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堡凹陷扭动构造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24
1
作者 马乾 张军勇 +3 位作者 李建林 李文华 刘国勇 冯朝荣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83-189,共7页
在南堡凹陷大连片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南堡凹陷新近纪的扭动构造特征、成因机理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南堡凹陷在古近纪伸展断陷的基础上,在新近纪发育了八个扭动断裂构造带,断裂组合平面上以雁列式、"帚状&qu... 在南堡凹陷大连片三维地震解释成果的基础上,对南堡凹陷新近纪的扭动构造特征、成因机理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南堡凹陷在古近纪伸展断陷的基础上,在新近纪发育了八个扭动断裂构造带,断裂组合平面上以雁列式、"帚状"、"入"字型为特征,剖面上以"负花状"、"半花状"、"X"型为主。晚期扭动断裂的发育既具有继承性,也有新生性。扭动断层在活动早期控制了生油次凹的发育,晚期控制了断鼻、断块的发育,同时断层的多期活动成为油气运移的良好通道,因此扭动断裂构造带是南堡凹陷新近纪油藏的主要富集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堡凹陷 扭动构造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扭动构造的鉴别问题 被引量:30
2
作者 严俊君 王燮培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8-14,共7页
鉴别扭断裂的地下标志归纳为九点:(1)雁列构造;(2)花状构造;(3)辫状构造;(4)窄变形带;(5)窄而深的半地堑构造;(6)窄而厚的粗相带;(7)两盘地层岩性不相匹配;(8)断面倾向摇摆、多变;(9)杂乱的地震显... 鉴别扭断裂的地下标志归纳为九点:(1)雁列构造;(2)花状构造;(3)辫状构造;(4)窄变形带;(5)窄而深的半地堑构造;(6)窄而厚的粗相带;(7)两盘地层岩性不相匹配;(8)断面倾向摇摆、多变;(9)杂乱的地震显示。然而在实际应用中由于鉴定不准确存在夸大平移扭动作用的趋向,特别是在鉴别“雁列构造”和“花状构造”两个重要标志中出现的问题较大,关键问题是:(1)张性雁列构造并不一定指示平移扭动;(2)对于盆地内薄皮构造而言,“基底卷入”不应作为扭断裂的根本鉴别标志;(3)我国西部各油区广泛发育的“背冲断块”大多不属“花状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动构造 鉴别标志 问题 花状构造 雁列构造 背冲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扭动构造与阿尔金构造体系的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守仁 曹代勇 +1 位作者 戴俊生 李剑红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2000年第3期218-223,共6页
依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构造线方位的变化、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不吻合、左行雁列式排列和反“S”型构造组合、以及中生界地层分布由老到新由西向东迁移等特征,论证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形成受祁连山构造体系和阿尔金山构造体... 依据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构造线方位的变化、深层构造与浅层构造的不吻合、左行雁列式排列和反“S”型构造组合、以及中生界地层分布由老到新由西向东迁移等特征,论证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的形成受祁连山构造体系和阿尔金山构造体系的双重控制,北缘块断带的现今构造格局是阿尔金构造体系强烈改造的结果,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柴达木盆地北缘块断带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阿尔金构造体系 扭动构造 块断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盆地扭动构造及其演化 被引量:5
4
作者 杨庆道 郭朝斌 +2 位作者 王伟锋 张文博 周雄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5-21,111-112,共7页
