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电子探针的样品台扫描成像技术 被引量:5
1
作者 田地 李艳平 +2 位作者 范国传 王微 于前洋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5期743-746,共4页
用微型计算机与电子探针控制机通讯 ,实现对各道波谱仪和样品台的实时控制 ,以及对各道定标器的数据采集 ;在选定的样品区域上设定采样步长和时间 ,边移动样品台边采集各道 X射线强度 ;用伪彩色、三维视图和内插放大等方式显示图像 ,解... 用微型计算机与电子探针控制机通讯 ,实现对各道波谱仪和样品台的实时控制 ,以及对各道定标器的数据采集 ;在选定的样品区域上设定采样步长和时间 ,边移动样品台边采集各道 X射线强度 ;用伪彩色、三维视图和内插放大等方式显示图像 ,解决了低倍 X射线像失真问题 ,观察到了辉石的隐环带等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探针 图像采集 计算机 样品台 扫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厂锅炉小径管的超声波C/A扫描成像技术
2
作者 张春雷 史冬云 杜好阳 《中国电力》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91-94,共4页
为对电厂锅炉小径管进行性能评价,研制了用于电厂锅炉小径管的超声C/A扫描成像装置。人工试块的检测结果表明,该系统可综合A扫描和C扫描的特点,实现缺陷的判断和识别。
关键词 电厂 锅炉 小径管 超声波 C/A扫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广域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技术(MA-XRF)的文物科学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段佩权 李广华 +1 位作者 陈垚 曲亮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81-87,共7页
本工作主要介绍了基于一种新型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广域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技术(MA-XRF)的文物科学分析案例。对MA-XRF技术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要的概述,结合不同类型文物的特点阐述了该方法的优势,并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利用该方法对其文... 本工作主要介绍了基于一种新型的X射线荧光分析技术——广域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技术(MA-XRF)的文物科学分析案例。对MA-XRF技术的发展历史做了简要的概述,结合不同类型文物的特点阐述了该方法的优势,并介绍了故宫博物院利用该方法对其文物藏品完成的多个研究案例。该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于为该新型技术在国内文物保护领域内的研究提供适用的案例介绍,指明该技术的优势所在,为今后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域X射线荧光扫描成像技术 元素分布成像 文物保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在中耳力学研究及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4
作者 孟琦 张天虹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1-505,共5页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无创、高分辨率、实时成像中耳和内耳显微结构的新技术,既可以应用于耳力学的基础研究,也可应用在中耳疾病及内耳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本文重点概述了OCT在中耳力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是一种无创、高分辨率、实时成像中耳和内耳显微结构的新技术,既可以应用于耳力学的基础研究,也可应用在中耳疾病及内耳疾病的诊断和评估中。本文重点概述了OCT在中耳力学研究中的应用的最新进展,以及它在提高中耳疾病诊断准确性方面的潜力,讨论了OCT在中耳力学研究及耳科临床应用方面面临的挑战,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耳 中耳力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技术在氟斑牙诊断及树脂渗透疗效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5
作者 丁瑜 田景玉 +3 位作者 杨媛媛 贺晶宇 孟箭 孟庆飞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90-495,共6页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氟斑牙诊断与树脂渗透治疗疗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20例氟斑牙患者为实验组,2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 目的:探究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在氟斑牙诊断与树脂渗透治疗疗效评价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23年7月至2024年6月就诊于徐州市中心医院口腔科的20例氟斑牙患者为实验组,20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照组11、21行OCT扫描,实验组患者15-25、35-45行“微研磨+诊室漂白+17%乙二胺四乙酸(ethylene diamine tetraacetic acid,EDTA)预处理+树脂渗透”的微创漂白治疗,通过分析治疗前、树脂渗透后即刻和6个月随访的入组人群牙齿OCT图像数据、白斑面积测量、色阶变化和氟斑牙牙面指数评分(TSIF评分)等指标,综合评价氟斑牙美学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OCT图像釉质表面平整、釉柱形态清晰,灰度值和高亮层厚度显著高于实验组(P<0.05)。经漂白联合渗透治疗后,氟斑牙患者在OCT图像高亮层厚度、灰度值、白斑面积、TSIF评分和色阶变化等方面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诊室漂白联合渗透树脂治疗可有效改善氟斑牙美学效果,且近期疗效稳定;OCT无创扫描可作为氟斑牙诊断与疗效评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斑牙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牙齿漂白 渗透树脂 美学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取样成像扫描式分幅技术 被引量:3
