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7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帕金森病脑白质特征的扩散张量成像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凌冰冰 鲁毅 +3 位作者 赵卫 莫茵 胡娟 孙学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567-572,共6页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早期(Hoehn-Yahr 1-2级)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探索DTI多参数变化与PD患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升高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资料与方法 27例早... 目的采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基于纤维束追踪空间统计分析(TBSS)观察早期(Hoehn-Yahr 1-2级)帕金森病(PD)患者脑白质结构的变化,探索DTI多参数变化与PD患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升高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资料与方法 27例早期PD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组行DTI检查,采用TBSS技术分析两组受试者脑白质纤维DTI的各相关参数,包括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系数(AD)、平行扩散系数(RD),比较两组各DTI参数的差异,分析PD组有差异脑区的FA、MD、RD值与临床UPDRS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D组多个脑白质区FA值降低,MD、RD值升高(P〈0.05),AD值未见明显变化(P〉0.05)。PD组较对照组有差异脑区的FA值、MD值、RD值与UPDRS评分均有相关关系(P=0.001);FA值降低和MD、RD值升高并与UPDRS评分具有显著相关的脑区为胼胝体、左侧内囊前肢、双侧前放射冠、双侧上放射冠、左丘脑后辐射(P=0.001)。结论 PD患者存在脑白质结构的改变,可能是髓鞘脱失或纤维完整性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磁共振成像 扩散成像 脑白质 基于纤维追踪空间统计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常成人视放射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宛四海 张雪林 +3 位作者 孙鑫 肖新兰 邢海芳 邱士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6-398,共3页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 目的利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研究正常成人视放射的部分各向异性和视放射纤维束构象特征。方法对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常规磁先振成像(MRI)及DTI序列检查,重建各向异性(FA)图和DEC图,分别测量双侧视放射区的FA值和平均扩散率(MD)值。采用扩散张量纤维束跟踪软件对视放射纤维束进行追踪。结果方向编码彩色图能清晰显示视放射,正常视放射的FA值分别为左侧0.509±0.029、右侧0.502±0.026,MD值分别为左侧(0.763±0.050)×10^-3mm2/s、右侧(0.748±0.052)×10^-3mm2/s。双侧视放射的FA值和MD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可显示视放射纤维束起自丘脑的外侧膝状体,位于侧脑室三角区旁的矢状层,分为3束投射到原始视皮质,背侧束和外侧束向后到达距状裂的上缘,腹侧束先向前形成Meyer环,再向后终止于距状裂的下缘,符合经典解剖学的研究。结论DTI和DTT可清晰显示视放射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和构象特征,为了解视功能与视觉通路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放射 扩散成像 扩散张量纤维束追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Ⅰ型患者白质纤维结构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泰锋 杜碧茵 +3 位作者 陈锦佳 吴海珊 肖叶玉 陈俊浩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55-460,共6页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 目的:探讨缓解期双相情感障碍(BD)Ⅰ型患者脑白质神经纤维束的改变,及患者认知功能与脑白质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杨氏躁狂量表(YMRS)和重复性成套神经心理状态量表(RBANS)对患者进行入组的筛查与认知评估。应用3.0T磁共振仪对76例缓解期BD-Ⅰ型患者以及6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DTI扫描,使用PANDA软件包提取全脑白质纤维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及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BD组中各纤维束的FA与临床可重复神经心理状态测验(RBANS)评分间的相关性。结果:相较于对照组,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右侧下额枕束及左侧毯束的FA值降低,MD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BD-Ⅰ型组的左、右侧钩束、右侧上纵束和右侧下额枕束的FA值与RBANS量表评估的总分及即刻记忆、延迟记忆、视觉广度和注意力四项因子的评分均具有正相关关系(r=0.32~0.44,P均<0.05)。结论:缓解期双相障碍BD I型患者多个脑白质神经纤维束微观结构受损,且与认知功能改变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相情感障碍 扩散成像 脑白质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胶质瘤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束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陆虹 马林 +2 位作者 徐贤 邹智彤 程流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139-1142,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在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分级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使用3.0T磁共振ASSET-SE-EPI序列对3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WHO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进行DTI成像。