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95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批判、建构与超越:人类文明新形态的现代性逻辑 被引量:4
1
作者 马云志 赵荣锋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8,共13页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 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及其中国化的探索进程揭示了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逻辑必然性。马克思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展开了辩证批判,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历史依据。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现代性文明的同时,提出了重构人类新文明的现代性方案,对未来文明形态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筹划,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出场提供了理论依据。中国现代性建构是马克思现代性思想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展开过程,深刻回答了“中国现代性何以建构”和“人类文明新形态何以创造”的重大问题,为人类文明新形态出场提供了实践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现代性道路开启了人类文明的新类型,凸显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现代性内涵,实现了对现代性文明的内在超越,为人类文明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揭示了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批判 现代文明 中国新现代性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人类文明新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物化批判理论的唯物史观基础——基于“物-活动-关系”图式及其理论效应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翁寒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在西方左翼学界对马克思突破经济范畴物化特征的方法论考察中,唯物史观的缺位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通过“物-活动-关系”图式,强调了从活动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进行透视的历史认识方法,从而把握经... 在西方左翼学界对马克思突破经济范畴物化特征的方法论考察中,唯物史观的缺位产生了重要影响。马克思通过“物-活动-关系”图式,强调了从活动维度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的“物”以及“物与物的关系”进行透视的历史认识方法,从而把握经济范畴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前提。这一理论图式早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就初具雏形,并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获得其科学的唯物史观基础,在《资本论》中通过经济范畴与社会历史活动的横向联系以及经济范畴之间从抽象到具体的纵向联系,从“生产与表现”两个维度呈现经济范畴的社会历史生成与社会历史规定的辩证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物化批判 唯物史观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人与文化的同构互塑关系——以内在批判为视角 被引量:1
3
作者 邹广文 李旻嫱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53,共10页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本身标志着人不断远离原初的自然,进入文化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人与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同构互塑”。内在批判的方法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之重要方法论,关注批判对象的成长与发展,从而使隐藏的或潜在的事物得... 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文化本身标志着人不断远离原初的自然,进入文化的世界。我们可以将人与文化的关系概括为“同构互塑”。内在批判的方法作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之重要方法论,关注批判对象的成长与发展,从而使隐藏的或潜在的事物得以显现,它所具有的内在性、历史性、批判性和超越性四个向度,不仅可以为审视人与文化的同构互塑关系提供一个有效视角,也能为解决目前存在着的、人与文化之间越来越失衡甚至失真的关系,提供指导和借鉴。向内来看,即从人与文化的自身构成出发,它们二者彼此契合、相互参照、互相定义;向外来看,即面向时代和未来,人与文化彼此影响、相互成就,表现为相互塑造的关系。站在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对人与文化的同构互塑关系进行哲学反思,既是理论发展的要求,旨在实现文化创造与哲学反思的双重自觉,更是与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即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这一实践要求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与文化 内在批判 同构互塑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大学如何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被引量:1
4