以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为基础,从平面和剖面上识别楚雄盆地的扭动构造,并结合区域古地磁资料、应力场特征以及盆地沉积演化,分析研究区不同构造期的扭动变形机制及其演化。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楚雄盆地受到特提斯构造域向北和滨太平洋构... 以地震资料解释成果为基础,从平面和剖面上识别楚雄盆地的扭动构造,并结合区域古地磁资料、应力场特征以及盆地沉积演化,分析研究区不同构造期的扭动变形机制及其演化。结果表明,中生代以来,楚雄盆地受到特提斯构造域向北和滨太平洋构造域向西的推挤力,2个推挤力在不同构造期分别占主导地位,并致使红河断裂左行、右行走滑交替,控制着楚雄盆地的构造和沉积演化;印支期金沙江洋关闭、思茅—印支地块与扬子板块拼合后,金沙江—红河碰撞带东侧的楚雄盆地不属于前陆盆地,板块拼合过程中红河断裂走向与推挤方向形成小角度斜交,主要发生走滑运动,未产生大规模造山,随后在晚印支期南北向挤压应力场中形成楚雄裂陷盆地;研究区南部楚雄—牟定一带沉积厚度的剧烈变化源于楚雄—建水断裂和牟定断裂中生代走滑运动产生的拉分效应;楚雄盆地的火成岩分布往往与大型基底断裂的后期扭动作用有关,这有利于圈定火成岩分布范围,在油气勘探中应有针对性地加以回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河断裂 扭动构造 走滑构造 扭动作用 构造演化 楚雄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南区扭动构造特征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被引量:4
5
作者 渠芳 连承波 +1 位作者 陈清华 渠冬芳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1年第4期46-50,共5页
在研究黄骅坳陷断裂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认为黄骅坳陷在第三系盖层中极难出现明确的走滑断裂,但形成大量斜向滑动断层,具有典型的扭动构造特点。扭动构造包括直扭型和旋扭型两种,其中沧东断裂、徐西断裂、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以... 在研究黄骅坳陷断裂系统的基础上,通过力学分析认为黄骅坳陷在第三系盖层中极难出现明确的走滑断裂,但形成大量斜向滑动断层,具有典型的扭动构造特点。扭动构造包括直扭型和旋扭型两种,其中沧东断裂、徐西断裂、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以及皂坡-故县隐伏断裂带所围限的区域以发育直扭型构造样式为主,组成"λ"字形、雁列式及"S"形断裂构造样式等。在豫冀鲁巨型帚状构造体系和边界大断裂共同作用下,以南皮洼陷为漩涡中心,形成帚状旋扭构造样式。这一旋扭构造样式在南皮北-盐山隐伏断裂带南部的乌马营地区表现最为明显,其次为沧东断裂下降盘的舍女寺地区,平面上呈向南西方向收敛、向北东方向撒开,在沙二段、沙三段地层最为明显。张扭性断裂系统对油气聚集的重要控制作用主要表现为圈闭和断裂构造带形成、油气垂向运移通道作用以及控油性差异等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骅坳陷南区 斜向滑动断层 扭动构造 直扭构造 旋扭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北盆地扭动构造油气藏 被引量:24
6
作者 邱旭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6-29,共4页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 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 苏北盆地构造圈闭主要为断鼻、断块,构造圈闭的成因与区域性伸展 走滑作用有关,按成因可以划分为4种类型:①凹陷及斜坡地区所形成的断鼻、断块群;②扭动断裂带伴生的张性断块;③扭动断裂带转换部位的断鼻、断块;④以伸展作用为主的断阶带复杂断块。扭动构造对苏北盆地的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动构造 油气藏类型 断鼻 断块 苏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及其西南邻区新生代NW向扭动构造体系的成生发展和形成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丘元禧 《地质力学学报》 CSCD 2001年第4期335-345,共11页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 ,且呈多字型特征 ,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 ,断续相循 ,成生活动时期很新 (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 ) ,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 NW向扭动构造体系广泛发育于中国西部并向中国东部延伸 ,且呈多字型特征 ,但在中国东部规模等级较小 ,断续相循 ,成生活动时期很新 (晚白垩世末至早第三纪以来 ) ,由NW向褶皱、NWW向压扭性走滑、NNW向扭压性走滑和NEE向张扭性走滑组成。偏共轭剪切形成之NWW向扭动构造向中西部延伸并复合叠加在西域系 (古河西系 )之上。它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会聚在中国大陆板内碰撞效应的产物 ,与中国东部和中国西部已经厘定的其他构造体系有着完全不同的应力活动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W向扭动构造体系 偏共轭剪切 西域系 中国 新生代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中新生代扭动构造及其对油气的控制作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之一 《西安地质学院学报》 1993年第4期108-112,共5页
