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全球减贫中的扶贫主体作用机制探究 被引量:2
1
作者 左停 《人民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8-31,共4页
贫困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采取的反贫困措施各具特色。放眼全球减贫事业,各国的扶贫主体不同,有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教会等,从世界范围来看反贫困主体都已从政府为主到主体多元... 贫困问题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形成的原因也不尽相同,因此各国采取的反贫困措施各具特色。放眼全球减贫事业,各国的扶贫主体不同,有政府、非政府组织、社区、教会等,从世界范围来看反贫困主体都已从政府为主到主体多元。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这些主体的作用有强有弱,不同主体作用下的减贫机制与效果也有较大差别。反贫困主体作用机制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减贫 扶贫主体 脱贫攻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探讨——以兴国县天鹅湖社区为例 被引量:15
2
作者 胡明文 王小琴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4期43-46,90,共5页
由于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开发主体之间互动整合不够,这种主体分散化的情况在实践中影响了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协调开展。因此,有效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不仅需要调动开发主体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而... 由于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生态旅游扶贫开发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开发主体之间互动整合不够,这种主体分散化的情况在实践中影响了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协调开展。因此,有效实施生态旅游扶贫开发,不仅需要调动开发主体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热情,而且要将他们有机整合,建立起高效灵活、保障有力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构建生态旅游扶贫开发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关键是要做好组织形式的有效建立、开发主体的角色定位和开发绩效的评估反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旅游 旅游扶贫开发 旅游扶贫开发主体 协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体制创新突破扶贫治理主体的合作藩篱
3
作者 赵玉 刘娟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37-140,共4页
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问题以及由此衍生的扶贫资源整合问题长期困扰着中国扶贫开发工作,为此必须改变现行的利益分配结构、触及多方面重要体制,才能根除扶贫开发多头管理、资源分散的痼疾,显著提高扶贫开发效益。
关键词 扶贫治理主体 体制性障碍 体制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扶贫中政府角色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张春敏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39-44,共6页
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以推论出产业扶贫重在提升劳动者生产能力、提供生产资料和引导以企业为主的生产组织,最终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根据产业扶贫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应该担当起主导产业扶贫的角色,这种角色主... 从马克思的生产力概念,可以推论出产业扶贫重在提升劳动者生产能力、提供生产资料和引导以企业为主的生产组织,最终发展贫困地区的生产力。根据产业扶贫的内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政府应该担当起主导产业扶贫的角色,这种角色主要体现为引导、支持企业等扶贫主体与贫困农户等扶贫客体,实现扶贫客体的内生增长;为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要注意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扶贫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系列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扶贫 政府角色 生产力 生产资料 扶贫主体 扶贫客体 内生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户感知视角下的科技扶贫减贫绩效 被引量:10
5
作者 郎亮明 陆迁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2-37,共16页
利用陕西省科技扶贫重点县域821份农户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扶贫科技资源供给对农户减贫感知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扶贫主体形象与制度信任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与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扶贫科技资源供给特征优... 利用陕西省科技扶贫重点县域821份农户数据,运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实证考察了扶贫科技资源供给对农户减贫感知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检验了扶贫主体形象与制度信任在影响机制中的中介作用与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扶贫科技资源供给特征优化整体上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减贫感知绩效,其中匹配性、可得性与多样性特征对减贫感知绩效产生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覆盖面特征不具有显著影响;扶贫主体形象在扶贫资源供给特征与农户减贫感知绩效之间发挥着显著的部分中介作用,制度信任在扶贫主体形象的中介作用中具有积极的调节效应,即农户对相关扶贫政策信任程度越高,扶贫主体形象改善对农户减贫感知绩效的正向影响就越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技扶贫 减贫感知 扶贫主体形象 制度信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昶 王三秀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70-78,共9页