作者 冯向东 《大学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10,共7页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 中国历史上是否有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和批判性思维方式,是一个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重要问题。以南宋书院为范本,考察中国历史上的书院文化,我们对上述问题可以做肯定的回答。在新时代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实践中,中国现代大学担负着“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为培养更多杰出人才作出贡献”的历史使命。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传承和弘扬书院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赋予中华传统文化元典思想新的时代内涵,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回答和解决新时代的问题,是中国现代大学的现实任务和历史担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 书院文化 中国式思维 思想文化的批判传统 创新型人才培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性戏仿对观察者-品牌关系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周玲 刘慧琳 李平 《商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5,共17页
品牌的批判性戏仿,即消费者或其他品牌受众以一种幽默和戏谑的方式来模仿特定品牌的产品、名称、标识、活动、广告、风格或特征等,以表达对品牌的不同想法和不满,使原本严肃官方的品牌意义或者品牌形象被重新构建。首先,相比于批判品牌... 品牌的批判性戏仿,即消费者或其他品牌受众以一种幽默和戏谑的方式来模仿特定品牌的产品、名称、标识、活动、广告、风格或特征等,以表达对品牌的不同想法和不满,使原本严肃官方的品牌意义或者品牌形象被重新构建。首先,相比于批判品牌核心意义的本质型批判性戏仿,针对品牌周边意义所展开的形式型批判性戏仿拉近了观察者-品牌关系,而良性进犯评价起到了中介作用。其次,先前品牌关系距离调节了批判性戏仿对观察者-品牌关系的影响,特别是在先前品牌关系距离近的时候,形式型批判性戏仿对观察者-品牌关系的积极影响显著增强。此外,对于形式型批判性戏仿,品牌采用幽默示弱的回应策略效果最佳,而对于本质型批判性戏仿,品牌最好采用幽默的良性解释来回应。研究结论对于品牌快速识别批判性戏仿类型、应对批判性戏仿及其影响,以更好地维护和提升观察者-品牌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性戏仿 观察者-品牌关系 良性进犯评价 先前品牌关系距离 品牌回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第三期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的基本特征
6
作者 黄其洪 兰璐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0-160,共11页
作为“时代的斗争和愿望的自我阐明”的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上相较于第二期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呈现出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整合功能批判、道德批判和伦理批判的总体性批判以及... 作为“时代的斗争和愿望的自我阐明”的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重点上相较于第二期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发生了明显变化,整体呈现出回归政治经济学批判,整合功能批判、道德批判和伦理批判的总体性批判以及去西方中心主义的后殖民批判的基本特征。根据近年来学界逐渐达成共识的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三期发展的判断,可以将发生这种理论变化的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社会批判理论界定为“第三期社会批判理论”。对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三期发展的动态与主要特征的即时追踪,有助于更新研究社会批判理论的范式,以一种主题化而非人头式的方式对批判理论的当代发展进行再反思,从而深化对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为深入剖析当代资本主义的多重结构性危机指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三期法兰克福学派 社会批判理论 政治经济学批判 总体性批判 后殖民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土情结与审美救赎:曹文轩早期长篇小说的现代性批判
7
作者 陈欣 《当代文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3,共7页
在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曹文轩表现出了“唯美主义”“乡土情结”和“现代性批判”三大创作特色。首先,通过塑造一系列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以及柔美细腻的风景和人物描写,营造出诗意唯美的文学意境,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 在早期长篇小说创作中,曹文轩表现出了“唯美主义”“乡土情结”和“现代性批判”三大创作特色。首先,通过塑造一系列柔情似水的女性形象以及柔美细腻的风景和人物描写,营造出诗意唯美的文学意境,展现了唯美主义的艺术特色。其次,通过书写城市化进程背景下的城市、乡村二元对立,阐发对现代化的思考以及对传统乡土中国的怀念之情。最后,曹文轩通过非理性文学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理性的批判以及对虚无主义的反抗,最终在文学创作中完成了对现代性的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曹文轩 唯美主义 乡土情结 现代性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安德森叙事”中阅读西方文明内在批判的宝贵潜力