分...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及纤维束成像在弥漫性胶质瘤的诊断、分级以及显示肿瘤与周围结构关系等方面的作用。方法使用3.0T磁共振ASSET-SE-EPI序列对37例弥漫性胶质瘤患者(WHO分级:Ⅱ级16例,Ⅲ级11例,Ⅳ级10例)进行DTI成像。分别测定病灶实性部分、灶周水肿区、病灶及水肿周围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病灶同侧远处T2WI显示信号正常区域及对侧大脑半球相对应区域的MD值和FA值。对灶周白质纤维束进行三维纤维束成像。结果肿瘤及瘤周水肿区的MD值明显高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而FA值则均明显低于对侧正常脑实质(P〈0.01)。Ⅱ级肿瘤内的FA值明显低于Ⅲ级和Ⅳ级(PⅡ-Ⅲ=0.024;PⅡ-Ⅳ=0.030)。各级别胶质瘤肿瘤内与瘤周水肿区之间的MD值和FA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维纤维束成像显示,Ⅱ级胶质瘤对周围白质纤维束主要是推移;Ⅲ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均可见纤维束较明显的破坏,肿瘤周围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也有部分纤维束被肿瘤浸润甚至破坏;Ⅳ级胶质瘤周围水肿区及T2WI信号正常白质区内均有明显的纤维束浸润、破坏。结论各级别弥漫性胶质瘤瘤周白质纤维束均有不同程度的浸润破坏,反映了弥漫性胶质瘤浸润性生长的特征。MD值和FA值可用于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FA值可用于区分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DTI方向编码彩图和三维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直观地显示肿瘤与周围白质纤维束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胶质瘤 扩散成像 纤维成像 平均扩散 部分各向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干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被引量:8
5
作者 洪楠 孙治国 +1 位作者 蒋全胜 刘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2年第8期749-751,共3页
目的 使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方法对脑干白质束进行研究。方法  3 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检查 ,检查包括常规T1WI ,T2WI以及扩散张量序列。结果 在脑干不同解剖水平 ,锥体束、锥体交叉、内、外侧丘系在各向异性 (FA)图像上均显示为高信... 目的 使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方法对脑干白质束进行研究。方法  3 0名健康志愿者进行MR检查 ,检查包括常规T1WI ,T2WI以及扩散张量序列。结果 在脑干不同解剖水平 ,锥体束、锥体交叉、内、外侧丘系在各向异性 (FA)图像上均显示为高信号 ,在彩色张量图像上分别显示为红色 (横向走行 )、蓝色 (上下走行 )和绿色 (前后走行 )的纤维束 ,而这些结构在常规T1WI、T2WI上均不能得到显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干白质纤维 磁共振成像 扩散成像 DT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在腰椎间盘突出症中的应用 被引量:11
6
作者 徐睿 康新国 +2 位作者 何玺 刘宗才 曾宪春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469-474,共6页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 目的探讨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3D-TureFISP)序列联合扩散张量神经纤维束示踪成像(DTT)判定腰椎间盘突症(LDH)所致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的价值。方法分别对40例单侧坐骨神经痛LDH患者(病变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腰骶部MR检查。将3D-TureFISP序列与DTT图像融合,于L4~S1椎体水平测量双侧神经根FA及ADC值,结合融合图像所示神经根形态、走行及FA、ADC值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D-TrueFISP序列与DTT融合图像可清晰显示神经根形态及走行。病变组40例(受累神经根51条,未受累神经根189条)中,37例影像学检查判定的责任神经根与临床症状相符,3例不符。对照组(240条神经根)左侧与右侧神经根FA及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神经根平均FA值为0.346±0.042,ADC值为(1.296±0.080)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为0.253±0.021,ADC值为(1.743±0.089)mm^2/s;对侧神经根FA值为0.339±0.013,ADC值为(1.297±0.075)mm^2/s。病变组患侧神经根FA值明显低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06,P=0.038)及对照组神经根(t=0.963,P=0.043),ADC值明显高于自身同层面对侧神经根(t=0.866,P=0.040)及对照组神经根(t=0.921,P=0.042)。病变组对侧神经根FA及ADC值与对照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3D-TureFLSP序列联合DTT技术可清楚显示神经根解剖形态及走行,结合量化分析判定LDH患者坐骨神经痛责任神经根,为临床提供更多诊疗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间盘退变 三维真稳态进动快速成像序列 磁共振成像 弥散 扩散神经纤维示踪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肿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黄雪莹 詹茸婷 +7 位作者 孙胜玉 和鸿 赵建国 马辉 张涛 王晓东 郭玉林 夏鹤春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9期3207-3209,共3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附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术前对30例近中央前回区的肿瘤患者术前行DTI检查,观察并分析肿瘤与运动功能区及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DTT图像显示了皮...