渤海湾盆地在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前期压扭和后期张扭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及盆地基底块体转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众多的扭动构造。对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起着控制作用。其原因是渤海湾盆地正好处在全球走滑带的重要部位。... 渤海湾盆地在演化过程中经受了前期压扭和后期张扭构造应力场的作用,在边界断裂走滑作用及盆地基底块体转动的影响下形成了众多的扭动构造。对油气的形成、运移、聚集起着控制作用。其原因是渤海湾盆地正好处在全球走滑带的重要部位。中新生代的活动是全球走滑带构造活动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湾 盆地 扭动构造 油气聚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盖南地区扭动构造特征及油气勘探前景 被引量:2
9
作者 吴桂玉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8-30,共3页
应用扭动构造组合特征理论 ,对盖洲滩南部地区构造进行解释。结果发现了该区的扭动背斜构造 ,并对其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分析认为 ,该种类型构造十分有利于多套复合油气藏的形成 。
关键词 扭动构造 组合特征 扭动背斜 勘探前景 盖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信息看油气地质扭动构造的六大特征——兼述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典型扭动构造样式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克绳 《海相油气地质》 2007年第1期43-50,共8页
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内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多为雁列展布,在构造演化过程中都注入了扭动因素。归纳出了扭动构造的六大地震地质特征,如扭断裂带主断面产状近于直立插入基底,向上向外撒开呈花状结构;花状结构的花枝呈喇叭口形弯曲... 中国东部和中—西部含油气盆地内构造样式在平面上多为雁列展布,在构造演化过程中都注入了扭动因素。归纳出了扭动构造的六大地震地质特征,如扭断裂带主断面产状近于直立插入基底,向上向外撒开呈花状结构;花状结构的花枝呈喇叭口形弯曲;扭断裂带两侧同期构造及断裂呈雁列式展布等。中国东部第三纪以拉张翘倾运动为主,贯穿其内的郯庐断裂具有一定程度的扭动性质,使得中国东部的构造存在扭动因素,如济阳坳陷张扭性帚状构造样式、黄骅“入”字形断裂构造样式等。中国中—西部扭动构造的形成,受红河、阿尔金等断裂的影响,从河内盆地的扭动痕迹可以推测莺歌海盆地也具有扭动属性;沿阿尔金主断裂南缘派生的一组近东西向断裂呈右旋雁列。塔里木盆地的东西向断裂构造带以挤压为主,北西向形成右旋性质的压扭构造带,北东向则为左旋性质的压扭构造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剖面 构造特征 扭动构造 中国东部 中国中-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山扭动构造体系发展史 被引量:3
11
作者 金松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83年第2期24-37,共14页
研究构造体系发展史是使地质力学不断完善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崔盛芹教授和杨振升副教授曾对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作过研究,这是对构造体系演化研究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魏春海总工程师等也曾对祁连山的古构造体系进行过筛... 研究构造体系发展史是使地质力学不断完善必须解决的重要内容之一。崔盛芹教授和杨振升副教授曾对燕辽及其邻区的古构造体系作过研究,这是对构造体系演化研究的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魏春海总工程师等也曾对祁连山的古构造体系进行过筛分,这又是一项令人感兴趣的探索。笔者吸取上述成果的经验,继续从形成与形变辩证统一关系研究入手,而采用地质与地球物理各项资料综合分析、模验实验和数学地质来追溯祁连山扭动构造体系的兴衰过程,为认识应力场的演化,进而认识地壳运动规律创造条件。但是,由于这个课题涉及的地域广,要求应用地质学各项基础知识面宽,完成任务的时间短(16个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扭动构造体系 构造 中酸性 应用地质学 蓟县运动 演化研究 应力场 地球物理 岩浆活动 祁连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LaCira—Infantas油田的构造扭动和断裂进行3D地震解释
12
作者 Mario A.Guterrez 乔大军 《石油物探译丛》 2001年第6期10-20,共11页
