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扬子地台北缘檬子地区侵入岩年代格架和岩石成因研究 被引量:14
1
作者 徐学义 李婷 +3 位作者 陈隽璐 李平 王洪亮 李智佩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99-720,共22页
对扬子地台北缘檬子地区发育的辉长苏长岩、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基性和中酸性岩体均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其中基性侵... 对扬子地台北缘檬子地区发育的辉长苏长岩、角闪辉长岩、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钾长花岗岩体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和Lu-Hf同位素、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基性和中酸性岩体均形成于新元古代中晚期。其中基性侵入体辉长苏长岩形成于764±38Ma,角闪辉长岩形成于757±32Ma,均属钙碱性系列,轻稀土富集,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中显示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Ba、La、Ce、Sr等)、具有明显的Nb、Ta负异常和弱的P、Ti具负异常,形成于地幔原始石榴石二辉橄榄岩源区,部分熔融的程度大于10%。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揭示辉长苏长岩ε_(Hf)(t)值变化于+6.92~+13.99,tDM变化于736~1058Ma,当ε_(Hf)(t)为最大正值时,对应的tDM与岩石的形成年龄基本一致;角闪辉长岩εHf(t)变化于+4.74~+14.97,tDM主体范围变化于707~1214Ma,当ε_(Hf)(t)具有最大的正值时,tDM接近于岩石形成年龄。反映出辉长苏长岩和角闪辉长岩在形成过程中,经历了地壳混染作用,最有可能是中元古代地壳的混染。对石英闪长岩年代学测试表明其形成于774±34Ma。花岗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属钙碱性系列,具有相似的稀土和微量元素分布特点,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亏损高场强元素(Ta、Nb、Y、Yb等)的特点。钾长花岗岩样品属高钾钙碱系列,岩石稀土元素丰度较低,∑REE=105.9×10^(-6)~133.1×10^(-6),轻稀土富集,具有强烈的Eu负异常(δEu=0.03~0.09),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表现为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Ba、Nb、Sr、P、Ti具有明显负异常。石英闪长岩ε_(Hf)(t)变化于-4.46~+13.10之间,大部分为正值,平均值为+4.80,t2DM变化于820~1726Ma,平均值为1256Ma,显示其主要为新元古代新生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有中元古代地壳物质的参与;钾长花岗岩ε_(Hf)(t)主体为负值,变化于-16.49~+8.33,平均值为-5.26,t_(2DM)为943~2080Ma,平均值为1458Ma,显示其主体为古老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新元古代新生地壳参与较少。结合区域地质特征分析,檬子地区基性和中酸性侵入体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弧环境,是新元古代勉略洋盆向南俯冲的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岩 年代格架 岩石成因 新元古代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白勉峡组和三湾组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及岩石成因的地球化学约束 被引量:19
2
作者 徐学义 陈隽璐 +4 位作者 李向民 马中平 王洪亮 李平 李婷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703-1718,共16页
依据中基性火山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白勉峡组可分两部分,一部分火山岩TiO2大于1%,变质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下段;另一部分火山岩TiO2小于1%,变质程度较浅,主要分布在上段。下段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上段主体属钙碱系... 依据中基性火山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白勉峡组可分两部分,一部分火山岩TiO2大于1%,变质程度较高,主要分布在下段;另一部分火山岩TiO2小于1%,变质程度较浅,主要分布在上段。下段火山岩属拉斑玄武岩系列,上段主体属钙碱系列,稀土总量高(∑REE=83.4~180.8μg/g),轻重稀土分异较低(LREE/HREE=2.17~5.85),有弱的Eu负异常(δEu=0.79~1.01),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显示有弱的Nb、Ta亏损,具有板内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板内裂谷环境。上段火山岩稀土总量低(∑REE=40.3~82.4μg/g),轻重稀土分异较高(LREE/HREE=2.3~7.6),无Eu负异常(δEu=0.90~1.11),微量元素原始地幔蛛网图发育明显的Nb-Ta槽和Zr-Hf槽,Ti、Sr发育较强的低谷,具有典型岛弧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岛弧或大陆边缘弧环境。三湾组玄武岩和安山岩稀土元素分配型式呈LREE亏损的左倾型或呈近平坦型,类似于N-MORB,明显不同于白勉峡组,岩石组合和地球化学特点类似于弧后盆地火山岩。火山岩及相关侵入岩LA-ICPMS锆石U-Pb定年及元素及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白勉峡组下段火山岩形成时代可能为1144Ma,其源区为与洋岛玄武岩类似的软流圈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发生在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稳定区,岩浆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分离结晶作用(分离结晶矿物为斜长石+单斜辉石)和地壳混染作用。白勉峡组上段火山岩形成时代可能为437Ma,有可能跨到晚古生代,其源区为受俯冲作用改造的富集地幔区,部分熔融亦发生于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稳定区。三湾组中基性火山岩源于N-MORB近似的亏损地幔源区。白勉峡组下段代表中元古代末板内拉张事件的地质记录,白勉峡组上段和三湾组目前的火山岩样品可能代表了古生代同一洋陆转化的地质记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勉峡组和三湾组 构造环境及岩石成因 LA-ICPMS锆石U-PB定年 岩石地球化学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被引量:25