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在大脑初级运动皮层区附近肿瘤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术前对30例近中央前回区的肿瘤患者术前行DTI检查,观察并分析肿瘤与运动功能区及皮质脊髓束的关系。结果:DTT图像显示了皮质脊髓束的受累情况,表现为单纯受压、移位者20例,发生浸润、破坏者10例。结论:DTT能够显示白质纤维束的分布、走行及与病变的关系,对临床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中对白质纤维束的保护有较好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肿瘤 扩散纤维成像 皮质脊髓 初级运动皮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重建面神经可行性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宋飞 侯远征 +1 位作者 许百男 张军 《中华耳科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37-4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进行面神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2例入组患者的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的数据,3DSlicer软件进行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 目的初步探讨听神经瘤患者术前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进行面神经重建的可行性。方法使用3.0T磁共振采集2例入组患者的循环相位稳态采集快速成像和弥散张量成像序列的数据,3DSlicer软件进行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对面神经进行三维重建,并在手术中验证追踪重建出的面神经位置及走行的准确性。结果 2例患者利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均成功重建出经过设定的内听道及面神经入脑干区两个ROI区的面神经,可直观地观察到面神经与肿瘤的位置关系和走行,并在术中与面神经的实际位置相对比是一致的。结论应用基于弥散张量成像的纤维束追踪技术重建面神经存在一定的可行性,可帮助术者在术前直观的观察到面神经与肿瘤的位置及走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瘤 弥散成像 面神经 纤维追踪 可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评价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损伤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路文革 张建平 赵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342-346,共5页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脑梗死患者68例,行常规MRI、DWI、DTI检查,并应用DTT技术进行CST三维重组,于发病7 d内... 目的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评价脑梗死患者皮质脊髓束(CST)损伤程度及与运动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纳入脑梗死患者68例,行常规MRI、DWI、DTI检查,并应用DTT技术进行CST三维重组,于发病7 d内和3个月时测量脑梗死区及健侧相应区域白质各向异性分数(FA),采用Fugl-Meyer量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将CST受累程度分为4级。根据治疗后Fugl-Meyer评分情况将患者分为1组(96~99分,大致恢复正常,16例)、2组(51~95分,部分恢复,34例)、3组(≤50分,恢复差,18例),采用方差分析、Pearson和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脑梗死区FA值及CST受累程度与运动功能恢复的关系。结果发病7 d内和3个月时3组FA的变化幅度[(0.05±0.06、0.08±0.07、0.18±0.02)、(0.11±0.02、0.21±0.06、0.39±0.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 d内F=32.821,3个月时F=192.372,均P〈0.05)。DTT显示CST病变侧表现为受压、变形、移位和中断。发病7 d内CST等级与患者肢体肌力呈负相关(r=-0.682,P〈0.01),3个月复查CST等级与患者肢体肌力呈负相关(r=-0.728,P〈0.01)。结论脑梗死患者梗死区FA值降低及CST受累程度均与运动功能预后有关。MR DTT能直观显示CST受累程度,可为早期判断脑梗死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成像 皮质脊髓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及纤维跟踪技术分析胼胝体发育不良脑内主要纤维束 被引量:2
10
作者 孙学进 戴建平 +4 位作者 孙波 陈红燕 田胜勇 庞瑞麟 张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5年第1期19-23,共5页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 (DTI)和纤维跟踪技术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状态下脑内纤维结构的变化。方法 患者 ,男 ,9岁 ,头痛 1周。采用SIEMENSTrio 2 0 0 3T完成全脑MRI和DTI数据收集和后处理。结果 常规MRI显示胼胝体体中部以后缺如 ,半...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成像 (DTI)和纤维跟踪技术显示胼胝体发育不良状态下脑内纤维结构的变化。方法 患者 ,男 ,9岁 ,头痛 1周。采用SIEMENSTrio 2 0 0 3T完成全脑MRI和DTI数据收集和后处理。结果 常规MRI显示胼胝体体中部以后缺如 ,半球间蛛网膜囊肿 ,右侧向上延伸。纤维跟踪技术显示左侧弓状纤维束、下纵行纤维束、扣带束、海马及外囊等主要的连合、联合纤维走行方向与正常发育不同 ,有左右侧相互支援的趋势。结论 DTI纤维跟踪技术能精确、直观显示先天性发育畸形的脑内白质纤维束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成像 纤维跟踪 发育畸形 先天性 胼胝体发育不良 神经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义 张晓辉 +4 位作者 张晓玲 时晓清 尹平 周津如 李咏梅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94-97,共4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的价值。方法对18例有共济失调症状的MS患者(MS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部MR扫描,利用纤维束示踪技术追踪穿过小脑双侧齿状核和双侧丘脑白质的纤维束,...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的价值。