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科技时代人类的生存困境及其超越
被引量:4
- 1
-
-
作者
张雪敏
王艳华
-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处
《重庆社会科学》
CSSCI
2019年第2期84-92,共9页
-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与信仰精神的现代性变革及其教育研究"(16BKS101)
-
文摘
现代科学技术在促进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拓展和丰富了人的精神生活的空间和样式,成为实现人生意义与价值的重要手段。然而,科技的异化却使人类日益丧失本真的自我,沉陷于"存在的遗忘"和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境遇之中,遭遇虚无成为科技异化时代不可避免的消极历史效应。破解科技异化难题,促进科技向"属人"和"为人"本性的回归,找到人类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是现代人的真切渴望与追求。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克服了西方现当代哲学仅仅在意识层面寻求解答的理论局限,深入社会制度及生活实践的根本领域,对科技异化展开彻底批判,为人们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科技异化,扬弃与超越精神生活的虚无化困境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视阈和思想启示。
-
关键词
科技异化
虚无
西方现当代哲学
历史唯物主义
扬弃与超越
-
Keywords
aliena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hility
Western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philosophy
historical materialism
sublation and transcendence
-
分类号
A811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历史唯物主义:理解精神生活的根本视阈
被引量:3
- 2
-
-
作者
张雪敏
王艳华
-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部
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
出处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3-67,共5页
-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历史唯物主义与信仰精神的现代性变革及其教育研究”(16BKS101)。
-
文摘
立足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扬弃和超越唯心主义与旧唯物主义之间的二元对立,认为精神生活是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统一,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共同构成人类生活的整全性,最终实现了对精神生活的辩证觉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视阈理解和把握精神生活,不仅能够澄明和开显精神生活的真实意蕴,为正确理解和有效解决现时代人精神生活的物化困境提供重大思想启示,而且对于丰富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视野与理论内涵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
关键词
历史唯物主义
精神生活
物化
扬弃与超越
-
分类号
B0-0
[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
-
题名评电视剧《蜗居》对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把握
- 3
-
-
作者
李喜仁
-
机构
新乡学院文学院
-
出处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24-125,共2页
-
文摘
《蜗居》以原生态的现实表达方式展现了当前我国的一些主要社会问题,满足了群众的心理需求,使其获得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创下了极高的收视率。然而,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要求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不仅要典型化地批判现实中的丑恶,更要体现创作主体的动机与社会责任,让社会中的真、善、美去影响和感染观众。《蜗居》真实地展现了现实生活的残酷性,然而却抽空了电视剧的内在价值,没有将审美理想和社会责任寓于其中,没有实现对现实生活的扬弃与超越。
-
关键词
《蜗居》
现实主义
原生态表达
扬弃与超越
-
分类号
J905
[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