6
作者 李冀 屈军乐 +4 位作者 廖华 周军兰 杨勤劳 张焕文 牛憨笨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461-466,共6页
介绍了用于惯性约束聚变 ( ICF)等离子体诊断的取样成像扫描分幅技术的原理 ,分析了该分幅技术的有关特性参数 ,如曝光时间、画幅数目、空间分辨率等。借助于特别设计的扫描变像管进行了该技术的原理性实验 ,并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 介绍了用于惯性约束聚变 ( ICF)等离子体诊断的取样成像扫描分幅技术的原理 ,分析了该分幅技术的有关特性参数 ,如曝光时间、画幅数目、空间分辨率等。借助于特别设计的扫描变像管进行了该技术的原理性实验 ,并利用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进行图像的重构。实验获得了持续时间约1 0 0 ps的发光过程的 1 6幅图像 ,曝光时间优于 6.3 ps,阴极上空间分辨率为 3 .5lp/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扫描变像管相机 ICF诊断 取样成像扫描式分幅技术 等离子体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7
作者 秦渊 章嘉伟 +4 位作者 李粲哲 高翔 赵德宣 蒋正轩 鲍宁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38-143,共6页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DR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32例260眼糖尿病患者,依据DR的国际分期标准,分为非增生期糖... 目的应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监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面积及视网膜微血管密度(MVD),分析两者在DR临床分期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32例260眼糖尿病患者,依据DR的国际分期标准,分为非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的轻度NPDR组(63眼)、中度NPDR组(64眼)、重度NPDR组(66眼)及增生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Ⅳ期组(67眼),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60眼)。应用OCTA获得各组黄斑血流密度图、测量黄斑FAZ、MVD;同时检测各组糖化血红蛋白(HbAlc)、空腹血糖(FPG)。统计分析浅层视网膜及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FAZ、MVD的变化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展的相关性,以及HbAlc、FPG与MVD的相关性。结果随着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OCTA检查各组患者显示FAZ面积随着病情加重而逐渐增大,MVD逐渐降低,出现无灌注区;HbAlc、FPG亦逐渐加重。统计分析显示正常对照组与糖尿病各组以及糖尿病各组间结果均有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显示表层视网膜、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层的FAZ、MVD的变化与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具有正相关性,HbAlc、FPG与MVD亦具有正相关性。结论 OCTA检查能显示糖尿病患者黄斑区视网膜的微循环障碍变化,可以作为DR分期的一个临床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中心凹无血管区 微血管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眼底微循环变化 被引量:9
8
作者 肖风琪 高健 +2 位作者 鲍伟利 张奥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92-1596,共5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微循环改变及其与眼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患者66例(共106眼),其中低度近视(-0.5^-3.0 D) 16例(28眼)、中度近视(-3.0^-6.0 D)组23例(36眼)、高度近视(>...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分析不同程度近视眼黄斑区及视盘周围微循环改变及其与眼轴的关系。方法共纳入患者66例(共106眼),其中低度近视(-0.5^-3.0 D) 16例(28眼)、中度近视(-3.0^-6.0 D)组23例(36眼)、高度近视(>-6.0 D)组27例(42眼)。所有患者均行完整的眼科检查,包括等效球镜度验光、裂隙灯及眼底检查,然后行OCTA检查,使用最新版分析软件,获取受检者的图像质量、中心凹旁300μm血流密度(FD-300)、非圆指数(AI)、黄斑区旁中心凹处浅层视网膜微血管(SCP)血流密度、深层视网膜微血管(DCP)血流密度以及视盘周围微血管血流密度,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三组间AI、SCP血流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3组间DCP血流密度和视盘周围微血管密度,RNFL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及中度近视组DCP血流密度较低度近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中度近视组DCP血流密度与高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高度近视组视盘周围血流密度较中度近视组与低度近视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低度近视组视盘周围血流密度与中度近视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视盘周围血流密度与RNFL厚度呈正相关性。DCP血流密度、视盘周围微血管密度、FD-300均与眼轴呈负相关性。结论通过OCTA分析,随着眼轴的增加,DCP血流密度、FD-300、视盘区微血管密度均随之降低。高度近视眼视盘周围血流密度及RNFL厚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微循环 视盘 黄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青光眼损害评价中的作用 被引量:2
