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板块北缘阳坝岩体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及其意义 被引量:20
1
作者 秦江锋 赖绍聪 +2 位作者 李永飞 白莉 王娟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5年第3期1-5,共5页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 通过对阳坝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中锆石饱和温度的计算反演岩浆源区的温度.计算结果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62~773℃,平均值为769℃,暗色微粒包体的锆石饱和温度介于752~770℃,平均值为760℃.这表明阳坝花岗闪长岩可能是增厚下地壳在有外来流体注入的条件下发生低温(770℃)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外来流体则可能是底侵作用早期由富含挥发分的偏基性岩浆发生去气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饱和温度 阳坝岩体 暗色微粒包体 底侵作用 扬子板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早—中志留世硅质岩成因及古沉积环境的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张岩 漆富成 +1 位作者 陈文 叶会寿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322-2350,共29页
本文对四川省若尔盖县北部-甘肃省迭部县中-下志留统[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温洛克统(Wenlock)]富有机碳硅质岩进行了无机化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其成因及形成环境,并建立研究区硅质岩形成及相关元素富集模式。主要对1个钻孔、2个剖面共2... 本文对四川省若尔盖县北部-甘肃省迭部县中-下志留统[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温洛克统(Wenlock)]富有机碳硅质岩进行了无机化学研究,目的是探讨其成因及形成环境,并建立研究区硅质岩形成及相关元素富集模式。主要对1个钻孔、2个剖面共28件硅质岩的岩相学、扫描电镜、主量、微量、稀土元素、有机碳及Si、O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了研究。(1)岩相学、扫描电镜分析,Fe/Ti、Al/(Al+Fe+Mn)(0.08~0.79)均值0.31、(Fe+Mn)/Ti,(La/Yb)N(0.12~1.41)均值0.54、δEu(0.81~3.36)均值1.55、∑REE(7.59~253.48)均值82.90,Si同位素(-0.2‰~2.1‰)均值0.66‰、O同位素(13.5‰~21.8‰)均值19.53‰、同位素对成岩温度的反演,显示硅质岩为热水沉积成因,并伴有生物作用(Si、O稳定同位素显示),益哇硅质岩形成时陆源物质供给适量,导致与碳酸盐相关生物繁盛,少量样品受陆源物质影响显著。(2)岩相学、扫描电镜分析,MnO_2/TiO_2、Al2O3/(Al2O3+Fe2O3)、Al/(Al+Fe)(0.08~0.80)均值0.33、Th/U、V(28.6×10^(-6)~2261×10^(-6))均值454.42×10^(-6)、Ti/V,δCe(0.65~1.58)均值1.01、(La/Ce)N(0.60~1.314)均值0.97、有机碳(TOC)-微量元素二元图解,显示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大陆边缘的热水喷流导致海底局部水动力较强的缺氧环境[特别是δCe、(La/Ce)N、稀土配分模式],部分硅质岩由于富集热液元素导致其具有洋脊、大洋盆地硅质岩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研究区硅质岩形成于扬子板块北缘(古商丹洋南缘)热水喷流系统发育(导致海底水动能较强的)、缺氧状态的陆缘拉张裂陷环境,这种环境有利于U、V、Mo、Cu、Ni等变价元素的富集,扬子板块北缘早古生代(寒武纪-志留纪)黑色页岩系产自扩张的大陆边缘缺氧-还原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成因 古构造环境 早-中志留世 扬子板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多期褶皱构造的变形特征及叠加关系 被引量:11
3
作者 王凯 刘少峰 +3 位作者 姜承鑫 王平 张岩 孟勇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1-240,共10页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 扬子板块北缘在中生代期间经历多期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构造样式多被后期的构造变形改造破坏,仅在大巴山弧形断裂和大洪山弧形带之间的南漳一带较好地保存了早期的构造变形样式。笔者通过对当阳复向斜北段发育的褶皱构造的构造要素测量统计和褶皱叠加关系的解析,在扬子板块北缘中段南漳一带识别出三期走向不同的褶皱叠加构造,按发育早晚顺序分别为NW-SE走向褶皱、NE-SW走向褶皱和近EW走向褶皱,分别对应扬子板块向北俯冲以及后期转入陆内变形、江南–雪峰褶皱逆冲带向NW逆冲推覆和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期间大巴山向SW推进等构造变形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叠加褶皱 扬子板块北缘 前陆褶皱逆冲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马元铅锌矿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 被引量:6
4
