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动静液作动器的阻尼自适应扰动主动补偿控制方法 被引量:4
1
作者 杨荣荣 马永杰 +3 位作者 付永领 张玲 赵家黎 王亚洲 《液压与气动》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8-157,共10页
对于电动静液作动器(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EHA),传统扰动主动补偿控制方法(Active Disturbance Compensation Control Method,ADCM)存在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ver,ESO)对噪声敏感、控制器设计需要作动加速度信息... 对于电动静液作动器(Electro-Hydrostatic Actuator,EHA),传统扰动主动补偿控制方法(Active Disturbance Compensation Control Method,ADCM)存在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ver,ESO)对噪声敏感、控制器设计需要作动加速度信息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首先利用奇异摄动理论对EHA数学模型进行合理降阶,然后设计了一种基于滤波估计器(Filter Estimator,FE)的串级扰动估计器。此外,在控制器中加入阻尼自适应函数,设计了阻尼自适应扰动主动补偿控制器(FE-AD-ADCM),从而提高了系统的位置跟踪性能。最后,利用MATLAB/Simulink和Simcenter/AMESim联合仿真平台将该方法分别与传统PI和ADCM控制器进行了详细的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提出的FE-AD-ADCM能有效提升EHA位置跟踪性能和对扰动的估计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静液作动器 奇异摄动理论 串级扰动估计器 阻尼自适应 扰动主动补偿控制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主动控制系统时间滞后测量与补偿方法 被引量:19
2
作者 田石柱 李暄 欧进萍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101-105,共5页
本文研究了结构主动控制系统时间滞后产生的原因,利用作者建立的结构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时间滞后测量方法的研究,测量得到了该系统时间滞后的具体数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时间滞后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结构主动控制系统时间... 本文研究了结构主动控制系统时间滞后产生的原因,利用作者建立的结构主动控制系统进行了系统时间滞后测量方法的研究,测量得到了该系统时间滞后的具体数值。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时间滞后对控制系统的影响。提出了结构主动控制系统时间滞后的三种补偿方法,即移相法、泰勒级数展开法和预估状态向量法。通过主动控制试验验证了时间滞后补偿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控制系统 时间滞后 测量方法 补偿方法 结构控制 地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位移反馈控制的主动增加时滞补偿方法及其试验验证 被引量:5
3
作者 刘军龙 代晶辉 +3 位作者 张春巍 李芦钰 欧进萍 郝磊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85-191,共7页
时滞是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滞不仅会降低控制系统的性能,严重时会造成系统失稳、控制发散。针对此问题,研究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基于单自由度系统时滞的稳定性理论分析,确定系统最大允许时滞量的解析解,该阈值可以... 时滞是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滞不仅会降低控制系统的性能,严重时会造成系统失稳、控制发散。针对此问题,研究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基于单自由度系统时滞的稳定性理论分析,确定系统最大允许时滞量的解析解,该阈值可以作为确定何时应用时滞补偿技术的一个评判指标;其次,当作动器实际时滞量大于最大允许时滞量时,常规时滞补偿方法将会失效,提出了基于位移反馈的主动增加时滞的补偿新方法,并定性结合定量详细分析了主动控制算法的参数影响规律;最后,以单层剪切型框架结构为被控对象,进行了多种输入激励下基于位移反馈的主动增加时滞补偿试验验证。大量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获得一定可观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控制 时滞 最大允许时滞量 增加时滞补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时滞补偿的汽车半主动悬架最优控制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孙益民 李仲兴 王国林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152-154,共3页
基于两自由度半主动悬架系统模型,通过在最优控制器的执行机构上添加一个一阶微分环节,实现了对控制输入预测控制,补偿了控制系统响应的滞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方法可有效提高车辆行驶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
关键词 主动悬架 最优控制方法 补偿 汽车 时滞 最优控制 乘坐舒适性 行驶安全性 系统模型 两自由度 执行机构 预测控制 控制输入 系统响应 仿真结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分状态反馈的主动利用时滞补偿方法 被引量:2
5
作者 代晶辉 刘军龙 +1 位作者 张春巍 欧进萍 《振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46-252,共7页
时间滞后是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滞不仅会降低控制系统的性能,严重时会造成系统失稳、控制发散。常规时滞补偿方法大多是将时滞作为一种危害进行消减,而今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反馈的主动利用时滞的补偿新方法。研究... 时间滞后是结构振动主动控制系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时滞不仅会降低控制系统的性能,严重时会造成系统失稳、控制发散。常规时滞补偿方法大多是将时滞作为一种危害进行消减,而今提出了一种基于速度反馈的主动利用时滞的补偿新方法。研究分为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以理论分析为基础,提出了基于速度反馈的主动增加时滞的补偿新方法;其次,结合大量仿真结果定性分析了主动控制算法的参数影响规律;最后,以单层剪切型框架结构为被控对象,进行了多种输入激励下基于速度反馈的主动增加时滞补偿试验验证。大量仿真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保证系统稳定性的同时获得一定可观的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控制 时滞 最大允许时滞量 速度反馈 增加时滞补偿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动式水下拖曳升沉补偿系统的非线性控制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世振 魏建华 +1 位作者 胡波 李盛茂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12-617,共6页