8
作者 童世骏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6,178,共11页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 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通过对西方世界主导的国际法的理论和实践的历史梳理,不仅告诉我们作为事实概念的某个“文明”是如何界定作为价值概念的“文明”含义的,而且在揭示文明与野蛮辩证法的同时,展示了“讲理”与“不讲理”之间的奇特结合。我们只有带着对叙事的讲者语境和听者语境两方面的高度敏感性,才能从这样一个“安德森叙事”中得到尽可能多的阅读收获,并让这种收获去对接为人类创造一种新文明的历史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法 文明 讲理 学习 批判 语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代精神中的批判与和解——马克思《莱茵报》时期的哲学观
9
作者 方博 《现代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9,共10页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 《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将哲学视为“时代精神上的精华”,主张将哲学与特定时代的具体现实性结合起来,这在方法上带有鲜明的黑格尔色彩。但是与黑格尔的哲学着眼于对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的把握,由此促进人与世界的和解不同,在马克思看来,时代精神的目的是持续揭示时代自身的问题,问题比答案更为重要,因此哲学应该是批判的,而非和解的哲学。马克思试图将启蒙哲学的批判取向与黑格尔哲学的现实性要求融为一体,以期既能化解现有之物与应有之物的严重对立,又能避免陷入体系的封闭性从而保持哲学对现实的持续的批判和规范的力量,为此他诉诸的是一个康德式的自由的和批判的公共领域,而这一方案很难兼容于其日后的意识形态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 时代精神 批判 启蒙 公共领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心社会现实追求人类福祉——《判断力批判》之解读
10
作者 谢地坤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230,231,共11页
康德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不仅弥合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鸿沟,而且开始了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向社会现实的研究,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理性的结合和人所期盼的美的理念与世界的合目的性的结合。《判断力批... 康德对判断力的分析和批判不仅弥合了其哲学体系中的自然概念和自由概念之间的鸿沟,而且开始了从纯粹的形而上学的研究转向社会现实的研究,实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与人的理性的结合和人所期盼的美的理念与世界的合目的性的结合。《判断力批判》不仅在康德哲学内部搭起了一座桥梁,构成了完整的批判哲学思想体系,更重要的是,这部著作集中显现了康德关心社会现实,追求人类幸福的努力,开创了摆脱形而上学束缚,积极参与现实社会的改造之先河,不仅在当时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而且对近现代思想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激励着其后的思想家为建立一个理想的人类社会而不断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断力 审美 崇高 现实关怀 《判断力批判 康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学视角下《哪吒之魔童闹海》的批判叙事与文化价值
11
作者 冯丹娃 张宇薇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70-174,共5页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现实共鸣,迅速登顶全球票房前五,成为中国影史里程碑。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影片通过精妙的... 《哪吒之魔童闹海》自上映以来,凭借其精良的制作、深刻的内涵与强烈的现实共鸣,迅速登顶全球票房前五,成为中国影史里程碑。这一成就不仅标志着国产动画电影在技术与艺术层面的突破,更折射出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显著提升。影片通过精妙的符号设计与叙事策略,将神话故事与现代社会议题紧密结合,构建了一个充满隐喻与讽刺的寓言世界。以皮尔斯的三元符号模型为理论框架,从再现体、对象和解释项三个维度,剖析《哪吒之魔童闹海》中的视觉、语言相关符号通过隐喻、讽刺的批判叙事手法来阐述社会现实的方法,进一步解读《哪吒之魔童闹海》具有的时代精神与文化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代精神 文化价值 符号学 批判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焦“批判性思维”:中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文化省思
12
作者 吕林海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39,共15页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也是中国教育亟待关注和聚焦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高阶成分,具体是指,当面对一个依凭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之完整思维过程。批判... 批判性思维是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素养,也是中国教育亟待关注和聚焦的重要内容。批判性思维是思维中的高阶成分,具体是指,当面对一个依凭现有知识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主体通过假设形成思维飞跃,通过检验进行证据确证之完整思维过程。批判性思维的背后蕴含的是一种“真假的知识观”,这是西方“求真”的知识传统之体现。但是,中国的文化传统强调“伦理涵养”,它所蕴含的是一种“伦理知识观”,表现为一种“应当的知识”。当学校教育教学(特别是在数理学科教学中)把“真假的知识”错配为“应当的知识”,就会出现批判性思维无法真正得到培养的窘境。基于此,我们要立足于知识层面审思课程与教学实践;关注学生的思维是否真正发生,而非表层的活动是否展开;教育研究要深入课堂的肌理之中,在细微处探究并推动中国教育的自主知识之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拔尖创新人才 批判性思维 文化 知识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文化批判——冯天瑜遗著《周制与秦制》述论