作者 高永宝 李侃 +4 位作者 张江伟 郭望 韩一筱 刘天航 朝银银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76-290,共15页
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备受关注。扬子板块北缘马元矿床铅锌矿体分布与古油藏、沥青在空间上叠置,是探索有机质与铅锌成矿关系的理想地区。矿区发育分散有机质、沥青、气态烃类等不同赋存形式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显... 近年来,有机质与金属成矿关系研究备受关注。扬子板块北缘马元矿床铅锌矿体分布与古油藏、沥青在空间上叠置,是探索有机质与铅锌成矿关系的理想地区。矿区发育分散有机质、沥青、气态烃类等不同赋存形式的有机质,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明显,以低碳数正构烷烃为主,具浅海环境藻类来源特征,均处于过成熟演化程度。沥青^(206) Pb/^(204) Pb值为17.946~18.071,207 Pb/204 Pb值为15.593~15.703,^(208) Pb/^(204) Pb值为37.812~38.072,Pb模式年龄为612~478 Ma,结合油-源对比结果,沥青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郭家坝组烃源岩,郭家坝组烃源岩经历了较强的还原环境和缺氧的高盐度环境。各类有机质C同位素组成一致,δ^(13) C值为-35.3‰~-31.4‰,与区内闪锌矿流体包裹体中甲烷、乙烷等C同位素一致,显示有机成因碳典型特征。综上所述,马元铅锌矿床成矿与有机质关系密切,古油藏热裂解和热化学硫酸盐还原(TSR)作用提供了还原硫,富含Pb、Zn的盆地卤水与富含CH_(4)、H_(2)S的有机还原性流体混合是其重要成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标志化合物 C同位素 PB同位素 有机质 铅锌矿床 古油藏 流体混合 扬子板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吴家坪组富Li-REE-Nb-V黏土岩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地质找矿意义 被引量:2
5
作者 周伟 祁晓鹏 +4 位作者 张嘉升 徐磊 杨杰 王璐 高景民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45-1156,共12页
沉积型锂矿主要产于黏土岩中,黏土岩的主微量元素可有效识别沉积物源及沉积环境。本文首次报道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黏土岩锂、稀土、铌、钒等元素超异常富集的特征,基于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吴家坪组... 沉积型锂矿主要产于黏土岩中,黏土岩的主微量元素可有效识别沉积物源及沉积环境。本文首次报道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二叠系吴家坪组黏土岩锂、稀土、铌、钒等元素超异常富集的特征,基于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和区域地质资料,分析吴家坪组黏土岩的形成环境及沉积物源,并探讨扬子板块北缘锂、稀土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吴家坪组黏土岩产于晚二叠世,发育于吴家坪组与阳新组的平行不整合界面之上,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黏土岩的Li2O最高品位0.39%,ΣREO(稀土氧化物总量)最高品位0.142%,V_(2)O_(5)最高品位0.26%,Nb_(2)O_(5)最高品位0.022%。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指示黏土岩形成于咸化-半咸化海水相,氧化-还原过渡、碱性的沉积环境,对应于黏土岩化阶段。综合矿物学、地球化学、区域地质资料,认为研究区吴家坪组黏土岩来源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玄武岩,锂元素的富集与火山岩受流体交代-淋滤有关。扬子板块北缘广泛发育吴家坪组黏土岩,规模较大,锂、稀土、铌、钒综合成矿效果较好,找矿潜力巨大,应重点关注与沉积间断面有关的关键金属矿产,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家坪组 黏土岩 地球化学特征 找矿意义 镇巴地区 扬子板块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南华系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示踪 被引量:8
6
作者 毛帆 裴先治 +7 位作者 李瑞保 李佐臣 裴磊 刘成军 赵少伟 高峰 陈有炘 周海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57,共17页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红岩沟地区碧口群火山岩系之上发育有南华—震旦纪沉积盖层,但南华系的沉积时代尚缺乏依据,其物源及构造背景也仍无定论。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对南华系上部含砾岩系中的长石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 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红岩沟地区碧口群火山岩系之上发育有南华—震旦纪沉积盖层,但南华系的沉积时代尚缺乏依据,其物源及构造背景也仍无定论。本文采用LA-ICP-MS锆石U-Pb测年方法,对南华系上部含砾岩系中的长石砂岩进行了碎屑锆石测年研究,结果表明碎屑锆石的年龄可以分为两组:(1)新元古代晚期年龄组(750~800Ma),峰值年龄为795Ma;(2)新元古代早中期年龄组(820~920Ma),该组有明显峰值,峰值年龄为850Ma。碎屑锆石最小年龄组平均年龄为750Ma,即南华系上部含砾岩系沉积时代不老于750Ma,结合地层序列中的层位关系,认为该地层的沉积时代可能为晚南华世。综合研究认为,南华系上部含砾岩系物源具多源性,主要来自扬子板块西北缘碧口微地块内部和南侧后龙门山构造带、汉南-米仓山微地块的新元古代中酸性岩浆岩,北侧勉略构造带出露的岩浆岩可能也为该地层提供了少量的物源,其沉积事件对应于新元古代中晚期(~810Ma)碧口微地块及扬子板块西北缘后碰撞-裂解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北缘 碧口微地块 南华系 碎屑锆石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洋县桑溪沟花岗岩成因:Rodina超大陆裂解与地壳重熔 被引量:6