针对主动式水下拖曳升沉补偿系统的非线性时变负载特性,设计一种基于扩展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鲁棒位移控制器。在该控制系统中,将扰动负载分成时变的未知负载与可以建模的负载2部分,并考虑系统动力学的非线性特性,采用滑模控制技术补偿... 针对主动式水下拖曳升沉补偿系统的非线性时变负载特性,设计一种基于扩展扰动观测器的非线性鲁棒位移控制器。在该控制系统中,将扰动负载分成时变的未知负载与可以建模的负载2部分,并考虑系统动力学的非线性特性,采用滑模控制技术补偿观测器估计误差,通过递推反步法设计主动式升沉补偿器的非线性鲁棒运动控制系统。基于实测的3~4级海况下母船升沉位移对所设计的主动式升沉补偿器开展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所设计的控制器在存在负载扰动的情况下实现了精确、迅速且具有强鲁棒性的运动补偿控制,基于本文控制算法的主动升沉补偿器使负载最大升沉位移波动范围由1.40 m衰减至0.01 m,同时缆绳张力最大波动范围由15 k N衰减至1 k N以内,表现出良好的升沉补偿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升沉补偿 扩展扰动观测器 非线性控制 位移控制 水下拖曳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七号卫星太阳翼驱动主动控制方案 被引量:8
7
作者 郭超勇 陆栋宁 +2 位作者 陈超 张猛 于国庆 《航天器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151-156,共6页
低轨遥感卫星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普遍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受步进电机不平稳驱动特性的影响,卫星平台的姿态稳定度很难进一步提升。为了满足高分七号卫星姿态稳定度需求,降低驱动机构转动对卫星姿态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应用永磁同步电机(PM... 低轨遥感卫星太阳翼驱动机构(SADA)普遍采用步进电机驱动,受步进电机不平稳驱动特性的影响,卫星平台的姿态稳定度很难进一步提升。为了满足高分七号卫星姿态稳定度需求,降低驱动机构转动对卫星姿态带来的影响,提出了应用永磁同步电机(PMSM)直接驱动的高稳定度太阳翼驱动主动控制方案。针对传统比例积分(PI)控制器存在稳定裕度低且易与太阳翼低阶模态耦合的特点,提出了一种相位补偿策略。高分七号卫星应用结果表明:太阳翼驱动主动控制方案及其相位补偿控制策略能有效降低太阳翼驱动过程中的转速波动,抑制对卫星产生的姿态扰动,可为后续其他高分辨率卫星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翼驱动机构 永磁同步电机 姿态扰动 主动控制 相位补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作业装置轻载主动型多维运动补偿器的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肖体兵 吴百海 +1 位作者 龙建军 邹大鹏 《机床与液压》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198-200,284,共4页
多维运动补偿器是保证深海浮式作业正常安全进行的重要装置之一。笔者提出了一种主要由升沉补偿机构、横移补偿机构和纵移补偿机构组成的轻载主动型多维运动补偿器的设计方案,设计了适合于主动运动补偿器的复合控制器;建立了运动补偿器... 多维运动补偿器是保证深海浮式作业正常安全进行的重要装置之一。笔者提出了一种主要由升沉补偿机构、横移补偿机构和纵移补偿机构组成的轻载主动型多维运动补偿器的设计方案,设计了适合于主动运动补偿器的复合控制器;建立了运动补偿器的仿真模型和升沉补偿机构的模拟试验台。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证明了所提出的轻载主动型多维运动补偿器的设计方案是可行的,所设计的复合控制器是有效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维运动补偿 轻载主动 扰动补偿控制 仿真 模拟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变参数比例积分控制BUCK变换器设计 被引量:8
9
作者 冯全源 严宏举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8-76,共9页
BUCK变换器中存在诸如系统参数不确定、输入电压变化、输出负载变化等多种扰动,这些扰动对BUCK变换器的输出有很大影响,而采用传统的比例积分控制(proportional integral,PI)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为此,在传统的PI控制策略的基础... BUCK变换器中存在诸如系统参数不确定、输入电压变化、输出负载变化等多种扰动,这些扰动对BUCK变换器的输出有很大影响,而采用传统的比例积分控制(proportional integral,PI)方法很难取得满意的控制效果。为此,在传统的PI控制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变参数比例积分(variable parameters proportional integral,VAPI)控制策略以解决系统干扰的问题。由于VAPI控制器不仅具有传统PI控制器瞬态响应速度快和消除静态误差等的优点,同时还能在不同的阶段调整相应的参数,使得BUCK变换器在每个阶段都有更好的特性。首先用变参数比例积分器替换常规的比例积分器,然后设计扰动观测器观测出参数摄动与负载变化带来的系统扰动,将其作为补偿量补偿到前馈通道,提高系统的收敛速度与抗扰动能力,最后通过仿真和实验,分别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例积分 扰动 控制方法 变参数PI控制 前馈补偿 扰动观测器 收敛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流矢量控制负载转矩智能观测器设计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建平 王金玲 +1 位作者 穆道明 朱程辉 《仪器仪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506-510,共5页
从专家系统与观测器设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思想出发,研讨了一种交流矢量控制负载转矩智能观测器的设计方法,论述了设计方法的基本要求。并以重构交流矢量控制系统负载力矩为例,给出了设计过程和步骤。并用重构的负载扰动作为前馈补偿控... 从专家系统与观测器设计理论方法相结合的思想出发,研讨了一种交流矢量控制负载转矩智能观测器的设计方法,论述了设计方法的基本要求。并以重构交流矢量控制系统负载力矩为例,给出了设计过程和步骤。并用重构的负载扰动作为前馈补偿控制。仿真和实验结果表明,给出的方法不仅能很好地处理观测对象的非线性,而且对参数变化有很强的自校正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观测器 负载转矩 交流 矢量控制系统 前馈补偿控制 设计方法 理论方法 专家系统 负载力矩 设计过程 负载扰动 参数变化 非线性 自校正 重构 仿真 对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