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扬子地块西缘乌蒙山地区早白垩世橄榄玄武玢岩的发现及其对陆缘碰撞造山事件陆内响应的启示 |
张宏辉
袁永盛
李致伟
谢财富
张七道
陈贵仁
吴亮
朱利东
潘江涛
李仕忠
胡关云
张沥元
|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2
|
华北克拉通胶-辽-吉古元古代构造带的形成及动力学演化 |
刘建辉
李圆硕
徐玮男
丁正江
|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1
|
|
3
|
华南武夷-云开造山带早志留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以超大型吴川-四会-韶关黄铁矿带为例 |
张迎迎
罗泰义
甘甜
周明忠
韩心巧
郑胡艺
|
《矿物学报》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4
|
一条早前寒武纪的陆-陆碰撞造山带——华北克拉通北缘中西部麻粒岩相带 |
赵靖
钱祥麟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6 |
3
|
|
5
|
大别—苏鲁造山带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三叠纪碰撞缝合带位置究竟在何处? |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1
|
|
6
|
显生宙碰撞造山带超高温变质作用的加热机制:来自二维数值模拟的约束 |
樊银龙
张立飞
李忠海
焦淑娟
王杨
邹雷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24 |
0 |
|
7
|
碰撞造山带的碰撞事件时限的确定 |
李继亮
孙枢
郝杰
陈海泓
侯泉林
肖文交
吴继敏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72
|
|
8
|
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 |
肖安成
魏国齐
沈中延
王亮
杨威
钱俊锋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11 |
50
|
|
9
|
五台山早元古代碰撞造山带初步认识 |
李继亮
王凯怡
王清晨
刘小汉
赵中岩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0 |
68
|
|
10
|
论碰撞造山带的分类 |
李继亮
孙枢
郝杰
陈海泓
侯泉林
肖文交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9 |
42
|
|
11
|
中央碰撞造山带中两期超高压变质作用来自含柯石英锆石的定年证据 |
杨经绥
刘福来
吴才来
万渝生
张建新
史仁灯
陈松永
|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3 |
104
|
|
12
|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Ⅱ.晚碰撞转换成矿作用 |
侯增谦
潘桂棠
王安建
莫宣学
田世洪
孙晓明
丁林
王二七
高永丰
谢玉玲
曾普胜
秦克章
许继峰
曲晓明
杨志明
杨竹森
费红彩
孟祥金
李振清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01
|
|
13
|
碰撞造山带斑岩型矿床的深部约束机制 |
罗照华
卢欣祥
陈必河
黄凡
杨宗锋
王秉璋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46
|
|
14
|
碰撞造山型斑岩铜矿蚀变分带模式——以西藏冈底斯斑岩铜矿带为例 |
孟祥金
侯增谦
高永丰
曲晓明
黄卫
|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
2004 |
50
|
|
15
|
北秦岭新元古代北北西向碰撞造山带存在的可能性及两侧陆块的汇聚与裂解 |
王涛
张国伟
裴先治
张成立
李伍平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2 |
28
|
|
16
|
青藏高原碰撞造山带Pb-Zn-Ag-Cu矿床新类型:成矿基本特征与构造控矿模型 |
侯增谦
宋玉财
李政
王召林
杨志明
杨竹森
刘英超
田世洪
何龙清
陈开旭
王富春
赵呈祥
薛万文
鲁海峰
|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8 |
168
|
|
17
|
陆-陆碰撞造山带双前陆盆地模式——来自大别山、喜马拉雅和乌拉尔造山带的证据 |
李曰俊
陈从喜
买光荣
曾强
罗俊成
黄智斌
郑多明
彭更新
|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
2000 |
23
|
|
18
|
依据古地磁资料探讨华北和华南块体运动及其对秦岭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影响 |
吴汉宁
常承法
刘椿
钟大赉
|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
1990 |
79
|
|
19
|
阿尔金碰撞造山带西段的构造特征 |
覃小锋
李江
陆济璞
许华
胡贵昂
周府生
李乾
|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36
|
|
20
|
陆-陆碰撞造山环境下含铜斑岩岩石成因——以藏东玉龙斑岩铜矿带为例 |
姜耀辉
蒋少涌
凌洪飞
戴宝章
|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
2006 |
66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