7
作者 段博林 苏犁 +1 位作者 王静 肖亮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506-521,共16页
扬子板块西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火成岩,自南向北依次出露碑坝、望江山、城山-毕机沟等基性堆晶杂岩体,并伴生大量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岩体主要侵位于古元古界后河群,中-新元古界火地娅群和新元古界西乡群。前人研究该地区基性杂岩体的... 扬子板块西北缘发育新元古代火成岩,自南向北依次出露碑坝、望江山、城山-毕机沟等基性堆晶杂岩体,并伴生大量花岗岩、花岗闪长岩体。岩体主要侵位于古元古界后河群,中-新元古界火地娅群和新元古界西乡群。前人研究该地区基性杂岩体的成岩年龄集中在830~780 Ma,但对于酸性岩的年龄报道较少。陕西洋县桑溪沟乡一带出露与毕机沟含钒钛磁铁矿基性、超基性杂岩体密切伴生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前人统称桑溪乡花岗岩体,本次研究依据野外地质产状将其划分为两类:一类为具有条带状构造的粗粒花岗闪长岩、斜长花岗岩,与毕机沟辉长岩体密切共生,相互蚕食、穿插,局部可见渐变过渡关系,统称毕机沟花岗闪长岩体;另一类是在侯家沟地区出露规模较大、具有块状构造的二长花岗岩-石榴子石白云母花岗岩,统称侯家沟花岗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通过对研究区内不同花岗岩体野外地质考察、镜下岩相学观察,并开展岩石地球化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Hf同位素等研究,认为毕机沟条带状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的形成年代(约822 Ma)正好处于扬子板块从四堡造山运动向裂谷作用转化阶段(0.9~0.8 Ga),代表事件为约825 Ma地幔柱上涌到扬子板块底部,引起岩石圈内部的快速热传导,短时间内诱发含水的SCLM(Subcontinental lithospheric mantle)发生大比例部分熔融。毕机沟花岗闪长岩岩体属于Rodinia超大陆裂解开始阶段拉斑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晚期结晶的产物。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的形成时代(约784 Ma),处于扬子板块裂谷峰期的晚期(790~760 Ma),在伸展背景下岩石圈厚度进一步减薄,岩石圈底部和软流圈顶部发生大规模部分熔融,伴生幔源玄武质熔浆上侵及构造运动在低压高温条件下地壳重熔形成侯家沟石榴子石二云母花岗岩岩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岩石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代学 HF同位素 汉南杂岩体 扬子板块西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的结构、演化和动力学 被引量:3
8
作者 宋传中 Lin Shoufa +4 位作者 任升莲 李加好 张妍 张华 王中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322-335,共14页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 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与扬子板块北缘之间,由桐柏—大别造山带、武汉—怀宁断褶带、九岭—江南隆起带、瑞昌—铜陵断褶带和大冶—宿松对接带等构造单元组成,是中生代不同时期构造体制叠加,不同方向构造复合、联合的结果。该复合构造带北侧的桐柏—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武汉—怀宁前陆断褶带由北向南逆冲,主要形成于晚印支期,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而南侧的九岭—江南隆起带和瑞昌—铜陵断褶带,则由南向北逆冲,主要形成于早燕山期,是太平洋构造体制作用的产物,同时北侧的大别山南缘构造带和前陆断褶带受到影响,再次活动;位于该复合构造带中部的大冶—宿松对接带是上述不同构造体制下,不同方向应力叠加,多期构造形迹复合最终形成的复杂构造带。所以,扬子北缘复合构造带是特提斯构造体制与太平洋构造体制转换的产物,是中下扬子两大构造体系转换的经典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秦岭-大别造山带 中生代 构造体制转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富锂黏土岩的发现及找矿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周伟 祁晓鹏 +3 位作者 张嘉升 徐磊 杨杰 高景民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 首次报道了扬子板块北缘镇巴地区中-晚三叠世界线黏土岩锂的超常富集,黏土岩产于关岭组(T_(2)g)/须家河组(T_(3)x)平行不整合界面,为古风化壳沉积物,Li_(2)O品位0.08%~0.11%,最高达0.22%,超过了该类型矿产的边界品位(0.06%),界线黏土岩的岩石学特征、矿物组成及岩石成因亟待查明。本文通过XRD分析、TIMA分析以及详细的地球化学研究,查明了界线黏土岩的矿物组成,探讨了黏土岩形成的沉积环境及物质来源,提出了不整合面黏土岩类关键金属矿产的综合找矿方向。研究表明,镇巴地区T_(2)/T_(3)界线黏土岩主要由石英、伊利石、高岭石组成,并含有极少量绿泥石、蒙脱石和铝绿泥石。