3
作者 龚大兴 林金辉 +2 位作者 唐云凤 吴驰华 宋华颖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0年第3期31-37,共7页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代广泛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通过对16条沉积剖面系统采样,结合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下志留统下部、上奥陶统和下寒武统地层中;烃源岩以Ⅰ型、Ⅱ1型为主,生... 上扬子地台北缘古生代广泛沉积了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和泥质岩。通过对16条沉积剖面系统采样,结合样品有机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认为该区有效烃源岩主要发育在下二叠统、下志留统下部、上奥陶统和下寒武统地层中;烃源岩以Ⅰ型、Ⅱ1型为主,生烃能力较强,未丧失生气能力。综合评价认为下寒武统及下二叠统是区内的主力烃源岩;下志留统下部及上奥陶统在局部地区可能存在有利的烃源岩发育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相烃源岩 古生界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 被引量:8
4
作者 余宽宏 金振奎 +5 位作者 董晓东 苏奎 张伟 杜宏宇 陈英 张卫丹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01-412,共12页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 通过对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系剖面实测以及前人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同沉积断裂控制的斜坡沉积特征。斜坡区岩石类型丰富,包括砾屑石灰岩、灰泥石灰岩、硅岩和页岩等,沉积构造丰富,沉积厚度远大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断裂带在宏观上控制了扬子地台北缘寒武纪古地理分区,台地区、斜坡—深海盆地区的古地理位置在寒武纪的不同地质时期基本保持不变。寒武纪持续拉伸的构造环境造成斜坡区持续下降拗陷,从而为沉积物的堆积提供了足够大的可容空间,同时来自台地区的沉积物补给充足,导致了斜坡区相对于台地区以及深海盆地区而言具有巨厚的沉积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武纪 扬子地台北缘 斜坡 同沉积断裂 沉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层状硅质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古地理、古海洋演化的响应 被引量:23
5
作者 程成 李双应 +1 位作者 赵大千 颜玲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55-166,共12页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 为探讨华南地区二叠纪硅质岩的硅质来源和形成背景,本文以扬子地台北缘中上二叠统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为研究对象,对采自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样品进行了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大量前人有关孤峰组和大隆组的资料。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孤峰组和大隆组层状硅质岩的Al/(Al+Fe+Mn)、Si/(Si+Al+Fe)平均值分别为0.57、0.91和0.48、0.97,结合Al-Fe-Mn三角图解,指示它们主要为生物成因;其Ce/Ce*、(La/Ce)N和(La/Yb)N平均值分别为0.86、1.58、1.27和0.75、1.52、1.46,结合沉积环境判别图,表明其沉积环境均主要为大陆边缘,推测硅质岩的形成可能与上升流的活动有关。部分地区存在热水成因硅质岩和/或受热水影响硅质岩并往往沿同沉积断裂分布,暗示同沉积断裂可能为热水活动提供通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质岩 地球化学 上升流 热水沉积 中上二叠统 扬子地台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热水沉积暗示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宝赟 李荣西 +1 位作者 余金杰 刘帅杰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70-778,共9页
震旦系灯影组在扬子地台北缘广泛分布,其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少量硅质岩。为探讨灯影组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状态并对热水沉积作用的暗示,分析了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硅质岩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结果表明,这3类岩石均呈现负的C... 震旦系灯影组在扬子地台北缘广泛分布,其岩性主要为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少量硅质岩。为探讨灯影组沉积时期的氧化还原状态并对热水沉积作用的暗示,分析了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和硅质岩的微量稀土元素特征。结果表明,这3类岩石均呈现负的Ce异常,其V/Cr〉2、Ni/Co〉5、V/(V+Ni)为0.6~0.84,表明灯影组沉积于弱氧化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另外,白云岩、硅质白云岩具有明显的正Eu异常、U/Th〉1,与海水稀土元素分布特征相比,其Ce负异常和轻稀土亏损程度明显减弱。上述特征及前人对灯影组硅质岩的Si-O同位素温度的计算结果表明,灯影组沉积时期有海底热水的混合。晚元古代晚期震旦纪扬子北缘处于裂谷构造环境,在由裂谷活跃期向平静期演化的过程中,其表现形式也由活跃的火山活动转化为热水喷流事件。灯影组即是在扬子北缘裂谷演化相对平静时期沉积的一套浅水碳酸盐岩,混合了海底喷流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北缘 灯影组 白云岩 微量元素 氧化还原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中段中上元古界中金银矿床成矿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汪东波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1992年第3期1-7,24,共8页