9
作者 张阳(综述) 李元媛 原慧萍(审校)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65-368,共4页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 青光眼是一种神经退行性疾病,其特征性改变为视盘的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的特征性缺损。目前青光眼的诊断和评价主要应用眼底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和视野检查。血流动力学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中占有重要作用。以往对视盘的血流评估都是针对大血管,而对于微血管的血流定量评估一直缺少很好的评估设备。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可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血流的量化,为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评价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指标。本文对应用OCTA技术测量视盘和黄斑区的血管密度在青光眼诊断和进展评估中的研究及血流参数与视神经纤维层和筛板等结构参数和视野参数的一致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评价血流参数在青光眼损害评估中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青光眼 评估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 被引量:8
10
作者 吕湘云 艾明 +1 位作者 江双红 陈婷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168-1171,共4页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 目的通过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观察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视网膜复位术后黄斑区血流情况。方法对单眼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患者进行术后随访。将患眼纳入试验组,将对侧健眼纳入对照组。在患者视网膜复位稳定6个月时使用OCTA对双眼黄斑区进行3 mm×3 mm大小成像,分别计算试验组与对照组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superficial capillary plexus,SCP)层黄斑中心凹无血流管区(foveal avascular zone,FAZ)面积、SCP层和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deep capillary plexus,DCP)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对比观察两组眼部血流参数信息,分别评估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纳入21例单眼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者。试验组S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为39. 50%±7. 10%,相比对照组的44. 11%±5. 72%更小(P=0. 026)。试验组CRT为(211. 95±30. 37)μm,相比对照组的(252. 38±15. 63)μm更薄(P <0. 001)。试验组SCP层FAZ面积、DCP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分别为(0. 34±0. 10) mm^2、47. 67%±9. 13%,与对照组的(0. 30±0. 01) mm^2、49. 70%±6. 10%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 05)。两组SCP层FAZ面积与CRT均存在显著负相关(试验组:r=-0. 450,P=0. 041;对照组:r=-0. 527,P=0. 014)。结论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黄斑区血流发生显著改变,OCTA观察视网膜脱离复位术后患眼血流有利于监测视网膜结构和功能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流成像技术 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 浅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深层视网膜毛细血管 中央视网膜厚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动脉斑块成分和体积的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评价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金勇 孙宏亮 +2 位作者 叶志东 樊雪强 刘鹏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33-839,共7页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 目的:通过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MDCTA)评价无症状性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斑块的成分和体积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5年12月在北京大学中日友好临床医学院连续行血管造影确诊的颈内动脉狭窄≥70%患者的临床资料。症状性患者定义为6个月内出现一过性黑朦、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及非致残性脑卒中者,否则定义为无症状性患者。共有78例患者符合条件,其中无症状性患者35例(44.9%),症状性患者43例(55.1%)。所有患者造影前一个月内行MDCTA检查。