扶贫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前我国政府扶贫信息化总体上属于互联互通型的信息化模式,存在着实践应用价值的局限性。可构建精准嵌入型的政府扶贫信息化新模式,以实现扶贫信息化在精准、广度、效度、技术支持... 扶贫信息化建设对于实现精准扶贫目标具有关键性作用。当前我国政府扶贫信息化总体上属于互联互通型的信息化模式,存在着实践应用价值的局限性。可构建精准嵌入型的政府扶贫信息化新模式,以实现扶贫信息化在精准、广度、效度、技术支持及运行制度保障等方面的系统创新。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模式能够深入契合当前精准扶贫战略,有效应对扶贫中的新问题,推进未来政府扶贫的深入发展。从现状来看,我国扶贫信息化建设因特定原因,尚存在扶贫信息功能发挥、扶贫主体信息互嵌以及扶贫信息技术运用等方面的问题亟待破解。为此,可通过确立新型贫困治理信息化理念、以信息精准嵌入优化扶贫信息功能,以及完善政府扶贫信息化的制度保障等途径,建构精准嵌入型政府扶贫信息化新模式,促进贫困治理精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嵌入 扶贫信息化 精准扶贫 扶贫主体 贫困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扶贫攻坚中返贫原因探析 被引量:4
7
作者 洪江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1999年第1期36-39,共4页
返贫是当前影响我国扶贫攻坚的突出难题。本文从自然灾害、基础设施、脱贫户观念、扶贫政策、贫困地区优惠政策、扶贫主体行为、社会保障、农民负担等八个方面分析了我国返贫的原因。
关键词 贫困地区 返贫原因 扶贫攻坚 返贫率 自然灾害 扶贫工作 社会基础设施 返贫现象 扶贫主体 负担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扶贫一项伟大的文明工程 被引量:5
8
作者 肖继文 魏星河 杨超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1期31-34,共4页
文化扶贫一项伟大的文明工程□肖继文魏星河杨超一、文化扶贫战略的确立文化扶贫,是指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条件,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启动贫困者的内在动力,使其获得参加劳动的知识、技能,依靠自身努力,逐步消灭贫困根源,求得贫困地区... 文化扶贫一项伟大的文明工程□肖继文魏星河杨超一、文化扶贫战略的确立文化扶贫,是指通过改善社会环境条件,重视人才资源开发,启动贫困者的内在动力,使其获得参加劳动的知识、技能,依靠自身努力,逐步消灭贫困根源,求得贫困地区长远持续发展的“造血式”的反贫困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扶贫 贫困地区 扶贫战略 农村职业教育 指标体系 扶贫资金 “以人为中心” 扶贫工作 扶贫主体 老区农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协同扶贫模式之构建:特征、现实必要性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2
9
作者 彭小霞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8-65,共8页
多元协同扶贫模式在主体、方式、格局和目标等方面有着不同于传统扶贫模式的显著特征。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模式是应对贫困治理严峻形势,提高扶贫成效的需要;也是减少社会排斥,实现扶贫过程中公平的价值目标的需要;还是克服碎片化贫困治理... 多元协同扶贫模式在主体、方式、格局和目标等方面有着不同于传统扶贫模式的显著特征。构建多元协同扶贫模式是应对贫困治理严峻形势,提高扶贫成效的需要;也是减少社会排斥,实现扶贫过程中公平的价值目标的需要;还是克服碎片化贫困治理,促成贫困治理中主体合作与协商的需要;更是遏制扶贫腐败,形成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监督与制衡的需要以及打破信息壁垒,推进扶贫信息的共享与整合的需要。构建农村协同扶贫模式应从主体的协同、观念的协同、信息的协同、制度的协同和过程的协同等方面多管齐下,以提升扶贫治理效果,最终解决贫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协同扶贫 贫困治理 扶贫主体 扶贫理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约我国扶贫开发效益提高的障碍因素分析
10
作者 赵玉 刘娟 《求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46-51,共6页
长期困扰我国扶贫开发工作的扶贫治理主体之间的合作问题,既存在宏观体制缺陷、微观政策的误导,又根植于经济贫困、部门利益,是多方面问题纠结累积的结果。
关键词 扶贫治理主体 合作障碍 扶贫开发管理体制 金融体制 项目选择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际减贫经验中国化的实践及其启示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永伟 陆汉文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3-169,共7页
国际扶贫主体有效参与中国扶贫开发的过程,本质上是国际减贫经验中国化的过程。从国际减贫经验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切入,发现不同类型的国际扶贫主体在中国场域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透过一定的媒介或路径进行减贫经验的中国化。政府间国际组... 国际扶贫主体有效参与中国扶贫开发的过程,本质上是国际减贫经验中国化的过程。从国际减贫经验中国化的历史实践切入,发现不同类型的国际扶贫主体在中国场域并非独立运作,而是透过一定的媒介或路径进行减贫经验的中国化。政府间国际组织利用与中国政府的制度化沟通渠道,在密切配合国家扶贫政策实施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的行政体系进行减贫经验的中国化。国际非政府组织并不直接寻求中国扶贫制度的创新或大范围贫困面貌的改善,而是与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合作,注重微观项目的有益性和可复制性,减贫经验在合作伙伴的理解认同中实现中国化表达。外资企业将扶贫视作促进资本落地的制度化工具,通过瞄准农村社区投放扶贫资源,抑或将贫困群众纳入自身产业链条,在增强社区脱贫发展能力中促进减贫经验的中国化。国际减贫经验中国化的发展实践为制定中国减贫经验国际化战略策略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贫经验 中国化 国际化 扶贫主体 技术援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