13
作者 何晓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3,共8页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 《周制与秦制》的完成,是冯天瑜学术生涯的内在逻辑延伸和圆满收官。冯天瑜强调,制度不能单独决定历史,须以物质文化为前提,精神文化作引领,三者交相互动,结为有机整体,共同在社会进程中发挥作用。因此,“制度决定论”并不可取。冯天瑜分别梳理了周制与秦制的历史由来、政治要素和文化遗产,进而指出,由周秦二制综会而成的改良版汉制,才是此后两千年王朝制度的主流。冯天瑜对比“由一而多”的周制文化与“由多而一”的秦制文化的不同特质,又归纳汉制文化的特质,即周秦互渗,外儒内法,济之以道。综合儒道法的汉制文化,在唐宋时代达到辉煌顶峰。以人文精神为向导的历史研究,从来就不是单纯地发思古之幽情。冯天瑜切实关心的是,中国制度近代转型的动力与障碍、优长与短板皆与周秦二制的遗存及互动相关,周秦二制皆未能成为近代文明完整的孵化器。时至今日,法治、民主与科学在制度层面和观念层面仍有待向深度、广度拓进,从而迈向马克思所言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天瑜 政治制度 文化批判 周制 秦制 汉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教育学者道德情感的理论谱系、价值立场与实践进路
14
作者 任强 朱宏伟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106,共12页
批判教育学者普遍带有强烈的道德情感色彩,为批判教育研究提供了“道德基础”与“情感动力”。面对教育不公、结构宰制与文化霸权等压迫现象,批判教育学者逐渐形成包括同情、希望、愤怒与勇敢在内的道德情感谱系,同时呈现出立体交融的... 批判教育学者普遍带有强烈的道德情感色彩,为批判教育研究提供了“道德基础”与“情感动力”。面对教育不公、结构宰制与文化霸权等压迫现象,批判教育学者逐渐形成包括同情、希望、愤怒与勇敢在内的道德情感谱系,同时呈现出立体交融的样态。批判教育学者的道德情感发轫于价值立场的转变。批判教育学者历经从“经济决定”到“伦理导向”的观念转变,从“被压迫者的立场”到“政治实践”的行动生成,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的主体突围,形成了富有道德情感底色的经济、政治与文化立场。批判教育学者在道德情感的赋能下,通过培育情感共同体,弥合“社会阶层”之间的文化鸿沟;弘扬公共精神,跨越“教育边界”形塑“公共空间”;追求“主体的解放”,警惕数智时代的技术理性泛化,不断探索批判教育研究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教育学者 道德情感 理论谱系 价值立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批判算法视角的我国智慧图书馆风险、成因及对策
15
作者 韩艳芳 蔡培 《图书与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5-103,共9页
算法,作为人、信息、资源的重要连接方式,正融入我国图书馆智慧化进程,重塑着三者的结构关系和互动规则。然而,算法的“非中立性”给图书馆的数据处理和服务带来挑战,审视和梳理算法在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 算法,作为人、信息、资源的重要连接方式,正融入我国图书馆智慧化进程,重塑着三者的结构关系和互动规则。然而,算法的“非中立性”给图书馆的数据处理和服务带来挑战,审视和梳理算法在智慧图书馆信息服务中的负面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引入批判算法研究理论并以此为分析框架,从三方面回答了智慧图书馆风险:信息偏差、文化遮蔽和主体性缺失。随后,揭示风险形成的内在原因,包括算法偏差风险链、算法价值观偏见和算法的隐匿控制。最后提出算法共建、文化共创、制度共识的风险防御建议,以实现提供有效信息服务、增强文化认知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图书馆 智能技术 批判算法 风险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疑与返源:论海德格尔技术批判的始源意义
16
作者 程党根 程炜 《哲学分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9,197,共16页
学界对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再批判主要持三种态度:无知论、过时论和欠缺论。无知论否认技术与技艺之间的差别,认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出于一种对技术历史及其含义的无知。过时论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 学界对于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的再批判主要持三种态度:无知论、过时论和欠缺论。无知论否认技术与技艺之间的差别,认为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出于一种对技术历史及其含义的无知。过时论认为随着现代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海德格尔的技术批判理论已经跟不上潮流。欠缺论认为海德格尔对于技术本质的界定存在着一个结构上的缺陷,应当用历史的和政治的维度补足海德格尔的世界和技术概念的内涵。无知论所依赖的是人与自然之间源初的现象关系;过时论所倚靠的是技术与世界之间源初的存在关系;欠缺论所立足的是此在与世界之间的生存关系。无论是无知论、过时论还是欠缺论,都只有在海德格尔现象学和存在论的意义上才能提出并得到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德格尔 技术再批判理论 无知论 过时论 欠缺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戴维·哈维的生态批判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17