当前在石油开采中面临的难题是缺乏有关油藏外部几何形态和地质非均匀性对油气流影响方面的知识.地质非均匀性把储集层分隔成许多流体单元,妨碍了储集层的有效泄油和驱替. 要为流量研究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了解褶皱和断层的3D几何... 当前在石油开采中面临的难题是缺乏有关油藏外部几何形态和地质非均匀性对油气流影响方面的知识.地质非均匀性把储集层分隔成许多流体单元,妨碍了储集层的有效泄油和驱替. 要为流量研究提供符合实际的理论模型,了解褶皱和断层的3D几何形态、空间组合、成因和演化是必须的.在像哥伦比亚La Cira-Infantas这样的成熟特大型油田中,基于电缆测井的构造模型并不能清楚地提供开采边界和储层单元间隔的外框.我们对La Cira-Infantas油田构造型式的特征和演化并不十分清楚.已经公布的解释结果表明,La Cira-Infantas油田是同时代的褶皱、逆冲断层和常见的正断层的一个复杂组合.该油田位于某个逆冲断层带的最西端.该逆冲断层带延伸至发源于东Cordillera山脉的中Magdalena谷盆.然而构造要素却与文献中所描述的典型挤压构造型式的特性并不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地震解释 背斜 构造扭动 雁形褶皱 逆冲断层 走向滑动断层 LaCira-Infantas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部旋卷(扭)构造变形及其形成地质条件分析──兼评法国地质学家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 被引量:12
13
作者 李相博 王新民 +3 位作者 袁剑英 靳久强 于均民 马龙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 利用遥感技术,在青藏高原东北部发现了祁连山西段旋卷构造、柴北缘赛什腾山旋卷构造、柴达木西南祁漫塔格山弧形扭动构造及祁连东部大型旋卷构造等四个旋卷 (扭 )构造。分析了这些旋卷 (扭 )构造形成的地质条件与地球动力学过程,认为这一重要发现不但对青藏高原大陆动力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对进行资源预测还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还指出 Tapponnier的“走向滑移线场和构造逃逸理论”存在两点明显不足,我们的发现及研究是对该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遥感 旋卷构造 形成机制 弧形扭动构造 卫星影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构造样式与圈闭发育特征 被引量:16
14
作者 胡望水 卫拥军 张自其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197-200,共4页
在详细分析辽河盆地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前者分为阶梯状伸展构造、张性正断层构造组合、披覆构造、变换构造带、扭动构造及正反转构造等6亚类,后者可分为滑脱正断层构造组合、底辟构造等2亚类。构... 在详细分析辽河盆地构造样式的基础上,将其分为基底卷入型和盖层滑脱型两大类,前者分为阶梯状伸展构造、张性正断层构造组合、披覆构造、变换构造带、扭动构造及正反转构造等6亚类,后者可分为滑脱正断层构造组合、底辟构造等2亚类。构造多期活动,因此部分构造样式相互叠加。不同的构造样式具有不同的圈闭发育特征。依据构造样式和圈闭特征,将辽河盆地的圈闭划分为构造圈闭和非构造圈闭两大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河盆地 构造类型 构造特征 圈闭 披覆构造 变换构造 扭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研究中几个问题的讨论 被引量:13
15
作者 王燮培 严俊君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51-56,共6页
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关于构造样式的确切含义及类型的划分,由于对构造样式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了构造样式类型划分的混乱;构造样式的鉴别,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了某些单一“鉴定标志... 对我国含油气盆地构造样式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讨论。包括:关于构造样式的确切含义及类型的划分,由于对构造样式概念理解的不一致,导致了构造样式类型划分的混乱;构造样式的鉴别,往往由于过分强调了某些单一“鉴定标志”而忽略了总体变形特征,从而导致对构造变形机理的错误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油气盆地 构造样式 构造反转 复合型构造样式 扭动构造样式 油气地质 变形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礁滩型气藏与燕山、喜山期构造体系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永平 熊亮 +1 位作者 何鲤 刘莉萍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33-37,共5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滩型气藏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生物滩型气藏勘探在普光、毛坝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很多研究者从沉积相研究出发,都认为这些礁滩是沿广旺海槽、城口—鄂西海槽以及梁平—开江海槽坡折带分布的丘...