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滇池沉积物磷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郜芸 卢少勇 +3 位作者 远野 焦伟 金相灿 黄国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5-78,共4页
选取滇池福保湾表层沉积物,以聚合氯化铝为钝化剂,研究了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扰动强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聚合氯化铝对沉积物中的磷有抑制作用,当转速为0,60,120r/min时,对应的水中磷浓度分别为初始值的6... 选取滇池福保湾表层沉积物,以聚合氯化铝为钝化剂,研究了扰动强度对钝化剂抑制沉积物中磷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扰动强度低于一定范围时,聚合氯化铝对沉积物中的磷有抑制作用,当转速为0,60,120r/min时,对应的水中磷浓度分别为初始值的62.5%,71.7%和83.4%;当转速达到240r/min时,沉积物会向水中释放大量磷,钝化作用完全被破坏,水中磷浓度为初始值的3.3倍.此外,在转速低于120r/min时,磷形态主要是以无机磷(DIP)为主的溶解性磷(DTP),而转速达到240r/min时,水中DTP/TP<30%,DIP/DTP<40%,即磷形态主要为不溶性磷,溶解性磷中以有机磷(DOP)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氯化铝 钝化剂 扰动强度 沉积物 磷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的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侃 张健 +1 位作者 虞虎 钱者东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4期5574-5585,共12页
科学评价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及其影响,是提升各种人类活动空间监管准度的基本前提,对保障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牢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价值。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运用改进的人为扰动强度指数测算模... 科学评价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及其影响,是提升各种人类活动空间监管准度的基本前提,对保障国家公园可持续发展和永续利用、牢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功能具有重要价值。以三江源国家公园为例,运用改进的人为扰动强度指数测算模型和人为扰动行为调查台账数据库,定量评估1980—2018年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强度的时空变化过程,诊断影响一般扰动及失范扰动的驱动力与主要因素,探讨人为扰动监管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优化建议。研究结果显示:1980—2018年三江源国家公园内人为扰动强度提升3.237%,长江源园区人为扰动强度显著低于澜沧江源和黄河源园区;2000—2010年人为扰动增长较为显著,而在2010—2018年趋于平稳,表明2010年以来生态保护措施和监管执法尺度更趋严格,并对三江源人为扰动过程产生明显遏制;以交通设施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人口城镇化及原住民传统生产生活活动、游憩利用活动是人为扰动强度变化的主要驱动力;道路及沿线配套设施、原住民生活设施和水电设施建设是国家公园内失范人为扰动的主因。针对三江源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人为扰动驱动因素与监管问题,建议实施精细化用途分类分区管制、激活并规范市场化经营管理机制、营造净零排放绿色基础设施、健全游憩行为监管软硬件体系,塑造零扰动前提下的生态保护与利用互动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扰动强度 空间监管 国家公园及周边地区 三江源国家公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扰动强度对太湖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韩丽华 杨桂军 +3 位作者 刘玉 秦伯强 钟春妮 杨宏伟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5-272,共8页
风浪扰动在湖泊和水库中频繁发生,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太湖风浪扰动对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利用室内摇床试验,设置不同的扰动强度(0、50、100、200、400 rmin)来模拟太湖风浪扰动,扰动时间... 风浪扰动在湖泊和水库中频繁发生,是影响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解太湖风浪扰动对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的影响,并探究其影响机理,利用室内摇床试验,设置不同的扰动强度(0、50、100、200、400 rmin)来模拟太湖风浪扰动,扰动时间为24 h,并测定不同扰动强度下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叶绿素荧光参数.结果表明,所有试验组中,100 rmin组的ρ(Chla)、微囊藻数量、F_vF_m(潜在最大光合效率)、ETR_(max)(潜在最大光合速率)、I_k(半饱和光强)和α(光能利用效率)增加最快,试验结束时分别为扰动前的3.29、10.75、1.20、2.30、2.21和1.21倍;并且扰动结束后,100 rmin组中3~10细胞群体细胞数量占比由25.80%降至20.70%,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10细胞群体细胞数量占比由0增至25.55%,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方差分析表明,试验第7~11天,100 rmin组的ρ(Chla)、水华微囊藻数量、F_vF_m、ETR_(max)和α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1~5天,400rmin组的ρ(Chla)、ETR_(max)和I_k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显示,适宜的扰动强度(100 rmin)促进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光合活性,过高的扰动强度(400 rmin)则抑制水华微囊藻群体生长和光合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华微囊藻 群体 扰动强度 叶绿素荧光 太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扰动强度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 被引量:11
4