作者 王雨辰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41,共12页
哈维系统考察了启蒙运动“统治自然”的观念及其政治规划的内涵与特质,指出在启蒙思想家内部以及在后世的理论家那里对其提出的质疑和批评,催生了有机论和生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理论谱系评价自然模式的理论得失,明确... 哈维系统考察了启蒙运动“统治自然”的观念及其政治规划的内涵与特质,指出在启蒙思想家内部以及在后世的理论家那里对其提出的质疑和批评,催生了有机论和生态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理论谱系评价自然模式的理论得失,明确反对西方生态话语和生态政治实践脱离社会制度和政治维度、抽象地考察生态问题的根源和解决途径的做法。基于此,他以地理学—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既揭示了一定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下生态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的必然结果,又揭示了以实现资本积累为目的的资本的空间生产不仅造成不平衡的地理发展和地理景观的重组,而且造成了工人阶级因为地理阻隔只能拘泥于争取具体权利和特殊维度的正义的地方性的反对资本的斗争。因而,他强调解决生态危机的途径在于把环境运动引向激进的阶级运动,建立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哈维生态批判理论的特质在于凸显了生态文明理论的空间维度和正义维度,是社会主义生态政治学的内在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维 生态批判 统治自然 生态话语 空间维度与正义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的财产权批判及其正义论的基本原则和任务
18
作者 张文喜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3,F0002,237,共11页
在马克思的批判中,社会正义首先围绕着对财产权的批判。马克思以经济基础内一定的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对抗视角去看待社会正义问题,有两条进路可选:一是社会结构革命进路,二是权利进路。人们通常诉诸权利进路来解决因市民社会的“伦理性丧... 在马克思的批判中,社会正义首先围绕着对财产权的批判。马克思以经济基础内一定的生产方式所特有的对抗视角去看待社会正义问题,有两条进路可选:一是社会结构革命进路,二是权利进路。人们通常诉诸权利进路来解决因市民社会的“伦理性丧失”而产生的困惑。马克思直指所有者与无所有者财产关系的本质,指出财产关系作为一种剥夺和被剥夺的经济关系的基础,展现了财产权在伦理和政治意义上受到批判的客观根据。马克思主义者须认真研究马克思偏重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却忽视社会正义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产权批判 正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对西方现代化的批判及超越
19
作者 肖映胜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5,共10页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每个民族发展中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且作出过重要贡献,但西方现代性的张扬、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社会关系的撕裂等症结导致西方现代化逐渐偏离正轨甚至走... 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每个民族发展中都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西方国家率先开启现代化且作出过重要贡献,但西方现代性的张扬、私有制和生产关系的扭曲以及社会关系的撕裂等症结导致西方现代化逐渐偏离正轨甚至走向对立面,沦为异化的现代化。扬弃与超越异化的西方现代化,还原现代化的本真,探索“既具共同特征又各具特色”的现代化成为新的选择和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以资本为中心、两极分化、物质主义膨胀、对外扩张、资源掠夺的弊端,真正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类共同发展的主张,打破了现代化等于西方化的迷思,证实了世界上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为世界上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路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批判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审美歧感”重建共同体——当代法国批判美学的共通感思想研究
20
作者 王曦 《人文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5-82,共8页
在19世纪欧洲人文学科的现实发展进程中,共通感的含义向主体内部退隐,它不再通往政治生活中的公共精神与社会感,而退化为现代主体的心智结构。20世纪末以来的法国批判美学追溯共通感在古典人文主义传统中的理论内涵,重塑共通感作为“共... 在19世纪欧洲人文学科的现实发展进程中,共通感的含义向主体内部退隐,它不再通往政治生活中的公共精神与社会感,而退化为现代主体的心智结构。20世纪末以来的法国批判美学追溯共通感在古典人文主义传统中的理论内涵,重塑共通感作为“共同体感觉”的规范解释力与实践批判立场。后结构主义与激进左翼代表了当代法国批判美学探索的两种面相,在回应共通感如何拓展出社会共同体这一至关重要的美学问题时,他们或诉诸他律的交往实践,发掘在此时、此地的交往关系中孕育的内在伦理;或诉诸审美自律传统下的平等主义感知机制,激活马克思“自由人的联合体”的感性革命内涵。这构成了当代法国批判美学的共同体思想的两种面相,呈现了共通感的“内在伦理”维度与“审美歧感”维度间的辩证张力。在此,人文传统的历史连续体,承载、评判、约束着任何看似完全背离共同体的新规范创制实践。美学经验成为联结实践主体与政治伦理观念的纽带,向公共生活中共识与歧见、变革与规范兼容的共同体实践敞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美学 共通感 审美歧感 内在性伦理 共同体感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