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磁电复合场下正极钒离子的跨膜传质
1
作者 朱乐 齐亮 +1 位作者 姚克俭 谢晓峰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S1期148-158,共11页
探究了全钒液流电池在外加磁场、电场、磁电复合场下正极电解液中的钒离子在Nafion117膜上的跨膜传质过程,以及在磁电复合场下硫酸浓度和电解液添加剂对传质过程的影响。根据达西定律拟合得出相应的扩散传质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正向电场... 探究了全钒液流电池在外加磁场、电场、磁电复合场下正极电解液中的钒离子在Nafion117膜上的跨膜传质过程,以及在磁电复合场下硫酸浓度和电解液添加剂对传质过程的影响。根据达西定律拟合得出相应的扩散传质系数。实验结果表明正向电场会加剧钒离子渗透,且当电场强度达到30V·m^(-1)时渗透情况严重可达到无电场时的2.53倍。非匀强磁场的加入可明显降低钒离子的跨膜渗透性。且当外加磁场和电场复合场时,磁场对降低钒离子跨膜渗透的作用更加显著。实验还得出在不同的外加复合场中较高浓度硫酸有利于降低钒离子的跨膜渗透。此外丙三醇、木质素磺酸钠正极电解液添加剂的加入也降低了VO_2^+的跨膜渗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钒液流电池 磁场 复合场 达西定律 扩散传质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工计算传质学的一个改进模型 被引量:2
2
作者 孙志民 袁希钢 +1 位作者 刘春江 余国琮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1期5-10,共6页
计算传质学模型由浓度输运方程及其封闭方程和相应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组成。使用这一模型可同时计算出湍流传质扩散系数、三维浓度场和速度场分布。但刘伯潭提出的传质封闭方程c2-cε模式,形式复杂而且其模型常数均直接借鉴于传热研究;... 计算传质学模型由浓度输运方程及其封闭方程和相应的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组成。使用这一模型可同时计算出湍流传质扩散系数、三维浓度场和速度场分布。但刘伯潭提出的传质封闭方程c2-cε模式,形式复杂而且其模型常数均直接借鉴于传热研究;此外,由于计算流体力学模型对最终浓度场的预测结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有对其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文中对传质封闭方程进行了简化并重新确定了模型常数,而且对计算流体力学模型进行了改进使其预测结果与文献中的实验值符合得更好。通过与文献中的湍流传质扩散系数及浓度值的比较,证明了这一简化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2^--εc模型 湍流传质扩散系数 模拟 筛板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堆积结构对液态铅铋合金固态氧控影响规律
3
作者 朱玉琦 赵文豪 +3 位作者 梁瑞仙 吴浩 牛风雷 许幼幼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8-43,65,共7页
在铅铋反应堆中,固态氧控技术用于有效地抑制液态LBE(铅铋合金)对结构材料的腐蚀。目前固态氧控中堆积颗粒状态对氧传质影响的研究不足,这阻碍了设备的设计与优化。为了研究固态氧控中不同形状颗粒堆积床对高温液态铅铋中湍流氧传质的影... 在铅铋反应堆中,固态氧控技术用于有效地抑制液态LBE(铅铋合金)对结构材料的腐蚀。目前固态氧控中堆积颗粒状态对氧传质影响的研究不足,这阻碍了设备的设计与优化。为了研究固态氧控中不同形状颗粒堆积床对高温液态铅铋中湍流氧传质的影响,建立固态氧控质量交换器数值模型,采用离散单元法生成堆积颗粒,并考虑湍流传质的数学模型。通过对不同数值模型的验证和案例分析,结果表明非均匀介质对LBE中氧传质有显著影响,均匀化的多孔介质模型低估了传质速率。颗粒形状对氧传质起到重要作用,不同形状颗粒堆积床的压力分布、速度分布和有效扩散系数有所不同。虽然单个圆环形颗粒具有较高的溶解速率,但堆积床内的总溶解速率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氧控制 铅铋合金 湍流传质扩散系数 氧化铅 氧质量分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筛孔塔板浓度场的测量与模拟 被引量:5
4
作者 孙志民 刘春江 +1 位作者 袁希钢 余国琮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877-1883,共7页
通过测量被纯氧饱和的水在塔板上发生氧解吸时液相氧浓度,得到了伴有传质的浓度场,并发现在速度返流区会出现浓度旋涡.使用计算传质学的方法对塔板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通过模拟,同时得到了湍流传质扩散系数... 通过测量被纯氧饱和的水在塔板上发生氧解吸时液相氧浓度,得到了伴有传质的浓度场,并发现在速度返流区会出现浓度旋涡.使用计算传质学的方法对塔板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值与实验值符合得较好.通过模拟,同时得到了湍流传质扩散系数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度场 计算传质学(CMT) 测量 筛板塔 湍流传质扩散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mparative studies of anode gas diffusion layers 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 被引量:1
5
作者 GAO Yan WANG Su-li +1 位作者 HOU Hong-ying ZHAO Liang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291-297,共7页
Comparative studies of four common-used anode gas diffusion layers(A-GDLs),namely carbon cloth,carbon paper,carbon paper based on XC-72(in short XC-72)and GDL made of carbon nanotubes(CNT)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four common-used anode gas diffusion layers(A-GDLs),namely carbon cloth,carbon paper,carbon paper based on XC-72(in short XC-72)and GDL made of carbon nanotubes(CNT)for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DMFCs)were carried out and discussed.The results of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mercury intrusion porosimeter(MIP)and electrochemical test show that CNT has large pore size distribution in pore size of 1000-3000nm and the largest total porosity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other three.Carbon paper and XC-72show disadvantageous influences on cell performances at high current density,because carbon paper has many large pores which are unsuited for water transport,while XC-72has many small pores which are unsuited for gas transport.Though cell with carbon cloth has the highest methanol diffusion coefficient,it shows a little lower performance than that with CNT due to its thickness.Anode polarization(AP)results also display that the cell with CNT has the least methanol mass transfer resistance.As a result,the cell with CNT shows the best performance with the highest limiting current density and peak power density of 460 mA·cm^(-2)and 110mW·cm^(-2),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rect methanol fuel cells(DMFCs) gas diffusion layer(GDL) POROSITY mass transfer methanol diffusion coefficien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