通过MDCTA利用后处理工作站斑块分析软件并根据不同的HU值将颈动脉斑块分为脂质斑块(富含脂质坏死核心,≤60 HU)、纤维斑块(60~130 HU)和钙化斑块(≥130 HU),计算斑块的总体积,各种斑块的体积及所占的比例,并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结果:无症状性患者的钙化斑块比例明显高于症状性患者(t=2.760,P=0.007),而脂质斑块比例低于症状性患者(Z=-2.009,P=0.0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表明钙化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OR=0.949,95%CI:0.915~0.985,P=0.005),脂质斑块比例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呈负相关(OR=1.068,95%CI:1.021~1.117,P=0.004)。对于症状性患者,当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时,其特异度为94.3%,而敏感度仅为37.2%。两组斑块体积及纤维斑块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斑块相比,无症状斑块钙化比例增加、脂质比例减少,脂质斑块比例大于30.3%在临床上可以作为预测症状性斑块一个有用的截点,对于颈动脉狭窄患者,可以应用MDCTA斑块分析进行风险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无症状性 症状性 斑块成分与体积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在神经心理疾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狄海波 单春雷 +1 位作者 秦鹏民 翁旭初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89-494,共6页
Ogawa等于1990年首次在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 Ogawa等于1990年首次在活体大鼠显示了血氧浓度对脑血管显影的影响。奠定了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的实验基础。1991年Kwong小组和Ogawa小组分别在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和明尼苏达大学独立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批人脑fMRI实验。从而揭开了脑功能研究历史的崭新一页。该项技术以脱氧血红蛋白为内源性对比剂,是一种完全不需要放射性核素和其他对比剂的非侵人性体层扫描成像技术。并具有较高的空间分辨力和可在同一个体反复测量的特点。从而大大提高了定位的准确性。目前相关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心理科学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而随着数据采集和分析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研究的积累。fMRI近年来也开始逐渐应用于临床神经科学的研究,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该项技术正逐渐从基础研究走向临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 认知神经科学 心理疾病 内源性对比剂 Ogawa 美国哈佛大学 脱氧血红蛋白 扫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系统Ⅱ荧光特性快速扫描成象光谱技术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舒 贺俊芳 +4 位作者 贺锋涛 王水才 侯洵 陈耀东 匡延云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本文以菠菜 (Spinica oleracea L.)叶绿体中的 PS 颗粒复合物、CP47、CP43和 LHC 为材料 ,对其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行了分析 ,用扫描成象光谱技术对这四种样品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其荧光发射光谱图象的处理 ,得到它们的荧光发... 本文以菠菜 (Spinica oleracea L.)叶绿体中的 PS 颗粒复合物、CP47、CP43和 LHC 为材料 ,对其结构和功能关系进行了分析 ,用扫描成象光谱技术对这四种样品的光谱特性进行了研究 ,并通过对其荧光发射光谱图象的处理 ,得到它们的荧光发射光谱曲线 .分析结果表明 ,PS 颗粒复合物的荧光发射光谱中心波长在 680 .1 nm,波段的范围较宽 ;CP43荧光光谱的中心波长位于 680 nm,并在近红外区观察到振动小峰 ;CP47荧光光谱的中心波长在 691 .3nm处 ;CP47和 CP43在短波长区 640 nm和长波长区 72 0 nm附近分别出现肩峰 ,推测可能是样品中游离的叶绿素 a和叶绿素 b分子引起 ;LCH 荧光发射光谱的峰值位于 678nm,光谱范围为576nm~ 780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速扫描成像光谱技术 植物 光系统Ⅱ 荧光特性 光合作用 天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材料的射线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14
作者 杨宝刚 金虎 +1 位作者 任华友 吴东流 《宇航材料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26-28,共3页
简述了复合材料无损检测方面一些通用的射线检测方法 ,并通过对胶片射线照相技术、射线实时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康普顿背散射成像技术等射线检测技术的系统介绍 ,展望了未来复合材料射线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射线检测技术 无损检测 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临近点集数据融合的AFM动态成像方法 被引量:2
15