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上二叠统长兴组生物礁、滩型气藏和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粒生物滩型气藏勘探在普光、毛坝取得重大突破之后,很多研究者从沉积相研究出发,都认为这些礁滩是沿广旺海槽、城口—鄂西海槽以及梁平—开江海槽坡折带分布的丘形体,油气富集与海槽相关。然而,叠加上覆燕山、喜山期的构造形迹分析则发现,这些礁滩型气藏在油气成藏运移过程中还与扭动构造体系相关,特别是与各类扭动构造体系的砥柱密切相关。据此观点进行研究进而预测:巴中、仪陇莲花状构造,中台山、绵阳旋扭构造体系的砥柱与下伏地层地震剖面丘形体叠置处有望获得重大的礁滩型油气藏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晚二叠世 早三叠世 生物礁油气藏 扭动构造体系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状构造及其对油气勘探的意义 被引量:8
17
作者 葛双成 陈焕疆 丁晓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453-461,共9页
花状构造是发育于走滑-拉分盆地内的一种扭动构造,其基本特征是近于直立的基底扭断裂向上分叉撒开。花状构造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基本油气圈闭类型,即背形花蕊、屋脊和朵下封堵。由于扭断裂作用,有可能改善脆性基岩的储集性质,所以花状构... 花状构造是发育于走滑-拉分盆地内的一种扭动构造,其基本特征是近于直立的基底扭断裂向上分叉撒开。花状构造大致可以构成三种基本油气圈闭类型,即背形花蕊、屋脊和朵下封堵。由于扭断裂作用,有可能改善脆性基岩的储集性质,所以花状构造一般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此外,花状构造对油气的运移和聚集有它自身的规律。因此,花状构造油气田的开发有其独特性。我国东部西部均发育了一系列走滑—拉分性质的中新生代盆地,其中有可能发育一些花状构造。百色盆地的勘探实践已经发现了正花状构造的存在,在西西盆地还发现一个负花状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状构造 油气勘探 扭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黔西煤田构造特征 被引量:13
18
作者 陈学敏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14-17,共4页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分析研究燕山期发育于黔西地区正、反两次扭动构造特征、成因及其复合叠加规律,并认为它们是黔西煤田后期改造主要控制构造。
关键词 扭动构造体系 贵州西部 地质力学机制 煤田 成因 控制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对岩溶的控制意义 被引量:22
19
作者 谭周地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1978年第2期43-47,共5页
由于岩溶发育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者特别强调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作用,视为控制岩溶发育的基本因素。实际上岩溶区山势水系分布、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征等的形成是在构造岩性控制下。主要由岩溶过程“塑造”成的。因此,它们... 由于岩溶发育与水动力条件密切相关,许多研究者特别强调地形,水文条件的影响作用,视为控制岩溶发育的基本因素。实际上岩溶区山势水系分布、地形地貌及水文地质特征等的形成是在构造岩性控制下。主要由岩溶过程“塑造”成的。因此,它们主要是岩溶的结果,而不是控制岩溶发育的基本因素。在岩溶发育过程中真正起控制作用的主要是地质构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区 岩性控制 控制作用 水动力条件 新华夏系 古岩溶 岩溶水 地质构造条件 背斜 扭动构造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地质力学观点解决构造复杂煤矿地质问题
20
作者 张文致 《煤炭科学技术》 CAS 1979年第6期18-24,共7页
一、兴隆煤田营子矿二号井田地质概况兴隆煤田位于祁吕贺兰山字型东翼反射弧的褶带、大兴安岭、太行山脉等北北东向构造带与阴山带交接的部位。营子矿二号生产井田位于兴隆煤田的中部,东邻火神庙井田。
关键词 煤矿地质 断层组 褶带 叠瓦状 冲断层 扭动构造体系 逆断层 东西向构造 地质依据 压扭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