方法对18例有共济失调症状的MS患者(MS组)和18名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进行头部MR扫描,利用纤维束示踪技术追踪穿过小脑双侧齿状核和双侧丘脑白质的纤维束,计算FA值、ADC值和纤维束条数,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MS组右侧丘脑白质纤维束FA值减低、ADC值增加(P均<0.05);左侧丘脑、双侧齿状核FA值、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白质纤维束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MS组双侧丘脑、双侧齿状核的FA值、ADC值、纤维束条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病程均无相关性(P均>0.05)。结论扩散张量纤维束示踪成像诊断无小脑病灶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共济失调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症 共济失调 纤维示踪成像 扩散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联合纤维的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3 位作者 李永忠 梁志刚 秦文 刘嘉宾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9期623-626,共4页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人脑内联合纤维的三维结构 ,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 :对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 ,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人脑联合纤维的三维结构 ,观察重建的联合纤维与解剖学... 目的 :利用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人脑内联合纤维的三维结构 ,探讨其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方法 :对5例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扩散张量成像 ,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人脑联合纤维的三维结构 ,观察重建的联合纤维与解剖学描述的一致性。结果 :通过选择恰当的兴趣区 ,设置不同的分数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长度内采样数目等参数 ,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弓状纤维、扣带、钩束、上纵束、下纵束、上枕额束和下枕额束等联合纤维的三维结构 ,除上枕额束以外 ,其显示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联合纤维束成像的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高度一致性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研究人脑纤维连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脑 扩散纤维成像 磁共振成像 解剖学 数据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扩散敏感系数颈髓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
13
作者 管红梅 王德杭 田俊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颈髓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应用价值和各向异性程度。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8例,分为2组,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扩散敏感系... 目的:探讨不同扩散敏感系数颈髓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的应用价值和各向异性程度。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28例,分为2组,使用单次激发自旋回波平面回波(SE-EPI)序列颈髓扩散张量成像检查,扩散敏感系数(b值)分别为400 s/mm2和700 s/mm2,测量颈髓各节段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采用SPSS11.5软件对获取的FA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采用b=400 s/mm2时,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659 0±0.072 7,横轴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771 1±0.058 4;采用b=700 s/mm2时,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658 3±0.073 7,横轴位成像测量的平均FA值为0.778 2±0.065 1。不同b值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横轴位颈髓平均FA值大于矢状位颈髓F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值=400 s/mm2颈髓DTI图像和FA图优于b值=700 s/mm2。FA值可定量分析颈髓各节段白质纤维的各向异性程度。白质纤维束成像三维显示颈髓白质纤维束的分布及走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 磁共振成像 扩散成像 白质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质纤维束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恒河猴脑梗死模型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姚添奇 张默 +3 位作者 何小夺 陈健 吴迪 丁玉川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93-596,共4页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 目的探讨MR扩散张量成像(DTI)及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对恒河猴脑梗死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损伤的诊断价值,并观察白质纤维束的受损情况。方法4只清洁级成年雄性恒河猴,平均年龄(8.0±1.5)岁,平均体质量(9.6±1.2)kg。采用恒河猴自体血栓制备大脑中动脉(M1段)闭塞-再通模型,闭塞后2.5 h予以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治疗。分别于脑缺血后4 h、7 d、30 d进行常规MRI、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对比梗死侧(梗死灶、额叶、小脑)与健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和白质纤维束数量的改变。