主量元素(SiO_(2)、Al_(2)O_(3)、^(T)Fe_(2)O_(3)、TiO_(2))特征表明界线黏土岩属于铝土质泥岩,黏土岩CIA值(化学蚀变指数)为85~93,ICV值(成分变异指数)为0.22~0.46,说明其沉积母岩经历了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微量元素(V、Ni、Sr、Ba)显示黏土岩形成于氧化-还原过渡的陆相淡水沉积环境。我国目前在不整合面发现的黏土岩有铁-铝质黏土岩、铝质黏土岩、铝土岩,代表了古风化壳沉积,并产有锂、镓、稀土、铌等关键金属矿产,形成时代主要为石炭纪-二叠纪,具有多元素综合成矿的特点,建议后期加强不整合面黏土岩类的综合找矿工作,助力新一轮找矿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中-晚三叠世界线 富锂黏土岩 找矿意义 镇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紫阳辉长岩锆石U-Pb年龄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3
10
作者 谢巧勤 赵月领 +4 位作者 张焕侠 陈天虎 徐晓春 薛怀民 赵建新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56-471,共16页
陕西安康的瓦房店、紫阳、岚皋、镇坪和湖北竹溪一带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出露具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岩墙群。本文通过紫阳高滩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其侵位年龄为410±4.5Ma。高滩辉长岩具有类似OIB的稀土元素和... 陕西安康的瓦房店、紫阳、岚皋、镇坪和湖北竹溪一带的早古生代地层中广泛出露具双峰式岩浆岩组合的岩墙群。本文通过紫阳高滩辉长岩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获得其侵位年龄为410±4.5Ma。高滩辉长岩具有类似OIB的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分配特征,Th/Nb比值小于0.11,Nb/Zr大于0.15,显示其形成于与地幔柱活动相关的富集地幔源区。Nb/U、Ce/Pb比值及U、Th、Pb和Ni含量特征显示岩浆演化早期经历橄榄石和辉石的弱分离结晶作用,岩浆上升过程中几乎未受到地壳物质混染作用。高滩辉长岩年代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区域地质特征表明,早古生代晚期扬子陆块北缘地幔柱作用使得该区软流圈地幔上涌,导致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解,引发紫阳、岚皋一带早古生代晚期的基性岩浆作用。由于地幔深部热动力条件制约,这次大陆裂解事件未能持续。高滩辉长岩锆石年龄是对扬子板块北缘陆内裂解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北缘 辉长岩 锆石U-PB定年 大陆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陶村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马良 周涛发 +3 位作者 袁峰 范裕 张乐骏 钱兵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97-98,共2页
1区域地质背景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靠近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带(翟裕生,1992)。宁芜盆地是一个继承性断陷火山岩盆地,发育了一套海相或陆相的沉积岩(宁芜研究项目编写小组,1978)。火山岩系是区内主体岩层。火山岩系之下的地... 1区域地质背景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靠近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拼合带(翟裕生,1992)。宁芜盆地是一个继承性断陷火山岩盆地,发育了一套海相或陆相的沉积岩(宁芜研究项目编写小组,1978)。火山岩系是区内主体岩层。火山岩系之下的地层由三叠系中统周冲村组石膏盐层、黄马青组砂页岩,侏罗系中下统象山群砂岩和上统西横山组砂砾岩构成。中生代陆相火山岩系形成于早白垩世(周涛发,2010),与火山活动旋回划分的相应地层单元自下而上依次为龙王山组、大王山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因探讨 铁矿床 区域地质背景 陆相火山岩系 闪长玢岩 火山岩盆地 磁铁矿 火山活动旋回 扬子板块北缘 早白垩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芜盆地和尚桥铁矿床地质特征及成矿时代 被引量:1
12
作者 郝麟 范裕 +2 位作者 周涛发 袁峰 张乐骏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77-78,共2页
1区域地质背景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常印佛等,1991;周涛发等,2008)。区内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产资源丰富。宁芜盆地北起南京,南至芜湖,沿NNE方向展布,... 1区域地质背景宁芜盆地位于扬子板块北缘的长江断裂带内,是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内重要的火山岩盆地之一(常印佛等,1991;周涛发等,2008)。区内与陆相火山岩-次火山岩有关的铁矿产资源丰富。宁芜盆地北起南京,南至芜湖,沿NNE方向展布,区内中生代燕山期火山喷发、岩浆侵入作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床地质特征 成矿时代 闪长玢岩 宁芜 区域地质背景 火山岩盆地 次火山岩 长江中下游 扬子板块北缘 长江断裂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鲁造山带古元古代超高温麻粒岩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0