作者 董晓坤 方勇纯 张玉东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14-221,共8页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是纳米技术和纳米操作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本文针对扫描成像的原子力显微镜,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FM动态成像方法,该方法分析了AFM系统中样品与针尖之间的非线性力对成像精度的影响,通... 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是纳米技术和纳米操作领域中最重要的研究工具之一.本文针对扫描成像的原子力显微镜,提出了一种改进的AFM动态成像方法,该方法分析了AFM系统中样品与针尖之间的非线性力对成像精度的影响,通过对扫描过程中获得的成像数据进行融合滤波,有效地提高了快速AFM的成像精度.具体而言,论文首先分析了原子力显微镜当前成像方法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针对在高速扫描或者样品形貌高度有突变时,因AFM系统中非线性因素而引起的成像误差,提出了一种基于临近点集数据融合的改进动态成像方法,以提高AFM对于样品表面形貌的成像精度.最后分别利用原子力显微镜仿真平台数据和实验数据,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改进成像方法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扫描成像技术 数据融合 滤波技术 动态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研究综述 被引量:9
16
作者 邓彬 陈硕 +3 位作者 罗成高 秦玉亮 王宏强 黎湘 《红外与毫米波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2-310,共9页
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借鉴了光学孔径编码成像和微波关联成像的基本原理,通过反射式天线等技术改变目标区域太赫兹波等效空间幅相分布来实现高分辨成像,具有高帧率、高分辨、前视凝视等诸多优势,是太赫兹雷达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介绍了太... 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借鉴了光学孔径编码成像和微波关联成像的基本原理,通过反射式天线等技术改变目标区域太赫兹波等效空间幅相分布来实现高分辨成像,具有高帧率、高分辨、前视凝视等诸多优势,是太赫兹雷达的重要发展趋势之一.介绍了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提出的背景,系统阐述了其原理、现状、实现方式、关键问题,指出了其在末制导、安检反恐等领域广阔的应用前景,以期为推动太赫兹孔径编码成像和新体制太赫兹雷达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赫兹雷达 成像 孔径编码 成像雷达先进扫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人与儿童视网膜血流灌注面积差异对比及其与眼轴长度的相关性分析
17
作者 陶杰 王敏 +6 位作者 朱秀影 罗玥 谢娟 李琴 游银银 陈琦 邹云春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3-467,共5页
目的通过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比较成人与儿童在不同视网膜血管网分层下的血流灌注面积,探讨视网膜血流灌注面积与等效球镜度数(SE)及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4年12月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 目的通过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比较成人与儿童在不同视网膜血管网分层下的血流灌注面积,探讨视网膜血流灌注面积与等效球镜度数(SE)及眼轴长度的相关性。方法于2020年12月至2024年12月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招募受试者112人,其中儿童58人116眼(年龄8~13岁)(儿童组),成人54人108眼(年龄18~30岁)(成人组)。根据SE,将儿童与成人分别再次分为正视组(-0.50<SE≤+0.50 D)、低度近视组(-3.00<SE≤-0.50 D)以及中度近视组(-6.00<SE≤-3.00 D)。采用扫频光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采集受试者各层视网膜血管网灌注面积数据,将视网膜内层血管网分视盘周围放射状层血管网、视网膜浅层血管网、视网膜中层血管网以及视网膜深层血管网。比较成人与儿童在不同视网膜血管网分层下的血流灌注面积;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别探讨成人与儿童各层视网膜血管网灌注面积与眼轴长度及SE的相关性。结果成人组、儿童组SE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781、-0.667,均为P<0.001)。成人组、儿童组整个视网膜内层血流灌注面积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239、-0.299,均为P<0.05)。在儿童组中,视盘周围放射状血管网、浅层血管网及深层血管网的灌注面积均与眼轴长度呈负相关(r=-0.443、-0.315、-0.220,均为P<0.05)。在成人组中,浅层血管网、中层血管网及深层血管网灌注面积与眼轴长度均呈负相关(r=-0.243、-0.230、-0.364,均为P<0.05)。成人低/中度近视组视盘周围放射状血管网灌注面积均分别大于儿童低/中度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结论成人和儿童近视患者在视盘周围放射状血管网的灌注面积存在显著差异。成人与儿童眼轴长度分别与视盘周围放射状血管网灌注面积及深层血管网灌注面积相关性最强,提示在眼球不同的生长阶段,各层视网膜血管网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灌注面积 近视 眼轴长度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S-OCTA的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的观察
18
作者 唐冲 计岩 +3 位作者 黄凡凡 史凯 胡蓉 万文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7,共8页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 目的:使用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swept-source 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SS-OCTA)观察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特点,并分析厚度与血流的相关变化趋势。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23年4月至2023年10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屈光门诊就诊的18~36岁成年近视患者共138例138只右眼,所有患者检查屈光状态、眼轴(axial length,AL)等常规眼科项目,根据等效球镜度数(spherical equivalent,SE)将其分为低度近视组(-3D<SE≤-0.5D)、中度近视组(-6D<SE≤-3D)及高度近视组(SE≤-6D)。