根据矿化元素及矿物组合,扬子地台北缘中段中上元古界中的金银矿床可划分为四类:1.Au-Ag-Pb-Zn 型;2.Au-Ag-Te 型;3.含Au-石英脉型;4.Au-Ag-Pb-Zn-黄铁矿一重晶石型。通过系统的地层含金银性评价,确立了武当山群杨坪组、挡鱼河组上亚组... 根据矿化元素及矿物组合,扬子地台北缘中段中上元古界中的金银矿床可划分为四类:1.Au-Ag-Pb-Zn 型;2.Au-Ag-Te 型;3.含Au-石英脉型;4.Au-Ag-Pb-Zn-黄铁矿一重晶石型。通过系统的地层含金银性评价,确立了武当山群杨坪组、挡鱼河组上亚组、碧口群酸性火山岩为有利金银矿化产出的层位,他们控制着区内金银矿化。文中还给出了四类矿床的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稳定同位素(S、Pb、H、O、C)组成,剖析了各类矿床的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北缘 金银矿床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北缘南郑马元—宁强阳平关沉积盆地沉积构造事件与海平面变化响应 被引量:4
8
作者 唐永忠 石尊应 +3 位作者 高荣虎 朱增伍 刘利民 马林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2-64,共13页
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南郑—阳平关一带古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一套早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沉积构造及岩相清晰。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及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6个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 位于扬子地台北部被动边缘的南秦岭南郑—阳平关一带古生代沉积盆地,发育一套早古生代—中生代碳酸盐岩夹细碎屑岩沉积,沉积构造及岩相清晰。通过对区内沉积盆地地层特征及侧向变化分析,初步划分出了6个层序,识别出若干个沉积体系域和层序界面。盆地沉积演化与构造体制、区域性构造运动密切相关,构造活动控制了海平面变化。近几年来,在南郑马元一带震旦系灯影组白云岩中,发现了近百千米的"马元型"铅锌矿带,因此,通过区域地层格架分析和层序地层学研究,进一步研究区域构造活动历史,恢复海平面变化细节,建立岩石地层格架,从微观上准确了解区域海平面敏感变化,从而更好地预测沉积矿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北缘 沉积盆地 构造活动 海平面变化 马元铅锌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铜厂闪长岩体的成岩、成矿时代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伟 刘树文 +6 位作者 吴峰辉 李秋根 王宗起 杨凯 闫全人 王瑞廷 杨鹏涛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91-102,共12页
铜厂闪长岩体位于扬子地台北缘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地块区域内,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和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铜厂闪长岩体存在3个侵位结晶阶段:早期阶段的闪长岩形成于879±7 Ma;中期... 铜厂闪长岩体位于扬子地台北缘勉县-略阳-阳平关三角地块区域内,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组成。LA-ICPMS和SHRIMP锆石U-Pb同位素定年结果表明铜厂闪长岩体存在3个侵位结晶阶段:早期阶段的闪长岩形成于879±7 Ma;中期阶段的石英闪长岩形成于848±5~840±7 Ma,含矿钠长岩脉于834±7 Ma侵位结晶,与中期阶段石英闪长岩侵位时代在误差范围内一致;晚期阶段花岗闪长岩形成于824±5 Ma。这些新的年代学数据表明铜厂闪长岩体及其相伴生的大型铜厂铜矿形成于晋宁期,而不是古生代,揭示了扬子地台北缘存在重要的新元古代早期岩浆活动,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事件在时间上(860~750 Ma)基本一致,是Rodinia超大陆事件在扬子地台北缘的重要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厂闪长岩体 铜厂铜矿 锆石U-Ph年龄 扬子地台北缘 RODINIA超大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月山地区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10
作者 刘忠法 邵拥军 +3 位作者 疏志明 王雄军 郑明泓 张宇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481-482,共2页
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下扬子台拗沿江断裂带中段,隶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月山矿田。矿区出露的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下统月山组(T2y)含膏盐白云质灰岩和南陵湖组(T1n)灰岩。成矿岩体为中浅成、中酸性侵入体... 龙门山铜多金属矿床位于扬子地台北缘下扬子台拗沿江断裂带中段,隶属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月山矿田。矿区出露的与成矿有关的地层主要为三叠系中、下统月山组(T2y)含膏盐白云质灰岩和南陵湖组(T1n)灰岩。成矿岩体为中浅成、中酸性侵入体,主要为一套燕山期形成的高钾钙碱性闪长岩类组合,呈岩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 铜多金属矿床 闪长岩类 矽卡岩型 三叠系 扬子地台北缘 成矿岩体 长江中下游 中酸性侵入体 月山矿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南后沟磷矿床地质特征及找矿标志
11
作者 乔耿彪 杨钟堂 +1 位作者 李智明 邹湘华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1期1119-1120,共2页
陕西省南部的南秦岭磷、锰矿成矿带是陕西主要的产磷区之一(李会民等,2005),该带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分布,西起甘肃文县境内沟岭子,向东进入陕西境内经略阳、勉县、到汉中天台山东,断续延长约235km,含磷层位稳定,磷矿蕴藏量大。目前在该... 陕西省南部的南秦岭磷、锰矿成矿带是陕西主要的产磷区之一(李会民等,2005),该带呈北西西-近东西向分布,西起甘肃文县境内沟岭子,向东进入陕西境内经略阳、勉县、到汉中天台山东,断续延长约235km,含磷层位稳定,磷矿蕴藏量大。目前在该成矿带内已发现的大中型磷矿矿产地有汉中天台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找矿标志 成矿带 磷矿石 磷块岩 南秦岭 天台山 扬子地台北缘 下寒武统 甘肃文县 近东西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