13
作者 雷恒聪 向华 +3 位作者 张泽明 祁敏 董昕 林彦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2435-2445,共11页
本文报道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的古元古代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泥质麻粒岩与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和片麻岩等变质表壳岩伴生。这些表壳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的新元古代正片麻岩中。泥质麻粒岩由石... 本文报道了在苏鲁超高压变质带北端威海地区识别出的古元古代超高温泥质麻粒岩。泥质麻粒岩与大理岩、钙硅酸盐岩和片麻岩等变质表壳岩伴生。这些表壳岩以透镜体的形式产于经历了三叠纪超高压变质的新元古代正片麻岩中。泥质麻粒岩由石榴石、夕线石、斜长石、钾长石、反条纹长石、石英、黑云母、白云母和金红石组成。黑云母和白云母呈石榴石和夕线石的冠状体产出,为退变质矿物。相平衡模拟结果表明,麻粒岩峰期变质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为~940℃和~1.2GPa。泥质麻粒岩中的锆石近等粒状或椭圆形,具有扇状或冷杉状分带,大多数具有平坦甚至亏损的重稀土配分模式,并有Eu负异常,为典型的麻粒岩相变质锆石。锆石的LA-ICP-MS U-Pb定年结果给出了1845±9Ma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表明超高温麻粒岩形成于古元古代。结合现有的其他研究结果,我们推测扬子板块北缘经历了古元古代的增生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元古代 超高温麻粒岩 扬子板块北缘 增生造山作用 苏鲁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勉略宁地区黑木林-硖口驿新元古代镁铁质岩锆石U-Pb年代学、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构造意义
14
作者 刘静远 裴先治 +8 位作者 李瑞保 裴磊 李佐臣 刘成军 赵少伟 王盟 陈有炘 周海 赵杰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421-2440,共20页
对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835~720 Ma)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陕南勉略宁地区碧口微地块内黑木林-硖口驿SSZ型(俯冲带上盘型)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变安山质玄武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 对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835~720 Ma)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尚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对陕南勉略宁地区碧口微地块内黑木林-硖口驿SSZ型(俯冲带上盘型)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辉长闪长岩和变安山质玄武岩分别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岩石学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木瓜园辉长岩和变安山质玄武岩属岛弧拉斑玄武岩系列,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均呈右倾型,具有微弱的Eu负异常,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图解显示其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如Nb、Ta等),与岛弧岩浆岩相似。黑木林、硖口驿辉长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黑木林辉长闪长岩具与Bonin弧前玻安质岩石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具较高的SiO_(2)含量(54.27%~56.79%)、MgO含量(11.10%~17.04%)和较低的TiO_(2)含量(0.08%~0.19%),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Th、U和Pb,亏损高场强元素Nb、Ti,以及弱的Zr、Hf正异常等特征。硖口驿辉长闪长岩MgO含量较低(4.24%~8.91%),略低于玻安质岩石,其N-MORB(正常洋中脊玄武岩)标准化微量元素蜘蛛网图与Bonin弧前玻安岩类似,富集LILE、亏损HFSE,具低的Ti/Zr比值等特征,属于过渡类型的类玻安质岩石。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黑木林-硖口驿SSZ型蛇绿混杂岩的原岩形成时代为835~830左右。其中木瓜园辉长岩、黑木林和硖口驿辉长闪长岩的结晶年龄分别为835±4 Ma、830±2 Ma和830±11 Ma。结合前人关于扬子板块西北缘新元古代早—中期构造演化过程的研究,认为扬子板块西北缘在新元古代早—中期(950~720 Ma)处于长期的洋壳东南向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并发育俯冲增生造山作用,且新元古代早期(835~830 Ma)在扬子板块西北缘发生了洋内俯冲,形成黑木林-硖口驿SSZ型蛇绿混杂岩,最终增生拼贴就位于碧口微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板块西北缘 碧口微地块 新元古代 SSZ型蛇绿混杂岩 玻安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