作者 何爱政 刘德富 +2 位作者 杨正健 阮腾腾 朱晓明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3-58,77,共7页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支流水华频发。为研究水华生消机理,以中度扰动理论为指导,在神农溪支流水库敏感区域设立围隔实验系统,研究不同扰动强度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设置不同扰动强度,对围隔水体叶绿素a浓度(ρ(Chl-a))、浮游... 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支流水华频发。为研究水华生消机理,以中度扰动理论为指导,在神农溪支流水库敏感区域设立围隔实验系统,研究不同扰动强度对浮游藻类群落结构演替的影响。设置不同扰动强度,对围隔水体叶绿素a浓度(ρ(Chl-a))、浮游藻类细胞密度进行跟踪监测。结果表明,无扰动的围隔浮游藻类生长最迅速,并暴发水华,ρ(Chl-a)最高值达到53.725 mg/m3,浮游藻类细胞密度最高值达到111.42×106cells/L,而有扰动的围隔浮游藻类则生长缓慢,扰动越强ρ(Chl-a)及藻细胞密度越低,它们与扰动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1=-0.918,r2=-0.845)。中度扰动理论适合本实验,存在一个临界扰动强度,浮游藻类多样性水平最高,多样性指数最高值为3.329;低于临界值时优势藻种生长较快抑制其他藻种的生长,高于临界值时不利浮游藻类生长,藻类生物量及生物多样性水平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扰动强度 中度扰动 浮游藻类多样性 群落演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口湾区生物扰动强度及扰动作用特征研究——以山海关大石河河口湾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王英国 王珍如 《青岛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1999年第4期709-714,共6页
通过野外实际观察和室内模拟分析,依据现代沉积中的底内生物扰动构造三维结构清晰可辨的特征,认为现代河口湾的动物潜穴均可按照规则的几何体求得个体扰动指数,在此基础上。
关键词 河口湾 生物扰动强度 生物扰动指数 山海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离层闪烁模型中的不均匀体强度建模 被引量:2
6
作者 刘钝 闫永宝 +3 位作者 郭珊 於晓 冯健 甄卫民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32-437,共6页
不均匀体强度模型是电离层闪烁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国外电离层闪烁建模的思路,利用海口地区2003年至2008年的GPS闪烁观测数据建立了中国低纬地区电离层闪烁不均匀体强度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利用2003年至2008年海口地区GPS... 不均匀体强度模型是电离层闪烁建模的重要组成部分.参考国外电离层闪烁建模的思路,利用海口地区2003年至2008年的GPS闪烁观测数据建立了中国低纬地区电离层闪烁不均匀体强度模型,并对模型精度进行了分析.利用2003年至2008年海口地区GPS闪烁数据进行的模型精度分析表明,模型误差为无偏正态分布,误差方差为0.44.利用2013年海口地区和广州地区GPS闪烁数据进行的模型精度分析表明,模型误差基本保持无偏的正态分布特征,误差方差为0.42.利用国外模型进行同样的精度分析,其误差均值为0.33,方差为0.99,且为有偏分布.由此表明,建立的闪烁强度模型在中国低纬地区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闪烁 不均匀体 扰动强度 建模 全球定位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重构三维生物扰动构造--以长江口现代沉积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米智 范德江 +3 位作者 刘晓航 郑世雯 程鹏 张鑫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388-1398,共11页
生物扰动作用能够加速水层与底质的物质交换,对水层和底质的耦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受限于观测手段和观测方法,当前对于生物扰动构造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半定量化的阶段。本文选取长江口现代沉积区的4个沉积物柱状样,利用计算机断层... 生物扰动作用能够加速水层与底质的物质交换,对水层和底质的耦合作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受限于观测手段和观测方法,当前对于生物扰动构造的研究多停留在定性-半定量化的阶段。本文选取长江口现代沉积区的4个沉积物柱状样,利用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对生物扰动构造进行三维重构,运用数字图像处理实现生物扰动强度的定量表征,对研究区域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影响因素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CT(computed tomography)值与沉积物粒级构成和含水率具有一定关系,能够较好地指示沉积物密度变化;该区出现挖掘构造、觅食虫孔构造、逃逸虫孔构造、生物遗迹构造等显性扰动构造类型,生物扰动强度介于0%-10%,扰动强度极大值出现在长江水下三角洲前三角洲和陆架过渡区,垂向上以及不同站位生物扰动构造差异显著;底质沉积物类型、上覆水团性质以及沉积速率是影响该区生物扰动构造发育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扰动构造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三维重构 生物扰动强度 长江水下三角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力学的电网发电机故障恢复策略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谢蓉 邹艳丽 傅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6,共6页
当电网中个别发电机出现故障,不能为电网正常供电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发电机的超载级联,进而影响整个电网的正常有效运行。本文基于类Kuramoto模型,提出一种根据脆弱度切除负荷节点的发电机故障恢复策略,研究对比了切除脆弱度大的节点和... 当电网中个别发电机出现故障,不能为电网正常供电时,可能会引起其他发电机的超载级联,进而影响整个电网的正常有效运行。本文基于类Kuramoto模型,提出一种根据脆弱度切除负荷节点的发电机故障恢复策略,研究对比了切除脆弱度大的节点和切除脆弱度小的节点对系统恢复后网络性能的影响。研究表明,切除脆弱度小的节点后,剩余子系统的同步临界耦合强度Kc更小、所有节点频偏中的最大频偏绝对值更小、剩余子系统的负荷最小失同步扰动强度更大。因此,当电网中个别发电机出现故障时,利用本文方法能有效排除故障,使电网恢复稳定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Kuramoto模型 脆弱度 网络性能 同步临界耦合强度 最小失同步扰动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沉积物氮磷释放潜力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许佟 高凡 +1 位作者 郭家选 黄艳虹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4期115-120,共6页