结果梗死侧梗死灶的FA及纤维束数量均具有7 d下降、30 d升高的趋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缺血后4 h、7 d、30 d的FA分别为0.301±0.045、0.200±0.050、0.305±0.026,纤维束数量分别为43.0±1.6、22.8±11.0、31.3±6.4;F值分别为8.223、7.861,均P<0.05)。脑缺血后不同时间点梗死侧的额叶、小脑及对侧相应部位脑白质的FA和纤维束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DTI及DTT技术能较好地评价脑梗死恒河猴模型脑缺血后不同时期白质纤维束的损伤程度,对指导临床诊断和帮助判断预后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扩散成像 皮质脊髓 脑白质纤维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扫描层厚对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定量评估的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吕亮 吕发金 +2 位作者 黄显龙 刘筱霜 魏淼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919-923,共5页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不同扫描层厚的选择对脑白质纤维束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不同扫描层厚(分别为3 mm、5 mm、7 mm)对30名健康志愿者在3.0T MR仪上行DTI以及3D T1WI扫描,获得胼胝体压部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 目的探讨扩散张量成像(DTI)中不同扫描层厚的选择对脑白质纤维束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的影响。资料与方法采用不同扫描层厚(分别为3 mm、5 mm、7 mm)对30名健康志愿者在3.0T MR仪上行DTI以及3D T1WI扫描,获得胼胝体压部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均扩散率(MD)、轴向扩散(AD)、横向扩散(RD)以及右侧海马区域纤维束数目(FN)、最小纤维束长度(FLmin)、最大纤维束长度(FLmax)等扩散定量评估指标。比较不同扫描层厚下(3 mm组、5 mm组和7 mm组)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分析扫描层厚与各扩散定量评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FA、MD、RD、FN、FLmin在各组间、AD在3 mm组与7 mm组以及5 mm组与7 mm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FLmax各组间以及AD在3 mm组与5 mm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A、AD、FN与扫描层厚呈负相关(r=-0.887、-0.316、-0.560,P<0.05),MD、RD、FLmin与扫描层厚呈正相关(r=0.606、0.767、0.501,P<0.05)。FLmax与扫描层厚无相关性(r=0.008,P>0.05)。结论不同扫描层厚对DTI部分扩散定量评估指标有明显影响,数据获取过程中应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扩散成像 胼胝体 海马 神经纤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脑连合纤维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 被引量:20
16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3 位作者 李永忠 梁志刚 秦文 刘嘉宾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2004年第3期378-380,共3页
目的 建立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连合纤维的显示方法 ,探讨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方法 对 1个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 ,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脑内连合纤维 ,观察重建的连合纤维与已知解剖知识... 目的 建立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对人脑连合纤维的显示方法 ,探讨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方法 对 1个正常志愿者进行单次激发回波平面弥散张量成像 ,利用纤维束成像软件包显示脑内连合纤维 ,观察重建的连合纤维与已知解剖知识的一致性。结果 通过选择恰当的感兴趣区 ,设置不同的分数各向异性阈值、角度阈值、步长和体素内采样数目等参数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清楚地显示胼胝体、穹隆和前连合等连合纤维的三维结构。显示结果与已知解剖知识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结论 纤维束成像的结果与解剖学描述具有高度一致性 ,该方法是一种可靠的研究人脑纤维连接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纤维成像 连合纤维 人脑 解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部分各向异性值均值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高连军 孙迎春 +2 位作者 李建军 白帆 李鹏锟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28-733,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值的影响。方法将48只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用NYU打击器制成T10-11段脊髓损伤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对照组(n=16)和实验组(n=32)。对照组不进行电针刺激。实验组采用运动区头皮表面投影区电刺激,并结合局部电刺激。实验组又分为实验1组和实验2组。实验1组3 d时开始电针刺激,实验2组2周时开始电针刺激。各组分别于造模后1周、2周和4周进行Basso-Beattie-Bresnahan (BBB)评分。于造模后2~4 h、3 d及治疗后4周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检测,测量脊髓损伤区域及正常区域的FA均值,分析比较电针治疗不同时间间BBB评分及FA均值的变化。并通过DTT观察不同时间电针刺激后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第1周各组间BBB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第4周实验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在第2周和第4周,实验1组显著高于实验2组(P〈0.001)。实验组与对照组在2~4 h和3 d各组间FA均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造模后4周有非常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实验1组优于实验2组(P〈0.05)。各组在伤后2~4 h和治疗后4周的DTT清晰显示,实验组纤维束修复程度均好于对照组。结论脊髓损伤后电针刺激介入的时间越早,治疗效果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损伤 针灸 电针 弥散纤维成像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恢复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18