SS-OCTA用于检查量化黄斑部3 mm×3 mm范围内平均脉络膜厚度(mean choroidal thickness,MCT)、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choriocapillaris blood flow area,CBFA)、脉络膜血管容积(choroidal vessel volume,CVV),脉络膜血管指数(choroidal vessel index,CVI),比较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区MCT及各血流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相关变化趋势的分析。结果:不同程度近视组间,黄斑中心凹、旁中心凹及整个黄斑区3 mm×3 mm范围内的MCT、CBFA、CVV及CV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而降低(P<0.01);排除混杂因素后的偏相关性分析提示黄斑区MCT、CBFA、CVV及CVI与SE呈正相关性(r=0.457、0.434、0.395、0.401,均P=0.000),与AL呈负相关性(r=-0.470、-0.360、-0.465、-0.468,均P=0.000);逐步线性回归提示黄斑区MCT随着SE(t=2.459,P=0.015)及CVV的增加而变厚(t=8.632,P=0.000)。结论:成年近视患者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呈不均一分布,随着近视程度的加深,黄斑区脉络膜厚度和血流降低,脉络膜血流状况密切影响脉络膜厚度;脉络膜可能是近视的一个重要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近视与脉络膜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扫频源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脉络膜厚度 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血流灌注面积 脉络膜血管容积 络膜血管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CTA构建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陆丽娇 徐楠 +5 位作者 刘鑫鑫 杜芳芳 郑枞 彭鸿钧 曹明哲 艾诗蓓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260,共8页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筛查糖尿病肾脏病(DKD)高风险人群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以56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纳入建模的指标,构建基于OCT... 【目的】探讨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筛查糖尿病肾脏病(DKD)高风险人群的临床预测模型。【方法】本研究以567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在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算法筛选纳入建模的指标,构建基于OCTA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模型区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临床有效性。【结果】构建基于OCTA的DKD临床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878,Brier=0.11。【结论】本研究构建了基于OCTA结果进行糖尿病肾脏病临床预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并从多维度验证模型,从而达到早期预警、提前实施干预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 糖尿病肾脏病 临床预测模型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决策曲线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盆地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碳酸盐岩矿物特征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晓 张启燕 +2 位作者 史维鑫 葛天助 宋利强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40-448,共9页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 北羌塘东部上三叠统波里拉组是羌塘盆地重点油气勘探目标层位,受沉积和成岩作用影响,地层压实作用强烈,矿物颗粒极小,属于致密油气储层。本文采用数字岩心技术——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MAPS)和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QEMSCAN),对波里拉组矿物进行微观尺度扫描和分析,表征其矿物成分、颗粒形态、空间分布及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波里拉组方解石以泥晶为主,胶结作用明显,物性致密,孔径小(<5μm),局部发生白云化作用,白云石主要为粉-细晶,以自形晶为主,多呈线接触。矿物在纵向呈规律变化:底部为泥灰岩,陆源碎屑含量较高(>56.57%),其次为方解石(25.79%),磨圆度较差,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均较低;中段陆源碎屑矿物和方解石呈条带交错分布,方解石较石英含量增加(方解石47.43%,石英28.54%),沿晶间普遍发育的草莓状黄铁矿簇直径可达10μm,整体为氧化界面之下的还原环境;顶部以方解石为主(>90%),颗粒直径多为10~50μm,颗粒间多呈线接触,粒间孔几乎不发育,局部发生层状白云化作用。矿物特征显示波里拉组沉积物源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和陆源碎屑输入双重影响,具有典型的混积岩特征,沉积环境从早期陆源碎屑供给较为充足,到晚期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整体为海相碳酸盐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里拉组碳酸盐岩 矿物微观特征 沉积环境 背散射扫描电镜成像技术 矿物成分定量分析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