【目的】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污染再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烧杯—恒温振荡器的模拟系统,探究水体扰动、温度、pH对南四湖表层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释放潜力的影响。【结果】不同扰动强度下(pH=7,25℃),沉积... 【目的】为了探究环境因子对湖泊沉积物氮、磷内源污染再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烧杯—恒温振荡器的模拟系统,探究水体扰动、温度、pH对南四湖表层沉积物总氮(TN)、总磷(TP)释放潜力的影响。【结果】不同扰动强度下(pH=7,25℃),沉积物TN、TP释放浓度随扰动强度增强而增加;25℃条件下沉积物TN、TP释放浓度峰值分别为15℃条件下的2.34倍和1.30倍(pH=7,100 r/min),表明高温有利于沉积物N、P的内源释放;中性条件下(pH=7)沉积物的TN、TP释放浓度最低(100 r/min,25℃),其释放峰值分别为碱性条件下(pH=9)的42.88%和79.35%,以及酸性条件下(pH=5)的48.63%和88.74%,表明中性条件可有效抑制沉积物TN、TP的释放。此外,沉积物TN的释放强度呈先缓慢后快速的增长趋势,且受pH的影响最大;沉积物TP的释放强度呈先快速后缓慢的增长趋势,且受水体扰动的影响最大。【结论】合理调控湖泊水环境因子可有效抑制沉积物N、P内源污染的再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上覆水 扰动强度 温度 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无功控制方式下光伏并网的影响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3
10
作者 梅文明 李偲 +7 位作者 杨立滨 李春来 郗文康 Saif Mubaarak Abdulrahman Abd 刘文健 吉平 张鑫 李美成 《中国测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8,共8页
为解决由于光照强度等扰动因素产生的有功出力波动、并网点电压越限、保护动作投切频繁等问题,该文对光伏系统并网时的无功和电压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对比目前光伏电站中普遍运用的定功率因数与定电压两种无功控制方式,并利用Matlab对并... 为解决由于光照强度等扰动因素产生的有功出力波动、并网点电压越限、保护动作投切频繁等问题,该文对光伏系统并网时的无功和电压管理策略进行研究。对比目前光伏电站中普遍运用的定功率因数与定电压两种无功控制方式,并利用Matlab对并网光伏发电系统进行建模,研究光照强度扰动下不同无功控制方式对功率特性的影响规律,证明定电压控制方式在电压支撑能力与系统稳定性方面优于恒功率因数控制方式。最后通过青海地区的光伏并网实例进行相关验证并提出应对策略,通过安装SVG等动态无功补偿装置可以提高系统动态调节能力。该研究可为解决大规模光伏并网带来的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系统 无功控制方式 光照强度扰动 功率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 stressed red sandstone subjected to unloading and impact loads 被引量:14
11
作者 GONG Feng-qiang ZHONG Wen-hui +2 位作者 GAO Ming-zhong SI Xue-feng WU Wu-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596-610,共15页
In the process of deep projects excavation,deep rock often experiences a full stress process from high stress to unloading and then to impact disturbance failure.To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dimension... In the process of deep projects excavation,deep rock often experiences a full stress process from high stress to unloading and then to impact disturbance failure.To study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three-dimensional high stressed red sandstone subjected to unloading and impact loads,impact compression tests were conducted on red sandstone under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conditions using a modified split Hopkinson pressure bar.Impact disturbance tests of uniaxial pre-stressed rock were also conducted(without considering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effect).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impact compression strength of red sandstone shows an obvious strain rate effect.With an approximately equal strain rate,the dynamic strength of red sandstone under confining unloading conditions is less than that in the uniaxial pre-stressed impact compression test.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produces a strength-weakening effect,and the dynamic strength weakening factor(DSWF)is also defined.The results also indicate that the strain rate of the rock and the incident energy change in a logarithmic relation.With similar incident energies,unloading results in a higher strain rate in pre-stressed rock.According to the experimental analysis,unloading does not affect the failure mode,but reduces the dynamic strength of pre-stressed rock.The influence of confining pressure unloading on the shear strength parameters(cohesion and friction angle)is discussed.Under the same external energy impact compression,prestressed rock subjected to unloading is more likely to be destroyed.Thus,the effect of unloading on the rock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deep rock project excavation desig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ep rock excavation unloading unloading confining pressure three-dimensional high stress strengthweakening effect impact disturba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