作者 吴志峰 王如密 +2 位作者 郑兆聪 李小平 叶友强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12-115,共4页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 目的:应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技术观察基底核区高血压性脑出血(HICH)皮质脊髓束(CST)的受损情况,探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技术在HICH预后评估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8例基底核区HICH患者进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检查,所有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发病后第3个月、第6个月进行肌力测定、NIHSS评分,对CST损伤程度和各个时期肌力、NIHS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健侧CST解剖形态与正常人大致相吻合,患侧CST则受血肿的侵犯,表现为受压、移位、不同程度的破坏;CST完整患者的肌力、NIHSS评分恢复情况在各个时期均较CST中断的患者好,发病后3个月是恢复最快的阶段。结论:通过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可以了解基底核区HICH患者CST的损伤情况,有助于早期预测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脑出血 弥散纤维成像 神经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发性硬化患者胼胝体的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定量研究 被引量:13
19
作者 于春水 李坤成 +1 位作者 秦文 刘卓霞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46-849,共4页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 目的 利用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TT)定量研究多发性硬化(MS)患者胼胝体分数各向异性(FA)值与正常志愿者之间的差异及与扩展病残状态评分(EDSS)的相关性,以明确该指标在多发性硬化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正常志愿者和64例复发好转型(RR)MS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检查,重建出胼胝体并计算出该纤维束的FA值,比较MS组与对照组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研究该指标与EDSS的相关性。结果 正常志愿者胼胝体FA值无性别差异(P>0.05),平均FA值为0.506±0.020。MS患者胼胝体平均FA值(0.465±0.033)明显低于(P<0.01)对照组(0.506±0.020)。脑型MS胼胝体平均FA值(0.456±0.036)明显低于脊髓型(0.475±0.025)(P<0.05)。MS患者胼胝体FA值与EDSS评分无显著相关性(r=-0.104,P>0.05)。结论 MS患者胼胝体的FA值存在明显异常,但该指标不能反映患者的身体残疾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成像 纤维成像 胼胝体 多发性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扩散张量和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探讨皮质脊髓束与肌力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0
作者 崔世民 韩彤 +4 位作者 刘力 张云亭 刘梅丽 张蕾莉 靳松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182-189,共8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脑肿瘤患者皮质脊髓束(corticospinaltract,CST)损伤对肢体肌力的影响。方法应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tensorimaging,DTI)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tensortractography,DTT)技术,并将DTI与功能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MRimaging,fMRI)相结合,对脑梗死和脑肿瘤引起的皮质脊髓束损伤进行定位诊断,并观察皮质脊髓束损伤对患者肢体肌力的影响。对40例急性脑梗死(发病时间<72h)和113例脑肿瘤患者行MRI和扩散加权成像检查,其中部分患者再行增强扫描和fMRI检查。收集全部患者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原始数据,然后行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重建双侧皮质脊髓束,并将患侧皮质脊髓束的病理性改变对肢体肌力的影响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梗死区各向异性(FA)阈值为(0.336±0.065),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FA阈值为(0.705±0.069),梗死白质区FA值显著低于健侧,两侧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15.823,P<0.001)。(2)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显示,脑梗死和脑肿瘤患者病变侧皮质脊髓束受压、变形、移位,部分断裂。(3)脑梗死皮质脊髓束损伤患者的肢体肌力降低率为67.50%(27/40),脑肿瘤为16.81%(19/11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χ2=36.096,P<0.001)。(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扩散 磁共振成像技术 皮质脊髓 肌力 CST 脑肿瘤 锥体 脑梗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