|
4
|
日本学者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方法论与批判性主体构建 |
刘成才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1
|
|
|
5
|
主体性:后现代语境中的批判与理论重建 |
詹艾斌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7
|
|
|
6
|
心学批判的有效性及其限度——以王船山的心学批判为例 |
孙钦香
|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
7
|
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诠解 |
王成华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4
|
|
|
8
|
人的诞生与消亡——“知识考古学”与福柯的早期主体观 |
高德胜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14 |
1
|
|
|
9
|
哲学语境下主体性文论与主体间性文论的关联 |
詹艾斌
|
《重庆社会科学》
|
2008 |
2
|
|
|
10
|
现代性总问题与《资本论》的现代性批判 |
邵然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3 |
0 |
|
|
11
|
试析网络时代外语自主学习的培养 |
邵慧娟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7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